个人总结

软件工程课程个人总结

姓名:翟硕林
学号:20234334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
总结时间:2025年6月11日


一、课程计划完成情况

第一周计划目标
1.理论学习
目标:系统学习软件工程理论,掌握需求分析到测试维护的全流程。
实际执行:
完成《构建之法》全书阅读,《人月神话》部分阅读整理思维导图。
参与需求评审会议,主导编写巡检管理系统多个模块。
2.实践能力
目标:提升编码熟练度,积累项目经验。
实际执行:
在团队项目中贡献代码量(Git统计):
前端:html页面开发(12个)
后端:模块功能API(10个接口)
独立完成系统安卓程序。
3.协作沟通
目标: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实际执行:
组织多次团队会议,协调解决2次跨模块接口冲突。
掌握软件工程基本理论 迖程度90% 需求文档编写与程序实现
开发小型项目能力 迖程度80% 独立开发简单安卓程序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迖程度90% 成员互评得分居小组第一


二、对《构建之法》初始问题的回答

最初提出的5个问题及自我解答

  1. 如何平衡敏捷开发与文档编写的矛盾?

    • 答:通过实践发现,团队采用“轻量级文档”(如用户故事+流程图),在每日站会同步变更,减少正式文档负担。
  2. 代码复审是否真的能显著提高质量?

    • 答:在团队中,未经过复审的代码Bug率是复审代码的2.3倍(数据来自SonarQube扫描)。
  3. 如何定义“足够好”的软件?

    • 答:通过项目认识到,需结合用户验收标准(如工单关闭率≥98%)和非功能需求(性能响应时间≤2秒)。
  4. 工程师是否需具备产品经理思维?

    • 答:必须。在开发“故障等级”功能时,因未考虑用户实际分类习惯导致返工。
  5. 测试驱动开发(TDD)在时间紧张时是否可行?

    • 答:部分可行。团队仅在核心模块(如照片审核服务)采用TDD,其他模块用事后补充测试。

未能回答的问题:无(课程实践已覆盖所有疑问)


三、新产生的问题

  1. 技术债管理

    • 如何量化技术债的优先级?例如,性能优化和功能扩展的权衡标准是什么?
  2. 跨角色沟通

    • 开发者与非技术成员(如文案)协作时,如何避免需求理解偏差?(如“水印时间格式”曾因沟通不清返工3次)
  3. 工具链整合

    • 当团队同时使用Jira、GitLab时,如何减少工具切换带来的效率损耗?

四、对“事后诸葛亮”分析的新感悟

  1. 原认知:认为“资源不足”是延期主因。
  2. 新发现
    • 真正的瓶颈是任务分配不均(如测试阶段前端闲置,后端超负荷)。
    • 数据支撑:燃尽图显示最后一周完成60%任务,但80%由后端承担。
  3. 改进方向
    • 引入“跨职能培训”(如让前端学习基础API测试),提升资源弹性。

五、技能提升与无形收获

可量化的提升

技能项 课前自评(1-5) 课后自评(1-5)
Git协作 2 4
单元测试编写 1 3
UML绘图 3 4

不可量化的收获

  • 系统性思维:学会从全生命周期视角设计功能(如工单状态机设计)。
  • 抗压能力:在修复“照片审核崩溃”Bug时,连续调试12小时直至解决。

六、未来规划和对课程的建议

1. 非技术能力提升

  • 需求转化能力
    • 能将模糊的用户反馈(如"工单操作太卡")转化为具体性能优化指标(列表加载时间≤1秒)。
  • 时间管理
    • 使用番茄工作法后,单日有效编码时间从3.2小时提升至5.1小时。

2. 职业发展建议

  • 短期
    • 深入Spring boot服务架构和前端开发,弥补团队项目中暴露的分布式事务短板以及UI设计缺点。
  • 长期
    • 向"全栈工程师"发展,重点补强UI/UX设计能力,提高安卓程序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 向"安卓工程师"发展,提升对安卓架构的学习,安卓界面设计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

3. 对课程的建议

  • 希望调整课程时间和作业量,作业占用大量个人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的其他个人规划(比如竞赛、等级考试等),期末复习时间也被大量占用,压力倍增,导致两边都做不好。
  • 希望在课程中能有实际操作问题的讲解,感觉只讲理论有点空。
  • 希望在课程进行时的练习能循序渐进,就算自学也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学,直接综合任务有些太多太杂,学起来也学不好(因为每天课也挺多,上完课也得写作业写实验,能自主利用的时间真的不多)。

总结:超额完成编码实践目标,理论应用与架构设计仍需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升,对实际项目的需求、流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posted @ 2025-06-10 22:21  再报错就堵桥0  阅读(1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