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读书笔记03

这两次课中老师讲到了《构建之法》书中的内容,忙完这几天的作业后,又小读了这本书,以下是我对这次读的内容的一些理解。
这章的标题是“需求分析”,可别小看这四个字,含金量非常高啊。


软件需求:
本章主要写了怎样全面的找到软件用户的需求,软件需求的概念我们都很熟悉,需求是软件开发的基石,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功能和特性。人们对软件的需求五花八门,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毕竟需求没搞明白,做出来的软件肯定是不尽人意。这章后面也对软件的需求从不同角度做了划分。


软件产品的利益相关者:
很多人和机构都是某个软件的利益相关者,这里分析了软件产品的利益相关者,并讨论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需求满足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获取用户需求——用户调研:
软件开发的过程就是“用户最需要的东西”在链条中的传送、转换、实现、扭曲或丢失的过程。这部分详细介绍了用户调研的方法,如访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有效收集用户需求和偏好。


竞争性需求分析的框架:
大部分普通用户的需求都有好几个互相竞争的机构在提供服务,对于互联网服务来说也是如此。这部分介绍了NABCD模型,N即需求(Need),A为做法(Approach),B为好处(Benefit),C为竞争(Competitors),D为推广(Delivery)或数据(Data),把NABCD的各方面搞清楚之后,团队成员就可以用简明的语言把自己项目的特点说出来,这种简明的表达方式又叫“电梯演说”。


功能的定位和优先级:
这里说了功能分析的四个象限(杀手功能、外围功能、必要需求、辅助需求),讨论了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和商业目标确定软件功能的重要性和优先级,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计划和估计:
这个小章节用的篇幅可不小,足足有十页,阐述了需求分析和项目计划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基于需求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项目时间表和资源分配计划,同时介绍了估算工作量的常用方法。


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简称WBS,本章强调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在需求分析中的应用,即将复杂需求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逐步细化,确保需求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通过这几章的学习,我了解到许多新东西,如MSF框架为软件开发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而需求分析则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步骤。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提升软件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posted @ 2025-03-28 22:10  再报错就堵桥0  阅读(13)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