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我为什么开始写这30天博客计划:因为 bug 不想陪我说话
大家好,我是一个后端工程师,一个每天对着日志文件进行“福尔摩斯级别眼睛搜索”的人类打工者。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后端工程师的人生里至少有 30% 的光阴,是在和 bug、超时、连不上、504、docker build 卡死、pip install 红字 这些奇怪生物一起度过的。
但就在不久前,我意识到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写代码写得太投入了,连 bug 都开始躲着我了。
这可太尴尬了。
过去,我只要一写代码,bug 会自己爬出来,就像那种“你刚准备吃饭就有人找你聊天”的朋友。但最近,不知是我成长了,还是 bug 找到了更好玩的目标,它们突然开始变得特别安静。
这种沉默让我有点慌。
因为大家都知道——
后端工程师的人生,是通过 bug 的数量来证明自己还活着的。
于是,我决定拿起键盘,用更健康的方式与世界互动:写博客。
写 30 天。
每天一篇。
哪怕再忙,我也要保持更新。
(不忙的时候…我会再想想怎么凑字数)
🚀 为什么是“技术采集冒险记”?
因为我做的是后端+技术采集这条相对冷门但非常刺激的路线。
我每天都在:
和反爬斗智斗勇
和代理池建立复杂的“单向深情”关系
和各种加密参数玩猜谜游戏
和 API 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让它不要老是返回 401
和数据库解释:“我搞这些数据都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收藏癖”
在别人眼中,这些听起来很枯燥。
但在我看来 —— 这明明可以写成一部爽文。
于是,30 天博客主题就定了:
《一个后端工程师的技术采集冒险记》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爬虫与反爬的恩怨
并发、代理池、队列系统这些“打工人加速器”
数据清洗与日志那些“不被感谢但必须干”的工作
AI 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验证码和脑力衰弱
如何优雅地让爬虫在凌晨 3 点自动崩溃(不是重点)
用轻松、幽默、真实的方式讲讲一个后端工程师的日常。
🧠 为什么我要公开承诺写 30 天?
因为如果我不公开说,我大概率会在第 3 天的时候开始对自己说:
“今天有点忙,明天再写。”
“写文章很费脑子,我要先打把游戏暖机一下。”
“这个话题太大了,我明天再认真构思。”
“不如我写个更短的?10 字也算更新吧?”
“等等,我为什么要写来着?”
但一旦公开宣布,我就有了压力。
而压力,是后端工程师最稳定的生产力来源。(除了咖啡)
这跟你告诉朋友你要减肥是一样的:
你不一定能瘦下来,但至少隔三差五会想想自己是不是不该点奶茶。
🛠 我打算写些什么?
这是未来 30 天的大致方向:
Day 1-7:爬虫基础篇
(如何不被封 IP + 如何避免被架构师封号)
Day 8-14:数据处理与存储篇
(清洗数据就像给猫洗澡:可能会被抓,但还是得洗)
Day 15-21:工程化与架构篇
(让爬虫从“能跑”到“能长期跑”)
Day 22-24:AI 加持篇
(AI 辅助技术采集 → 从打工人升级为指挥官)
Day 25-30:思考与扩展篇
(做采集不是终点,洞察和价值才是)
我不会写那种“这东西很简单,大家都会”的清汤教程。
我会写我们真实写代码中遇到的尴尬、疑惑、踩坑、灵光一现、无意义挣扎。
🧋 写这系列的最终原因是?
我想让正在摸索“技术采集 / 后端工程化 / AI 链路”这条路的人,能看到一个真实可参考的版本。
我们行业有句话:
能跑的代码千篇一律,跑不起来的代码各有各的原因。
而我打算把这些原因都写出来。
让读者知道:
“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掉过这些坑。”
🏁 最后
今天是开始。
接下来 29 天,我会继续写:
写我踩过的坑
写我遇到的怪
写我学到的技能
写我不该做但还是做了的事情
写我想教给未来自己的经验
如果你正在技术路上迷路,那欢迎跟我一起,把这 30 篇文章当成地图。
明天见。
(我希望我不会在凌晨写,但以我的习惯…可能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