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游记

降速读。


现在是10.30晚上,这是csps复赛后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学农真正意义上结束的第一晚,耳边曲萦绕,从亲切的乡下回到广州,精神仍然恍惚,乡气依旧环绕。

说来惭愧,学农出发时口口声声要写一篇长长的游记,没想到回来了才真正动笔,总感觉脑中晃过的感触很多很杂不知从何写起。其实哪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想到哪写到哪,在回忆中反复触动,在触动中找到那么些闪光点。

Day 0(10.26)

csp-s考完,心情总不是很好,带着些遗憾与伤感,一路沉默。

开学以来花了占比大的时间在竞赛上,那种磕题和码题的感觉依旧热烈,每次想到自己恍惚间成为oier的老年选手就会阵阵离殇。

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或许十一月末的NOIP是最后一舞,运气好又或许有冬令营参加,每每谈起oi,总叹时光太快,人生太短。

生命中在今年第一次产生这般强烈的感觉,莫名难过。想到一年多之后的高考或许会产生更强烈的感觉,这种预见推促我奋斗。

经历青春的人读不懂青春,有时会幻想未来的我如何认知当下的青春,不知道那是怎样的感觉,祝好。

最怕不觉泪已成两行。

Day 1(10.27)

因为是10.30写下的文章,免不了带上有色眼镜,但那种真实感依旧闭眼可现。试着用第一视角回忆学农出发第一天。

中午赶忙回去收东西,父母打了电话方记起不能带箱子。走了学农动员的过场,心中带着一丝新鲜感上的车,和泽贤坐一块,内卷泽贤在旁边看哈代数论,我和父母聊了几句便拉窗听歌,较昨天的心情放松了些。

去清远学农,一个我现在已不好说熟悉抑或不熟悉的地方,以10.30回忆的视角看来,再熟悉不过;自从爷爷走后,清远在我的心中也已蒙上一层伤感的纱,我经常说不清自己的情感,这种“已知的混乱性”是一个人长大必经的过程还是终点,我不清楚。

所以我喜欢将情感往回拉,回到那个无忧的幼年,那时候只有金色的阳光普照,外公亲手做的弹弓,爷爷扎屁股的自行车后座,那感觉太美,让人恍惚。

在那样一个不知道累的、不能再纯粹的年纪,一阵风也是整个世界。纯粹地喜欢自然,那种可叹的慢节奏,一朵炊烟、一片浮云、一个日落,可以改变一个人太多。每次回到乡下,准确的说是回到自然中,时间不长,触动却总是热烈。

当窗外的山脉多了起来,车的行程颠簸起来,有一种重生的感受。那种感受就像,在一簇柴火的气息中、一阵沁心的稻香里,我就是从那里初生的。

同伴的感受多是纯粹的新鲜感,在时不时打破认知的惊呼中,窗外西斜的太阳带予我更多的是亲切与自然。

落地,安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勘察地形。担心走远便就近闲逛,看到12班的同学也住同村。之后二次闲逛叫上了肖同,一逛就是两个小时,直到太阳完全下山。探到了晒谷场,渗透到麦田,在半废的鱼塘旁驻足,在波动的麦田中乘凉。在这里,时间很容易被拉长或者被淡忘,没有什么比坐在稻田中看远山日落更让人如痴如醉。

Day 2(10.28)

昨天拍的一张风景照收到了很多老师同学的反响借用,不过还有很多很妙的构景图片雪藏了。

印象中居然没有农活,因为农户家里没有桌子,只能在门前的石板上写写题,腰酸,效率不高,两天下来只写了12页和两张卷子。习习秋风中,书页四下翻卷散落,莫名产生一种应景的动态美感。看同学玩实况,又独自出去闲逛,昨天探了广大的腹地,今天顺便记了村的内部结构,整个村落的地形形态愈加清晰。熟悉了每个农户家的大致路线、各条狗,每次碰见摸不清路的同学会莫名好笑。由一条陌路经过同学家,偶遇在窗户里的叶子宁,捏着黑乎乎大蜘蛛的腿从夹缝抛出,乐子,想来也是蒸哥基操,一问方知蒸哥生擒了一上午不下三十只蜘蛛,太有活力了。后来就蒸哥的话,报酬就是蜘蛛们成了精把他迷倒了,让他在下午从一点半睡到接近六点。

下午翻收稻子,不是粗重活,前面的同学扫不干净,我便围着晒谷场扫了满一圈。扫把和家乡见到的一样是结实的枯枝,手握扫柄时让我的记忆回到了小学清晨打扫校园门口的时候,记忆中那时的扫把柄是枯竹做的,记不清扫须的形状,总之整个更重更粗大,扫两下便手臂酸痛。那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姑且让它封存吧。

Day 3(10.29)

重头戏是20公里拉练,不过事后发现只有17公里。

六点五十方起,七点半与同伴一起出发1.3公里到镇上。撞到同班的、十二班的几个同学,有三个同伴到镇上买干粮。大概8:40,大伙提着音响放着歌悠哉地出发了。

往时我在家乡喜欢不知疲倦一座一座山的翻越,路不好走,很多地方甚至没有路。从一个梯度攀上另一个梯度,没有明确的目的,不在乎多久才能抵达峰顶,也不在乎山那边是怎样的风景,所以从哪儿刮来的风都是顺风。为了照顾大部队,学校的拉练走的都是大路,一路上步履轻盈,景观虽普适但常有,气氛活跃。

到了田里合影,象征着路途过半,稻田里的稻子已被收割完毕,看秸秆像是近几天割的,估计前天去的稻田也是近几天收割。割过的稻田罕有生命力,田里干涸可以下去漫游,广阔而空荡。

原路返回。介于来时超越了四个班,原路返回的时候我们班便落在大部队的最后面。放着混杂的歌,看见班旗越走越快,各班越走越散,意识到一场拉力赛似乎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被拉了100m,遥遥地提速追班旗。后方的歌声愈减愈弱,跟到班旗一段时间后到了休息站领水果,幽默枣子钻出三个虫洞,和同伴分享了这有趣的遭遇,乐坏了,结论是三个洞一个接正极一个接负极一个接地。班级汇合,再出发。这次起步便提速,跟旗不到两公里就不再能听到音乐,一同追逐班旗的同伴不少被拉开了,最后班旗的周围只围着我们步频仍快的六个人。

在前方跟旗时慢时快,数不清超越了多少人多少旗,遥遥地看到了海航班的影子,三个旗子在前头飘动,没想到还有高手。我们六人的步伐散散又合合,大概又走了两公里终于和海航班齐头并进,在最后两公里一同迈向目的地。

曾老师和泽贤在村口迎接,大部队在20分钟之后才到,坐下来稍作休整,Silly的手环统计了26560613步数,算下来步频两千多赫兹,不知道到底长了多少条腿。

下午逛到林乐墉家写题,有桌子的地方果然舒服。

Day 4(10.30)

上午接到临时通知,下午就要返校,遗憾的是不能参加晚上的篝火。猝不及防的通知让即将去支教的我心头一紧,时间恐怕紧张得很。

背上包慌忙往镇上赶。24分钟的路程硬是压缩到1/3,换来的是半湿的衣襟的和舒适的空调。没来得及点人,咱们的“校车”也急匆匆地往江口赶,略显的窘态颇为相似。

到了江口小学,一切新鲜又陌生。我们在有华附操场大小的校园里游逛,牵着在地上翻滚的男孩,回应着捂脸女孩们的招呼。我们一群“老师”,为自己能出现于一群活力四射的孩子之中而感到喜悦,我们又何曾不是他们呢。

或许是童年的回忆逐渐被淡忘,小学生们的激情与活力超出了我的预期。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我打心底羡慕他们脸上始终不落下的笑脸,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汹涌底气。探寻到即将要教的班级,我回到会议室辅助Silly最后整理内容,一个人为主的讲课,我主要负责各后勤工作。

这里六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有些超出我的认知。作为领导组公认最难的课件(信息技术课本上我们要讲的内容刚好是拓展的《逻辑运算》,作为oier我们专业对口),有差不多30%的同学能跟上,课件梯度性很强,根据情况最后特别难的部分便没讲。起码两个睡觉的,单手撑着桌子呼呼大睡,很乐呵,拍了一个同学作纪念,小胖子也很配合地给我拍特写。接近放学和孩子们拍了合影,有位女同学问我能不能给她P好看点(笑)。在会议室接受了采访,等车。夕阳西照,独自一人靠在栏杆上发呆。

熟悉的下课铃声,200m的操场,烟火气的小卖部…时光的列车转向,仿佛一切回到起点,回到那个如今只能出现在梦里的童年,烈日下背着一把大过人的吉他的少年,你是否还记得我啊?

匆匆地反乡,匆匆地赶路,匆匆地收拾,匆匆地告别,这一切压缩在很短的二十分钟里。学校的车拉我们到镇上,到一个饭店旁,我们在一群已吃饱的老师的饭桌上解决了晚餐。学农在一盘白切鸡中将要落下帷幕,返程的大巴上,耳畔又曲《稻香》,回忆起我的小学,毕业典礼班级在全年级前表演的节目就是合唱《稻香》,老师下发了学习歌词的任务,那时的我在一个中学上信息学夏令营,老师不准上网,只好在放学偷摸着到网上搜歌词,复制下来一边记词一边低声清唱,那种偷感我仍然记得。这样当然记不住词。毕业典礼那天父母把我接回小学,在台上只能记得高潮的一两句,其他的只会哼曲假唱,看着眼前六年同窗的好友们热情澎湃,眼角一点点湿润。我的毕业典礼好像总缺了点什么,我说不清,而今在江口捡起了许多。耳边曲依旧,循着当时复制歌词的偷感,把那时的小缺憾补上吧。

「不要这么容易就想放弃」

「就像我说的」

「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

「为自己的人生鲜艳上色」

「先把爱涂上喜欢的颜色」

「笑一个吧」

「功成名就不是目的」

「让自己快乐快乐这才叫做意义」

「童年的纸飞机」

「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

「所谓的那快乐」

「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

「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到怕了」

「谁在偷笑呢」

「我靠着稻草人」

「吹着风 唱着歌 睡着了」

「午后吉他在虫鸣中更清脆」

「阳光洒在路上就不怕心碎」

「珍惜一切 就算没有拥有」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 ~」

「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 ~」

「微微笑 小时候的梦我知道 ~」

「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 ~」

「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 ~」

「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

posted @ 2024-11-04 21:41  Tonvia  阅读(44)  评论(0)    收藏  举报
#Snow{ position: fixed;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z-index: 99999; background: rgba(125,137,95,0.1); pointer-events: n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