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梗文化促进/阻碍了表达
“梗文化”促进/阻碍了表达
定义
梗,梗文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
“梗”指的是在互联网语境下,蕴含固定笑点,情绪,隐喻。具有特定的使用场景,适用对象,可复制传播的,需结合背景理解且可二次创作的文化符号。形式多样包括:图片,视频,文字,动作
- 关于梗
娱乐与戏谑
无论是视觉类梗(如 “熊猫头表情包” 的夸张表情、“退退退” 的魔性场景截图)、音频类梗(如 “挖呀挖呀挖” 的童真旋律、“栓 Q” 的魔性发音),还是文字类梗(如 “尊嘟假嘟” 的萌化谐音、“我真的会谢” 的夸张语气),都自带 “低门槛趣味”—— 无需复杂解读,就能通过视觉冲击、听觉记忆或语言反差引发轻松感。例如 “科目三” 梗,本质是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节奏感强的配乐,将日常舞蹈转化为 “可模仿、可调侃” 的娱乐符号,甚至衍生出 “宠物跳科目三”“机器人跳科目三” 等二次创作,进一步放大娱乐效果。
适配轻量化
无论哪种形态,都遵循 “低理解成本、高复制性” 原则 —— 文字梗多为 2-4 字,视觉梗多为高辨识度的截图 / 表情包,音频 / 动作梗多为 10-30 秒的片段,无需复杂解读即可快速感知核心信息,适配社交媒体 “短平快” 的传播节奏。
- 关于梗文化
形式多样性
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涵盖文字、图片、表情包、短视频等多种类型。例如 “内卷” 是文字梗,精准概括了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现状;“熊猫头表情包” 则是通过形象的图片来表达各种情绪和态度;还有一些短视频中的特定片段或动作,如 “科目三” 舞蹈,也能成为流行的梗。
传播快速性
借助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梗能够迅速传播。社交媒体的广泛覆盖和高效传播能力,使得一个新梗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用户知晓和使用
抵抗与狂欢性
梗文化具有一定的抵抗性,它通过狂欢和解构来表达对主流文化或社会现实的某种抵抗。在造梗和玩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无视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实现情绪的宣泄,如 “打工人” 这一梗,就是年轻人对工作压力和社会现状的一种自嘲和抵抗,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狂欢化的精神世界。
群体圈层性
梗往往携带一种圈层文化的 “准入密码”,不同的亚文化圈层有各自独特的梗,这些梗构成了群体相互进行身份识别的 “暗号”。例如 Z 世代以 “尊嘟假嘟” 等萌化表达消解严肃性,90 后使用 “破防了” 表达情感共鸣,这些术语形成封闭的话语体系,用于完成群体身份确认。
阻碍
在新华字典里的意思是:使某事物不能顺利的发展
表达
表达是指通过语言、文字、肢体、表情等方式将思想、情感和观点传达给他人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使他人能够理解和感知我们的内心世界。
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语言表达、艺术表现、音乐、行动等。通过有效的表达,我们能够建立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分享我们的情感和想法。
好的表达要适配交流场景,传递语义精准,有些时候甚至需要引发共鸣,从“我说”到“我们懂”,乃至于留下“思考价值”
- 问题
表达是否一定需要倾听者,一个人宣泄情绪是否可以算作表达
论证
论证一
- 关注梗本身“娱乐化碎片化戏谑化”这样的属性,这些属性也是当下这个社会普遍更加追求的,甚至于说是这个社会普遍强加于人们的
在算法主导的网络生态中,娱乐化表达与碎片化信息正成为公众接收与传播内容的核心偏好。从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4 年度关键词 “脑腐” 所揭示的心智退化危机,到 “电子榨菜” 成为亿万网民的日常陪伴,这一趋势并非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技术迭代、社会变迁与经济逻辑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移动互联网的全场景覆盖打破了信息获取的时空边界,智能手机将屏幕嵌入吃饭、通勤、睡前等所有碎片化间隙,使 “随时在线” 成为常态。中国庞大的网络受众基数与移动端使用习惯,为碎片化内容提供了天然的传播市场。完整欣赏一部电影需两小时专注,而 15 秒短视频可在电梯间轻松完成消费,后者自然成为更优选择。这种技术便利性直接催生了 “时间饱腹感” 的需求。
算法推荐则通过解码人类神经脆弱点与心理触发点,构建了 “娱乐化投喂” 的闭环。平台利用浏览量、完播率等指标反向塑造内容生产,使能快速激发情绪的娱乐化内容获得优先推送。
- 接触得更多会使我们形成一种习惯化的表达,使我们在表达中下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直接使用这样的语言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当新信息与个体已有认知结构契合时,会被快速纳入并储存。梗文化以其高度凝练、生动有趣的特点,恰好符合人们对信息高效处理的需求。例如,“绝绝子” 作为表达赞叹的梗,用简单三个字替代了传统的 “太绝了”“非常棒” 等表述,将复杂的情感评价简化为符号化表达。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频繁看到他人使用这一梗,大脑会自动将其与 “赞叹” 的情感建立联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此后,在遇到值得称赞的事物时,大脑会在无意识状态下优先调用 “绝绝子” 这一已储存的 “快捷编码”。就像看到美食时,有人会脱口而出 “这也太绝绝子了吧”,这种表达并非经过刻意思考,而是长期接触梗文化后,认知同化作用下的自然反应。长期以往,类似的梗会不断被纳入人们的语言表达体系,逐渐取代传统的、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
长期接触梗文化,会使人们产生表达惰性与路径依赖。梗的简单易用、传播广泛,让人们在表达时倾向于选择 “省力” 的方式。就像习惯了用 “yyds” 夸赞一切,便不愿再花费心思去描述具体的优点;常用 “栓 Q” 表达无奈,便懒得去详细说明事情的缘由。
- 形成了一个思维框架,而这种框架会阻碍我们对于真实感受的思考,产生思考壁垒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考的边界” 这一表述,源头是维特根斯坦在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而命题必须通过语言得以呈现,因此语言的逻辑结构直接决定了思想的范围
从认知层面来看,这种语言边界的限定,直接导致思维的扁平化。当面对一部优秀的电影,若仅用 “yyds” 评价,就跳过了对影片叙事结构、镜头语言、思想内涵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在讨论社会现象时,以 “就这?”“离谱” 等梗回应,也放弃了对事件背后原因、影响的思考过程。语言的边界在此成为思维的牢笼,阻碍人们进行深度、全面的思考,让思维局限在梗所设定的简单情绪表达与表面判断之中。
梗文化具有鲜明的圈层属性,不同群体拥有各自流行的梗,这些梗构成了圈层内的 “专属语言”。当个体想要融入某个圈层时,便会主动学习、使用这些梗,以实现社交认同。然而,这种语言的趋同,也使得思维逐渐走向同质化。比如在年轻人的社交圈子里,流行的 “躺平”“内卷” 等梗,成为描述工作、生活状态的固定表达。当圈子里的人都用这些梗交流时,关于如何应对竞争压力、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多元思考,就被简化为对 “躺平” 或 “内卷” 两种状态的讨论。人们的思维被圈层内的语言边界所束缚,难以跳出既定框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语言边界不仅限制了个体的思维,更在群体层面上导致思维的趋同,削弱了思想的多样性。
- 思维被局限,无法理解复杂现实,被困于认知牢笼,进而使我们无法准确表意,阻碍我们的表达
论证二
- 关注梗本身“娱乐化碎片化戏谑化”这样的属性,让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披上了“戏谑、玩笑”的标签,使得在一些场合发表这样的言论,即使会使人感到不适也无法被指责
灾难/事故相关场景:某地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后,有网友在相关新闻评论区发“这波属实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了”“家人们谁懂啊,这下出门要‘开船’了”这类带有调侃或玩梗语气的内容。灾难本身关乎生命安全与财产损失,这类梗会消解事件的沉重感,显得对受灾者不尊重,严重降低议题严肃性。
公共政策/社会议题讨论:在讨论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需要严谨分析的话题时,有人用“摆烂就完事儿了,改不改都一样”“这政策跟‘画大饼’似的”这类梗简单概括。这类梗用情绪化、调侃化的表达替代理性讨论,忽略了政策制定的复杂性与议题的重要性,让严肃的公共讨论变成轻佻的吐槽,削弱议题本身的重量。
- 使表达环境被污染,进而阻碍了表达
论证三
- 关注梗文化的 “标准化、圈层化” 特性,一个圈子里的梗会挤占其他的交流空间(一些更加个人化的表达)
如 Z 世代常用的 “尊嘟假嘟”“我佛慈悲”,职场人常用的 “内卷”“躺平”,本质是圈层内的 “社交暗号”。为了融入圈层,人们会刻意使用这些梗,即使自己的真实感受并非如此(如明明想表达 “努力的价值”,却因怕被视为 “异类” 而跟着说 “卷不动了”)。这种 “为了合群而用梗” 的行为,本质是用 “圈层符号” 替代 “自我表达”,导致个体表达的 “同质化”。
当人们分享生活时,不再描述 “今天加班到深夜,看到路边的路灯很暖”,而是说 “今天又当牛马了,累了毁灭吧”;不再表达 “和朋友吵架后的难过”,而是说 “谁懂啊,被闺蜜背刺了,emo 了”。这些梗虽然能快速引发圈层共鸣,但却剥离了 “个人经历的独特细节”—— 听众只知道 “他很累 / 很难过”,却不知道 “他为何累 / 为何难过”,最终失去了表达的 “个人温度”,变成了 “千篇一律的情绪标签”。
- 强行把圈子内的个体转化为群体,使人的表达同质化,扼杀表达的 “个性化”,导致表达趋同,进而阻碍了表达
一些区别
梗与热词、热搜
梗:数字时代的 “语境化社交符号单元”
本质是 “符号 + 特定背景” 的复合体,不仅是简单的词汇或短语,还需依托原始出处(如影视片段、事件场景)或圈层共识才能传递完整含义,核心功能是 “促进社交互动与情感共鸣”。例如 “真香” 不是单纯的 “好吃”,而是关联《变形计》王境泽 “打脸” 场景的 “言行不一” 符号;“尊嘟假嘟” 不是单纯的 “疑问”,而是 Z 世代圈层内的 “萌化社交暗号”。
热词:概括特定现象的 “标准化语言标签”
本质是 “对某类事件、事物或趋势的简洁概括”,无需依赖额外语境,仅通过词汇本身即可传递核心信息,核心功能是 “高效传递信息”。例如 “碳中和” 是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平衡” 环保目标的标签化表达;“元宇宙” 是对 “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数字空间” 概念的概括;“直播带货” 是对 “通过直播销售商品” 商业模式的总结 —— 这些词汇本身就是完整的信息载体,无需额外背景解读。
热搜:聚合公众关注的 “平台流量入口”
本质是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基于用户搜索、讨论数据生成的‘高关注度话题列表’”,不是 “语言符号”,而是 “承载话题的容器”。例如微博热搜 #某某电影票房破 30 亿 #、# 多地降温至零下 #,其核心是 “将分散的用户注意力聚合到特定话题上”,内容可包含热词、梗、新闻事件等,本身不具备 “语言表达功能”,仅承担 “流量引导与话题聚合” 的角色。
梗与成语、歇后语
梗:语义 “语境依赖 + 动态衍生”,弹性极强
核心含义需结合 “原始语境” 或 “圈层共识”,且会随使用场景不断拓展。如 “内卷” 最初是学术术语(系统内无效竞争),后衍生出 “教育内卷”“职场内卷”“消费内卷”;“yyds” 从 “夸赞电竞选手” 衍生为 “夸赞一切”,甚至可通过语气反讽(如 “这难吃的饭 yyds”)。脱离特定语境,梗可能沦为无意义符号(如不懂《变形计》的人无法理解 “真香” 的 “打脸” 含义)。
成语:语义 “固定稳定 + 无歧义”,指向明确
语义经千年传承基本不变,且无多义性,无论在何种语境下,核心含义均一致。如 “画蛇添足” 始终指 “做多余的事,反而坏事”;“雪中送炭” 始终指 “在困境中给予帮助”,无需依赖额外语境,任何人理解均无偏差,是 “跨时代、跨圈层的通用语言”。
歇后语:语义 “依赖隐喻 / 谐音,趣味导向”,含义相对固定
语义多通过 “隐喻”(如 “泥菩萨过江” 隐喻 “自身难保”)或 “谐音”(如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舅” 谐音 “旧”)实现,核心是 “口语化趣味”。虽部分歇后语有地域差异(如北方 “小葱拌豆腐 —— 一清二白”,南方部分地区说 “青菜拌豆腐 —— 一清二白”),但同一歇后语的语义在特定地域内固定,不会随场景衍生新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