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LAR25_POS0261_TNFi改善axSpA心血管结局
比较用和不用生物制剂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血管结局: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关键词:生物DMARD、疾病修饰药物(DMARDs)、心血管系统
小结: 基于TriNetX研究网络的数据(约1.7万例), 分析10年随访发现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A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和炎症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均低于接受非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尽管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反流或主动脉瘤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但生物制剂组的总生存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生物制剂治疗可能通过更有效地靶向系统性炎症,降低AS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背景:
心血管并发症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是一个显著的负担,这是一种以中轴骨骼受累和全身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续的炎症被认为与合并症的发展有关,包括脑血管疾病(CVD)、心肌梗死(MI)和心力衰竭(HF)。针对炎症通路的生物治疗彻底改变了AS的管理,与传统非生物治疗相比,可能减轻心血管风险。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接受生物治疗与非生物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心血管结局。主要目标包括评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方法:
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了TriNetX研究网络,该网络汇总了135家医疗机构的数据。
AS患者被分为两个队列:生物治疗组(BIO;n=11,608)和非生物治疗组(Non-BIO;n=6,180)。BIO组患者接受了如TNF抑制剂或IL-17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而非BIO组患者则使用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甲氨蝶呤或柳氮磺吡啶。纳入标准要求患者有≥2次AS诊断记录和治疗记录,排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合并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1:1),平衡了22个协变量,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诊断和用药情况,最终每个队列各有3,180名患者。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全因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其中MACE包括脑血管疾病(CVD)、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炎症性心脏病和血栓性疾病。所有结果在10年的随访期内进行分析,统计学显著性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z检验(p<0.05)进行评估。
结果:
倾向得分匹配后,每个队列各有3,855名患者,基线特征平衡。两组平均年龄均为50岁。男性占比平均为62%,种族分布相似,白人占比50%(表1)。在以下结果中观察到统计学显著差异:BIO组显示出较低的:MACE发生率(4.8%对比6.2%;p<0.008)、全因死亡率(1.9%对比3.2%;p<0.001)、心力衰竭(1.2%对比1.9%;p=0.016)、脑血管疾病(1.7%对比2.4%;p=0.030)和血栓性疾病(如DVT、PE)(0.7%对比1.2%;p=0.009)。与非BIO组相比,BIO组未观察到炎症性心脏病(0.0%对比0.3%;p<0.002)。在心肌梗死(BIO:0.7%;非BIO:0.8%;p=0.430)、心律失常(4.3%对比4.3%;p=0.968)、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IO:0.5%;非BIO:0.4%;p=0.732)和主动脉瘤(BIO:0.5%;非BIO:0.4%;p=0.507)的发生率方面未观察到显著差异。Kaplan-Meier分析显示BIO组的生存率显著提高,生存概率为95.11%,对比非BIO组的91.55%(p<0.001)。排除了在研究时间窗口之前已有预后结果的患者。由于在研究期间之前至少有一种结果(如MACE、CVD、MI或死亡率),BIO组有255名患者和非BIO组有317名患者被排除。
结论:
本研究表明,接受生物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相较于接受非生物治疗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和炎症性心脏病的发生率较低。尽管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瘤方面未观察到显著差异,但生物治疗组的整体生存率显著提高。这些发现强调了生物治疗相较于非生物治疗在减轻与AS相关的心血管风险方面的潜力。通过更有效地靶向全身炎症,生物治疗可能为这一患者群体提供超出生活质量改善和关节相关结果的保护优势。
表1. 匹配后的基线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表2. 心血管结局

参考文献:无
致谢:无
利益冲突声明:无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