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化交易中,结合成交量和市值分档设置滑点参数是行业常见的流动性管理手段,核心逻辑是:市值与成交量越大,流动性越好,滑点成本越低。以下从分档思路、常用模型及案例应用三方面展开分析:
- 市值维度:大市值股票(如中国银行)流通股数量多,买卖盘深度大,价差滑点通常较小;小市值股票流动性差,滑点成本更高。
- 成交量维度:当日成交量越高,市场交易活跃度越高,冲击成本越低,滑点与成交量呈负相关。
通过将股票按市值和成交量划分为不同层级(如高、中、低三档),对每档预设不同的滑点系数,避免单一公式对极端流动性情况的误判。
- 步骤 1:标准化排序
- 将股票按市值从高到低排序,划分为前 20%(高市值)、20%-80%(中市值)、后 20%(低市值);
- 按当日成交量同理划分为高、中、低三档。
- 步骤 2:交叉分档与滑点赋值
| 成交量 \ 市值 | 高市值 | 中市值 | 低市值 |
| 高成交量 |
滑点系数 0.5(最低) |
滑点系数 0.8 |
滑点系数 1.2 |
| 中成交量 |
滑点系数 0.7 |
滑点系数 1.0(基准) |
滑点系数 1.5 |
| 低成交量 |
滑点系数 1.0 |
滑点系数 1.3 |
滑点系数 2.0(最高) |
- 逻辑:高市值 + 高成交量的股票流动性最佳,滑点系数最低;低市值 + 低成交量的股票滑点成本最高。
将市值和成交量转化为统一的流动性指标,再通过函数映射滑点参数:
- 公式示例:流动性指标=当日成交量市值×换手率滑点系数=α×ln(基准值流动性指标)+β
(其中α、β为拟合参数,流动性指标越高,滑点系数越小)。
- 核心公式:λ=VΔP
(ΔP为价格变动,V为成交量,λ越大表示冲击成本越高,滑点越大)。
- 分档应用:对不同市值区间的股票,拟合λ与成交量的关系,例如:
- 大市值股票:λ=0.001/V
- 小市值股票:λ=0.005/V
目前测试的结果是需要用到的滑点参数是价格*滑点系数,滑点系数=F(市值分档,成交量分档,买卖价差-不知道能否用high-low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