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基本绪论

  本文介绍一些数据集结构的概念,相对比较无聊,但是作为基础,还是很重要的。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1.数据——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是计算机中可以操作的对象,是能被计算机识别,并输入给计算机处理的符号集合。

  数据也就是符号,这些符号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才能叫做数据:

    (1)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

    (2)能被计算机程序处理。

  2.数据元素——是组成数据的、有一定意义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整体处理,也成为记录。

  比如在畜类中,牛、马、猪、羊等是畜类中的数据元素。

  3.数据项——是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一个数据元素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

  比如人这样的数据元素,可以有眼、耳、鼻、嘴、手等数据项,也可以有姓名、年龄、性别、电话等数据项。

  4.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子集。在实际应用中,处理的数据元素通常具有相同性质,在不产生混淆的情况下,我们都将数据对象简称为数据。

  5.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不同数据元素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特定关系的,我们将这些关系成为结构。

二、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1.逻辑结构——是指数据中数据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以下四种

    (1)集合结构——集合结构中的数据元素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外,它们之间没有其他关系。

    (2)线性结构——线性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

    (3)树形结构——属性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层次关系。

    (4)图形结构——图形结构的数据元素是多对多的关系。

  2.物理结构——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应能够正确反应数据元素直接的逻辑关系。

    (1)顺序存储结构——把数据元素放在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里,其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和物理关系是一致的。

    顺序存储结构很简单,就是排队,建立有序的队,然后将数据元素依次放入进去。数组就是顺序存储结构,开辟固定的存储空间,依次存入。

    (2)链式存储结构——是把数据元素存放在任意的存储单元里,这组存储单元可以使连续的,也可以使不连续的。数据元素的存储关系并不能反映其逻辑关系,因此需要一个指针存放数据元素的地址,这样通过地址就可以找到相关数据元素的位置。

三、抽象数据类型

  1.数据类型——指一组性质相同的值的集合及定义在此集合上的一些操作的总称。

  在C语言中:数据类型可以分为两类:

    (1)原子类型——是不可以再分解的基本类型,包括整型、实型、字符型等。

    (2)结构类型——由若干个组合而成,是可以再分解的。例如,整型数组是由若干个整型数据组成的。

  2.抽象数据类型(Abstract Data Type,ADT)——指一个数学模型及定义在该模型上的一组操作。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仅取决于它的一组逻辑特性,而与其在计算机内部如何表示和实现无关。

  抽象数据类型体现了程序设计中问题分解、抽象和信息隐藏的特性。

  

posted @ 2013-06-03 21:22  Kitten Zhang  阅读(14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