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Shadow  
剑承影 锋冷魄 一袭青衫 何处自逍遥
 日前,   《人民日报》 ( 2007-01-25 第11版 )报道了这样的新闻《大学生感恩,该不该磕头?》
报道中称:此通知一出,学生一片哗然,针对“磕一个头”的要求,有学生表示不能接受。

  秦同学说:“磕头?几十年前才时兴这种方式吧?现代社会没有必要这样,让父母感到我们有这颗心就可以了,多和父母交流,平时多为他们做些事情就是对他们的感恩。”

  石同学说:“我从来没有磕过头,男儿膝下有黄金嘛。向父母感恩通过一些亲切自然的方式表达就成了,磕头这种方式我不会接受。”

  吴同学说:“社会变化了,现在再给父母磕头,父母会觉得很奇怪的。”

“男儿膝下有黄金”是不错,可是下一句就是“跪天跪地跪父母”!
很多时候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一对恋人,男方会给女方跪下,求婚,表达爱意,甚至挽回失去的爱情.......不知道这又是什么地方的风俗,怎么这个时候就不谈“黄金”之说了?相反的,N多人说不定还会竞相效仿——多么Romantics!生生父母,悠悠其心,其爱,发乎心,至于行。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那些口口声声“现代社会”、“过时”的同学对这些觉得“很奇怪”,你可以为你的爱人下跪,却不愿意为自己的父母下跪,这又不令人称奇!甚至愤怒!
同样是日报在24日有一则报道:

农民工子女学习外在动机更强烈
近八成为“报恩”而读书
幸福感低于城市同龄人
  本报北京1月23日讯 记者施芳报道:近八成农民工子女努力学习的第一动机,是“报答父母,让父母生活得更好”。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的结果。

  此次调查的对象包括北京市13所学校共2395名中小学生,其中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1650名,城市少年儿童745名。结果显示,七成多农民工子女喜欢学习,比例略高于城市孩子。不过,对农民工子女学习目的的进一步考察发现,相当多的孩子具有较强烈的外在学习动机,表现出一种功利型、而非自觉型的学习动机。排在第一位的学习动机是“报答父母,让父母生活得更好”(78.1%);其次是“考上大学”(44.4%);排在第三位的才是“获得新知识”(44.1%)。

  报告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现出的内化行为问题较为严重。调查发现,三成多的孩子曾经有过回避与他人交往的行为,超过一半以上的孩子曾经被别的同学欺负,六成多的孩子曾感到害怕、紧张、担心,比例都远远比城市少年儿童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在心理适应方面,七成左右的农民工子女觉得生活比较幸福,近八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六成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但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相对低些。另外,多数孩子存在身份认同矛盾,近九成认为自己不是北京人,一成以上表示自己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老家那里的人。有关专家表示,调查结果令人喜忧参半,应大力推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的融合。

 
这又是什么样的思想?难道他们不是生活在“现代社会”、“新中国”?你或许可以说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优质的教育,但是你绝不可以说他们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感恩”。的确,感谢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磕头在中国人的传统礼节中代表了最崇高的敬意,而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礼节!
               当一个“星巴克”出现在故宫时,我们感到了“文化入侵”;当面对给父母下跪磕头时,我们却又如此为难!这样的“文化”似乎永远不可能守住,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愿去表达敬意的人,又如何担当起民族的脊梁!
              广大朋友们,佳节临近,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ps:DUDU ,偶的文章似乎和技术没有什么关系,全是个人感想。但是,我觉得做技术的,首先也是个人,也有父母兄弟。对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与职业无关,与能力无关,只有对生活和身边的人充满情感,才会对生活充满激情,才会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

posted on 2007-01-26 00:18  影子冷锋  阅读(642)  评论(1)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