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DNA》摘录一

《工作DNA》 作者:郝明义

自己的墓志铭上写着:“这个人一直在练习控制他自己的意志、言语与能力--虽然总是破绽百出。”

因为工作,我从无知转而大开眼界;因为工作,我从偏激转而温和;因为工作,我从毛躁转而沉着。

因此,我们必须善待自己的工作。善待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善待每天最精华的这十个小时,也就是善待自己生命的延伸。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最不经心的,就是现在。在归纳和演绎之间,我们最没有方法应对的,往往也就是现在。现在,一不小心就成了未来和过去之间的鸡肋,是未来还没到来之前的过渡,是过去还在徘徊不去的余韵。   
现在的美好,难比过去的回肠荡气,难比未来的欢欣雀跃。现在的痛苦,总比过去的更为真实,总比未来的更为切身。当然有些人是另一种状况:过去的痛苦永远是一刀刀越来越深刻的创伤,未来的困难永远是一步步越来越恐怖的陷阱。这些人从另一个方向对时间做了太多取舍,但还是忘记了现在,轻忽了现在。 过去的挫折已在脑后,未来的挑战尚且遥远,只有现在的难题最是棘手。   
过去的成就可以随手拈来,琅琅上口;未来的机会可以纵横规划,大展宏图;只有现在的资源和任务,不大不小,难以施展。 如果真要偏爱,应该偏爱的是现在。   
再好的、再坏的过去,也已经过去了,和现在的我们无所相干。再好的、再坏的未来,也尚未到来,我们不必因而手舞足蹈,或心惊胆战。   
只有现在的快乐,是最需要体会的;只有现在的困难,是最需要解决的;只有现在的机会,是最可以掌握的。   
除了现在,我们别无他有。   
当我们可以如此认识的时候,也就会发现:当现在流逝为过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增添多少美丽的回忆;当未来转化为现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兑现多少激切的憧憬。

怎样寻找一个心爱的工作

所以,求学阶段就要开始准备未来的工作生涯,最好得从另一种角度思考。一个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思考自己(而不是父母或任何其他人)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那样的人所工作的模式。然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补充自己的知识养分,使自己越来越接近成为心中所期望那样的那种人。 怎样寻找?   
答案很简单,就在“心爱”这两个字上。   
我们来想想,寻找一个心爱的人,要注意的是什么。   
第一,由于我们要寻找的是“心爱”的对象,而不是“有钱”的对象,所以对方的财富如何,不是我们最重视的。   
第二,由于我们要寻找的是“心爱”的对象,而不是“英俊(或美丽)”的对象,所以对方的相貌如何,不是我们最重视的。恋过爱的人都知道,双方来不来电,和外貌美不美丽、英不英俊,往往关系不大。 寻找工作的时候,也是如此。   
工作的薪水待遇,像是你要追求对象的财富;行业或公司的名气与形象,像是你要追求对象的相貌。   
我们既然要寻找一个心爱的对象,就不能被对象的财富或相貌所迷惑。我们要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看看哪个工作才最能激起我们的热情,或者,值得我们去构思一个未来十年的梦想。

工作选择之三:政府机关

工作选择之四:自由职业

今天的工作,不见得那么好找。政府机关、大企业进不去,小公司也没有机会的话,有些人会想到干脆当个自由职业者,自己进行创作,譬如作家、画家或翻译等。   
自由职业当然很好,但是应该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不要把它当作找不到其他工作时候的选项。上班族总要受到公司与单位的一些规定的束缚与拘束,自由职业则不;上班族总有公司与单位的一些固定薪酬与福利,自由职业则没有。   
换句话说,和上班族比起来,自由职业的利弊与甘苦对比是极为鲜明的。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状况下,如果你不是真心或一心想要成为自由职业者,而只是想当一个上班族不成之余才想当自由职业者的话,你很快就会支撑不下去。   
自由职业是一杯烈酒,得有相当好的酒量打底。你只是想找啤酒喝而不得,却想端起这杯烈酒的话,不是个好主意。   
第二个前提是,你得有异于一般人的、严格的自我纪律与要求。最基本的,你一定要有纪律在没有任何人要求你的状况下,每天持续工作八小时不能松懈,并且自得其乐。

新出校门不建议的两个选择

新出校门,有两个选择,是我不建议的。   
第一个是创业。   
找不到工作,又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自由职业者的时候,有人会动到找点儿钱自己来做点儿生意的念头。现在的说法,叫创业。   
创业,其实也是一种自由职业,是更复杂的自由职业。   
创业的人,首先得具备所有自由职业者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你得真正热爱创业,真心喜爱做生意发财,而不是找工作无门之后想到为自己创造一个工作而已。(我自己就犯过这个毛病)第二,你得有充分的纪律,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做好一个老板的工作。   
但是创业做生意,和当一个作家最大的不同是:相当程度上,作家只要把自己管好了就行,只要做好创作本身的工作就行;但是做生意却不仅仅如此。做生意最起码还要管理到其他人,其他许许多多和创作本身没有直接相关的事情。   
所以说,创业是一种更复杂的自由职业。   
由于这些复杂不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想象的,所以我不建议新出校门就创业。   
想要创业,最好先有过一些工作经历,有过一些老板,因为你自己不满意这些工作与生意的进行方式,因为你不满意这些老板的表现,所以才想自己来当老板,做些新的示范,实行些新的工作与生意方式。   
这才是创业的本质。   
近来由于大学扩招,过去门槛很高的大学,现在不是了。过去还是凤毛麟角的大学文凭,也早就普及或泛滥了。于是,我们不时会听到有人在感叹,今天的大学学历,简直等于过去的高中学历。   
这使得拿着文凭要找工作的人,不由得心虚起来,想要让自己的学历再提高一些。于是,出了大学校门之后,有人想到继续读研究生,希望未来以硕士的文凭占一个比较好的竞争位置。   
读研究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选择,但不应该是为了准备应征工作的履历而做的一个选择。   
为了准备应征工作的履历而读研究生,最大的风险,是你养成逃避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下,读研究生的收获也不会太大。当然,在仍然很看重文凭的华人社会里,目前硕士的文凭可能还会让你占到一点儿便宜。但是在这种心态下读出来的硕士实力,很快就会再度被社会的现实戳穿。   
你真想深入研究什么,可以把读研究生列为考虑。但,不要因为想要拖延面对就业的压力,或是指望一张硕士文凭在找工作时候有所帮助,而读研究生。   
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浪费。 工作DNA Part 3 当我们在基层的时候

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的事情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告诉他求学阶段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期,他可能不太听得进去。只有进了社会之后,我们才会回过头来发现求学的日子多么令人怀念。   
进了社会,开始工作生涯之后,我们每个人还会有段相当于学生阶段的求学时期。只是这段可能是我们工作生涯中最幸福的时期,同样也最容易遭到忽视。   
我认为:这段时期就是从我们踏入社会,到三十岁之前的一段时期。   这段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业几乎还没掌握到重点,经验谈不上,专业谈不上,薪水最微薄,待遇最低下,负荷最重,受责也最重,何况还加上最容易受到爱情与婚姻的煎熬。不过,我们对自己行业与工作的认知,都是从这段时间而开始的。   
不论这段时间的经验愉快与否,都将对我们接下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唯一可以凭仗的,只有自己的努力与劳力,加上一点儿对未来的幻想与热情。所以,我会把这个阶段工作的年轻人比喻为求学阶段的学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善用这个阶段呢?   
我的建议是,不要计较你的工作负重与待遇,尽量去接受折磨、训练。不要忘了,在此之前,我们要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支付学费给学校;而现在,是有人在支付我们薪水并让我们接受教育。所以,不要计较太多。也许,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或工作,但即使不能如愿,也不要在意。不论这个行业如何、公司如何、老板如何,其实都不关我们的事,要注意的只有一点,趁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工作和公司里学到东西的时候,尽量去学习。   
绝不要因为待遇太低而离开一个公司,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给你的负担与学习的机会不够,而离开这个公司。   
在这个阶段,一个薪水丰厚又轻松自在的工作,一定是最隐形的毒药。 对很多初进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可能觉得这是个令人欢欣雀跃的机会与时代,但我总觉得有些遗憾与可惜。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要体会这种特质(还谈不上掌握这种特质),没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不够的。这种养成期越长,事实上对我们日后的持续成长越有助力。   

三十岁之前,有很多事真的不应该计较得太细。

我倒更想说:“公司就是一所大学。”   
我们有太多事情,都不是从学校、或课本上学来的。我们上班的公司、或者单位,才是我们进入社会后的另一所大学。   
如果说学校教我们的是一些理论的知识,那公司这所大学教我们的就是应用的知识。如果说课本上讲的是一些经典的知识,那公司这所大学教我们的就是最尖端的知识。如果说求学过程我们吸收的是基础知识,那么工作过程我们吸收的就是各行各业实战的知识,以及经验。   
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本来就和就职时要运用的有一定的差距,等网络出现后,这种差距就更明显了——因为网络世界带动的知识的创造及应用的速度,又远非学校教科书改编的速度所能相比的。   
这要求我们有两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离开校门后,是另一场学习的开始。   
第二个认识:工作,不只是为了赚得一份薪水,也是为了进行另一场学习。   
所以,我们如何善加利用公司这所大学,也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不要让自己成为一种很讨厌的人

工作上,大家都想有所表现,大家都不想出错受罚。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千万不要想表现想到去抢别人的功劳,想逃避责任想到把过错推到别人头上。尤其不要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轻易尝试这种恶习。这是一种鸦片,一旦试过又尝到甜头,就很难戒掉。   
使用抢功、诿过这种招数,招来公司同事的讨厌,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随着你想掩饰自己的招数,而把使用的痕迹湮没得越来越深。到了这种段数的时候,你已经把这种缺点深化到自己的性格里了。   
你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真正做什么事情。你的时间与精力,都拿去精细地算计:如何可以在事情成功的时候,自己顺水推舟地站到镁光灯底下;事情失败的时候,千错万错,错都不在你。   
你可能还是在很高的位置上,你可能还是可以拿很丰厚的薪水,不过,你内心的深处,总有个地方会颤抖。   
何必呢?   
及早不要让自己染上“抢功、诿过”这种讨人厌的习惯。 选择一个目标,不管是工作上的目标,还是人物的目标,然后比较一下自己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距离。这个距离的本身,就可以唤起你需要改变的认识。   而这个目标,可以不断地重新设定、前移。甚至,在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扩展的。   
有人认为这是所谓的“眼界”,和一个人的天赋有关,不能强求得来。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可以通过训练与磨砺而达到。只要你觉察到有这种训练与磨砺的需要。   
顶多,其中有时会牵涉到一点机缘。 强者既然可以有欣赏弱者的气度,弱者当然不可以没有超越强者的企图。   
那天晚上回到家,进了门,我倒在门口的地板上,望着天花板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   
从第二天开始,一直到今天,不论我做哪件工作,我都没有再提出过任何抱怨,我也不会因为公司环境和条件的不足而对自己的工作设置过任何限制,顶多只是设定目标的先后。   
回顾起来,我认为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让我觉察到自己工作基因需要改变,而这么多年来,不过是一个不断改变这种基因的过程。

工作DNA Part4 基本功

情绪的力量
今天是一个讲究“专业”的时代。大家追求的不只是一技之长,还要有多技之长。但是随着观察过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至少在企业的世界里,一个人所学、所长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在工作上表现杰出、受到大家注意的人,其实另有关键因素,那就是与专业无涉的一些基本功。 这些基本功,通常都是新进入社会时所养成的,或者说是训练出来的。随着就业的资历增长,擅长的专业精研,早年这些基本功也许会隐而不见。然而,有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些“基本功”不只是对刚进社会的新鲜人有用,越到高层,越到资深地位的时候,最后决定成败的,往往都不是所谓的“专业”能力,而是这些“基本功”。   
我把这些“基本功”归纳为四件事情,八个字。   
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情绪”。   
永远要练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承诺的范围

第二个基本功,是“承诺”。   
任何工作中的人,重视自己的承诺,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要练习这个基本功,就得从不轻易承诺开始;要练习不轻易承诺,就得练习不轻易从自己口中吐出“行”、“可以”、“没问题”等字眼开始。 轻易说“行”的人会认为,生意在没有白纸黑字签成合同之前,口头的话都是不算数的,说个“行”字不算什么。但是一个真正知道尊重自己的人,知道自己价值的人,绝不会如此。“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自己口中吐出的一个“行”字,就等同签了合约。就算对方事实上没有听清楚或者忘记了,也绝不拿自己的“行”字打任何折扣。   
不打任何折扣,就是不打“任何”折扣。任何细节都不打折扣。不只产品尺寸、规格,不只交易金额、时间、方法、地点,任何细节都不打折扣。真正重视承诺的人,一定会重视合约。不重视承诺的人,也不会重视合约。   
新进社会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承诺或不承诺什么,都不重要。然而,承诺的价值,与其说显示在承诺的内容中,不如说更显示在如何实践承诺的行为上。   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承诺别人——不论大小事。然而,一旦承诺,就要全力以赴,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也要让自己的承诺兑现。即使是新人,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职位低、资历浅而小看自己的承诺。小看自己的承诺,就是小看自己。

纪律的作用

第三项基本功,是“纪律”。   
“纪律”和“用功”、“努力“这些说法有点儿类似。   
我们从小开始,就常听师长要求我们遵守纪律,对这些说法耳熟能详。不过,别人要求是一回事,能不能被我们真心接纳,成为我们自己性格与行为里的一部分,是另一回事。   
因此,这里说的“纪律”,是“自我要求的纪律”。   
就本质来说,纪律与“承诺”是一体两面,它的作用很清楚,不多赘言。   
这里我想就方法的层面,来谈谈纪律的重要所在。   
工作,没有人不想进步的。工作想进步,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工作的节奏。何时进行什么工作,何时完成什么工作的节奏。然而,节奏很容易受一些外在与内在因素的干扰。譬如,环境的因素,或自己的心情。   
自我要求的纪律,简称“自律”,就是不让任何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干扰自己,让自己保持一定的工作节奏。起初,我们会通过自律来掌握节奏;接着,我们就能通过节奏来维持自律。   
这种自律,有两个作用:
一、自动地发挥我们许多基本工作的能力;
二、由于许多基本工作能力可以自动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们会有多出来的脑力和时间,用来做更高级、更有创意挑战的工作。   
如果我们没有自律,则是一种相反的情况。我们对自己工作的程序、方法、时间都无法掌握,因此,即使我们有许多基本的工作能力,这些能力也都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调度,而无法自动地发挥。又因为是有意识地调度,所以,一来会有疏忽,二来会消耗精力。所以我们剩不了多少脑力和时间可以用来做更高级、更有创意挑战的工作。   
纪律有“质”与“量”两个方面。   
如何掌握工作的节奏,是追求纪律的“质”;如何加大工作的训练,则是追求纪律的“量”。

诚实的定义
其中有一点是:不要不懂装懂、不懂不问。   
任何人都有自己能力与理解不及之处,因此,遇上不懂或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个明白。不懂装懂,不懂不问,是所有不胜任问题的起源。   
还有一点是:不要掩饰问题。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因此,工作总会出现问题。但是,出现问题不要掩饰。掩饰问题,再小的问题也没法改善,甚至会进一步恶化。

羞耻的推动
可以谈的基本功虽然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我们背后要有一种根本的推动力——羞耻之心。   
不论是谈情绪,还是承诺、纪律、诚实,人只有有羞耻之心,才可能不停地检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缺失之处,然后设法找出改进之道。 羞耻之心在哪里?说起来,这么无形的东西很玄。   
但羞耻之心也很清楚,很具体。   
当你的工作被指出问题所在之处时,当你的言行被指出不当之处时,如果你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背脊突然热了起来,那就是羞耻之心。甚至,如果你为之十分沮丧、低沉,那也恭喜,因为那也是羞耻之心。   
羞耻之心,是一种刺激。正是这种刺激,在逼使我们面对不足时哑口无言、无颜以对,进而下定决心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直到找出突破前进之道。   
没有了羞耻之心,也就没有了荣誉感;没有了荣誉感,也就没有了追求工作成就的动力。不论在任何岗位上,你的工作都是不可能做好的。

工作伦理之一:公私之别

除了基本功之外,我们在基层最需要切实要求自己掌握的,是工作伦理。 工作伦理的第一条,就是要明白“公私之别”。 正因为公私之别不容易掌握,所以这其中又有一个最低的标准:最起码,公司与个人之间直接而有形的金钱分际,一定要严守。   
这种分际,大的固然要守,小的也不能疏忽。个人对公司固然要戒慎,公司对个人也不能马虎。   
公私之别,是企业里的基本戒律,是工作伦理的第一条。

工作伦理之二:主从之分

到底“分寸”要怎么拿捏?   
首先,要明白“主从之分”,并且谨守“主从之分”。一个企业或组织,在层级高低上有主从之分;平行的层级上,工作任务的分配有主从之分。 既然是“分寸”,它的重点一定都在一些分分寸寸的细节上。所以,对任何人的言语及行为,都必须从最细小的地方注意起。   
这如果算是平时的练习,那么有些特别时刻就要更加注意。   
很多人会因为别人一时的失意或下台,而对他有言语、行为上的差别待遇。

工作伦理之三:不背后说话

我们公司的工作守则里,还有两个“No”,也就是希望同事不要碰触的禁忌。   
其中一个“No”是:不要不同意但不表达。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主张。   
因此,不论在和同事讨论还是接到上司指示的时候,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与主张,一定要表达出来。   
不表达,就是表示同意。同意,就不能在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甚至另走他途。不同意但不表达,对内对外都会制造事端。   
另外一个“No”是:不要在背后发泄对别人的不满。(包括上司)   
我们要求上司对属下有意见,第一个让属下知道。这是对当事人的尊重。   
同样,我们也鼓励属下对上司有意见,第一个让上司知道。这也是对当事人的尊重。千万不要在背后发泄对别人的不满。   
我觉得这种背后说话,是最麻烦,也最不值得的事情。   
第一,背后说话,很耗时间和精力,肯定不利于正常或积极的工作进展。   
第二,这种上司在示范一种十分恶劣的企业文化,会给其他同事带来不好的影响。   
练习基本功的时候,我们管不了自己的上司,但是我们管得了自己,可以先让自己养成任何时候都不随便在别人背后说话的习惯。

刘备的两个提醒

不论是想练习“情绪”、“承诺”、“纪律”、“诚实”的基本功,还是想拿捏“公私之分”、“主从之别”、“不背后说话”的工作伦理,如果觉得这些事情太过虚无缥缈、太难以捉摸,那就不妨随时以“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话来检测自己的言语、行为。 因此,“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提醒我们,所有这些基本功与工作伦理,都是从一些小事上锻炼出来的;所有这些基本功与工作伦理,也都是在一些小事上被破坏殆尽的。   
刘备的这两句话,也可以换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说法。那就是“细节”的重要:细节是魔鬼,细节也是天使。   
成败之分,在此。

工作DNA Part 5 某些人

爱唱歌的汤姆
他的纪律很彻底:一定要赶在别人还没醒来之前,先掌握这个世界的新闻,从其中发现有什么新闻人物是他可以去游说写作的对象,有什么新闻事件可以让他炒热手边代理作品的身价。   
汤姆的作风十分强势。很多人不见得喜欢他。我看过很多人当着他的面和他笑得一样圆,但是背后提到他却是另一副表情。   
但是每当我想到意念与纪律的时候,一定忘不了那个身体圆圆的,手上亮晶晶的,拿起麦克风可以把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连唱三遍的Tom Mori。

微笑的彼得
在那个强调跨国出版集团的合纵连横、强调畅销几百万册作家的书展舞台上,看着他,我突然想到一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我问他,在巨型出版集团无孔不入的侵入下,会不会感到压力很大。   
彼得淡淡地笑笑:“不会,他们做不出我的书。”   
有时候,第一,是要站到聚光灯下去抢的。第一的成果,是要公告天下的。但更多时候,第一是不需要比较的,孤独的,不为人知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更要珍惜,更要相信自己,更要淡淡地微笑。

赚钱的高手
一个人精通赚钱,能够给自己挣来全球首富的庞大财富,实在很了不起。而巴菲特不但自己能够赚来这么多的财富,甚至可以惠及相信自己、跟随自己的人,则更令人叹服。   
很多人在谈到财富的时候,总相信无商不奸的道理,总相信人无横财不富的原则,总相信吃人不吐骨头的精神。   
但是巴菲特和这对老夫妇的故事,却让我们有一番不同的回味。   
最大的财富,必须和最多的人分享。   
财富的世界,原来也可以如此信任、共享、温暖。   
我从没有像读过这个报导之后,那么想去追求财富。   
巴菲特真是个高手。

黑泽明的条件

黑泽明当然也是个高手。   
他去世那天,我正好在东京,读到一段如此对他的论定:“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
当年,黑泽明去电影剧组应征工作。此时,他没有任何和电影相关的工作经验。在电影还是一个新兴而且重要的媒体的年代,他在这点上十分吃亏。   然而,当时的导演还是录取了他。原因是:“他虽然没接触过电影,但是他接触过很多文学、艺术和音乐。”   
幸好这位导演没有囿于一些技术层面的门槛,让我们目睹了一代电影大师的出现。

工作DNA Part 6 进入中层干部的时候

工作DNA Part 7 某些训练

posted @ 2012-10-28 17:47  SanMaoSpace  阅读(29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