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概念】关税
关税
运作机制
关税的基本运作机制 (0:56-1:31)
- 通过一个简单的“奶茶国”和“奶牛国”的例子解释关税:
- 奶茶国需要从奶牛国进口奶粉(假设原价100奶币/桶)。
- 奶茶国政府对进口奶粉加征20%的关税。
- 进口商需要向奶茶国政府缴纳20奶币的关税。
- 为维持利润,进口商将奶粉价格提高到120奶币卖给消费者。
- 这就是关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直接影响
关税的直接利弊分析(本国视角)(1:32-2:12 & 3:14-3:21)
- 加分项 (Pros):
- 政府收入增加: 政府获得关税收入(例子中为20奶币/桶)。
- 本国生产者受益: 进口商品价格提高,竞争力下降,本国同类产品(如奶茶国的国产奶粉)生产商受益,可能扩大生产、吸引投资、增加就业。
- 减分项 (Cons):
- 消费者成本增加: 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例子中奶粉从100涨到120奶币)。
- 核心权衡 (3:21-3:27):
关税本质上是在“消费”(消费者利益)和“就业”(生产者/国内产业利益)之间做权衡取舍。
附加影响
利处 (Pros):
- 保护特定产业 (4:48-5:58): 尤其是“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 Argument,由汉密尔顿提出)。关税可以保护本国新兴或战略性产业免受强大外国竞争的冲击。例子:19世纪美国、德国保护纺织、钢铁、汽车产业;中国早期对汽车征收高关税;印度现行的“印度制造”计划。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通常显著高于发达国家。
- 获得部分民众支持 (6:55-7:30): 民众可能朴素地认为进口是“肥水外流”,支持关税保护本国产业。这种情绪在经济下行或萎靡时更明显,易形成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如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 作为谈判筹码 (10:09-11:14): 关税(或威胁加征关税)可以作为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手段,迫使对方让步。例子:特朗普威胁退出NAFTA,最终达成对美国更有利的USMCA;特朗普也擅长用关税作为威胁进行谈判。
弊端 (Cons):
- 提高下游厂商成本 (5:59-6:23): 如果对原材料或中间产品加征关税(如钢铁、铝),会提高使用这些产品的下游产业(如汽车、机械制造)的生产成本,削弱其竞争力。例子:美国对钢铝加税,福特等公司声称因此遭受损失。凯恩斯曾建议只对制成品征税。
- 引发对手国反击 (8:51-9:57): 征收关税损害他国利益(“损人是一定的”),对方很可能采取报复性关税。这种反击往往具有针对性,打击对方政治上的痛点(如针对摇摆州的关键产业)。例子:加拿大对美国钢铝关税的反击,精准打击了美国摇摆州(宾州、佛州、威斯康星州)的相关产品(番茄酱、橙汁、卫生纸、蛋黄酱等),最终迫使美国谈判并达成新的USMCA。
- 限制商品多样性、思想交流、竞争 (11:20-11:30): 这些是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隐性成本。
- 政治因素 (7:30-8:50):
关税政策受国内政治影响极大,尤其在美国。摇摆州的关键产业工会对选举影响巨大,进而影响政府的贸易决策。例子:美国历任总统(小布什、卡特、里根、特朗普、拜登)都曾对钢铁实施保护政策,部分原因是为了争取宾州等钢铁产区(摇摆州)的支持。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受阻,也与钢铁工会的反对有关。
全球贸易历史进程与关税演变
- 19世纪前: 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概念不清晰,主要是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贸易,带有剥削性质。英国自身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如羊毛制品关税高达50%)。
-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 (19世纪中叶 - 一战前): 受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技术进步推动,英国带头降低关税,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全球出口占GDP比例从5%升至10%以上。但美国、德国仍采取保护政策,发展本国工业,最终超越英国。
- 两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期间: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量锐减(如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战),美国进出口减少2/3,全球出口比例跌回100年前水平。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终结。
-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二战后 - 约2010s): 各国吸取教训,在美国主导下建立GATT(后发展为WTO),通过多轮谈判大幅降低关税(平均从1947年的22%降至2000年代的5%)。全球出口占GDP比例飙升至25%,进入全球化的“黄金时期”。
要点总结
全球贸易历史进程与关税演变 (21:57-26:07)
- 19世纪前: 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概念不清晰,主要是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贸易,带有剥削性质。英国自身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如羊毛制品关税高达50%)。
-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 (19世纪中叶 - 一战前): 受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技术进步推动,英国带头降低关税,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全球出口占GDP比例从5%升至10%以上。但美国、德国仍采取保护政策,发展本国工业,最终超越英国。
- 两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期间: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量锐减(如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战),美国进出口减少2/3,全球出口比例跌回100年前水平。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终结。
- 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二战后 - 约2010s): 各国吸取教训,在美国主导下建立GATT(后发展为WTO),通过多轮谈判大幅降低关税(平均从1947年的22%降至2000年代的5%)。全球出口占GDP比例飙升至25%,进入全球化的“黄金时期”。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