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arjan的一些感性理解

学长博客-图论

0x0 前论:

在了解完tarjan的基本操作以后,发现这个东西十分的抽象,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感性理解以方便记忆。

0x1 关于强连通分量

Part-1 关于强连通

说白了就是一个图上任意两个点都能到达(通俗易懂)

Part-2 关于强连通分量

定义: 极大的强连通子图。

人话: 删一个点这个图就不强连通了,加一个点就成四不像了

0x2 连通性tarjan(不是LCA上的tarjan)

Part-1 关于一个强连通图的“老大”

我们给这棵树进行一下形象化解释

这是一个公司的职阶图,其中一个节点的父亲是他的上司,越靠近树的根部职位越高,返祖边就代表着他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升职或者走关系,从而解决某些以你的职位不能解决的工作和问题。图中的一个强连通分量代表着一个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有从属关系,列如1,2,7就是一个部门,我们给它命名成部门A。

在部门A中,1号是老大(根节点),2号、7号都是他的小弟。2号,7号想要升职,就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返祖边),但是尽管进行了升职,还是没有人能超过1号,最多跟他平起平坐,但是由于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因(列如辈分,资历,能力等等),他还是老大。

Part-2 关于 dfn 与 low:给员工贴 “身份标签”

上回说到部门 A 里 1 号是老大,2 号、7 号是小弟,返祖边是他们的 “升职路径”。但怎么用算法精准识别 “谁是老大”“谁属于同一个部门”?这就需要给每个员工贴两个关键标签 ——dfn和low,用公司场景把它们扒明白:

dfn [x]:入职编号

想象公司按 “DFS 遍历顺序” 招人,第一个进门的员工给编号 1,第二个给 2,以此类推。这个编号是 “终身制” 的,代表员工加入公司的先后顺序,会出现后加入的人编号在前的情况。比如部门 A 的入职顺序是 1→2→7,那dfn[1]=1、dfn[2]=2、dfn[7]=3;后面部门 B 的 3 号入职编号是 4,4 号是 5,以此类推。

low [x]:部门内 “最早能追溯到的入职编号”

这个标签是员工的 “人脉上限”—— 代表通过 “正常工作汇报”(DFS 树边)或 “跨级走关系”(返祖边),能联系到的公司里最早入职的员工编号。

比如 7 号小弟,通过 “返祖边” 直接找到 1 号老大(入职编号 1),所以他的low[7]会从初始的 3 更新为 1;2 号小弟管理着 7 号,看到下属能联系到 1 号,那他自己的 “人脉上限” 也跟着更新为 1(low[2]=1);而 1 号老大本身就是部门里最早入职的,没人能比他资历更深,所以low[1]始终等于自己的入职编号 1。

这里的核心逻辑是:同一个部门(强连通分量)的员工,最终的 low 值都会等于 “部门老大” 的 dfn 值。因为不管小弟们怎么 “走关系”“升职”,人脉上限都顶不过老大的资历 —— 老大是部门里最早入职的,也是所有人的人脉终点。

Part-3 栈:待确认的 “部门候选名单”

光有标签还不够,怎么把 “同一部门的人” 凑到一起?Tarjan 算法里的用栈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公司的 “部门候选名单”,规则很简单:

员工入职时(DFS 首次访问),直接加入 “候选名单”,标记为 “待分配部门”(对应代码里的zai[x]=1)。
只有等 “老大” 确认后,这份名单才会 “生效”—— 把名单里从栈顶到老大的所有人,正式划为一个部门。

咱们拿部门 A 举例模拟这个过程:

1 号入职,dfn[1]=1、low[1]=1,加入候选名单(栈:[1]);
1 号的下属 2 号入职,dfn[2]=2、low[2]=2,加入名单(栈:[1,2]);
2 号的下属 7 号入职,dfn[7]=3、low[7]=3,加入名单(栈:[1,2,7]);
7 号发现 “返祖边” 能直接联系 1 号,更新low[7]=min(3,dfn[1])=1;
7 号没有更多下属,回溯到 2 号 ——2 号看到下属 7 号的low=1,比自己当前的low=2还小,立刻更新low[2]=1;
2 号没有更多下属,回溯到 1 号 ——1 号检查自己的dfn[1]=1,刚好等于low[1]=1,瞬间明白:“我就是这个部门的老大!”
老大下令:把候选名单里从栈顶到我自己的人,全部划进部门 A!于是弹出 7 号、2 号、1 号(栈清空),给他们贴上 “部门 A” 标签(对应代码里的kuai[x]=ke)。

再看一个跨部门的例子:假设 3 号是部门 B 的老大,入职编号 4(dfn[3]=4),下属 4 号(dfn[4]=5)、5 号(dfn[5]=6),4 号有返祖边到 3 号,5 号有返祖边到 4 号。过程和部门 A 一样:

4 号通过返祖边更新low[4]=4(3 号的 dfn);
5 号通过 4 号追溯到 3 号,更新low[5]=4;
回溯到 3 号时,dfn[3]=low[3]=4,弹出 5 号、4 号、3 号,组成部门 B。

Part-4 为什么这么设计?—— 老大的 “不可替代性”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dfn[x]==low[x]的就是老大?” 用公司场景解释就很直观:

老大是部门里 “资历最深”(dfn 最小)且 “人脉闭环” 的人 —— 小弟们能通过返祖边联系到老大,但老大没法通过任何边联系到比自己资历更深的人(否则他就不是老大了)。所以老大的low值只能等于自己的dfn,这是他的 “身份铁证”。

而小弟们的low值一定会被更新成老大的dfn—— 因为他们能通过 “走关系”(返祖边)或 “下属的关系”(子树之间的传递)联系到老大,人脉上限永远超不过老大。这就保证了:只要找到dfn[x]==low[x]的节点,就能精准锁定部门老大,进而把整个部门的人都 “揪出来”。

Part-5 栈的 “保鲜期”:避免跨部门混淆

为什么要用栈存候选名单?因为公司里的部门是 “层级嵌套” 的,比如部门 A 的老大 1 号,可能同时管理着部门 B 的老大 3 号(相当于 1 号是总监,3 号是部门经理)。

栈的作用就是 “隔离未确认的部门”:在遍历部门 B 的员工时,他们会被加入栈的顶端(此时栈里是 [1,3,4,5]),等 3 号确认老大身份后,只会弹出 3、4、5 组成部门 B,不会影响栈底的 1 号(部门 A 还没确认完)。这种 “先进后出” 的特性,完美适配了 DFS 的嵌套遍历逻辑,避免把不同层级的部门混为一谈。

0x3 总结:

Tarjan 的 “部门划分” 三步法

用公司场景总结 Tarjan 找强连通分量的核心逻辑,记住这三步就够了:

1,贴标签:给每个员工分配 “入职编号”(dfn)和 “人脉上限”(low);

2,入名单:员工入职时加入 “候选名单”(栈),等待部门分配;

3,找老大:回溯时检查是否有人脉上限等于自己入职编号的员工(老大),找到后把名单里的人划成一个部门。

本质上,Tarjan 算法就是通过 “追溯资历”(low 数组)和 “锁定核心”(dfn==low),把公司里 “能互相走关系、形成闭环” 的员工们,精准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部门(强连通分量)。而这些部门最终会构成一个层级分明的 “公司架构图”(DAG),这也是后续缩点、拓扑排序的基础。

posted @ 2025-11-23 18:36  Rookie青果  阅读(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