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计划2-> 书影笔记1 | 《球状闪电》读后感

首发于博客园。

00 写在前面

最近开学,由于上学期末的疫情,我们的部分考试被推迟到了这学期,总之还是有一些闲空的,寒假在家翻了翻三体的二三两本,突然对刘慈欣的科幻系列又有了想看一看的愿望,于是开学到校,闲暇时刻就在微信读书上看《球状闪电》,今天(3月5号)刚刚看完,感触很深,也正处于考完试的四天小长假,就想写点什么来作为读过、思考过的证明。

正好,最近想要开这个工程师计划系列,原本我的一些这方面的笔记,都是作为文章发出来的,有些很私人,大多数人看不到,也就合适,但另一些适合分享和想要分享的,还是放在这个系列作为随笔了。

01 正文

其实读书有一种魅力,就是你总能在书中读到一些你当前的想法,或是说,你在读书时,会多少思考一些有关于自己的问题,抽空读书产生的事务真空,可以让人更好地思考一些事情。这就是目前我喜欢读书的原因。

很不幸,我在拿到电子版本之后,首先看到了最后一节,也就是林云在陈博士地窗前放蓝玫瑰的情节,告诉我林云量子化了;这一不经意间得知的有些悲剧色彩的结尾,使我读得断断续续的,读到书中好几个情节都会刻意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接受故事已知结局和存储对后续故事好奇心的时间。

01-1 人物

谈谈人物吧。

01-1-1 林云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林云,一个开篇觉得神秘、坚毅果敢、兴趣广泛、工程能力很强的女性,对于志在成为工程师的我,没有理由不多加注意。后续发现她是一个对于武器异常痴迷,果决到可怕的极端人形兵器。

补充:小说中其实也进行了思想的暗地交锋,即挟持一班孩子的田园学派极端组织,为什么提到这个是因为这个情节有一个调侃的话要讲:工程师都去死吧。

从微信读书的划线评论功能中(这个功能我保持中立,既给了一个读者线上交流的渠道,但又引起了很多想法冲击,会影响一些自我观感),我看到在很多情节中很多人对于林云是不解的,在林云热衷毁灭性武器时,会看到不择手段的字眼,在她的将军老师评价她时,会有道德和智力同等重要的看法,不禁感叹原来对于一本书,读者真的会有各种各样的二度创作。

自始自终,我对于林云都只有欣赏与理解,另外会有一些叹息。

我欣赏这种极端的人格。因为真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调和的、中庸的,我正是这样一个注重平衡的人。正是这种折中,让我在更多时候会失去一种强烈的情绪牵动,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张力。完美和完整的选择题,我将会选择完整,但林云的不完整,推动她走向了一种意义上的完美,极端的美。正是这种极端让人印象深刻。

我欣赏这种对于技术的疯狂热衷。林云对于武器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追求,后期通过艺术方面的培养,更有了武器美感的认知,这一点更是体现了一种疯狂的热衷。通过这本书,自我鉴定完毕,上大学以来,我也变成了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我相信一个技术对于社会拥有足够的改造能力。这一点要感谢武器决胜论的划线评论区,正是对这里的有关战争多元决定论的阅读,我发现了自己的这种倾向。诚然,大彻大悟、平常心被视为智慧,但迷上某样东西、疯狂追求也是一种值得度过的人生。

我欣赏这种兴趣广泛、重视实操的工程能力拥有者。对于林云的专业技术水准文中描写过多次,最初陈博士形容她涉猎很多,并不精通(当然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包括许大校在将军老师面前对于林云的讨论),后续丁林二人的合作中,又显示林云很强的计算机实现能力,再后来加上丁仪后的工程实践中,我认为丁仪和林云不论感情上适配度上如何,在科学和工程结合的项目上会是很好的搭档。

我是很容易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从我的博客也可以看出,但是否深入就不得而知,毕竟人活着只需对吃饭家伙足够深入即可,兴趣完全凭个人,这谁也不能指摘。以后我还是会好好发展自己的爱好,涉猎在课余会继续进行,保持与主干专业的分野,同时尝试用兴趣反哺专业。

此外的一些思考,在林云的将军老师在评价林云的话:“但在我们这个研究领域,我把一个人的道德放在与其才华同等的位置上”。我想起了《三体三》中的程心,评论了这么一句话:“保持良心是一种隐秘的最自私的自私,因为除了良心他们可以什么都不管。”这种对错我已经不想再思考了,这种问题实在有一些超纲。

评论后我就意识到,对于武器热衷而牺牲其他人或是电子产业,似乎也是一种自私。当然,读到最后,我明白林云是一个对于武器技术完全虔诚和热衷的人,而不是一个因为武器技术而自私的人,因为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在晨光军队组织进攻敌军航母群时,她要求士兵穿上军装再套上渔民服,以获得一个战俘的资格,同时她在此前的训练过程中力避士兵了解技术真相,不会把士兵送上军事法庭,说明这样一些事情她完全考量过,只不过球状闪电打击或是宏聚变她认为她必须那么做,而道德和世俗根本无法阻碍这种追求。

自始自终她的目标就是发挥一个武器的真正作用,她设想过让自己成为一个武器——量子战士,实施量子态打击;最后为了宏聚变的实现不惜牺牲自己,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从她宏聚变试验受阻、一声不吭地沉默,自作主张开启宏聚变后量子化就可以看出。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在军队长大的,除了军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全身心地属于什么别的地方,和什么别的人。”(记不太清了,又翻了翻书纠正了一下)

其实林云的形象在大刘的作品中是很丰富的一个,而不仅仅是这部分开头我说的那样。印象很深的还有一点,就是在意识到量子形态的存在后,她向丁仪反映的每夜都枕着一个开着保险的手枪入睡的事,这一点莫名让人感受到这个人物的脆弱。包括后来长篇插叙或是倒叙的林云从小到大的经过,这个人物成功地让人在叹息中着迷了。

01-1-2 陈博士

陈博士的存在感在我心中是一个U字型,开篇大学硕士博士期间他对于球状闪电的追求让我头一次对自己寻求平衡和选择完整进行了反思,对于自己兴趣广泛、但最感兴趣的枝节深入程度不够的现状进行了反省。我想这也是小说的一个主旨:美妙的人生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相较之下,自己的目的感不算很强的。但人确实要有一些东西在想在思考,才能避免堕入日常的陷阱。就好比要让耕地不生杂草。

在完美和完整之间,陈博士是摇摆不定的人。在探索球状闪电的途中,他表现出让我赞叹的毅力和决心,单是大学期间专研物理和数学,自学偏微分方程,与教授主动交流大气电场的前沿学术,就已经让我这个普通大学生震撼。当然,他是一个文学人物,自然有文学的成分在,但身边也有这种倾向的巨佬,虽然在程度上差一点。

但在研究受挫,或是研究军用化时触碰到他的底线时,他又寻求躲避来抚慰自己的完整性,这也是陈博士本身的一种魅力,他是个天资上等又目标坚定的努力者,如果不是碰上球状闪电这个对于大气科学甚至物理学的绝对难题(像张彬这样奋斗大半辈子而成就不大的学者可能并不少),放在哪个领域都会做出极大的成就。

对于陈博士,我更多的是对于大学和科研的思考,因为他本身的事件并不算多。读大刘的作品就是这样,可能以往就是为了消遣,但这次上大学以来头一次再看大刘,就觉得自己对于科研的态度不够真诚。上研究生可能就是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刷学分绩也是立足于竞争的基础上。对于这一点,我只能力图加上一点爱好和追求的元素。

对于陈博士相关部分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他的导师张彬作出的一个鸡肋成果,时隔多年最终用于了球状闪电的捕获,从阅读的角度让人感叹,从结构的角度让人称奇。

评论区议论很多的莫过于陈林二人的感情,我在这里不想议论,我觉得作者本身就没有想要说清楚,何必在二次创作时过度重视这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情节呢。

结尾的一节量子玫瑰,读来实在让人感到一种美与悲的交错。美在基于基础物理学的技术想象,在最后更被赋予了充沛的文艺气息,在对林云的回忆里,有一种劫后余生忆故人的沧桑感;在照片和玫瑰里,林云的笑容和香味,我想这就是超越了战争矛盾与技术执念和解脱了扭曲童年与杀人罪恶的量子飞升吧。

恕我直言,我此前从其他作品上,了解过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思考过基因飞升和机械飞升,同时在这个课外接触与学业工作共同作用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机器认同。这个作品打开了我的想象,让我重新意识到物理学的美,我愿称这一种为量子飞升,虽然可能有点俗气。

01-1-3 丁仪

这个人是离我最远的人。

他是一个达观的人,但也是痴迷于物理学的人,在他的心目中物理学永远rank top one。丁仪对于基础科学有一种惊人的敏感和直觉,对于思考有一种哲学层次的认知,站的远一点看,更像是大刘机械降神,推动球状闪电的发现与应用,但是不得不说这个人物除了风流了一点,符合我对顶尖物理学家的很多想象,他本身也是数学、物理、哲学三科的毕业生,这个人物也是立得住的。

完美和完整都不能禁锢他,他的生命动力是好奇。这一点从答应球状闪电就已经可窥一斑,最后宏聚变有一个细节,军方要求武力停止宏聚变的时候,丁仪在说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从这一点,丁仪不是不曾设想过宏聚变的可怕,论是实验效果上还是政治效果上。部分是出于对林云的保护,但更大程度就是好奇,他就是想要看看宏聚变是什么样子的,最后丁仪死于封锁了他的生命——更高层次的物理学结晶 水滴,也是一种很壮美的死法。与林云的死,各有其独特的美感。

丁仪毫无疑问是喜欢林云的,这一点让我都看了出来,他更是看出了林云的脆弱与纤细,我不评价这份爱情是否合适,但我始终觉得这两个人确实是很合适的搭档,正如丁仪临近终局时劝说林云的那样:

“想过再选择另一条路吗?”

“战后离开军队,同我一起去研究宏电子,我有理论能力,你有工程天才,我创建理论你负责实验,我们很可能取得现代物理学中伟大的突破。”

而林云的回答:

“有吗?”

再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我是在军队长大的,除了军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全身心地属于什么别的地方,和什么别的人。”

此外,对于责任的看法,丁仪的态度是很自由和开放的,他对于国家和林云尽到了他认为的责任,

 

 

截图不全:三百多根弦无声而永恒地舞蹈着。

01-2 最后的感受

谈完人物,其实想说的也就在里面了,看科幻小说,更多还是折服于它的想象空间。我也曾很多次设想过未来的战争,面向智能化和无人化等,即让机器上战场,低人员损耗与高精度高执行力打击能够同时兼得。但这部小说的想象让我有了一种思考,这也是我之前忽略的,即机器总要由电子设备来实现运算、通信和控制,敌人展开反电磁防御或电磁攻击,就像使球状闪电失效的磁场屏蔽或电磁干扰,机器和其他智能化装备就失去了作用。

在我看来,《球状闪电》在故事性上优于《三体》,尤其对于武器和技术的思考和想象,对于基础物理抽象美的再度刻画,对我启发很多,使我从此前生病产生的疲惫中,重新拾起了对于生活的热忱。

本书的主旨,我觉得也很明显:美妙的人生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但这并不完全。

有一个评论特别好,我也有一点补充,截图如下:

 

 

posted @ 2022-03-05 20:52  climerecho  阅读(344)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