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慧矿山与城市安全的透明地质保障系统:架构、技术与实现

 ​​摘要:​​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传统地质工作模式已难以满足智慧矿山、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对地质信息精准化、实时化与智能化的迫切需求。透明地质保障系统作为地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旨在构建一个地上地下一体化、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孪生地质环境,为安全生产与科学决策提供核心支撑。本文系统阐述了透明地质保障系统的内涵与架构,重点分析了其三大核心技术:多源异构地质数据融合与三维动态建模技术、地质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动态预警技术、以及基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交互与协同决策技术。文章结合应用场景,提供了关键算法的代码示例,并论证了该系统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科学决策方面的巨大价值。最后,对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透明地质;数字孪生;三维地质建模;地质大数据;智慧矿山;Python


​1. 引言​

地质条件是矿山开采、隧道施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工程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制约因素。传统的地质工作依赖于纸质图纸、分散的报告和有限的经验判断,存在信息不透明、更新滞后、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极易因“地质盲区”导致突水、瓦斯突出、顶板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

“透明地质”的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是借助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地下地质体的高精度、可视化、透明化认知,如同给大地做“CT扫描”。透明地质保障系统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综合技术平台,它是对地质体演化过程与工程活动相互作用的实时感知、动态分析与智能决策的完整体系。

​2. 透明地质保障系统架构​

一个完整的透明地质保障系统通常采用如图1所示的分层架构设计。

​(图1:透明地质保障系统架构图)​

编辑

该架构自下而上包括:

  • ​感知层:​​ 负责全方位采集地质数据。包括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网络。

  • ​网络层:​​ 通过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 ​数据与平台层:​​ 是系统的核心支撑。包括地质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

  • ​应用与算法层:​​ 集成了三维地质建模、机器学习、数值模拟等一系列专业算法和模型。

  • ​应用层:​​ 面向用户提供三维可视化展示、地质异常动态预警、模拟仿真等具体应用功能。

  • ​用户层:​​ 系统的服务对象。

​3. 核心关键技术​

​3.1 多源异构地质数据融合与高精度三维动态建模技术​

该技术旨在解决“如何描绘透明地质体”的问题。其核心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插值与融合、以及模型构建​

数据融合中的空间插值是关键步骤。以下是一个使用Python和Sci-Kit Learn库进行普通克里金(Ordinary Kriging)插值的示例代码,用于根据离散的钻孔数据生成连续的地层界面。

# 代码示例1:基于普通克里金法的地层界面插值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gaussian_process import GaussianProcessRegressor
from sklearn.gaussian_process.kernels import Matern

# 假设我们有来自钻孔的已知点数据(X, Y, Z坐标和地层高程值)
# sample_points 是一个Nx3的数组,格式为 [[X1, Y1, Value1], [X2, Y2, Value2], ...]
sample_points = np.array([[0, 0, 10], [2, 1, 15], [3, 3, 12], [5, 4, 8]])

# 将已知数据拆分为坐标和值
X_train = sample_points[:, :2]  # 经纬度或平面坐标
y_train = sample_points[:, 2]   # 地层高程值

# 定义高斯过程回归器,使用Matern核函数,适用于地理统计插值
kernel = Matern(length_scale=1.0, nu=1.5)
gp = GaussianProcessRegressor(kernel=kernel, n_restarts_optimizer=10)

# 训练模型
gp.fit(X_train, y_train)

# 生成需要预测的网格点(整个工区范围)
x_min, x_max = 0, 5
y_min, y_max = 0, 4
xx, yy = np.meshgrid(np.linspace(x_min, x_max, 50),
                     np.linspace(y_min, y_max, 50))
X_grid = np.vstack([xx.ravel(), yy.ravel()]).T

# 进行插值预测
y_pred, sigma = gp.predict(X_grid, return_std=True)
# y_pred即为整个工区的地层高程预测曲面,可转换为三维模型中的层面
​3.2 地质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动态预警技术​

该技术旨在解决“如何理解与预测地质行为”的问题。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基于机器学习(逻辑回归)的突水风险预警模型代码框架。

# 代码示例2:基于机器学习的突水风险预警模型框架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加载历史数据集,包含特征和标签
# 特征可能包括:掘进面前方20m地质构造密度、含水层距离、物探电阻率值、每日涌水量...
# 标签为:是否发生突水(1=是,0=否)
data = pd.read_csv('water_inrush_history_data.csv')
X = data.drop('inrush_label', axis=1)  # 特征矩阵
y = data['inrush_label']               # 标签向量

# 数据预处理:标准化
scaler = StandardScaler()
X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X)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_scaled,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并训练逻辑回归模型(实际应用中可采用更复杂的模型如XGBoost或神经网络)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class_weight='balanced')  # 平衡样本权重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模拟实时数据:对新采集的一组监测数据进行风险预测
new_sensor_data = np.array([[0.85, 15.2, 120, 5.3]])  # 新数据
new_data_scaled = scaler.transform(new_sensor_data)    # 必须使用相同的scaler进行标准化
risk_probability = model.predict_proba(new_data_scaled)[:, 1]  # 预测发生突水的概率

print(f"当前工作面突水风险概率为: {risk_probability[0]:.2%}")
if risk_probability > 0.7:  # 设定阈值
    print("警告:高风险!触发红色预警!")
​3.3 基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交互与协同决策技术​

该技术旨在解决“如何高效利用透明地质信息”的人机交互问题。系统通常基于WebGL技术(如Cesium.js、Three.js)或游戏引擎开发,代码通常涉及复杂的图形学操作,此处不再赘述。

​4. 典型应用场景​

​4.1 在智慧矿山中的应用​

在煤矿、金属矿等领域,系统可实现透明工作面、重大灾害预警和资源绿色开发。

​4.2 在城市安全与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

在城市领域,系统可构建“城市地下透明空间”,服务于地铁隧道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和地下空间综合管理。

​5. 挑战与展望​

尽管透明地质保障系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1)数据质量与完备性:​​ 地质探测成本高昂,数据稀疏和不确定性是固有难题。​​(2)模型精度与可靠性:​​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模型精度仍需提升。​​(3)技术跨界融合难度:​​ 需要多领域人才的深度协作。​​(4)标准化与成本:​​ 缺乏行业统一标准,且初期建设投入较大。

未来,透明地质保障系统将向着​​更精准​​(探测技术革新)、​​更智能​​(AI深度应用)、​​更普适​​(云计算/SaaS模式降低成本)、​​更开放​​(标准统一、生态共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亮, 张平松. 煤炭精准开采透明地质条件的重构与思考[J]. 煤炭学报, 2020, 45(07): 2346-2356.

[2] 王国法, 等. 智慧煤矿2025情景目标和发展路径[J]. 煤炭学报, 2018, 43(02): 295-305.

[3] Pedregosa F., et al. Scikit-learn: Machine Learning in Python[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11, 12: 2825–2830.

[4] Caumon G. Surface-based 3D modeling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J]. Mathematical Geosciences, 2009, 41(8): 927-945.


posted @ 2025-08-30 20:17  Tel&WX_13991183418  阅读(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