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计——详谈移动设计的几条原则

本文版权归个人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PengLee/p/4604546.html 

目录

  • 内容优先
  • 手势的使用很重要
  • 减少键盘输入
  • 流畅性
  • 多通道设计

 


      移动应用的设计原则有很多,不同的专家都会总结出不同的原则,然后告诉你:你样该这样的设计的移动应用,第一、第二、第三.......

  任何人都是这样,如果不告诉你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你就不会真正的从心里面接受它。这也是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的指导

  但是在设计的时候还是将它们忘在了脑后,一点都想不起来那些指导性的原则。所以,我们还是来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来分析一下那些原则到底

  说了些什么吧!

 

内容优先

    先不从移动设备的屏幕的大小去分析这个原则,单单是从人类心理学上这也是非常的明显的。人的各种行动的本质基本上都是为了获取有

  价值的内容,达到某些目的。移动应用的设计当然也应该不例外,我们使用各种应用并不是为点来点去,看着一个个页面跳来跳去,而是为了

  获取有价值的内容。任何一款应用如果想要成功,必须要有用户需要的内容,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很好,既然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将所有的内容不加整理的直接放到屏幕上?因为我们想要提供给用户的内容信息太多,为了能够帮助用

  户快速的找到他们想要的内容,必须整理和组织这些内容,也就是设置导航。但是内容和导航的平衡问题并不是每个应用都能够把握的很好,

  常见的问题有如下两种:

    1、导航层级太深,导致“俄罗斯套娃现象”

    也就是说,导航一层套一层,导致内容距离用户太深。虽然导航越细,内容就会被划分的越清晰,但是并不是越细越好。设计的目标是在  

  能够将内容划分清晰的基础之上,尽量的减少导航层级。来看看喜马拉雅的导航层级

    从开始到用户能够点击某个具体的节目播放,一共需要5步,这个过程显得有点长,如果我们能够世道这一点的话,就有机会使得层级扁

  平化,突出内容而不是导航,为此我重新做了一个原型,导航层级能够明显的减少,使得用户能够尽快的收听内容

    

    将原来第二级导航和第三级专辑压缩为一个页面,并且在专辑的右下角放置了一个可以直接点击播放专辑中所有节目的按钮,从而极大地

  减少了导航层级,使得用户能够快速的播放节目。(在本文发布不久,喜马拉雅4.1.7.1版本,已经部分采纳了这种导航方式,大家可以亲自看一下)

    2、在单独的一个界面中,导航的内容占据了页面的过多的面积

    这里所说的导航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导航,如页面的标题和那些现实用户位置的信息都可以称之为导航。无可厚非,我们需要告知用户他

  们当前的位置,但是如果导航内容太详细的话,反而会占据屏幕过多的空间,使得该页面想要展示的主要内容的空间下降。比如,像蜻蜓这类

  的网络电台,允许用户在收听某档节目的时候,进行群聊,这时候进入这个节目的群聊页面,一个问题是,当用户经过一段时间的群聊之后可

  能忘记这到底是哪个栏目的群聊,所以,在群聊页面的顶部,会有栏目信息。但是这个页面的主要功能是群聊,显示主要内容理应是群聊信息

  如果有关栏目的导航信息太多的话,就会违背“内容优先”的原则,如下:

                                                       

    顶部的栏目导航信息就占据了过多的空间,可以适当的将有关内容放到右上角的溢出菜单中或者在actionbar上放置一个栏目图标

 

手势的使用很重要

    从现有的移动应用来说,手势的使用还是相对保守,但是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来看,移动端合理的手势是非常必要的,为应用设计一

  套合理的手势操作,不仅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也能够加深用户多应用流畅度的好感。如果你的移动应用从头到尾都是点来点去的

  话,你就应该考虑考虑是不是适当的引入一些手势。基本的滑动手势、拉动、缩放,还有自定义的手势操作控件,都是值得考虑的。

                           

 

减少键盘输入

    这个问题就不在多说什么了,为了减少键盘的输入,我们可以转换输入方式,如将输入改为选择、或者利用语音和传感器输入。

  但是有很多的应用设计的时候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尤其是当设计表单的时候,为了追求形式的整齐和一致,导致几乎所有的表单项

  都是要求用户通过键盘输入,这是不可取的,去看看一些应用中有关个人中心中修改各人资料的页面,你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了。

 

流畅性

    在移动应用的设计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应用的流畅性,即手指及手势的操作流、用户的注意流和界面反馈的转场流畅性。

 

              

   1、当用户把完成任务的操作触点连接起来就能够组成一个操作流轨迹,通过观察流轨迹可以判定流畅性。操作路径短能在一定程

    度上被认为是操作效率更高,流畅性更好

   2、用户的注意焦点的转移也能够形成注意流轨迹,注意流是否圆滑,是否避免了频繁的、生硬的上下左右来回跳转是判定注意流

    是否流畅的重要标志。注意流大幅度的跳跃的界面一般被认为是界面元素布局不够合理,需要让界面元素重新布局。

    现在有很多的应用都喜欢将“完成”按钮放在界面的右上角,但是有的时候这样做并不合适,当用户从上到下完成有关操作之后

    注意力焦点需要快速地从底部大幅度向上回转,再点击“完成”

          

    但是这样的布置,并不总是不对的,如果操作的表项非常的多,一屏占不下,而且经常操作的表项又放在了靠上的部分,那么如

    果“完成”按钮放在表项的最下面,反而会不合适。所以,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界面对于操作的反应速度、界面转场的流畅程度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去看看淘宝的移动端应用吧,底栏的导航标签的反应速

    度很慢,点击之后,会有明显的卡顿现象,流畅性很差。

 

多通道设计

   这部分以后再分析。

    

posted @ 2015-06-27 22:16  RoperLee  阅读(1396)  评论(1)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