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书笔记

这里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于 1845 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成熟,与当时德国哲学的流行派别拉开了距离。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和当时主流的哲学家(如鲍威尔、施特劳斯)的理论差异。我们将先从最能体现这种差异的费尔巴哈章入手。

本书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相关内容:

唯物史观、真正的“人”、所有制、阶级统治、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

1.结构

\[\text{费尔巴哈章} \begin{cases} \text{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begin{cases} \text{历史} \\ \text{关于意识的生产} \end{cases} \\ \text{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 \begin{cases} \text{交往和生产力} \\ \text{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 \text{自然产生的和由文明创造的} \\ \text{生成工具与所有制形式} \end{cases} \\ \text{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end{cases} \]

2.内容梗概与简要梳理

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开头点明了当时主流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指出他们仅仅通过精神或思想上的争斗(比如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宗教批判)来唤起德国市民的民族情感,力图让人们抛弃旧的观念,使德国爆发一场政治革命,从而找到在当时世界中发展的出路。

他指出现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认为观念、思想等是一切的产物,认为它们统治着现实世界,所以他们才会局限于对宗教等产生的思想观念的批判,而没有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没有将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联系起来。

在指出当时流行哲学的错误后,马克思开始阐述自己的理论,首先他强调理论前提不是任意想出的而是现实的前提: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与物质生活条件。

接下来他对现实中的个人进行分析,首先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自己会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并且这种生产间接生产着个体的生活方式,然后通过表明生产取决于人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从而说明这种生产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有了生产的这个前提,再将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这种能表现出人的特点的生产随人口增长而开始,以个人间交往为前提。而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生产所决定的。这里其实提出了人与对象(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之间的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两个联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同样类似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生产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使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并且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再度发展。一个民族社会分工发展程度体现了该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分工带来的相互关系(如城乡的分离与对立、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等)是由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决定的。所以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随后马克思通过对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分析,再一次强调现实中的个人的概念,指出虽然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而思想、观念、意识也是这样的现实中的人生产出来的,它们的生产是和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至此,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和当时德国主流的哲学之间的不同。马克思不是从人们所设想出来的东西出发去观察和理解人类社会,而是基于实际活动的人。并且这种方法正是以现实为前提,并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

有了这样的一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去观察并研究历史了。

[1.] 历史

马克思首先说明历史研究的三个方面:

  1. 历史从生活中来,而人们生活需要生活资料,所以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并且由于这是历史的基础,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

  2. 满足第一个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会引起新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3. 人们除以上两者之外还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使得家庭的关系出现。而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新的关系由促成了新的需要后,家庭关系就变成从属的关系了。(马克思在此再次强调研究家庭不能从概念出发,而是要根据现有的经验和材料)

这三个方面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能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总是同时存在着的。所以生活的生产(劳动和生育)立即表现为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的双重关系。

社会关系含义为许多个人的合作。而一定生产方式或一定工业阶段是与一定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这种共同生活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所以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所以“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密不可分。所以人与人的物质联系的历史与人的历史一样长久。当然,社会关系是历史研究的第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使得我们清楚的看到人也是有意识的,而且这些意识是因为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才产生的(与他人发生关系),意识一开始只是对自己最密切的可感知环境的一种意识,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由于人类当时还没有能力去改变自然界,这是由社会形式所决定的,而这使得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完全一样。但是由于意识到了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使得人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这种本能。由于生产、需要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这种意识进行进一步发展。伴随着的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在此期间,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因素,出现了劳动分工,进而发展为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这时人们的意识才可以不需想象现实的东西,而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text{Nickel 注}\)​​:这里我认为应该就是指精神劳动的过程)。这时起,意识就摆脱了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但这些精神产物与现实发生矛盾,只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发生了矛盾。不过,也有可能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和普遍意识之间出现了矛盾(比如过于超前或落后)。

然而意识本身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分工使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与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成为可能,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并且应该出现矛盾。而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与此联系的交往形式只是被束缚在关于经验的界限之中。

前面所提到的所有矛盾都是由劳动分工所包含的,并且同时是以家庭中自然产生的劳动分工和一个个独立的、相互对立的家庭为基础的。而与劳动分工一同出现的不平等的分配则是所有制产生的原因,例如其最初形式是在家庭中的奴隶制(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隶),这就引出了所有制的概念: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劳动分工的发展同时也使单人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共同利益出现矛盾。这里的共同利益首先是有了分工后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由于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共同利益才以国家的方式采取与实际的利益相脱离的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而这都是已经由劳动分工决定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阶级都是从劳动分工体系里分离出来的人,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所以无论国家内部如何斗争,本质都是不同阶级在进行斗争。所以要夺取统治的阶级首先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将自己的利益说成普遍的利益。

但正因为在这种“普遍的”共同利益下,每个人仅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种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共同利益于他们自身是“异己的‘。而真正的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通过这种每个人表达自己特殊利益的方式进行对抗,使得借助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成为必要。

劳动分工是自然形成的,这是的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外界以此压迫这我们,导致我们只能在自己的特殊的活动范围内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统治着我们、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的希望背道而驰的力量,从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时期和阶段。而私有制的消灭,使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重新受自己支配。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劳动分工导致了我们生活的“异化”,但是这种“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条件,才可能被彻底消灭。即要使大多数人都成为“没有财产的人”,同时使这些人与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但这些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所有人最终都会落入贫穷,反而会重新开始必需品的争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普遍竞争,世界的各个地区间也不可能有普遍的联系,如果是这样,那么共产主义只是地域性的,且矛盾不是普遍的,无法将所有力量集结起来。且交往的任何扩大都可能会消灭这种共产主义。综上,共产主义只有作为统治阶级的各民族同时发生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

此外,对于个人,有些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这是由于大量资本隔绝而连有限满足自己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了的劳动力,导致他们陷入绝境,而只有这种世界市场带来的普遍的竞争使得这种劳动力的存在成为可能。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可以存在。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被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时状况的实际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的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方式,即市民社会。它是基于简单和复杂的家庭,以所谓部落制度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这一切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我们至此只考虑了人类活动中人改造自然的这个方面,它还有另一个方面,人改造人。

[2.] 有关意识的生产

首先揭露历史的本质: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由于每一代都继承了前一代的物质精神财富,每一代都同时通过改变活动来变更环境,如果从思辨的角度来看,似乎后来的历史就是先前的历史的目的,所以历史似乎拥有自己特殊的目的,但事实上,这些“目的”只是后来历史中所得出的抽象。

世界上各个活动范围的影响扩大,不同民族间劳动分工的消灭,都是历史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证据,这些转变是完全物质的,是可以通过经验观测到的事实。

世界历史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得单独的个人越来越受到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一方面随着现存的社会制度被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的革命所推翻和私有制度的解体,使得各个人逐渐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解放。所以个人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其与现实关系的财富,只有现实关系发展了,个人才能抛弃掉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和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的共同活动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人和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异己的力量的驾驭。

根据上述唯物历史观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1. 生产力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一个这样的阶段,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劳动,货币经济完全取代了旧的经济制度。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个虽然承担着社会的一切重负但却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阶级,这个阶级和同情这个阶级的其他阶级中开始产生出共产主义革命的意识;
  2. 统治阶级掌握着生产力的使用和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其中由于这些权力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或观念的表现,所以一切斗争都是针对统治阶级的;
  3. 过去的革命只是在革命后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但共产主义革命则要消灭这种劳动的分配,消灭任何阶级(当然这都是由于发动革命的阶级本身属性所决定的);
  4. 共产主义革命必须是一场普遍的变革,因此,之所以必须通过革命来达到这种变动,不仅是因为统治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可推翻,还因为发动革命的阶级必须抛弃一切原有的体制且拥有建立社会的新基础。

这种历史观最关键的就在于,其将以生产与交往为关键要素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然后在国家的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并且从市民社会基础上追溯他们的产生。此种历史观解释的是物质实践所产生的观念。由此可见,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通过批判来消灭,而是通过革命来消除产生这些产物的社会关系来瓦解。这表明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创造出新的环境,但也会受到旧环境物质条件的规定,从而拥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从上文可以看出,任何只在精神层面的批判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变革的一方没有一定的生产力,也没有形成反抗旧社会的人民群众,那么革新的观念对于实际的发展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

过去的历史观将历史看成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导致其只能看到政治行为与理论斗争,进而使得其描述一个历史时代时,只将统领那个时代的观念作为产生社会的力量。德国哲学总是在想象的世界中论证,而没有关注现实的条件,没有发现他们的幻想本身正是从现实中产生的。要消除他们所说的人们的观念不能单纯的通过宗教批判的方式来实现,而要改变现实的环境,而在法国大革命后,这些观念已然被革命带来成果否定掉了。(然后马克思吐槽了一下过去的历史观具有的纯粹民族性质的表现,不再赘述)

费尔巴哈希望证明人们是互相需要的,并且过去一直是这样。通过这样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但是共产主义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

费尔巴哈证明某物和某人存在的同时也是某物和某人的本质,一个动物或一个人的一定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活动就是这个动物或人的“本质”感到满意的东西。任何例外在这里都是不能改变的反常现象。但对于无产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忍受这份无法改变的反常力量。但实际是他们在适当时可以发动革命并且改变这一状况。

posted @ 2021-07-17 13:53  Nickel_Angel  阅读(5930)  评论(1)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