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M要点总结,忘记怎么用就看这里

spring,springmvc,spirngboot的区别,忘记就看这里

1、javaweb就是mvc的架构(因为是web项目,需要tomcat支持)
2、spirng是集合了AOP和IOC,也就是快速创建对象和控制对象业务的方法
3、springmvc是在spring基础上,基于mvc的原理简化javaweb的步骤(因为是web项目,需要tomcat服务)
4、springboot是更加简化spirng,如果是web项目,也简单mvc的步骤,减少了写配置文件,使用了注解。(因为框架已经集成了tomcat,不需要再挂在tomcat上)

spring中的IOC和AOP是什么

IoC(控制反转)和 AOP(面向切面编程) 是 Spring 框架的两大核心思想,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同,但共同提升代码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

🌟 IoC(控制反转):对象的“外包管理员”
是什么:
将对象的创建、组装、生命周期管理交给框架(Spring 容器),而不是程序员手动 new 对象。

传统方式(自己造车):

java

UserDao userDao = new UserDao(); // 程序员自己 new 对象,自己管理依赖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new UserService(userDao);

IoC 方式(工厂代工):

java

// 只需告诉 Spring 需要什么对象,容器自动创建并注入依赖
@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为什么用:

解耦:对象依赖由容器管理,代码不再硬编码依赖关系。
灵活:切换实现类只需改配置,无需修改代码(比如测试时替换为 Mock 对象)。

✨ AOP(面向切面编程):给程序装“监控探头”
是什么:
将通用逻辑(如日志、事务、权限)从业务代码中剥离,通过“切面”模块化管理,自动应用到指定位置。

传统方式(代码四处插入重复逻辑):

java

public void saveUser() {
    log("方法开始"); // 每个方法都要写日志
    // ... 业务逻辑 ...
    log("方法结束");
}

AOP 方式(集中管理):

@Around("execution(* com.example.service..(..))")
public void logMonitor(ProceedingJoinPoint joinPoint) {
log("方法开始");
joinPoint.proceed(); // 调用实际方法
log("方法结束");
}

为什么用:

解耦横向关注点:日志、事务等代码不再污染业务逻辑。
复用性:一个切面可作用于多个类或方法。
可维护性:修改日志格式或权限规则时,只需改切面代码,无需全局搜索。

🔄 IoC 和 AOP 的关系:分工协作
两者看似无关,但 Spring 容器将二者结合,形成更强大的代码管理能力:

IoC 是基础:
创建对象、管理依赖关系,为 AOP 提供“可被增强的 Bean”(容器管理的对象才能被切面拦截)。

AOP 是扩展:
在不修改原有对象代码的前提下,动态增强功能(如给 UserService 自动添加日志)。

🌰 举个现实例子:餐馆(IoL) + 监控系统(AOP)
IoC 是厨房管理:
食材采购交给专业的进货商(容器),厨师只需专注做菜(业务代码)。

AOP 是摄像头监控:
无需在每个操作台安装传感器,整个厨房自动被监控覆盖(统一记录操作日志、安全检测)。

📝 总结
IoC:解决对象创建和依赖管理的问题,让代码更解耦。
AOP:解决横向关注点重复代码的问题,让逻辑更清晰。
关系:IoC 创造对象,AOP 修饰对象,二者结合让 Spring 成为高效的代码管家!

Springmvc、tomcat,java版本问题对应不上都会导致报错

如果java版本在17以上,最好用tomcat10,然后springmvc用6。0以上

1、spring可以用注解给对象属性赋值的原理

Spring 注解赋值原理代码示例

下面是一个极度简化的 Spring 注解赋值实现,演示核心原理:

import java.lang.reflect.*;

// 自定义注解
@interface Autowired {}

// 业务类
class Us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UserDao userDao;  // 字段注入
    
    @Autowired
    public void setLogger(Logger logger) {  // setter方法注入
        this.logger = logger;
    }
    
    private Logger logger;
    
    public void execute() {
        if (userDao != null) System.out.println("字段注入成功");
        if (logger != null) System.out.println("setter注入成功");
    }
}

// 依赖类
class UserDao {}
class Logger {}

// 极简Spring容器
public class SimpleSpr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这里1和2还是根据XML文件内容创建需要的bean对象,只是xml不用再写属性和值,直接加对应的类上面写注解赋值
        // 1. 创建对象
        UserService service = new UserService();
        
        // 2. 创建依赖对象
        UserDao dao = new UserDao();
        Logger logger = new Logger();
        
        System.out.println("===== 开始依赖注入 =====");
        
        // 3. 处理字段注入
        Field[] fields = service.getClass().getDeclaredFields();
        for (Field field : fields) {
            if (field.isAnnotationPresent(Autowired.class)) {
                field.setAccessible(true);  // 允许访问私有字段
                field.set(service, dao);    // 反射设置字段值
                System.out.println("✅ 字段注入: " + field.getName());
            }
        }
        
        // 4. 处理方法注入
        Method[] methods = service.getClass().getDeclaredMethods();
        for (Method method : methods) {
            if (method.isAnnotationPresent(Autowired.class)) {
                method.setAccessible(true);  // 允许访问私有方法
                method.invoke(service, logger);  // 反射调用set方法
                System.out.println("✅ 方法注入: " + method.getName());
            }
        }
        
        System.out.println("\n===== 测试注入结果 =====");
        service.execute();
    }
}

运行结果

===== 开始依赖注入 =====
✅ 字段注入: userDao
✅ 方法注入: setLogger

===== 测试注入结果 =====
字段注入成功
setter注入成功

核心代码解析

1. 字段注入(反射直接赋值)

//找到对应的类上的注解
Field field = service.getClass().getDeclaredField("userDao");
field.setAccessible(true);  // 突破private限制
field.set(service, new UserDao());  // 直接给字段赋值

2. Setter 方法注入(反射调用方法)

Method method = service.getClass().getMethod("setLogger", Logger.class);
method.invoke(service, new Logger());  // 调用setLogger方法

3. 注解检测

// 检查字段是否有@Autowired
if (field.isAnnotationPresent(Autowired.class))

// 检查方法是否有@Autowired
if (method.isAnnotationPresent(Autowired.class))

工作流程说明

这个简化版代码包含了 Spring 注解赋值的核心思想:

  1. 找到标记:通过反射找到带 @Autowired 的字段和方法
  2. 突破限制setAccessible(true) 解除 private 限制
  3. 赋值/调用
    • 字段 → 直接设置值 (field.set())
    • set 方法 → 调用方法 (method.invoke())

实际 Spring 实现更复杂(处理类型匹配、循环依赖等),但这个示例展示了最核心的反射操作。

2、spring可以用xml文件给创建对象并给对象属性赋值的原理

注解只是解决了赋值,创建对象还是需要xml文件来解决

1、setter方法注入:当我们在XML配置中为Bean定义一个时,Spring会尝试调用该属性的setter方法。例如:

xml

<bean id="exampleBean" class="com.example.ExampleBean">
    <property name="message" value="Hello World!"/>
</bean>

对于上述配置,Spring会寻找名为setMessage的方法(参数类型为String),然后通过反射调用该方法。

2、字段注入:实际上,Spring并不直接支持在XML中通过反射给字段赋值(即不通过setter方法)。但是,我们可以使用标签来指定属性名和值。Spring默认是通过setter方法注入的,如果要直接给字段赋值(不通过setter),我们可以使用@Autowired等注解配合字段注入,但这不是XML的标准方式。

然而,问题中提到的是“set和xml”,可能指的是通过Spring的标签(即使用setter方法)以及XML配置。所以这里我们重点讲解通过标签的注入方式。

反射赋值的过程:
Spring在初始化一个Bean时,会解析XML中该bean的配置。对于每个标签,Spring会:

1、根据属性名(如message)推导出对应的setter方法名(即setMessage)。
2、通过反射在Bean的Class对象中查找对应的方法(方法名匹配,并且只有一个参数)。
3、将XML中的值转换成setter方法参数所需的类型(Spring有内建的类型转换机制)。
4、最后通过反射调用该setter方法,将值注入。

示例代码: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JavaBean:

java

package com.example;

public class ExampleBean {
    private String message;
    
    public void setMessage(String message) {
        this.message = message;
    }
}

在XML配置中,我们定义:

xml

<bean id="exampleBean" class="com.example.ExampleBean">
    <property name="message" value="Hello World!"/>
</bean>

Spring容器(如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启动时,会加载并解析XML配置文件。当创建exampleBean实例后,Spring会处理每个标签。

对于属性"message",执行步骤:

1、将属性名字首字母大写,然后加上前缀"set",得到方法名“setMessage”。
2、在com.example.ExampleBean类中查找名为"setMessage",且只有一个参数(类型为String)的方法。
3、找到后,通过反射调用该方法:Method.invoke(exampleBeanInstance, "Hello World!")
反射的细节:
在代码层面,Spring使用org.springframework.beans.BeanWrapperImpl来包装bean对象。它内部使用了JDK的反射API(如java.lang.reflect.Method)。

具体步骤:

1、获取Bean的Class对象。
2、遍历每个属性,根据属性名推导出setter方法名(同时也会考虑可能的命名规范)。
3、使用Class.getMethod()或类似的方法查找方法。
4、将XML中的字符串值转换为方法参数的实际类型(使用PropertyEditor或更现代的ConversionService)。
5、调用Method.invoke()方法,传入bean实例和转换后的值。
注意事项:
Spring还支持通过构造器注入,但这里我们讨论的是setter注入。
如果属性类型是复杂对象(比如另一个bean),那么,Spring会先查找或创建这个被引用的bean对象,再通过反射将其注入。
总结:
Spring通过XML配置中的标签,利用JDK的反射机制调用bean对象的setter方法实现依赖注入。这种设计遵循了JavaBean的标准,使得配置灵活且易于扩展。

jar包和war包的区别

关键区别总结:

  1. 目的:

    • JAR: 通用打包格式,用于库或可独立运行的应用程序
    • WAR: 专门用于打包部署到 Web 容器的 Web 应用程序
  2. 结构:

    • JAR: 结构灵活,核心是 META-INF/MANIFEST.MF
    • WAR: 强制要求特定的 WEB-INF 目录结构,这是 Web 容器识别和加载应用的依据。
  3. 运行/部署:

    • JAR: 可直接由 JRE 通过 java -jar 运行(如果是可执行 JAR),或作为库放入其他应用的类路径。
    • WAR: 必须部署到 Web 容器(Tomcat, Jetty 等)中才能运行。
  4. 现代趋势 (Spring Boot):

    • JAR (Fat JAR) 是主流: Spring Boot 极大地推广了使用内嵌服务器的可执行 JAR,简化了部署(“just run”),非常适合微服务和云原生架构。
    • WAR 仍有其价值: 主要存在于需要与遗留基础设施(如企业级应用服务器)集成的环境中。

简单来说:

  • 你想做一个能直接双击运行或者在命令行用 java -jar 启动的程序(比如一个带后端的工具,或者一个微服务)?用 JAR 包 (通常是 Spring Boot 的 Fat JAR)
  • 你想做一个网站或者 Web API,并且打算把它部署到公司已有的 Tomcat 或 WebLogic 服务器上?用 WAR 包

对于大多数现代的、基于 Spring Boot 的新项目,可执行的 JAR 包 (Fat JAR) 是默认且最推荐的选择,因为它部署和运维极其简单。WAR 包主要用于需要兼容传统企业级应用服务器的场景

什么场景用springboot,什么场景用ssm+tomcat

1、适合使用 Spring Boot 的场景
微服务架构
Spring Boot 内置服务容器(如 Tomcat)和丰富的 Starter 依赖,简化了微服务的开发、打包和部署,天然支持 Spring Cloud 生态。

快速开发与原型验证
提供自动配置、约定优于配置的理念,减少 XML 配置。通过 spring-boot-starter-* 依赖一键集成常用组件(如数据库、安全、消息队列),大幅提升开发效率。

云原生与容器化部署
支持打包为可执行 JAR(内嵌 Tomcat),方便 Docker/K8s 部署,无需单独安装 Tomcat,符合云原生理念。

轻量级或单体应用
适合需要快速搭建且依赖简洁的项目,例如中小型后台管理系统、API 服务等,开箱即用。

示例场景:

开发一个提供 RESTful API 的电商后台服务。
快速构建一个微服务化的用户管理系统,需集成 Spring Cloud。
开发需部署到云平台的监控服务。

2、适合使用 SSM + Tomcat 的场景
遗留项目维护或团队技术栈受限
传统企业项目如银行、政府系统,因历史原因采用 SSM + Tomcat,且团队熟悉 XML 配置,重构成本高。

特殊定制化需求
需对 Tomcat 做深度优化(如线程池、连接器配置)或使用特定版本,外置 Tomcat 更灵活。

多应用共享 Tomcat 实例
需在同一 Tomcat 中部署多个 WAR 应用(例如企业内部系统),节约服务器资源。

异构系统集成(非 Spring 生态)
需在 Tomcat 中部署非 Spring 的应用(如 Servlet/JSP 项目),而 Spring Boot 的嵌入式容器无法混合部署。

示例场景:

维护一个传统金融系统的核心模块,需修改 web.xml 配置过滤器。
在已有 Tomcat 服务器(配置 SSL 集群)上部署多个 WAR 应用。
需要手动控制 MyBatis 的 SqlSessionFactory 实现特殊事务管理。

7766

补充:Spring Boot 也能打包为 WAR 部署到 Tomcat(通过 SpringBootServletInitializer),但牺牲了内嵌容器的便利性。若无特殊需求,Spring Boot 通常是现代项目的首选。

15年之前项目用ssm+tomcat,15年之后用springboot

springboot是如果通过注解创建bean

常见注解
@Service:标记业务服务类,会被 @ComponentScan 扫描并注册
@Controller:标记 Web 控制器,同样被 @ComponentScan 扫描
@Repository:标记数据访问组件
@ConfigurationProperties:绑定配置文件属性
也可以显性定义要扫描哪些包的路径

Spring Boot 中通过注解创建 Bean 的本质过程可以简化为以下三步:

A[注解标记] --> B[类路径发现]
B --> C[类对象创建]
C --> D[实例对象创建]

下面我用 @Service 注解的类为例,详细说明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


完整过程详解(3 个核心阶段)

阶段 1:通过注解找到类路径(组件扫描)

核心动作:扫描类路径 → 识别注解 → 收集类元数据
关键代码

// Spring 内部扫描器工作
ClassPathScanningCandidateComponentProvider scanner = new ClassPathScanningCandidateComponentProvider(true);
scanner.addIncludeFilter(new AnnotationTypeFilter(Service.class)); // 设置要扫描的注解

// 扫描指定包路径
Set<BeanDefinition> beanDefs = scanner.findCandidateComponents("com.example.service");

// 找到 UserService 对应的 BeanDefinition
BeanDefinition userServiceDef = beanDefs.stream()
    .filter(bd -> "com.example.service.UserService".equals(bd.getBeanClassName()))
    .findFirst().get();

结果
获得类元数据 - BeanDefinition 包含:

  • 类全限定名:com.example.service.UserService
  • 作用域:singleton(默认)
  • 是否懒加载:false(默认)

阶段 2:通过类路径创建类对象(类加载)

核心动作:类加载 → 获取 Class 对象
关键代码

// 通过类加载器加载类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
Class<?> userServiceClass = classLoader.loadClass("com.example.service.UserService");

// 验证是否是@Service类
Service serviceAnnotation = userServiceClass.getAnnotation(Service.class);
if(serviceAnnotation != null) {
    // 确认是有效组件
}

结果
获得 Class<UserService> 对象,包含:

  • 类结构信息(字段、方法、构造器等)
  • 注解元数据(@Service@PostConstruct等)

阶段 3:通过类对象创建实例对象(实例化+依赖注入)

核心动作:实例化 → 依赖注入 → 初始化
关键代码

// 1. 获取构造器(带参数的构造器)
Constructor<?> constructor = userServiceClass.getConstructor(UserRepository.class);

// 2. 解析依赖项(自动注入)
UserRepository userRepo = beanFactory.getBean(UserRepository.class);

// 3. 创建实例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UserService) constructor.newInstance(userRepo);

// 4. 处理初始化回调
Method initMethod = userServiceClass.getMethod("init");
if(initMethod.isAnnotationPresent(PostConstruct.class)) {
    initMethod.invoke(userService); // 执行@PostConstruct方法
}

// 5. 注册到容器
beanFactory.registerSingleton("userService", userService);

完整流程图示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Scanner as 组件扫描器 participant ClassLoader as 类加载器 participant Constructor as 构造器 participant Container as 容器 Note over Scanner: 阶段1:类路径发现 Scanner->>Scanner: 扫描包路径 Scanner->>Scanner: 识别@Service注解 Scanner->>Container: 注册Bean定义 Note over ClassLoader: 阶段2:类对象创建 Container->>ClassLoader: 请求加载类 ClassLoader->>ClassLoader: 加载.class文件 ClassLoader-->>Container: 返回Class对象 Note over Constructor: 阶段3:实例对象创建 Container->>Constructor: 获取构造器 Container->>Container: 解析依赖项 Constructor->>Constructor: newInstance() Constructor-->>Container: 返回实例 Container->>Container: 执行@PostConstruct Container->>Container: 注册单例对象

技术本质:反射 + 依赖管理

  1. 反射机制

    // 类加载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om.example.UserService");
    
    // 实例化
    Object instance = clazz.getDeclaredConstructor().newInstance();
    
    // 方法调用
    Method method = clazz.getMethod("getUser", Long.class);
    method.invoke(instance, 1L);
    
  2. 依赖管理

    • 构造器参数自动解析
    • 循环依赖解决(三级缓存)
    • 代理对象生成(AOP)
  3. 注解驱动

    // 注解处理器工作
    if(clazz.isAnnotationPresent(Service.class)) {
        // 执行特殊处理逻辑
    }
    

对比普通 Java 对象创建

步骤 普通 Java 对象创建 Spring Bean 创建
定位类 直接引用 UserService.class 通过包扫描动态发现
实例化 new UserService(repo) constructor.newInstance(deps)
依赖解决 手动传入依赖对象 容器自动解析注入
初始化控制 手动调用 init 方法 自动处理 @PostConstruct
生命周期管理 程序员控制 容器统一管理
扩展能力 支持 AOP、属性绑定等扩展

为什么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

  1. 解耦需求

    • 业务代码不关心依赖如何创建
    • 实现「面向接口编程」
  2. 动态代理

    // AOP 代理示例
    public Object createProxy(Object target) {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
            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proxy, method, args) -> {
                System.out.println("Before method");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System.out.println("After method");
                return result;
            }
        );
    }
    
  3. 配置灵活性

    • 通过配置切换实现类
    • 不同环境注入不同依赖
  4. 资源管理

    • 单例模式减少资源消耗
    • 统一管理数据库连接等资源

总结:注解到 Bean 的本质

注解(如 @Service)→ 类路径发现 → Class 对象 → 反射实例化 → 依赖注入 → 初始化回调 → 完整 Bean

Spring Boot 通过这套机制实现了:

  1. 声明式编程:只需关注业务逻辑
  2. 自动化装配:消除样板代码
  3. 运行时灵活性:动态管理组件
  4. 企业级扩展:无缝集成 AOP、事务等

最终将简单的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变成了一个功能完整、依赖就绪、可被容器管理的业务组件。

posted @ 2025-06-24 22:01  乘加法  阅读(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