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作业

1、总结IP地址规划

一、IP地址规划的基本步骤:

(1)判断用户对网络以及主机数的需求;

(2)计算满足用户需要的基本网络地址结构;

(3)计算地址掩码;

(4)计算网络网络地址;

(5)计算网络广播地址;

(6)计算网络的主机地址;

二、地址规划的基本方法:

1.步骤一:判断用户对网络以及主机数的需求;

(1)网络中最多可能使用的子网数量N(net);

(2)网络中最大网段已知的和可能扩展的主机数量N(host)。

2.步骤二:计算满足用户需求的基本网络地址结构参数;

(1)选择子网号(subnet ID)字段的长度值X,要求: N(net)≤2^X。

      例如子网数量N(net)为10,那么选择subnet ID字段的长度值X=4.

(2)选择主机号(host ID)字段的长度值Y,要求:N(host)≤2^Y。

      例如子网主机数量N(host)为12,那么选择host ID字段的长度值Y=4。在此步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主机号(host IP)字段全部为0表示该网络的网络号(net ID),全部为1表示该网络的广播地址,因此在考虑Y值时,还要将这两个特殊地质剔除后看是否还符合要求。

(3)根据X+Y的值确定需要申请哪一类IP地址;

      因为在子网的划分中,X+Y的值表示出网络号和主机号的长度和,例如上面例子中的X+Y=8,因此一个C类地址就可以满足网络规划的需求。如果超过8位,则需要申请2个C类地址或者申请一个B类地址。

3.步骤三:计算地址掩码;

    根据地址掩码的定义,没有划分子网的网络地址掩码都是固定的:A类:255.0.0.0;B类:255.255.0.0;C类:255.255.255.0。

      划分子网之后的地址掩码是将一个标准的32位IP地址中高于主机位(host ID)的高位全部置1即可,(以上面为例:Y=4)也就是需要将标准的IP地址的第四个8位中的高4位置1,将其化为十进制表示为:128+64+32+16=240。那么该地址的掩码是:255.255.255.240。

4.步骤四:计算网络地址

      由于地址设计时主机号长度为Y=4,那么每一个子网中最多有(16-2=14)个主机,也就是说相邻子网的主机地址的增量为16.例如,我们现在有一个C类地址192.168.1.0,Y=4,那么划分子网后的第一个网络号为:192.168.1.0,那么第二个网络号为:192.168.1.16,第三个网络号为:192.168.1.32,以此类推。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第一个地址和最后一个地址(即192.168.1.0和192.168.1.240)不能使用。

5.步骤五:计算网络广播地址

     主机号全部置1就是广播地址。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另一个简单的规律:一个网络号的广播号地址是比下一个子网地址号小1的地址。

6.步骤六:计算网络的主机地址

 

 

2、总结常见网络管理命令

ifconfig

1.  作用

ifconfig用于查看和更改网络接口的地址和参数,包括IP地址、网络掩码、广播地址,使用权限是超级用户。

2.  格式

ifconfig -interface [options] address

3.主要参数

            -interface:指定的网络接口名,如eth0eth1

           up:激活指定的网络接口卡。

           down:关闭指定的网络接口。

           broadcast address:设置接口的广播地址。

           pointopoint:启用点对点方式。

           address:设置指定接口设备的IP地址。

           netmask address:设置接口的子网掩码。

3. 应用说明

ifconfig是用来设置和配置网卡的命令行工具。为了手工配置网络,这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命令。使用该命令的好处是无须重新启动机器。要赋给eth0接口IP地址207.164.186.2,并且马上激活它,使用下面命令:

#fconfig eth0 210.34.6.89 netmask 255.255.255.128 broadcast 210.34.6.127

该命令的作用是设置网卡eth0IP地址、网络掩码和网络的本地广播地址。若运行不带任何参数的ifconfig命令,这个命令将显示机器所有激活接口的信息。带有“-a”参数的命令则显示所有接口的信息,包括没有激活的接口。注意,用ifconfig命令配置的网络设备参数,机器重新启动以后将会丢失。

如果要暂停某个网络接口的工作,可以使用down参数:

#ifconfig eth0 down

ip

1.作用

ipiproute2软件包里面的一个强大的网络配置工具,它能够替代一些传统的网络管理工具,例如ifconfigroute等,使用权限为超级用户。几乎所有的Linux发行版本都支持该命令。

2.格式

ip [OPTIONS] OBJECT [COMMAND [ARGUMENTS]]

3.主要参数

OPTIONS是修改ip行为或改变其输出的选项。所有的选项都是以-字符开头,分为长、短两种形式。

OBJECT是要管理者获取信息的对象。

            -V,-Version 打印ip的版本并退出。

            -s,-stats,-statistics 输出更为详尽的信息。如果这个选项出现两次或多次,则输出的信息将更为详尽。

            -f,-family 这个选项后面接协议种类,包括inetinet6link,强调使用的协议种类。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告诉ip使用的协议种类,ip就会使用默认值inetanylink比较特殊,它表示不涉及任何网络协议。

            -4 -family inet的简写。

            -6 -family inet6的简写。

            -0 -family link的简写。

            -o,-oneline 对每行记录都使用单行输出,回行用字符代替。如果需要使用wcgrep等工具处理ip的输出,则会用到这个选项。

            -r,-resolve 查询域名解析系统,用获得的主机名代替主机IP地址

COMMAND

设置针对指定对象执行的操作,它和对象的类型有关。一般情况下,ip支持对象的增加(add)、删除(delete)和展示(showlist)。有些对象不支持这些操作,或者有其它的一些命令。对于所有的对象,用户可以使用help命令获得帮助。这个命令会列出这个对象支持的命令和参数的语法。如果没有指定对象的操作命令,ip会使用默认的命令。一般情况下,默认命令是list,如果对象不能列出,就会执行help命令。

ARGUMENTS

是命令的一些参数,它们倚赖于对象和命令。ip支持两种类型的参数:flagparameterflag由一个关键词组成;parameter由一个关键词加一个数值组成。为了方便,每个命令都有一个可以忽略的默认参数。例如,参数devip link命令的默认参数,因此ip link ls eth0等于ip link ls dev eth0。我们将在后面的详细介绍每个命令的使用,命令的默认参数将使用default标出。

4.应用实例

添加IP地址192.168.2.2/24eth0网卡上:

#ip addr add 192.168.1.1/24 dev eth0

丢弃源地址属于192.168.2.0/24网络的所有数据报:

#ip rule add from 192.168.2.0/24 prio 32777 reject

ping

1.作用

ping检测主机网络接口状态,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ping [-dfnqrRv][-c][-i][-I][-l][-p][-s][-t] IP地址

3.主要参数

            -d:使用SocketSO_DEBUG功能。

            -c:设置完成要求回应的次数。

            -f:极限检测。

            -i:指定收发信息的间隔秒数。

            -I:网络界面使用指定的网络界面送出数据包。

            -l:前置载入,设置在送出要求信息之前,先行发出的数据包。

            -n:只输出数值。

            -p:设置填满数据包的范本样式。

            -q:不显示指令执行过程,开头和结尾的相关信息除外。

            -r:忽略普通的Routing Table,直接将数据包送到远端主机上。

            -R:记录路由过程。

            -s:设置数据包的大小。

            -t:设置存活数值TTL的大小。

            -v:详细显示指令的执行过程。

ping命令是使用最多的网络指令,通常我们使用它检测网络是否连通,它使用ICMP协议。但是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浏览器查看一个网页,但是却无法ping通,这是因为一些网站处于安全考虑安装了防火墙。另外,也可以在自己计算机上试一试,通过下面的方法使系统对ping没有反应:

# 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netstat

1.作用

检查整个Linux网络状态。

2.格式

netstat [-acCeFghilMnNoprstuvVwx][-A][--ip]

3.主要参数

            -a--all:显示所有连线中的Socket

            -A:列出该网络类型连线中的IP相关地址和网络类型。

            -c--continuous:持续列出网络状态。

            -C--cache:显示路由器配置的快取信息。

            -e--extend:显示网络其它相关信息。

            -F--fib:显示FIB

            -g--groups:显示多重广播功能群组组员名单。

            -h--help:在线帮助。

            -i--interfaces:显示网络界面信息表单。

            -l--listening:显示监控中的服务器的Socket

            -M--masquerade:显示伪装的网络连线。

            -n--numeric:直接使用IP地址,而不通过域名服务器。

            -N--netlink--symbolic:显示网络硬件外围设备的符号连接名称。

            -o--timers:显示计时器。

            -p--programs:显示正在使用Socket的程序识别码和程序名称。

            -r--route:显示Routing Table

            -s--statistice:显示网络工作信息统计表。

            -t--tcp:显示TCP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u--udp:显示UDP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v--verbose:显示指令执行过程。

            -V--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w--raw:显示RAW传输协议的连线状况。

            -x--unix:和指定“-A unix”参数相同。

            --ip--inet:和指定“-A inet”参数相同。

4.应用实例

netstat主要用于Linux察看自身的网络状况,如开启的端口、在为哪些用户服务,以及服务的状态等。此外,它还显示系统路由表、网络接口状态等。可以说,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状态的察看工具。在默认情况下,netstat只显示已建立连接的端口。如果要显示处于监听状态的所有端口,使用-a参数即可:

#netstat –a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only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tcp 0 0 *:32768 *:* LISTEN

tcp 0 0 *:32769 *:* LISTEN

tcp 0 0 *:nfs *:* LISTEN

tcp 0 0 *:32770 *:* LISTEN

tcp 0 0 *:868 *:* LISTEN

tcp 0 0 *:617 *:* LISTEN

tcp 0 0 *:mysql *:* LISTEN

tcp 0 0 *:netbios-ssn *:* LISTEN

tcp 0 0 *:sunrpc *:* LISTEN

tcp 0 0 *:10000 *:* LISTEN

tcp 0 0 *:http *:* LISTEN

......

上面显示出,这台主机同时提供HTTPFTPNFSMySQL等服务。

telnet

1.作用

telnet表示开启终端机阶段作业,并登入远端主机。telnet是一个Linux命令,同时也是一个协议(远程登陆协议)。

2.格式

telnet [-8acdEfFKLrx][-b][-e][-k][-l][-n][-S][-X][主机名称IP地址]

3.主要参数

            -8:允许使用8位字符资料,包括输入与输出。

            -a:尝试自动登入远端系统。

            -b:使用别名指定远端主机名称。

            -c:不读取用户专属目录里的.telnetrc文件。

            -d:启动排错模式。

            -e:设置脱离字符。

            -E:滤除脱离字符。

            -f:此参数的效果和指定“-F”参数相同。

            -F:使用Kerberos V5认证时,加上此参数可把本地主机的认证数据上传到远端主机。

            -k:使用Kerberos认证时,加上此参数让远端主机采用指定的领域名,而非该主机的域名。

            -K:不自动登入远端主机。

            -l:指定要登入远端主机的用户名称。

            -L:允许输出8位字符资料。

            -n:指定文件记录相关信息。

            -r:使用类似rlogin指令的用户界面。

            -S:服务类型,设置telnet连线所需的IP TOS信息。

            -x:假设主机有支持数据加密的功能,就使用它。

            -X:关闭指定的认证形态。

4.应用说明

用户使用telnet命令可以进行远程登录,并在远程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用户通过网络在远程计算机上登录,就像登录到本地机上执行命令一样。为了通过telnet登录到远程计算机上,必须知道远程机上的合法用户名和口令。虽然有些系统确实为远程用户提供登录功能,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要限制来宾的操作权限,因此,这种情况下能使用的功能是很少的。
telnet只为普通终端提供终端仿真,而不支持X-Window等图形环境。当允许远程用户登录时,系统通常把这些用户放在一个受限制的Shell中,以防系统被怀有恶意的或不小心的用户破坏。用户还可以使用telnet从远程站点登录到自己的计算机上,检查电子邮件、编辑文件和运行程序,就像在本地登录一样。 

route

1.作用

route表示手工产生、修改和查看路由表。

2.格式

#route [-add][-net|-host] targetaddress [-netmask Nm][dev]If]

#route [delete][-net|-host] targetaddress [gw Gw] [-netmask Nm] [dev]If]

3.主要参数

            -add:增加路由。

            -delete:删除路由。

            -net:路由到达的是一个网络,而不是一台主机。

            -host:路由到达的是一台主机。

            -netmask Nm:指定路由的子网掩码。

            gw:指定路由的网关。

            [dev]If:强迫路由链指定接口。

3.应用实例

route命令是用来查看和设置Linux系统的路由信息,以实现与其它网络的通信。要实现两个不同的子网之间的通信,需要一台连接两个网络的路由器,或者同时位于两个网络的网关来实现。

Linux系统中,设置路由通常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该Linux系统在一个局域网中,局域网中有一个网关,能够让机器访问Internet,那么就需要将这台机器的IP地址设置为Linux机器的默认路由。使用下面命令可以增加一个默认路由:

route add 0.0.0.0 192.168.1.1

 

3、给定IP地址167.77.88.99和掩码255.255.255.192,子网号是什么?广播地址是什么?有效IP地址是什么?

167.77.88.99-->10100111.01001101.01011000.01100011
255.255.255.19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

两个转换成二进制 and一下得10100111.01001101.01011000.01000000
子网号167.77.88.64

广播地址为10100111.01001101.01011000.01111111
得167.77.88.127

有效ip地址:167.77.88.65-167.77.88.126

 

4、添加IP地址192.168.2.2/24到eth0网卡上 

#ip addr add 192.168.1.1/24 dev eth0

丢弃源地址属于192.168.2.0/24网络的所有数据报:

#ip rule add from 192.168.2.0/24 prio 32777 reject

 

5、top,iostat,vmstat命令总结

top

命令说明

Top 命令能够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并且可以按照cpu、内存和执行时间进行排序

参数说明

  • 命令行启动参数:

  • 用法: top -hv | -bcisSHM -d delay -n iterations [-u user | -U user] -p pid [,pid ...]

  • -b : 批次模式运行。通常用作来将top的输出的结果传送给其他程式或储存成文件

  • -c : 显示执行任务的命令行

  • -d : 设定延迟时间

  • -h : 帮助

  • -H : 显示线程。当这个设定开启时,将显示所有进程产生的线程

  • -i : 显示空闲的进程

  • -n : 执行次数。一般与-b搭配使用

  • -u : 监控指定用户相关进程

  • -U : 监控指定用户相关进程

  • -p : 监控指定的进程。当监控多个进程时,进程ID以逗号分隔。这个选项只能在命令行下使用

  • -s : 安全模式操作

  • -S : 累计时间模式

  • -v : 显示top版本,然后退出。

  • -M : 自动显示内存单位(k/M/G)

1.全局命令

  • 回车、空格 : 刷新显示信息

  • ?、h : 帮助

  • = : 移除所有任务显示的限制

  • A : 交替显示模式切换

  • B : 粗体显示切换

  • d、s : 更改界面刷新时间间隔

  • G : 选择其它窗口/栏位组

  • I : Irix或Solaris模式切换

  • u、U : 监控指定用户相关进程

  • k : 结束进程

  • q : 退出top

  • r : 重新设定进程的nice值

  • W : 存储当前设定

  • Z : 改变颜色模板

2.摘要区命令

  • l : 平均负载及系统运行时间显示开关

  • m : 内存及交换空间使用率显示开关

  • t : 当前任务及CPU状态显示开关

1 : 汇总显示CPU状态或分开显示每个CPU状态

1.任务区命令

  • 外观样式

  • b : 黑体/反色显示高亮的行/列。控制x和y交互命令的显示样式

  • x : 高亮显示排序的列

  • y : 高亮显示正在运行的任务

  • z : 彩色/黑白显示。

  • 显示内容

  • c : 任务执行的命令行或进程名称

  • f、o : 增加和移除进程信息栏位及调整进程信息栏位显示顺序

  • H : 显示线程

  • S : 时间累计模式

  • u : 监控指定用户相关进程

  • 任务显示的数量

  • i : 显示空闲的进程

  • n或# : 设置任务显示最大数量

  • 任务排序(shift+f)

  • M : 按内存使用率排序

  • N : 按PID排序

  • P : 按CPU使用率排序

  • T : 按Time+排序

  • < : 按当前排序栏位左边相邻栏位排序

  • > : 按当前排序栏位右边相邻栏位排序

  • F 或 O : 选择排序栏位

  • R : 反向排序

 结果说明

iostat

命令说明

Iostat是对系统磁盘IO操作进行监控,它的输出主要显示磁盘的读写操作的统计信息。同时给出cpu的使用情况

参数说明

iostat [ -c | -d ] [ -k | -m ] [ -t ] [ -V ] [ -x ] [ device [ ... ] | ALL ] [ -p [ device | ALL ] ] [ interval [ count ] ]
各选项以及参数含义如下:

  • -c: 仅显示CPU统计信息.与-d选项互斥.

  • -d :仅显示磁盘统计信息.与-c选项互斥.

  • -k :以K为单位显示每秒的磁盘请求数,默认单位块.

  • -p :device | ALL
    与-x选项互斥,用于显示块设备及系统分区的统计信息.也可以在-p后指定一个设备名,如:
    # iostat -p had

或显示所有设备
# iostat -p ALL

             -t :在输出数据时,打印搜集数据的时间.

             -V :打印版本号和帮助信息.

             -x  device  输出指定要统计的磁盘设备名称,默认为所有磁盘设备.

             - interval :指两次统计间隔时间

             -  count :按照interval 指定的时间间隔统计的次数

 结果说明

Iostat的简单应用

Iostat磁盘监控

  • rrqm/s: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delta(rmerge)/s 。

  • wrqm/s: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delta(wmerge)/s 。

  • r/s: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rio)/s 。

  • 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wio)/s 。

  • rsec/s:每秒读扇区数,即 delta(rsect)/s。

  • wsec/s:每秒写扇区数,即 delta(wsect)/s

  • rkB/s: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

  • wkB/s: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

  • avgrq-sz: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即delta(rsect+wsect)/delta(rio+wio) 。

  • avgqu-sz:平均I/O队列长度,即 delta(aveq)/s/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

  • Await: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即  delta(ruse+wuse)/delta(rio+wio) 。

  • Svctm: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即 delta(use)/delta(rio+wio) 。

  • %util: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 队列是非空的,
    即 delta(use)/s/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

Iostat   cpu 监控

    • %usr:用户进程消耗的CPU时间百分比。

    • %nice:  运行正常进程消耗的CPU时间百分比。

    • %system:系统进程消耗的CPU时间百分比。

    • %iowait:I/O等待所占CPU时间百分比。

    • %steal:在内存紧张环境下,pagein强制对不同的页面进行的steal操作。

    • %idle:CPU空闲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vmstat

命令说明

可以监控操作系统的进程状态、内存、虚拟内存、磁盘IO、上下文、CPU的信息。

参数说明

vmstat [-a] [-n] [-S unit] [delay [ count]]

  • -a:显示活跃和非活跃内存

  • -m:显示slabinfo

  • -n:只在开始时显示一次各字段名称。

  • -s:显示内存相关统计信息及多种系统活动数量。

  • delay:刷新时间间隔。如果不指定,只显示一条结果。

  • count:刷新次数。如果不指定刷新次数,但指定了刷新时间间隔,这时刷新次数为无穷。

  • -d:显示各个磁盘相关统计信息。

  • -S:使用指定单位显示。参数有 k 、K 、m 、M ,分别代表1000、1024、1000000、1048576字节(byte)。默认单位为K(1024 bytes)

  • -V:显示vmstat版本信息。

  • -p:显示指定磁盘分区统计信息

  • -D:显示磁盘总体信息

结果说明

  • Procs

  • R:等待被执行的进程数,即表示运行和等待CPU时间片的进程数

  • B:排队的进程数,即等待资源的进程数

  • Memory

  • Swap : 虚拟内存,切换到虚拟内存的内存大小

  • Free: 空闲的物理内存大小

  • Buff: 缓冲区大小

  • Cache: 缓存大小

  • Swap

  • Si:磁盘写入虚拟内存,即由内存进入到虚拟内存的大小。

  • So:虚拟内存写入磁盘,即由虚拟内存进入到磁盘的大小。

Io

  • Bi:由块设备读入的数据总量,读磁盘

  • Bo:由块设备写入的数据总量,写磁盘

  • System

  • In: 每秒设备中断数

  • Cs:每秒上下文切换的次数

  • Cpu

  • Us:用户进程消耗cpu百分比

  • Sy:内核进程消耗cpu百分比

  • Id:cpu处于空闲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 Wa:Io等待cpu所占时间的百分比

6、找出CPU占用最多的前10个进程

 1 [root@~]# ps auxw|head -1;ps auxw|sort -rn -k3|head -10
 2 USER       PID %CPU %MEM    VSZ   RSS TTY      STAT START   TIME COMMAND
 3 root      1197  0.2  1.3 612300 13284 ?        Sl   Apr25   7:17 barad_agent
 4 root       526  0.1  1.4 589732 14892 ?        Ssl  Apr25   4:30 /usr/local/qcloud/YunJing/YDEyes/YDService
 5 USER       PID %CPU %MEM    VSZ   RSS TTY      STAT START   TIME COMMAND
 6 sshd     22610  0.0  0.2 112864  2228 ?        S    15:58   0:00 sshd: unknown [net]
 7 root       955  0.0  0.0 110088   632 ttyS0    Ss+  Apr25   0:00 /sbin/agetty --keep-baud 115200 38400 9600 ttyS0 vt220
 8 root       954  0.0  0.0 110088   640 tty1     Ss+  Apr25   0:00 /sbin/agetty --noclear tty1 linux
 9 root         9  0.0  0.0      0     0 ?        R    Apr25   0:09 [rcu_sched]
10 root       878  0.0  0.2 112796  2328 ?        Ss   Apr25   0:02 /usr/sbin/sshd -D
11 root       802  0.0  0.2 107380  2100 ?        Ss   Apr25   0:00 /sbin/dhclient -q -lf /var/lib/dhclient/dhclient--eth0.lease -pf /var/run/dhclient-eth0.pid -H N37012 eth0
12 root         8  0.0  0.0      0     0 ?        S    Apr25   0:00 [rcu_bh]
13 [root@~]# 

 

7、crontab实现,在12 月内, 每天的早上 6 点到 12 点,每隔 3 个小时 0 分钟执行一次 /usr/bin/backup

crontab
使用权限 : 所有使用者
使用方式 :
crontab file [-u user]-用指定的文件替代目前的crontab。
crontab-[-u user]-用标准输入替代目前的crontab.
crontab-1[user]-列出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e[user]-编辑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d[user]-删除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c dir- 指定crontab的目录。
crontab文件的格式:M H D m d cmd.

M: 分钟(0-59)。
H:小时(0-23)。
D:天(1-31)。
m: 月(1-12)。
d: 一星期内的天(0~6,0为星期天)。
cmd要运行的程序,程序被送入sh执行,这个shell只有USER,HOME,SHELL这三个环境变量
说明 :
crontab 是用来让使用者在固定时间或固定间隔执行程序之用,换句话说,也就是类似使用者的时程表。-u user 是指设定指定
user 的时程表,这个前提是你必须要有其权限(比如说是 root)才能够指定他人的时程表。如果不使用 -u user 的话,就是表示设
定自己的时程表。

参数 :
crontab -e : 执行文字编辑器来设定时程表,内定的文字编辑器是 VI,如果你想用别的文字编辑器,则请先设定 VISUAL 环境变数
来指定使用那个文字编辑器(比如说 setenv VISUAL joe)
crontab -r : 删除目前的时程表
crontab -l : 列出目前的时程表
crontab file [-u user]-用指定的文件替代目前的crontab。

基本格式 :
   command
分 时 日 月 周 命令
第1列表示分钟1~59 每分钟用或者 */1表示
第2列表示小时1~23(0表示0点)
第3列表示日期1~31
第4列表示月份1~12
第5列标识号星期0~6(0表示星期天)
第6列要运行的命令

 

举例:实现,在12 月内, 每天的早上 6 点到 12 点,每隔 3 个小时 0 分钟执行一次 /usr/bin/backup

1 [root@ ~]# crontab -e
2 crontab: installing new crontab
3 [root@N37012 ~]# crontab -l
4 0 6-12/3 * 12 * /usr/bin/backup.sh
5 [root@ ~]# 
posted @ 2019-04-29 10:33  N37_shiguoqing  阅读(28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