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过程
类型分类
- 解释型:
- 程序在运行时才翻译成机器语言,每执行一次就翻译一次
- 源代码 → 中间代码 → 机器语言
- 解释性语言代表:python、JavaScript、shell 等
- 运行效率一般相对较低,依赖解释器,跨平台性好
- 编译型:
- 在程序执行之前,通过专门的编译过程,将程序编译成机器语言
- 只需编译一次,后面再次执行时无需重新编译,直接使用之前的编译结果就可以(如:exe文件)因此执行效率高
- 编译性语言代表:C、C++ 等
- 依赖编译器,跨平台性较差
编译过程
六大阶段(2 - 7)
- 源程序: 用高级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
- 词法分析: 从左至右逐个字符地对源程序进行扫描,产生一个个单词符号 (词法分析阶段处理的错误:非法字符,单词拼写错误)
- 语法分析: 是否符合源语言的语法规则 (语法分析阶段处理的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表达式中缺少操作数,括号不匹配等有关语言结构的错误,if endif不匹配)
- 语义分析:静态语义分析是在编译的时候就能够识别出来的(类型不匹配问题)
- 中间代码生成(可以省略的步骤): 中间语言,独立于机器的,复杂性介于源 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 (中间代码生成处理的错误:动态语义错误分析是必须要在运行时候才能识别出来的,包括陷入死循环,0作除数,引用数组元素下标越界等)
- 代码优化(可以省略的步骤): 优化程序对计算机资源的使用, 代码大小、内存占用大小、磁盘访问次数、网络通讯次数等
- 目标代码生成: 计算机科学中编译器或汇编器处理源代码后所生成的代码
- 目标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