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N
I
D
A
O
L

【操作系统-进程】进程的概念

0 补充

  • 并发: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 并行: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注】对于单处理机,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一段时间内,宏观上有多道程序在同时执行,而在每个时刻,单处理机仅能有一道程序执行。此时操作系统
是通过分时来实现并发性的,没有真正实现并行性。

1 进程

1.1 进程的组成(进程实体/进程映像)

一个进程实体(进程映像)由 PCB、程序段、数据段组成。进程是动态的,进程实体(进程映像)是静态的。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拥有资源和调度的一个基本单位

程序和进程的区别:

项目 程序 进程
组成 代码和数据 代码,数据和 PCB
特点 永久的,静态的 暂时的,动态的
对应关系 程序代码经过多次创建可对应不同进程 一个进程可由系统调用方法被不同进程多次调用
  • 进程控制块(PCB)PCB 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当进程被创建时,操作系统为其创建 PCB,当进程结束时,会回收其 PCB。
项目 内容
进程描述信息 进程标识符 PID,用户标识符 UID
进程控制和管理信息 各硬件使用情况信息,进程当前状态
资源分配清单 使用的文件、内存区域、I/O设备
CPU 相关信息 PSW、PC,用于实现进程切换
  • 程序段:即程序的代码(指令序列)。
  • 数据段: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

1.2 进程的状态

  • 进程的状态
进程的状态 描述 CPU 占用 拥有资源
创建态 进程正在被创建时,它的状态是“创建态”,在这个阶段操作系统会为进程分配资源、初始化 PCB ~ ~
就绪态 当进程创建完成后,便进入“就绪态”,处于就绪态的进程已经具备运行条件,但由于没有空闲 CPU,就暂时不能运行
运行态 如果一个进程此时在CPU上运行,那么这个进程处于“运行态”
阻塞态 进程请求等待某个事件的发生,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进程无法继续往下执行,此时操作系统会让这个进程下 CPU,并让它进入“阻塞态”
终止态 进程请求操作系统终止该进程,此时操作系统会让该进程下 CPU,并回收内存空间等资源,最后还要回收该进程的 PCB ~ ~
  • 进程的状态转换
进程的状态转换 原语操作 何事件会引起状态转换? 进程主动还是被动发起?
创建态-->就绪态 创建原语 用户登录、作业调度、提供服务、应用请求 主动/被动
就绪态-->运行态 切换原语 其他进程的时间片用完、更高优先级进程到达 被动(操作系统发起)
运行态-->就绪态 切换原语 该进程的时间片用完、更高优先级进程到达 被动(操作系统发起)
运行态-->阻塞态 切换原语 当前进程主动阻塞 主动
阻塞态-->就绪态 唤醒原语 等待的事件发生 被动(操作系统发起)
运行态-->终止态 撤销原语 正常结束、异常结束、用户干预 主动/被动
阻塞态-->终止态 撤销原语 正常结束、异常结束、用户干预 主动/被动
就绪态-->终止态 撤销原语 正常结束、异常结束、用户干预 主动/被动

【注 1】假设一个单处理器系统,若同时存在 m 个进程,则 m 个进程不可能同时处于就绪态,但 m 个进程可能同时处于阻塞态(此时就绪队列为空),这时 CPU 将调度闲逛进程(idel)。
【注 2】系统中有 n 个进程,其中至少有一个进程运行,则就绪队列中最多有 n–1 个进程。

  • 原语:原语的执行具有原子性,即执行过程只能一气呵成,期间不允许被中断,可以用“关中断指令”和“开中断指令”这两个特权指令实现原子性。

原语执行的一般过程

  • 更新 PCB 信息:(a)修改当前进程状态标志;(b)往 PCB 保存当前进程的运行环境;(c)根据 PCB 恢复欲切换进程的运行环境
  • 将 PCB 插入对应的队列
  • 分配/回收资源
原语操作 过程
创建原语 (1)申请空白 PCB;(2)为新进程分配资源;(3)初始化 PCB;(4)将 PCB 插入就绪队列
切换原语 (1)保护进程运行现场;(2)PCB 状态信息改为就绪态或阻塞态;(3)将 PCB 插入对应资源的就绪队列或等待队列
唤醒原语 (1)等待队列找到该进程;(2)PCB 状态信息改为就绪态,将 PCB 从等待队列中移出;(3)将 PCB 插入对应资源的等待队列
撤销原语 (1)找到该 PCB;(2)若处于运行态,立即剥夺 CPU;(3)终止其所有子进程,将资源还给父进程或操作系统;(4)删除 PCB
发送原语
接收原语

【注】切换原语(切换到阻塞态)和唤醒原语需一一对应。

1.3 进程的通信(IPC)

  • 共享存储:划分一块共享空间,通过对这片共享空间进行读写操作实现进程通信,需要使用同步互斥工具(PV操作)。
方式 描述
低级方式 基于数据结构的共享
高级方式 基于存储区的共享
  • 消息传递:进程间的数据交换以格式化的消息(Message)为单位。进程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发送消息/接收消息”两个原语进行数据交换。
消息传递方式 描述
直接通信方式 发送进程直接把消息发送给接收进程
间接通信方式 以“信箱”作为中间实体进行消息传递

间接通信方式:可以多个进程往同一个信箱 send 消息,也可以多个进程从同一个信箱中 receive 消息。

  • 管道通信

管道文件:“管道”是一个特殊的共享文件,又名 pipe 文件,其实就是在内存中开辟一个大小固定的内存缓冲区。

项目 内容
通信方式 半双工通信
进程访问 互斥进行
管道写满 写进程将阻塞,直到读进程将管道中的数据取走,即可唤醒写进程
管道读空 读进程将阻塞,直到写进程往管道中写入数据,即可唤醒读进程

【注】多进程读一个管道的解决方案:一个管道允许多个写进程,一个读进程。

2 线程

2.1 线程与进程的比较

项目 引入进程和线程的操作系统 仅引入进程的操作系统
状态 线程和进程都有创建态、就绪态、运行态、阻塞态、终止态 进程有创建态、就绪态、运行态、阻塞态、终止态
组成 线程 ID、线程控制块(TCB);进程 ID、进程控制块(PCB) 进程 ID、进程控制块(PCB)
调度 同一进程下的线程切换不引起进程切换,调度开销小;从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中的线程引起进程切换(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 一定引起进程切换,调度开销大(进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
系统资源 进程拥有系统资源,线程不拥有系统资源,但可以访问它从属于进程的系统资源(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进程拥有系统资源(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系统开销 创建、撤销、切换线程的开销比进程的小 创建、撤销、切换进程的开销大
独立性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而同一进程的不同线程共享同一地址空间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
处理机 多个线程尅分配在多个处理机上 进程只能运行在一个处理机上

2.2 线程的实现

项目 用户级线程 内核级线程
谁来完成管理? 应用程序 操作系统内核
在哪完成切换? 用户态 内核态
系统开销 开销小,效率高 开销大,效率慢
线程阻塞会发生什么? 整个进程被阻塞,并发度低 同一进程中的其他线程还可以继续执行,并发度高

2.3 多线程模型

项目 一对一模型 多对一模型 多对多模型
描述 在同一进程中,每个用户级线程各自映射到不同内核级线程(一对一) 在同一进程中,多个用户级线程映射到一个内核级线程(多对一) n 个用户级线程映射到 m 个内核级线程(n >= m)(多对多)
占用的内核级线程 多,每个用户进程有与用户级线程同数量的内核级线程 少,一个进程只被分配一个内核级线程 一般,每个用户进程对应 m 个内核级线程
在哪完成切换? 内核态 用户态 内核态 、用户态
系统开销 开销大,效率慢 开销小,效率高 一般
线程阻塞会发生什么? 同一进程中的其他线程还可以继续执行,并发度高 整个进程被阻塞,并发度低 ~

2.4 相关例题

下面是一道将进程与线程、互斥结合在一起的考题:

【例】进程 P1 和 P2 均包含并发执行的线程,部分伪代码描述如下所示:

// 进程 P1
int x=0;
thread1()
{   
    int a; 
    a=1; // 1
    x+=1; // 2
}
thread2()
{   
    int a; 
    a=2; // 3
    x+=2; // 4
}
// 进程 P2
int x=0;
thread3()
{   
     int a; 
     a=x; // 5
     x+=3; // 6
}
thread4()
{   
     int b;
     b=x; // 7
     x+=4; // 8
}

需要互斥执行的操作是( )

A.a=1 与 a=2

B.a=x 与 b=x

C.x+=1 与 x+=2

D.x+=1 与 x+=3

【解】进程有独立的地址空间,因而进程 1 和进程 2 的 x 不是同一个 x;线程共享所属进程的地址空间,因而进程 1 的 x 被线程 1 和线程 2 所共享(x 是进程 1 的全局变量),进程 2 的 x 被线程 3 和线程 4 所共享(x 是进程 2 的全局变量)。在线程内定义的 a、b 变量均为线程自己所有,不共享到其他线程(局部变量)。

显然,语句 2、4 和语句 6、8 没有关系,不会发生互斥。语句 1 和 2 不会互斥,语句 5 和 6 也不会互斥,因为 a 和 b 是线程各自的局部变量。但是进程 1 内部的语句 2 和 4 会发生互斥,考虑到机器内部的执行过程,两个线程可能同时访问 x 所在的存储器,而两个线程对存储器同时进行写操作或读操作是不允许的。同理,进程 2 内部的语句 6 和 8 会发生互斥。只有 C 项符合题意。

3 调度

3.1 调度的层次

项目 要做什么? 调度发生在? 发生频率 对进程状态的影响
作业调度(高级调度) 从后备队列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将其调入内存,并为其创建进程 外存-->内存(面向作业) 无-->创建态-->就绪态
内存调度(中级调度) 从挂起队列中选择合适的进程将其数据调回内存 外存-->内存(面向进程) 挂起态-->就绪态(阻塞挂起-->阻塞态)
进程调度(低级调度) 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进程为其分配处理机 内存-->CPU 就绪态-->运行态

【注】挂起和阻塞的区别:两种状态都是暂时不能获得CPU的服务,但挂起态是将进程映像调到外存去了,而阻塞态下进程映像还在内存中。

3.2 调度的时机

不能进行进程调度与切换的情况:

  • 在处理中断的过程中
  • 进程在操作系统内核程序临界区中
  • 在原子操作(原语)过程中

【注】进程在普通临界区中是可以进行调度、切换的。

3.3 调度的方式

(届时将专门开一篇文章来整理)

  • 非抢占式调度:又称非抢占方式。即,只允许进程主动放弃处理机。在运行过程中即便有更紧迫的任务到达,当前进程依然会继续使用处理机,直到该进程终止或主动要求进入阻塞态。
  • 抢占式调度:又称抢占方式。当一个进程正在处理机上执行时,如果有一个更重要或更紧迫的进程需要使用处理机,则立即暂停正在执行的进程,将处理机分配给更重要紧迫的那个进程。

3.4 调度的算法

(届时将专门开一篇文章来整理)

  •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 短作业优先(SJF)调度算法
  • 优先级调度算法
  • 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
  •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 多级队列调度算法

4 同步和异步

4.1 临界资源和临界区

  • 临界资源:一个时间段内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称为临界资源。
  • 进入区:检查是否可以进入临界区,若可以则上锁。
  • 临界区(临界段):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代码段。
  • 退出区:负责解锁。
  • 剩余区:其余代码部分。

4.2 同步

同步指的是进程之间的直接制约关系。

同步互斥机制应遵守的四大准则

  • 空闲让进:临界区空闲时,应允许一个进程访问。
  • 忙则等待:临界区正在被访问时,其他要访问的进程需等待。
  • 有限等待:进程不能一直等待临界区释放,否则出现“饥饿”现象。
  • 让权等待:进不了临界区的进程要下处理机,以免进程陷入“忙等”状态。

【注 1】关于“让权等待”的问题,除了信号量方法能解决外,其他方案无法解决,因为这些方案都包含了 while 语句,进程会一直卡在 while 语句死等。

【注 2】注意区别“忙则等待”、“有限等待”和“让权等待”:违反“有限等待”是有人想进临界区,但一直进不了,一直死等;违反“让权等待”是有人进了临界区,其他人在干等这个人退出临界区;违反“忙则等待”是有人进了临界区,其他人也闯进来了。

4.3 互斥

互斥指的是进程之间的间接制约关系。

4.3.1 软件实现

方法 描述 缺点
单标志检查法 在进入区只“检查”,不“上锁” 违反“空闲让进”
双标志先检查法 在进入区先“检查”后“上锁”,退出区“解锁” 违反“忙则等待”
双标志后检查法 在进入区先“上锁”后“检查”,退出区“解锁” 违反“空闲让进”“有限等待”
Peterson 算法 在进入区“主动争取-主动谦让-检查对方是否想进、己方是否谦让” 违反“让权等待”

如何分析出这些算法的缺点?注意到这些算法通常由“检查”和“上锁”两个操作组成,而这两个操作必须一气呵成地完成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我们只需让这些操作不再一气呵成地完成,缺点也就自然分析出来了。

如何分析出这些算法是否可能引起饥饿?将算法的缺点分析出来,自然就知道会不会产生饥饿现象了。只有违反“有限等待”的算法可能导致饥饿现象,而违反“忙则等待”则是“喂得过饱”了。

来看下面实例:

(1)单标志检查法

// 全局变量
turn = 1;

// P1 进程
while (trun != 1); // 1(检查)
critical section;
turn = 2;
remainder section;
// P2 进程
while (turn != 2); // 2(检查)
critical section;
turn = 1;
remainder section;
  • 缺点分析:交替执行语句 1 和 2 时,语句 1 的循环条件不满足,进程 1 进入临界区,语句 2 的循环条件满足,进程 2 等待。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若进程 1 连续两次申请访问临界区时,turn 值为 2,依然进不去临界区,因此不满足“空闲让进”原则。
  • 饥饿分析:不会产生饥饿。

(2)双标志先检查法

// 全局变量
flag[0] = false; 
flag[1] = false;

// P1 进程
while (flag[2]); // 1(检查)
flag[1] = TRUE; // 2(加锁)
critical section;
flag[1] = FALSE;
remainder section;
// P2 进程
while (flag[1]); // 3(检查)
flag[2] = TRUE; // 4(加锁)
critical section;
flag[2] = FALSE;
remainder section;
  • 缺点分析:交替执行语句 1、3、2、4,执行语句 1 和 3 时,由于 flag[1] 和 flag[2] 都为 false,因此会跳出循环,这就意味着两个进程都进入了临界区,违反了“忙则等待”原则。
  • 饥饿分析:不会产生饥饿现象。

(3)双标志后检查法

// 全局变量
flag[0] = false; 
flag[1] = false;

// P1 进程
flag[1] = TRUE; // 1(加锁)
while (flag[2]); // 2(检查)
critical section;
flag[1] = FALSE;
remainder section;
// P2 进程
flag[2] = TRUE; // 3(加锁)
while (flag[1]); // 4(检查)
critical section;
flag[2] = FALSE;
remainder section;
  • 缺点分析:交替执行语句 1、3、2、4,执行语句 1 和 3 后,flag[1] 和 flag[2] 都为 true。执行语句 2,由于 flag[1] 为 true,因此进程 1 会一直卡在 while 循环;执行语句 4,由于 flag[2] 也为 true,因此进程 2 也会一直卡在 while 循环。两个进程无限等待下去,但是临界区又处于空闲状态,因而违反了“空闲让进”和“有限等待”原则。
  • 饥饿分析:违反了“有限等待”原则,可能产生饥饿现象。

(4)Peterson 算法

// 注意 turn 为全局变量

// P1 进程
flag[1] = TRUE; // 1
turn = 2; // 2

while (flag[2] && turn == 2) // 3
critical section,
flag[1] = false;
remainder section;
// P2 进程
flag[2] = TRUE; // 4
turn = 1; // 5

while (flag[1] && turn == 1); // 6
critical section;
flag[2] = false;
remainder section;
  • 缺点分析:交替执行语句 1、4、2、5、3、6,执行语句 1、4、2、5 后,flag[1] = TRUE,turn = 1,flag[2] = TRUE。执行语句 3,循环条件不满足,进程 1 进入临界区。执行语句 4,循环条件满足,进程 2 将一直等待下去,这违反了“让权等待”。因而除了“让权等待”没有遵守外,其他三个原则都遵守了。
  • 饥饿分析:不会产生饥饿现象。

4.3.2 硬件实现

方法 描述 优点 缺点
中断屏蔽方法 利用“开/关中断指令”实现 简单高效 只适用于单处理机,只适用于操作系统内核进程
TestAndSet 指令(TSL 指令) 使用变量 old 记录原来 lock 的值,再将 lock 设为 true,最后不断检查临界区是否已被其他进程上锁 实现简单,适用于多处理机 不满足让权等待
Swap 指令 逻辑上同 TSL 指令 实现简单,适用于多处理机 不满足让权等待

【注】后两者是用硬件实现的,它把“上锁”和“检查”操作用硬件的方式变成了一气呵成的原子操作,但仍未解决让权等待的问题。

4.4 信号量

P 操作负责分配资源,没有资源的时候就等着(进入阻塞队列)。V 操作负责释放资源,在阻塞队列不为空的时候唤醒某个进程进入临界区。

  • P 操作:使信号量 - 1。若信号量 < 0,则执行 P 操作的进程被阻塞,否则进程继续执行。
  • V 操作:使信号量 + 1。若信号量 ≤ 0,则被 P 操作阻塞的进程被解除阻塞。

4.4.1 实现进程同步

一般信号量:初值一般为可用物理资源的总数,用于进程同步问题。若期望的消息尚未产生,则初值应设为 0;若期望的消息已存在,则初值应设为一个非零正整数。

  • 信号量 > 0:表示某类可用资源的数量。
  • 信号量 = 0:表示某类资源已经没有。
  • 信号量 < 0:表示某类资源已经没有,还有因请求该资源而被阻塞的进程。
  • 信号量 ≤ 0 的绝对值:表示等待该资源的进程数。

实现功能:执行完 A 后才能执行 B。因此,执行 A 后执行 V 操作,再执行 P 操作,然后执行 B。

信号量 S=0;

P1(){
    A;
    V(S);
}

P2(){
    P(S);
    B;
}

4.4.2 实现进程互斥

二元信号量:取值仅为“0”或“1”,用作实现互斥。初值一定为“1”,此时 P、V 操作需夹紧临界区。

实现功能:两个进程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

信号量 S=1;

P1(){
    P(S);
    P1的临界区;
    V(S);
}

P2(){
    P(S);
    P2的临界区;
    V(S);
}

4.4.3 实现前驱关系

例如:

  • P1--(信号量 a)-->P2
  • P1--(信号量 b)-->P3
  • P2--(信号量 c)-->P3

分析:

  • P1(V(a))--(信号量 a)-->(P(a))P2
  • P1(V(b))--(信号量 b)-->(P(b))P3
  • P2(V(c))--(信号量 c)-->(P(c))P3

代码:

信号量 a, b, c = 0;

P1(){
    ...;
    V(a); V(b);
}

P2(){
    P(a);
    ...;
    V(c);
}

P3(){
    P(b); P(c);
    ...;
}

4.5 管程

管程的组成(类似于面向对象的类)

  • 局部于管程的共享数据结构说明;
  • 对共享数据结构进行操作的一组过程;
  • 对局部于管程的共享数据设置初始值的语句;
  • 管程有一个名字。

管程的基本特征

  • 每次仅允许一个进程在管程内执行某个内部过程
  • 一个进程只有通过调用管程内的过程才能进入管程访问共享数据。
  • 局部于管程的数据只能被局部于管程的过程所访问。
  • 互斥特性由编译器实现。

信号量与条件变量

阻塞原因定义为条件变量,每个条件变量保存一个等待队列。它们的区别:

项目 信号量 条件变量
操作 P、V 操作 signal、wait 操作
功能 实现进程的阻塞、唤醒 实现进程的阻塞、唤醒
是否有值? 有值,反映剩余资源数 没有值,实现排队等待的功能

5 死锁

5.1 死锁产生的原因

  • 对不可剥夺资源的竞争,可能引起死锁。
  • 请求和释放资源的顺序不当。
  • 信号量使用不当。

【注】死锁和饥饿的区别

项目 死锁 饥饿
产生原因 循环等待对方手里的资源 长期得不到需要的 I/O 设备,或长期得不到处理机
进程状态 阻塞态 阻塞态或就绪态
进程数量 两个或以上 一个

5.2 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 互斥条件:只有对必须互斥使用的资源的争抢才会导致死锁。
  • 不剥夺条件:进程所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由其他进程强行夺走,只能主动释放。
  • 请求并保持条件:进程已经保持了至少一个资源,但又提出了新的资源请求,而该资源又被其他进程占有,此时请求进程被阻塞,但又对自己已有的资源保持不放。
  • 循环等待条件:存在一种进程资源的循环等待链,链中的每一个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同时被下一个进程所请求。

【注】发生死锁时一定有循环等待,但是发生循环等待时未必死锁。

由以上四个必要条件,可得以下常用结论

  • 若系统有 x 个进程,每个进程需要 y 个资源,则该系统必然不会发生死锁的最少资源是 x*(y-1) + 1 个。
  • 若系统有 x 个资源,每个进程需要 y 个资源,则该系统可能发生死锁的最小进程数为 x / (y-1)。

【推导思路】系统有 x 个进程,每个进程已拥有 y-1 个资源,此时如果资源总数刚好为 x*(y-1) 个,意味着资源已用完,则一定发生死锁,此时再多加一个资源,令其中一个进程获得所需的最大资源,则死锁解除。即使每个进程所需资源数各不相同,一样可以按此思路分析。

5.3 死锁的处理策略

5.3.1 死锁预防(不允许死锁发生-静态策略)

项目 方法 缺点
破坏互斥条件 把互斥资源改造为共享资源(如 SPOOLing 技术) 可行性不高
破坏不剥夺条件 (1)申请的资源得不到满足时,立即释放拥有的所有资源;(2)申请的资源被其他进程占用时,由操作系统协助剥夺 可能导致进程部分工作失效,系统开销大,可能引起饥饿
破坏请求并保持条件 运行前分配好所有需要的资源,之后一直保持 资源利用率高,可能引起饥饿
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给资源编号,必须按编号递增的顺序请求资源 用户编程麻烦,不方便新增新设备,资源浪费

5.3.2 死锁避免(不允许死锁发生-动态策略)

安全性算法和银行家算法:

【例】已知资源可用数为 S(x,y,z),某时刻状态如下:

进程 最大需求 已拥有 最多还要
A (0,0,4) (0,0,3) (0,0,1)
B (1,7,5) (1,0,0) (0,7,5)
C (2,3,5) (1,3,5) (1,0,0)
D (0,6,4) (0,0,2) (0,6,2)
E (0,6,5) (0,0,1) (0,6,4)

则 x、y、z 取以下值时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1)1,4,0;(2)0,6,2;(3)1,1,1;(4)0,4,7。

(1)【解】S(1,4,0) > A(0,0,1),S(1,4,0) > C(1,0,0),说明可以分配给 A 和 C。回收 A、C 资源后 S(1+0+1, 4+0+3, 0+3+5) = S(2,7,8)。

考虑 B、D、E 进程,S(2,7,8) > B(0,7,5),S(2,7,8) > D(0,6,2),S(2,7,8) > E(0,6,4),说明可以分配给 B、D 和 E。回收 B、D、E 资源后 S(2+1+0+0, 7+0+0, 8+0+2+1) = S(3,7,11)。

安全序列可以为 A、C、B、D、E,也可以为 C、A、D、B、E 等,因此处于安全状态。

(2)【解】S(0,6,2) > A(0,0,1),S(0,6,2) = D(0,6,2),说明可以分配给 A 和 D。回收 A、D 资源后 S(0+0+0, 6+0+0, 2+3+2) = S(0,6,7)。

考虑 B、D、E 进程,S(0,6,7) > D(0,6,2),说明可以分配给 D。回收 D 资源后 S(0+0, 6+0, 7+2) = S(0,6,9)。

考虑 B、E 进程,S(0,6,9) < B(0,7,5),S(0,6,9) < E(0,6,4),说明不可以分配给 B、E,因此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3)【解】S(1,1,1) > A(0,0,1),S(1,1,1) > C(1,0,0),说明可以分配给 A 和 C。回收 A、C 资源后 S(1+0+1, 1+0+3, 1+3+5) = S(2,4,9)。

考虑 B、D、E 进程,S(2,4,9) < B(0,7,5),S(2,4,9) < D(0,6,2),S(2,4,9) < E(0,6,4),说明不可以分配给 B、D 和 E。因此处于不安全状态。

(4)【解】S(0,4,7) > A(0,0,1),说明可以分配给 A。回收 A 资源后 S(0+0, 4+0, 7+3) = S(0,4,10)。

考虑 B、C、D、E 进程,S(0,4,10) < B(0,7,5),S(0,4,10) < C(1,0,0),S(0,4,10) < D(0,6,2),S(0,4,10) < E(0,6,4),说明不可以分配给 B、C、D、E,因此处于不安全状态。

【注】如果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就一定不会发生死锁。如果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就可能发生死锁(处于不安全状态未必就是发生了死锁,但发生死锁时一定是在不安全状态)。

5.3.3 死锁检测和解除(允许死锁发生)

1. 死锁检测

(1)资源分配图的组成

项目 解释
进程结点 对应一个进程
资源结点 对应一类资源,一类资源可能有多个资源
进程结点到资源结点的边 进程申请一个资源(每条边代表一个)
资源结点到进程结点的边 已经为进程分配了一个资源(每条边代表一个)

(2)使用死锁检测算法简化资源分配图

  • 找出一条有向边与它相连,且该有向边对应资源的申请数量小于等于系统中已有空闲资源数量。
  • 消去它所有的请求边和分配边,使之称为孤立的结点。
  • 继续对剩余点进行一系列简化,若能消去图中所有的边,则称该图是可完全简化的。

(3)死锁定理:如果某时刻系统的资源分配图是不可完全简化的,那么此时系统死锁。注意,并不是系统中所有的进程都是死锁状态,用死锁检测算法化简资源分配图后,还连着边的那些进程就是死锁进程。

2. 死锁解除

  • 方法:资源剥夺法;撤销进程法;进程回退法。
  • 如何决定“对谁动手”:进程优先级;已执行多长时间;还要多久能完成;进程已经使用了多少资源;进程是交互式的还是批处理式的。
posted @ 2022-09-25 17:47  漫舞八月(Mount256)  阅读(36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