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O】SSDC控制器设计
在系统的控制性能不满足要求时,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校正控制。就频域方法而言,控制器的设计思路为:将控制的要求转化为频率的要求,如增益裕度、相位裕度截止频率、带宽、零频率幅值等。
1.衡量系统相对稳定性重要指标
- 增益裕度(gain margin, GM):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之前可以增加的幅值变化
对以dB表示GM,若GM>1,则为正增益,表明系统是稳定的;若GM<1,则为负增益,表面系统是不稳定的。GM是在-180°相位时,幅值与0dB的距离。
$GM = -20lg\left | G(jw) \right |$
- 相位裕度(phase margin, PM):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之前可以增加的相位变化
一般来说,PM越大,系统越稳定,但PM同时会影响系统的时间响应速度,因此合适就好。PM是在0dB增益时,相位与180°的差。
$PM = 180^{\circ}-\left | \Delta \phi \right |$
在Matlab中,可用margin()函数获得系统的Bode图,如上图所示。在衡量系统的稳定性时,需对两者综合考虑。
>> s = zpk(0,[],1)
g = g(s)
margin(g)
2.控制器校正环节
如果系统的控制性能不满足要求,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矫正,比较常规的有以下几种。
- 超前环节:产生足够大的相位超前角,以补偿系统过大的相角滞后,即增大PM,改善动态性能,同时保持静态性能基本不变。
零点极点分布:极左,零右。
$\frac{s+w_{1}}{s+w_{2}}$,$w_{1}<w_{2}$
下图为一个超前环节的Bode图,可以看出,相位响应大部分在频率接近零的范围,只在一小区部分区间为正值(相位超前)。实质为高通滤波器,主要作用为改善系统瞬态响应。
- 滞后环节:衰减中高频幅值特性,使幅值穿越频率向低频移动,改善静态性能,同时保持动态性能基本不变。
零点极点分布:零左,极右。
$\frac{s+w_{1}}{s+w_{2}}$,$w_{1}>w_{2}$
下图为一个滞后环节的Bode图,可以看出,相位响应在某一段区间是负值(相位滞后)。实质为低通滤波器,主要作用为改善系统稳态精度。
- 滞后-超前环节:既改善动态性能,又要改善静态性能。
$\frac{s+w_{1}}{s+w_{2}}$$\frac{s+w_{1}}{s+w_{2}}$
下图为一个滞后-超前环节的Bode图,可以看出,
- 校正环节的对比
分别采用上述的校正环节对系统进行校正,可得到分别加入了超前环节、滞后环节、滞后-超前环节的Bode图,如下图所示。
G0为未加入控制环节。
G1为加入了超前环节:低频幅值特性衰减,高频基本不变,GM变大,PM变大。
G2为加入了滞后环节:低频幅值特性变大,GM变小,PM变小。
G3为加入了滞后-超前环节:低频相位增大,高频相位减小,GM变小,PM变小,幅值特性整体变大。
观察上图的Bode曲线不难发现,在对系统的校正控制中,若要改良某一点,则必然要损失另一点。
- 在加超前环节提高PM时,虽然调节比例系数可以减小截止频率会受到的影响,但同时高频增益也会变大,若要避免高频增益变大,只能减小超前补偿的频率范围,那么这样带来的相位补偿就相对少了。
- 在加滞后环节提高低频增益时,会造成截止频率处的相位滞后,从而影响PM,若要减小对PM的影响,只能减少相位滞后的频率范围,那么这样带来的低频增益也相对少了。
这些校正控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零点和极点的配置过程。
3.SSDC控制器参数的设计
SSDC的控制结构如下图所示,与PSS的结构相似,其由隔直环节、放大环节、相位补偿环节及限幅环节组成。
- 隔直环节
当信号的变化达到稳态时,使输入为零。
- 放大环节
在一定范围内,增益K越大,抑制SSO的效果越好,但需考虑限幅环节,故不可设置过大。
- 相位补偿环节
通常采用形如$\frac{1+sT_{a}}{1+sT_{b}}$滞后-超前环节进行校正,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a=\frac{T_{b}}{T_{a}}=\frac{1-sin\phi}{1+sin\phi}$
$\omega = 2\pi f$
$T_{a}=\frac{1}{w_{x}\sqrt{a}}$
$T_{b}=aT_{a}$
- 限幅环节
根据电流偏差控制,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一般限幅在±0.05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