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编程
Web 编程
1、http 和 https 的区别?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和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是两种常见的网络传输协议,它们在安全性、加密方式和数据传输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
安全性:
- HTTP是明文传输协议,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以纯文本形式发送,容易被中间人窃听和篡改。
- HTTPS通过SSL/TLS协议进行加密传输,使用公钥加密和私钥解密的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中间人攻击和数据泄露。
-
加密方式:
- HTTP不进行加密,数据以明文形式传输。
- HTTPS使用SSL/TLS协议进行加密传输,包括对称加密(如AES)和非对称加密(如RSA),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
端口:
- HTTP默认端口为80。
- HTTPS默认端口为443。
-
证书:
- HTTPS需要服务器端使用SSL/TLS证书,证书由可信任的证书机构颁发,用于验证服务器身份和加密通信。
- HTTP不需要证书,通信不加密,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
性能:
- HTTPS的加密解密过程会增加一定的计算和通信成本,可能会导致性能略低于HTTP。
- 但随着硬件和加密算法的发展,HTTPS的性能影响已经大幅减少。
-
使用场景:
- HTTP适用于一些不涉及敏感信息的场景,如浏览网页、下载公共资源等。
- HTTPS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景,如网上支付、用户登录、敏感信息传输等。
总的来说,HTTPS相比HTTP更安全可靠,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但会增加一定的性能开销。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安全需求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协议。
2、get 和 post 的区别?
GET和POST是HTTP协议中常用的两种请求方法,它们在数据传输、安全性、缓存机制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
数据传输方式:
- GET:通过URL的查询字符串传输数据,数据以键值对的形式附加在URL后面,如
http://example.com/path?param1=value1¶m2=value2
。 - POST:通过HTTP消息体传输数据,数据包含在请求的消息体中,不会暴露在URL中,适合传输大量数据或敏感数据。
- GET:通过URL的查询字符串传输数据,数据以键值对的形式附加在URL后面,如
-
安全性:
- GET:数据以明文形式附加在URL后面,对用户可见,不适合传输敏感信息,如密码。
- POST:数据包含在请求的消息体中,不会暴露在URL中,相对更安全,适合传输敏感信息。
-
数据长度限制:
- GET:受URL长度限制,一般不超过2048个字符,传输数据量较小。
- POST:没有特定的数据长度限制,可以传输大量数据,适合上传文件或表单数据。
-
数据缓存:
- GET:可以被浏览器缓存,适合请求不会改变服务器状态的资源,如静态文件、图片等。
- POST:不会被浏览器缓存,适合请求会改变服务器状态的资源,如提交表单、提交订单等。
-
请求语义:
- GET:用于获取数据,请求结果应该是幂等的,即多次发送相同的GET请求应该返回相同的结果。
- POST:用于提交数据,请求结果可能会改变服务器状态,不是幂等的,多次发送相同的POST请求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总的来说,GET适合用于获取数据、数据量较小、请求幂等、请求结果可缓存的场景;POST适合用于提交数据、数据量较大、请求不幂等、请求结果不可缓存的场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安全考虑选择合适的请求方法。
3、forward 和 redirect 的区别?
Forward(转发)和Redirect(重定向)是两种在Web开发中常用的页面跳转方式,它们在跳转方式、数据传递、URL显示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
跳转方式:
- Forward:服务器端进行跳转,客户端浏览器感知不到跳转的过程,浏览器地址栏不会改变。
- Redirect:客户端浏览器接收到服务器端的重定向指令,会重新发送请求到新的URL,浏览器地址栏会显示新的URL。
-
数据传递:
- Forward:可以在跳转过程中共享原始请求的数据,如请求参数、属性等,通过request对象传递。
- Redirect:由于是重新发送请求,无法直接共享原始请求的数据,需要通过URL参数或Session等方式传递数据。
-
URL显示:
- Forward:浏览器地址栏不会改变,仍然显示原始请求的URL。
- Redirect:浏览器地址栏会显示重定向后的新URL。
-
应用场景:
- Forward:适用于服务器内部的页面跳转,如请求转发到另一个Servlet或JSP处理。
- Redirect:适用于需要跳转到其他Web应用或外部链接,或者需要清除原始请求的数据并防止表单重复提交。
总的来说,Forward是服务器端的跳转方式,适用于内部跳转、共享数据;Redirect是客户端的跳转方式,适用于外部跳转、新URL显示、清除数据。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跳转场景选择合适的跳转方式。
4、Servlet 是什么?
Servlet是Java编写的服务器端程序,主要用于处理HTTP请求和响应,实现动态Web内容的生成。它是JavaEE技术的一部分,基于Java语言和面向对象的特性,可以与Web服务器进行交互,实现各种Web应用程序。
Servlet的特点和作用包括:
-
动态生成内容:Servlet可以根据请求动态生成HTML、XML、JSON等格式的内容,实现动态网页的生成和展示。
-
处理HTTP请求:Servlet可以处理GET、POST等HTTP请求方法,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
响应HTTP请求:Servlet可以生成并发送HTTP响应,包括设置响应头、设置响应状态码、发送响应体等操作。
-
与数据库交互:Servlet可以通过JDBC等方式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实现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
处理会话管理:Servlet可以管理会话(Session),实现用户登录、权限控制、购物车等功能。
-
处理文件上传:Servlet可以处理客户端上传的文件,实现文件上传功能。
-
实现MVC模式:Servlet通常作为控制器(Controller)层,与模型(Model)和视图(View)配合实现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
Servlet通常是通过继承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类并重写其中的doGet()、doPost()等方法来实现的。在部署到Web服务器(如Tomcat、Jetty等)后,Servlet可以通过URL访问,并处理客户端的HTTP请求。
5、Servlet 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
Servlet的生命周期包括以下阶段:
-
加载阶段:
- 当Servlet容器(如Tomcat)启动时,会加载Servlet类,创建Servlet实例,并调用其init()方法进行初始化。
- init()方法只会在Servlet第一次被请求时调用,之后不会再次调用。
-
初始化阶段:
- Servlet容器调用Servlet的init()方法进行初始化操作,如读取配置信息、连接数据库等。
- 在init()方法中,Servlet可以进行一些初始化工作,如初始化成员变量、加载资源文件等。
- 如果Servlet配置了load-on-startup参数,容器会在启动时自动初始化Servlet,无需等到第一次请求。
-
请求处理阶段:
- 当有HTTP请求到达时,Servlet容器会调用Servlet的service()方法来处理请求。
- service()方法根据请求的HTTP方法(如GET、POST)调用对应的doGet()、doPost()等方法来处理请求。
- 在doGet()、doPost()等方法中,Servlet可以处理请求、生成响应等操作。
-
销毁阶段:
- 当Servlet容器关闭时,或者Web应用被卸载时,容器会调用Servlet的destroy()方法来销毁Servlet实例。
- 在destroy()方法中,Servlet可以进行一些清理工作,如释放资源、关闭数据库连接等。
Servlet的生命周期由Servlet容器管理,容器负责调用init()、service()、destroy()等方法。开发者可以在这些方法中实现自己的逻辑,如初始化数据库连接、处理请求、释放资源等。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用于执行相应的操作,确保Servlet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不出现内存泄漏等问题。
6、Servlet 有哪些核心的方法?
Servlet中有几个核心的方法常用于处理HTTP请求和生命周期管理:
-
init():
- 用于初始化Servlet,在Servlet第一次被请求时调用,仅执行一次。
- 通常用于加载配置、连接数据库、初始化资源等操作。
-
service():
- 处理HTTP请求的核心方法,由Servlet容器调用。
- 根据请求的HTTP方法(GET、POST等)调用对应的doGet()、doPost()等方法来处理请求。
-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 处理GET请求的方法,用于响应GET请求。
- 接收HttpServletRequest对象和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可通过这些对象获取请求参数、设置响应内容等。
-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 处理POST请求的方法,用于响应POST请求。
- 接收HttpServletRequest对象和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可通过这些对象获取请求参数、设置响应内容等。
-
destroy():
- 在Servlet被销毁前调用,用于释放资源、关闭连接等清理工作。
- 在Servlet容器关闭时或Web应用被卸载时调用。
除了以上核心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在特定场景下可能会用到,如:
- doHead(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处理HEAD请求的方法。
- doPu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处理PUT请求的方法。
- doDelet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处理DELETE请求的方法。
- doOptions(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处理OPTIONS请求的方法。
- doTrac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处理TRACE请求的方法。
这些方法通常不需要直接实现,因为service()方法会根据请求的HTTP方法调用对应的doXXX()方法。开发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处理HTTP请求,如处理表单提交、获取请求参数、生成响应内容等操作。
7、Servlet 是线程安全的么?
Servlet本身并不是线程安全的,因为Servlet容器会在多个线程中调用同一个Servlet实例的service()方法来处理请求。这意味着多个线程可能同时访问和修改Servlet的成员变量或共享资源,存在线程安全性问题。
为了确保Servlet的线程安全性,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
避免共享状态:尽量避免在Servlet中使用共享的实例变量,或者确保共享变量的访问是线程安全的。
-
使用局部变量:在处理请求时,尽量使用局部变量而不是实例变量,确保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副本,避免线程间共享。
-
同步关键代码段:如果必须要使用共享资源,可以使用Java的同步机制(synchronized关键字)来保护关键代码段,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访问。
-
使用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如果需要在Servlet中使用集合类(如List、Map等),可以使用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如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等)来保证线程安全。
-
使用单例模式:可以考虑将Servlet设计为单例模式,确保只有一个Servlet实例存在,但需要注意单例模式可能会引入其他的问题,如状态共享等。
总的来说,Servlet本身并不保证线程安全,开发者需要在编码时注意线程安全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共享资源,确保Servlet在多线程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8、Servlet 支持异步处理吗?
是的,Servlet支持异步处理。从Servlet 3.0规范开始,Java EE提供了对异步处理的支持,使得Servlet能够处理异步请求,提高了系统的并发性能和响应速度。
Servlet的异步处理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异步上下文(AsyncContext):Servlet 3.0引入了AsyncContext接口,用于支持异步处理。通过调用ServletRequest的startAsync()方法,可以获取到AsyncContext对象,并在其中进行异步处理。
-
异步请求处理:在异步上下文中,可以通过AsyncContext的start()方法来启动异步处理,然后在新的线程中执行耗时的操作,而不会阻塞当前线程。
-
异步响应返回:在异步处理完成后,可以通过AsyncContext的complete()方法来结束异步处理,并返回响应给客户端。
使用Servlet的异步处理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特别是对于IO密集型操作(如文件读写、数据库查询等),能够释放请求处理线程,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9、Servlet 是单例还是多例?
Servlet在默认情况下是单例的,即在Servlet容器启动时会创建一个Servlet实例,并在整个应用生命周期中共享该实例,即使有多个并发请求也只使用这一个实例来处理。
这种单例模式的优点是节省了资源,因为不需要为每个请求都创建一个新的Servlet实例。但也需要注意单例模式可能引入的线程安全性问题,需要确保Servlet的实例变量和共享资源在多线程环境下是线程安全的。
如果需要将Servlet设计为多例的,可以通过在Servlet类上使用注解或在部署描述文件中配置来实现。例如,在Servlet类上添加@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
注解时可以设置loadOnStartup
参数为0,这样每次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的Servlet实例。
总的来说,Servlet默认是单例的,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使其成为多例。
10、Servlet 和 JSP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Servlet(Serverlet)和JSP(JavaServer Pages)是Java EE中常用的两种技术,它们在Web开发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协作关系,但也有一些区别:
区别:
-
技术类型:
- Servlet是Java编写的服务器端程序,主要用于处理HTTP请求和生成响应。
- JSP是基于HTML的标记语言,通过在HTML中嵌入Java代码来实现动态生成内容。
-
语法:
- Servlet是纯Java代码,通过继承HttpServlet类并重写doGet()、doPost()等方法来处理请求。
- JSP是HTML和Java代码的混合,通过在<% %>标签中编写Java代码,可以动态生成HTML内容。
-
开发复杂度:
- Servlet通常需要编写大量的Java代码来处理请求、生成响应等操作,开发复杂度相对较高。
- JSP可以直接在HTML中嵌入Java代码,开发时更接近于前端开发,开发复杂度相对较低。
-
可维护性:
- Servlet的代码量较大,维护时需要处理大量的Java代码,可维护性相对较低。
- JSP的代码量较少,且与HTML结合紧密,可维护性相对较高。
联系:
-
协作关系:
- Servlet和JSP通常是一起使用的,Servlet负责业务逻辑处理,JSP负责展示界面。
- Servlet可以通过请求转发或重定向将请求交给JSP处理,JSP生成HTML页面并返回给客户端。
-
数据传递:
- Servlet可以将处理结果存储在请求、会话或应用的属性中,然后由JSP获取并显示。
- JSP可以通过表单、URL参数等方式将数据传递给Servlet进行处理。
-
MVC模式:
- Servlet通常作为控制器(Controller)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
- JSP通常作为视图(View)层,负责展示界面。
- 通过Servlet和JSP的协作,可以实现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实现业务逻辑和界面展示的分离。
总的来说,Servlet和JSP在Web开发中各有优势,通过它们的协作可以实现动态Web应用的开发。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结合使用Servlet和JSP来实现完整的Web应用。
11、JSP 是什么?
JSP(JavaServer Pages)是一种基于Java的服务器端动态网页技术,它允许开发者在HTML页面中嵌入Java代码,以实现动态生成网页内容的目的。JSP技术旨在简化Web开发,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可维护性。
JSP的特点和用途包括:
-
动态内容生成:JSP允许在HTML页面中嵌入Java代码,可以动态生成页面内容,实现数据展示、表单处理、动态网页等功能。
-
模板化:JSP可以将页面模板和业务逻辑分离,通过标签库、EL表达式等技术实现页面的模块化和复用。
-
易于学习和使用:JSP基于HTML,开发者可以直接在HTML中嵌入Java代码,不需要学习额外的模板语言或前端框架,易于上手和使用。
-
与Servlet协作:JSP通常与Servlet一起使用,Servlet负责业务逻辑处理,JSP负责页面展示,通过请求转发或重定向实现协作。
-
支持Java标准库:JSP支持Java标准库和第三方Java库,可以方便地调用Java API实现各种功能。
-
动态内容生成:JSP可以通过JavaBean、JSTL、EL等技术获取数据,动态生成页面内容,实现动态网页的展示和交互。
总的来说,JSP是一种方便易用的服务器端动态网页技术,适用于开发各种规模的Web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灵活的扩展方式。
12、JSP 有哪些内置对象?
JSP中有以下几个内置对象,它们提供了在JSP页面中访问Web应用的各种信息和功能:
-
request:代表客户端的HTTP请求,可以获取请求参数、请求头信息等。
-
response:代表服务器对客户端的HTTP响应,可以设置响应头、响应内容等。
-
session:代表用户的会话,可以存储和获取会话级别的数据,如用户登录信息、购物车等。
-
application:代表整个Web应用,可以存储和获取全局数据,如共享的配置信息、数据库连接池等。
-
out:代表JSP页面的输出流,用于向客户端输出响应内容。
-
config:代表当前JSP页面的配置信息,可以获取JSP页面的初始化参数等。
-
pageContext:代表JSP页面的上下文,可以获取其他内置对象、页面属性等。
-
page:代表当前JSP页面本身,可以调用自身的方法或属性。
-
exception:代表当前页面的异常对象,用于处理页面抛出的异常。
这些内置对象在JSP页面中可以直接访问和使用,方便开发者获取和操作与请求、会话、应用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13、JSP 有哪些基本动作?
JSP 中的基本动作指的是一些可以在 JSP 页面中嵌入 Java 代码或控制页面行为的标签。这些基本动作包括:
<jsp:include>
:用于包含另一个文件的内容到当前的 JSP 页面中。可以是静态或动态的内容包含。<jsp:useBean>
:用于实例化 JavaBean 对象,以便在 JSP 页面中使用。可以指定范围(scope),如 page、request、session、application 等。<jsp:setProperty>
:用于设置 JavaBean 对象的属性值。<jsp:getProperty>
:用于获取 JavaBean 对象的属性值。<jsp:forward>
:用于将请求转发到另一个资源(通常是另一个 JSP 页面或 Servlet),并由该资源处理请求。<jsp:param>
:用于传递参数给另一个资源,如<jsp:include>
或<jsp:forward>
。<jsp:plugin>
:用于向客户端浏览器输出插件(如 Java 小程序)的标签。
这些基本动作使得JSP页面具有了更强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能够方便地与Java后端代码进行交互和控制页面逻辑。
14、JSP 有哪几种作用域?
在 JSP(JavaServer Pages)中,作用域(scope)是指存储对象以便在不同页面和请求之间共享数据的范围。JSP 定义了四种作用域,每种作用域的生命周期不同,适合不同的数据共享需求。这些作用域包括:
-
page:页面作用域指的是在当前页面内有效,即在当前页面内的任何地方设置的属性,只有在当前页面内可见和可用。页面作用域的生命周期从页面开始到页面结束。
<%@ page language="java" %> <jsp:useBean id="example" class="com.example.ExampleBean" scope="page" />
-
request:请求作用域指的是在同一个请求中有效,即在同一次请求处理过程中,不同的页面和组件可以共享这些数据。请求作用域的生命周期从客户端发起请求到服务器完成响应。
<jsp:useBean id="example" class="com.example.ExampleBean" scope="request" />
-
session:会话作用域指的是在用户会话期间有效,即从用户第一次访问应用开始,直到会话超时或用户显式注销。会话作用域适合于需要跨页面共享数据的情况。
<jsp:useBean id="example" class="com.example.ExampleBean" scope="session" />
-
application:应用程序作用域指的是在整个应用程序中有效,即所有用户共享同一份数据。应用程序作用域的生命周期从应用程序启动到应用程序关闭。
<jsp:useBean id="example" class="com.example.ExampleBean" scope="application" />
这些作用域使得在不同层级和范围内可以有效地共享数据,开发者可以根据数据的需求和生命周期选择合适的作用域来存储和访问数据。
15、JSP 有哪些常用指令?
在 JSP(JavaServer Pages)中,常用指令(directive)是用来配置整个 JSP 页面或者控制页面行为的特殊指令。JSP 主要包括三种常用指令:
-
页面指令(page directive):用于设置页面的各种属性和行为。
<%@ page attribute="value" %>
常见的属性包括:
- language:指定页面使用的脚本语言,如
java
。 - contentType:指定响应内容的 MIME 类型和字符编码。
- import:导入 Java 类。
- session:指定是否使用会话(true/false)。
- errorPage:指定错误页面。
- isThreadSafe:指定页面是否是线程安全的(true/false)等等。
- language:指定页面使用的脚本语言,如
-
包含指令(include directive):用于在 JSP 页面中包含其他文件的内容。
<%@ include file="filename.jsp" %>
这个指令将
filename.jsp
文件的内容包含在当前 JSP 页面中。 -
标签库指令(taglib directive):用于引入自定义标签库,以便在 JSP 页面中使用自定义标签。
<%@ taglib uri="taglibURI" prefix="tagPrefix" %>
- uri:指定标签库的统一资源标识符(URI)。
- prefix:指定标签库的前缀,用于在 JSP 页面中标识和使用自定义标签。
这些常用指令能够帮助开发者配置页面属性、包含其他文件内容以及使用自定义标签库,提高了 JSP 页面的灵活性和复用性。
16、如何实现隐藏的表单域?
要实现隐藏的表单域(hidden form field),可以在 HTML 表单中使用 <input>
元素,并设置其类型为 "hidden"。这样的表单域在用户界面上是不可见的,但在提交表单时会将其值一并发送到服务器端。
下面是实现隐藏表单域的示例代码:
<form action="submit.php" method="post">
<input type="hidden" name="hiddenField1" value="hiddenValue1">
<input type="hidden" name="hiddenField2" value="hiddenValue2">
<!-- 其他表单元素 -->
<input type="submit" value="提交">
</form>
在上面的示例中:
<input type="hidden">
定义了一个隐藏的输入字段。name
属性定义了字段的名称,这个名称将在表单提交时用来标识该字段。value
属性定义了字段的值,这个值会随表单一起提交到服务器端。
隐藏表单域通常用于在不需要用户交互的情况下向服务器传递数据,比如在表单提交过程中传递会话标识、操作状态等信息。
17、AJAX 应用和传统 Web 应用有什么不同?
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应用与传统的 Web 应用在工作方式和用户体验上有几个显著的不同点:
-
页面刷新方式:
- 传统 Web 应用: 在传统的 Web 应用中,用户与服务器的交互通常是通过完整的页面刷新来进行的。每当用户触发一个操作(如提交表单、点击链接),整个页面会重新加载。
- AJAX 应用: AJAX 允许页面通过异步请求和响应数据,无需完全重新加载页面。页面的部分内容可以在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情况下动态更新,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响应速度。
-
数据交互方式:
- 传统 Web 应用: 数据的交互通常是通过同步的 HTTP 请求-响应模型实现的。每次请求都会导致整个页面重新加载或者页面跳转。
- AJAX 应用: AJAX 使用异步的 HTTP 请求(通常是通过 JavaScript 发起的),并且可以在后台处理数据。这意味着页面可以在用户交互时发送请求并接收响应,而不会中断用户的操作或者重新加载整个页面。
-
用户体验:
- 传统 Web 应用: 用户体验受限于页面刷新和加载时间,可能会导致页面闪烁或者延迟。
- AJAX 应用: 用户体验更加流畅和实时,因为页面的部分内容可以在后台更新,而无需中断用户当前的操作。例如,在搜索框中实时显示建议词或者动态加载新的内容。
-
技术实现:
- 传统 Web 应用: 主要使用服务器端技术(如 Servlet、JSP、ASP.NET)生成和管理页面内容。
- AJAX 应用: 使用客户端技术(如 JavaScript、XMLHttpRequest、Fetch API)与服务器进行异步通信,通常结合服务器端的 Web 服务(如 RESTful API)来处理数据请求和响应。
总的来说,AJAX 应用相比传统的 Web 应用具有更好的用户交互体验和性能表现,因为它可以实现部分页面刷新、异步数据交互和动态内容更新,从而提升了用户的响应速度和整体使用体验。
18、怎么优化 Web 前端的性能?
要优化 Web 前端性能,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
减少 HTTP 请求:合并和压缩 CSS、JavaScript 文件,使用 CSS 精灵图合并小图片,减少页面所需的 HTTP 请求次数。
-
优化图片:使用适当的图片格式(如JPEG、PNG、SVG),调整图片大小和质量以减少加载时间。
-
缓存技术:利用浏览器缓存和服务器缓存机制,减少重复请求和提高页面加载速度。
-
异步加载资源:使用异步加载(如defer、async属性或者通过JavaScript动态加载)来延迟加载不必要的资源,提高页面渲染速度。
-
优化 CSS 和 JavaScript:避免使用过多的嵌套和复杂的选择器,减少代码体积和加载时间;对 JavaScript 进行压缩、合并和懒加载处理。
-
使用 CDN 加速:将静态资源(如图片、CSS、JavaScript)托管到 CDN 上,加速资源的加载速度。
-
响应式设计:采用响应式布局和图片,使网站在不同设备上都能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
减少重绘和重排:避免频繁的 DOM 操作和样式改变,尽量一次性修改多个元素,减少页面的重绘和重排次数。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优化 Web 前端的性能,提升页面加载速度和用户体验。
19、什么是 MVC?分别代表什么?
MVC 是一种常见的软件架构模式,用于将应用程序的逻辑分离成三个独立的组件:
-
模型(Model):模型代表应用程序的数据结构和业务逻辑。它负责管理数据的获取、存储、更新和删除操作,与数据库或其他数据源进行交互,并提供数据给控制器进行处理。
-
视图(View):视图是用户界面的表示层,负责将模型中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它通常是页面、界面元素或者其他展示形式,与用户进行交互并显示数据。
-
控制器(Controller):控制器是模型和视图之间的中介,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操作。它接收用户的请求,调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传递给视图进行显示。
MVC 的分工明确,使得软件的结构更加清晰,便于维护和扩展。模型负责数据管理和业务逻辑,视图负责数据展示,控制器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和操作,三者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
20、拦截器和过滤器的区别?
拦截器(Interceptor)和过滤器(Filter)是在 Web 开发中常用的两种组件,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范围和调用时机:
-
作用范围:
- 拦截器:拦截器是针对于某个特定的处理器(如 Controller 方法)的,在请求到达处理器之前和之后进行拦截和处理。
- 过滤器:过滤器是针对于整个请求的,可以在请求进入 Web 应用之前和响应返回给客户端之前进行过滤和处理。
-
调用时机:
- 拦截器:拦截器是在 Spring MVC 中使用的,在请求处理的各个阶段(如预处理、后处理、完成处理)中进行拦截和处理。
- 过滤器:过滤器是在 Servlet 中使用的,它在请求被 Servlet 容器处理之前和响应被返回给客户端之前进行过滤和处理。
-
使用场景:
- 拦截器:适合于对请求进行细粒度的拦截和处理,如权限验证、日志记录、参数预处理等。
- 过滤器:适合于对请求进行全局性的过滤和处理,如字符编码设置、跨域请求处理、请求日志记录等。
总的来说,拦截器和过滤器都可以用于对请求进行处理和过滤,但拦截器更加灵活、精细化,而过滤器更加全局化、通用化。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组件来进行处理。
21、Cookie 和 Session 的区别?
Cookie 和 Session 是 Web 开发中常用的两种客户端状态管理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存储位置、存储内容和安全性:
-
存储位置:
- Cookie:Cookie 是存储在客户端(浏览器)的一小段文本信息,每次请求都会将 Cookie 信息发送给服务器。
- Session:Session 是存储在服务器端的一种会话状态信息,通常存储在服务器的内存或者数据库中。
-
存储内容:
- Cookie:Cookie 可以存储较小的文本数据,通常用于存储用户的身份认证、偏好设置等信息。
- Session:Session 可以存储较大的数据对象,通常用于存储用户的登录状态、购物车信息、会话数据等。
-
安全性:
- Cookie:Cookie 存储在客户端,可能会被恶意篡改或者窃取,因此需要进行加密处理来增强安全性。
- Session:Session 存储在服务器端,相对安全,但需要注意防止会话劫持和会话固定等安全问题。
-
生命周期:
- Cookie:可以设置 Cookie 的过期时间,可以是会话级别的(浏览器关闭后失效)或者长期有效的(指定过期时间)。
- Session:会话级别的信息,通常随着用户关闭浏览器或者一定时间没有操作而失效,也可以手动设置失效时间。
总的来说,Cookie 是存储在客户端的轻量级状态管理方式,适合存储少量数据和简单的用户状态;而 Session 是存储在服务器端的较重量级状态管理方式,适合存储大量数据和复杂的用户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安全考虑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管理客户端状态。
22、什么是跨域?有哪些解决方案?
跨域是指在浏览器中,当一个网页的来源(协议、域名、端口)与当前网页的不一致时,就会发生跨域问题。这是浏览器出于安全考虑的限制,防止恶意网站获取到用户的敏感信息或者执行一些不安全的操作。
解决跨域问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
JSONP(JSON with Padding):JSONP 是通过
<script>
标签来实现的一种跨域请求方式,原理是利用<script>
标签的 src 属性不受同源策略限制的特性,在请求时可以指定一个回调函数名,服务端返回的数据会作为参数传递给这个回调函数,从而实现跨域数据获取。不过 JSONP 只支持 GET 请求,且存在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不推荐在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景使用。 -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CORS 是现代浏览器支持的一种跨域解决方案,通过服务端设置响应头中的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字段来指定允许访问的源,可以实现跨域资源共享。CORS 支持所有类型的 HTTP 请求,并且安全可靠,是推荐的跨域解决方案。
-
代理:可以通过在同源的服务器上设置代理来转发跨域请求,实现间接访问跨域资源的目的。这种方式需要在同源服务器上进行配置和部署,适用于前后端分离的情况。
-
iframe:利用
<iframe>
标签来实现跨域通信,通过修改 iframe 的 src 或者在 iframe 内部执行 JavaScript 来传递数据。不过这种方式有安全性和可靠性上的限制,一般不推荐使用。 -
WebSocket:WebSocket 是一种支持跨域通信的双向通信协议,可以实现实时通信和数据传输,适用于需要高实时性的场景。
以上是常见的跨域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推荐使用 CORS 方式来解决跨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