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智力能够后天培养吗?

一、我们该如何看待智力

先问你一个问题,假如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数学成绩特别好,每次都能考95分以上,不过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第二个孩子呢,语文成绩很不错,也总能考95分以上,但是数学怎么也学不好。问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聪明呢?从生活经验来看,很多人都会说数学成绩好的孩子更聪明,因为数学不聪明可学不来。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你可以先思考一下。

再看第二个问题,有两个大人,一个人学历很高,解决问题有板有眼;另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反应特别快,脑子很灵活,记忆力也非常好。这两个人,哪一个更聪明呢?很多人会觉得是后者,因为前者虽然学历高,但可能只是因为他学习用功,这是后天的努力,而不是先天的智力。

这两种看法在生活中都很常见,但其实都有问题。第一种看法把聪明的定义和数学能力直接挂钩,第二种看法觉得智力是完全先天的因素。实际上,现代教育研究的发现已经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了。

实际上,根据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最新研究成果,他发现人的智力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分为多个维度。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回答什么问题?

讲理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加德纳研究的背景。加德纳本人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研究项目“零点项目”(Project Zero)后期的负责人。这个项目从1967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零点项目的创始人是哈佛大学著名的哲学教授纳尔逊·古德曼,这个项目旨在研究人类的智力、灵感、直觉和情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最早研究的问题包括:艺术创作是否完全依靠灵感?情感和直觉与人的认知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听上去有点遥远,其实与教育息息相关。比如,如果搞不清楚智力发展的基本原理,我们在教育中可能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却因为搞错了方向而收效甚微。比如对于家长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该不该送孩子去绘画班、钢琴班、数学班?对于自己的学习来讲,如果有一门课程怎么都学不好,我们是应该死磕补上短板,还是干脆地放弃?

零点项目可以说是一项对于教育本身的基础研究,1972年,加德纳成为这一研究的总负责人,随后加德纳先后发表了十多部研究著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本就是《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可能不很准确,英文原文是Frames of Mind。

在这本书中,加德纳提出了他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其实包含多个维度,加德纳主要指出了七个维度

  • 语言能力
  • 数学-逻辑能力
  • 音乐智能
  • 空间想象能力
  • 运动智能
  • 人际交往
  • 自我认知

生活中很多人理解的智力,通常只是数学-逻辑能力,最多加上语言能力,其实是比较片面的。

更深入一步讲,这七个维度背后其实是三种更加基本的智力,那就是

  • 语言能力
  • 抽象思维能力
  • 形象思维能力

前面讲的七个维度,乃至更多维度的智力表现,归根到底其实是这三种基本智力的组合。这就像世界上有上百万种颜色,但归根到底都是红绿蓝三原色的组合一样。

 

三、小学课程设置是如何形成的?

了解了加德纳的研究成果,我们再来看开头的问题,语文成绩好和数学成绩好的孩子,究竟哪一个更聪明呢?其实很难做出简单的判断,因为语言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是最基本的智力。

三种基本智力,如果哪一方面有重大缺陷,那就如同一个色盲的人,因为对三原色中的一种颜色不敏感,结果很多颜色组合都无法辨认了。因此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多元智力”,意思是说,智力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就是脑瓜子反应快、会做数学题、逻辑能力强,智力实际上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加德纳的研究成果回答了最初古德曼教授提出的很多问题,比如科学和艺术有没有关系呢?其实是有的,这就如同粉红色和橙黄色,看上去很不一样,其实它们都是三原色的组合,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回顾一下我们小学时候上的课程,你会发现小学课程的设置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角度看,是非常合理的:在小学,课程主要就是语文、数学和艺术(包括美术课和音乐课),对应三种基本智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都是这么设置的。但这种模式早在零点项目的研究结果出来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比如中国早在民国时代,小学课程的设置大致就是如此了。

那这种课程设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解放之前,中国小学生课程的设置是参考了日本的做法,而日本又是参考了欧美的做法,那欧美的做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追溯到欧洲的历史了。其实近代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欧洲的基础教育和中国古代一样,缺乏对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不过在欧洲中世纪的神学院和教会中,会对学生和教士进行专门的逻辑训练。

在此之前,欧洲人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接受以数学教育为核心的抽象思维训练和以艺术为核心的形象思维训练,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了。众所周知,古希腊时代正是近代之前欧洲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古希腊之后的古罗马时代,虽然重视工程教育,却不太重视艺术和数学方面的培养,因此古罗马的科学和艺术水平对比古希腊时代并没有大的发展。当然,罗马人很重视修辞学,也讲究逻辑,但抽象思维的教育仍然不足。

欧洲人再次普遍从小接受数学、语言和艺术的教育,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也就是启蒙运动完成之后了。

随着近代史的发展,欧洲的这种教育模式逐渐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民,然后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有了合理的基础教育,国民素质才能逐渐提高,社会才更具有发展的活力与创新的能力。

 

四、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智力?

说回到加德纳的教育思想,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加德纳对于青少年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呢?我把这些建议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总结为两点。

  • 在时间维度上,简单讲就是不同时候要学不同的东西,不同时期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

在一个人最年幼的时候,要着重进行语言能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训练。这就如同在婴儿眼睛的发育阶段,要确保视网膜上感知三种颜色的细胞都发育完全。

到了青少年时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考前面讲到的七个主要维度,调配自己的智力组合。

  • 比如有人着重发展自己对于符号系统的理解能力和敏感性,未来就可以往数学、自然科学或者金融财会方向发展
  • 有的人兴趣和擅长的方向不一样,着重发展自己在写作、表达、人际交流方面的能力,未来就可能向文学、法律或管理等领域发展。
  • 有点人对具象思维比较擅长,就可以着重往艺术、表演等领域发展

直到青年阶段,人才需要有比较特定的专业,不要过早限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智力是不断增长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其实就是开头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智力并不是纯先天的要素,智力和受教育多少是有关系的。通常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学历越高,智力就会发展得更高;或者说,智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不过这里要提醒家长一点,教育很重要,但不要对孩子揠苗助长,在相应时间进行相应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这是从时间维度考虑的建议。

  • 从空间维度上讲,要理解三种基本智力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各样的多元智力,往哪个方向发展是自己的事情,发展的方向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没有必要去模仿他人。

加德纳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这里的自我中心含义类似于我们讲的因材施教。区别在于,因材施教是从老师角度讲的,而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是个人主动的,讲的是学生在建立了基本的多元智力后,要自己决定往哪个方向发展。

一个人即使在某种基本智力上确实弱于他人,但如果几种智力组合得好,仍然能够在某个特定领域显示出超乎常人的能力。这就如同在调色板上,你三原色中某一种颜色的颜料较少,但只要调配得好,仍然能够调出很多亮丽的色彩。但如果你只有三原色中的一种,那就比较麻烦了。

当然,你可能还想问,自己选择了方向,怎么知道自己选择的方向对不对呢?加德纳讲,这就是评估系统的问题。考试是评估方法之一,还有一种评估方式就是寻求专家的反馈。

不过,专家并不只是那些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的反馈当然重要,但我想提醒你的是,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另一位“专家”的反馈意见,那就是社会。

  • 比如你写一本书,卖得很好,这就是社会这个专家对你的反馈。你写了很多本书,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出版,这也是社会的反馈。
  • 再比如你从事某项工作或者事业,你发现在付出相同的努力,也不断进行反思调整后,和同龄人相比依然处于落后位置,你就知道自己可能在这方面并不擅长。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多重的反馈,一个人基本上就能够判断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否合适了。

 

五、小节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由三种基本能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组合而成。

一个人如果希望充分培养自己的智力,就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全面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然后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最后根据多个途径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方向。

 

posted @ 2022-02-24 07:31  郑瀚Andrew  阅读(4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