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爱弥儿》中关于教育的智慧

一、《爱弥儿》是一本怎样的书?

卢梭对于教育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这本书中。在这本书里,卢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家庭教师与他的学生爱弥儿之间的故事,爱弥儿这个人物形象是卢梭虚构出一位理想的学生。通过讲述“我”教育爱弥儿的故事,卢梭描述了人在不同成长阶段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整本书从爱弥儿的诞生讲起,依次讲述了爱弥儿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后来结婚成家这些人生阶段的经历。从表面上看,《爱弥儿》很像是一本教育题材的小说,但实际上卢梭在这本书中真正想要讨论的是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人。

如果你亲自读一读这本书,就会感到,比起小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哲学的论著。实际上《爱弥儿》这本书的全名就叫做《爱弥儿,或论教育》(Émile, ou De l'éducation)。哲学家康德讲《爱弥儿》的出版是可以和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的大事件,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也都受到了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这章我先和你分享卢梭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教育要遵循自然,卢梭把这叫做“自然教育”或者“直观教育”。

0x1:人会接触到哪三种教育?

卢梭认为,人的自然天性是美好的,但不好的教育体系会将人教坏;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让一个人能够依照自然的顺序、遵从自然的法则做事情。卢梭认为,大自然本身是自由、平等和良善的,如果人能够回归到这种状态中,人的生命就能实现最大的价值,社会也会变得公平。时至今日,教育要遵循人的天性这一点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教育常识,而这与卢梭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卢梭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的主张,他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认为,这是因为人违背了万物的自然规律,喜欢把万事万物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摆布甚至扭曲。

比如,卢梭讲,人在12岁之前,理性的能力是不足的,这个年龄的孩子更多地是通过直观感受来学习。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地通过具体的感知去认识世界。直到12岁之后,人的理性才逐渐发展完全,所以在此之后才能教给孩子各种抽象的学问。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揠苗助长,给他们灌输很多孩子天性难以接受的东西,就会适得其反。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正在学画画的五六岁的孩子,好的老师会让孩子自由发挥,画他们喜欢画的东西,不去限制孩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但有些心急火燎的家长就会问老师,怎么还不让我家孩子学素描?我们家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画东西画得像?如果老师也急功近利,只想着应付家长的要求了事,逼着孩子画素描,很可能就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卢梭讲,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接触到三种教育

  • 自然的教育
  • 事物的教育
  • 人为的教育

其中每个人又有三位老师

  • 自己
  • 被自己的行为所影响的事物
  • 以及他人

卢梭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这些才能有着自然发展的可能性。即使没有人为的教育,我们也可以在自然中学习、成长,这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禀赋。另外,我们做事情,就会获得经验,这就是来自事物的教育。我们常说,生活教育了我,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生活中我们见到最多的还是人为的教育,也就是来自于他人的教育。

卢梭讲,自然的教育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自然的教育向人为的教育靠拢,而是要让人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以自然为基准,教育才会有效。

0x2:我们忽视了哪些教育?

了解了卢梭的主张,再来审视生活中的教育,就会发现我们常常过于强调人为的教育,而忽略了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我们往往重视来自他人的教育,包括家长、老师灌输给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近年来有一种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和卢梭的主张有相通之处,强调让孩子在自我学习、自发行动中实现教育的目的。采取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的幼儿园和小学强调独立、自由的学习模式,比如学校会把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到一个班,给孩子提供教学工具,让他们自己学自己的,而不是通过听老师讲解来学习。很多商业巨子小时候都接受过蒙特梭利教育,包括盖茨、贝佐斯、布林和佩奇等人都是如此。这种方法本质上其实就是卢梭所主张的,让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性得到尊重和发展,激发孩子自身学习的潜能。

至于事物的教育或者说来自世界的教育,我们今天做得就更不够了。不仅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重视不够,其实很多大人自己和真实世界的接触都很少;另一方面,很多人不善于总结经验,即使和世界有所接触,自己的收获也并不大。

即便是来自他人的教育,很多人也只重视老师的部分,忽略家长自己的教育责任,懒一点的家长直接把孩子甩给补习班。我个人认为,把孩子丢给补习班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时就会有人抬杠说,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学习效果好,也免得影响亲子关系。这实在是本末倒置。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不教育孩子,亲子关系还变好了,那他的教育方法一定有问题;如果父母觉得只要给孩子花钱、宠爱孩子甚至讨好孩子,亲子关系就会好,那这不过是一种虚伪的友好。其实孩子总会成长,他们心里会明白究竟什么样才是真的对自己好。如果你觉得给孩子花钱就够了,那孩子以后也可能只把你看成是取款机。更何况,孩子在生活和成长中遇到许多的问题绝不是补习班能解决的,而是家长教育的责任。

如果你有孩子,就会知道,世界上没有比血脉相连的亲子关系更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了,只要你认真花时间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回报给你最纯粹的爱。如果连亲子关系都建立不好,当父母的要好好反省,自己这父母是否当得太不称职了。

另一种被忽视的教育来自于同学和朋友。现在有的学校把学习变成了打仗,把周围原本应该是朋友的同学,变成了竞争的敌手,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我回想我自己受到的教育,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伴对我的帮助。如果少了这部分,就会失去了本应获得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0x3:为什么教育要基于自然展开?

当然,卢梭强调自然的教育,其实还有更深刻的考虑。《爱弥儿》这本书其实是要讲“人如何成长为一个理想的人”。卢梭强调自然的教育,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卢梭认为,人应当顺应于真正好的秩序,而真正好的秩序不是人为的,是自然的。

你可能知道卢梭的成名作就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卢梭看来,人为制造的秩序将人强行变得不平等了,有了阶层的分别;而自然的秩序其实是平等的。

按照卢梭的观点,如果你按照人为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就把孩子塑造成了人造的产物,而人为的理念是不可靠、混乱、容易变化的。比如你觉得孩子未来要成为精英、要成为人上人,强迫孩子学一些违背他天性的东西,一旦孩子未来没有按照你想象的那样发展,所谓的教育就变成了对孩子生命的扭曲;当想象破灭的时候,孩子会变得无比痛苦,教育实际上也就失败了。卢梭在书中是这样写的:“小孩子,谁说得上他将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因此,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使他形成一种刻板的方式,以免在必要的时候要花很多的力气才能更改。”

因此,教育应当基于自然、基于人的天性展开。卢梭写道:“凡是人所制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掉;只有大自然刻画的特征才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人要成为自然的人,根据自然的原则履行自己的天职,修养品德,掌握最基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自由,而不是被人为的秩序所强制。

在书中,卢梭的身份是爱弥儿的教师,他借这位教师之口讲,他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无论是做军人、教士、或者律师,任何职业都可以,因为“大自然已经教会这个孩子认识人生了”。

卢梭引用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的话说:“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卢梭讲,一个学生从他门下出去,无论做什么,首先是人;做到了这一点,命运就不能改变他的地位,因为他自己可以牢牢把握自己的地位。用西塞罗的话讲就是:“命运啊,我对你早有防范”。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人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二、为什么要“把孩子当成孩子”?

我从《爱弥儿》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一点体会就是:要把孩子当作孩子。

这句话听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你可能会觉得“这件事我当然知道”,但实际上有很多家长,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家长,其实并没有做到一点。比如我列举几件事,你可以对照一下,是否曾经这样要求孩子,或者对孩子做过类似的事情:

  • 希望孩子考第一
  • 给孩子讲很多道理和逻辑,希望孩子能够完全听懂,就不再走弯路了
  • 让孩子牺牲当下的幸福或快乐,理由是“都是为了你将来好”
  • 教给孩子很多他一知半解的知识

你应该能感受到,这些做法在家长的教育中非常常见,但这些做法其实就违背了卢梭讲的“把孩子当作孩子”。

0x1:为什么不应该要求孩子考第一?

先来看第一点,为什么要求孩子考第一是没有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呢?本质上这是第二点“给孩子讲道理讲逻辑,希望孩子不走弯路”的具体表现之一,只不过这个表现特别典型,所以我单独拿出来讲了。

要知道,假如一个班上有50人,那么有49个都是得不了第一的。对于大人来讲,我们懂得争取第一的重要性,懂得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巨大的差别。大人如果要争第一,是经过了自己的理性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我们明白,要争第一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能够坚持长时间地付出,不懈地追求卓越,这是一个成熟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甚至很多成年人其实自己也做不到。但是,很多家长却理所当然地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是在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

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写道,人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理结构、感觉器官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大人有很大的差别。卢梭举了一个例子:

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几乎没有语言能力,他感觉到疼了只能哭,这时如果你和孩子讲“别哭了,哭有什么用,你到底怎么了”,显然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孩子理解不了你的话,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大人能做的是检查是不是有什么情况造成了孩子的不适,或者把孩子抱起来安抚他。等到孩子大一些了,会说疼了,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先说自己疼,只有疼得难以忍受了才会哭。这时你不需要教他,孩子自然就哭得少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提的各种要求,就是在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其实孩子并没有真正明白,只是因为别的原因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了。比如考第一这件事,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未必能理解考第一的意义,他知道的只是这样做了爸爸妈妈会高兴,甚至自己还能获得一些物质奖励。这时,孩子并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考第一,也没有明白追求卓越有什么意义,即使孩子拼命努力考到了第一,这也并不意味着成功的教育。

成年人经历了许多事情,长大之后也许会后悔自己小时候没有抓紧时间、更努力地学习,这样总结教训是对的。但成年人也要明白,自己是在经历了许多事情、理性成熟之后,有意识地总结出了这一点,而不是在小时候就懂得了。小时候不懂,不是因为孩子不学好,而是因为孩子在心理上和认知上与成年人有差异。很多道理,人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可能真正懂得的。

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家长用大道理去压他其实是没有用的,就算孩子按照家长说的做了,也未必是真的听懂了,可能只是顺从了家长的权威。与其用道理压着孩子做事,不如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家长也以身作则,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0x2:为什么不应该讲“都是为了你将来好”?

再来看第二点,也是很多家长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孩子牺牲眼下的幸福,理由是“都是为了你将来好”。卢梭很反对这一点,在书中,卢梭讲了两个主要的原因。

首先,我们其实并不确切知道孩子未来的幸福在哪里,所谓“为了将来好”很多时候只是家长的一种想象而已,然而孩子却要为了这种想象付出切实的代价。其次,卢梭讲,这样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甚至一生生活在苦难的阴影里。这句话其实在暗示,现在的幸福不如将来的幸福,可一个人如果不把握住现在的幸福,又哪里有幸福可言呢?虚无缥缈的“将来的幸福”,就变成了在当下束缚孩子的枷锁,因为有这个借口,本应该是最欢乐的年龄,很多孩子是在哭泣、惩罚和恐吓中度过的。卢梭讲:大人折磨那些可怜的孩子,目的是为了使他生活得更好,然而实际上却是在阴沉的环境中夺走了他们快乐的生命。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要是不严格管束孩子,岂不就是放纵他吗,孩子学坏了怎么办呢?可是,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放纵是两回事。有些家长一方面对孩子特别严格,像管束大人一样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另一方面在应该约束孩子的时候又对孩子娇生惯养,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一边让孩子上一大堆补习班,学很多超前的内容,同时在生活上却对孩子娇惯得不得了,甚至有的孩子年纪不小了连自己穿衣服系鞋带都不会。

有的家长管束孩子的理由是害怕孩子受伤害,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自己经过跌打滚爬才能成长。孩子除了有他人作为老师,其实还有生活这个老师。孩子要自己体验成功和失败才能获得成长,而不是事事都由大人为他们准备好。

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借爱弥儿老师之口讲:

“我非但不小心翼翼地预防爱弥儿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我会)每天把他带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倒一百次,这样反而好些,他可以更快地学会自己爬起来。”

这段话其实就是在讲要让孩子自己在经历中成长。

大人可能会觉得,每一次摔跤都很危险,每一次失败代价都很大,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你不让他摔跤,他只会永远长不大,而且在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时候受到更大的打击。

0x3:为什么不要教给孩子太多一知半解的知识?

第三点,为什么说不要教给孩子太多他一知半解的知识呢?庄子有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卢梭也是这个观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智慧也是有限的,不要觉得自己脑子里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去,对于孩子就更是如此了。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也不管孩子究竟能不能学懂,这不是把孩子当孩子,而是把孩子当天才。卢梭认为,人只需要掌握那些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就够了。卢梭在书中写道:“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识都真正属于他自己,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

不要教给孩子太多一知半解的知识,这并不是不让孩子学习。卢梭讲,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孩子一个真理,而在于叫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不是各种知识点,而是自己学习、自己认识真理的方法。

除了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来对待之外,卢梭还提到了一些教育的要点。比如,孩子不仅要学习,还要劳动。卢梭讲,劳动是社会人不可豁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如果他不劳动,那就成了一个流氓。所以,教育者必须使孩子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将来要能够自食其力。

此外,卢梭还特别提到,要注意对青年期(15-20岁)子女的教育。卢梭认为,人在这个时期生理上已经成熟了,但心理成熟的程度和生理却是不相称的。这时,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感情和道德的教育。

《爱弥儿》这本书中,在儿童时期,爱弥儿一直在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中成长,但到了青年时期,他就要接触社会,去往城市之中了。对于年轻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卢梭提出了四个要点:

  • 自爱
  • 互爱
  • 同情心
  • 践行道德

卢梭讲:“社会道德的实践给人们心中带来了爱。正是因为做了好事,人才变成了好人。”更进一步,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0x4:教育究竟是什么?

介绍了卢梭的教育思想,我们再反观现在一些家长甚至是学校的做法,其实就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有的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们搞得惨兮兮的,这样的学生时代是否能让孩子未来过上好的一生还未可知,但很多阴影就在此时埋下了。我们不能忘记,孩子其实有三位老师,除了他人,其实还有孩子自己和大自然。

对于家长来说,我们要明白6岁的孩子不会有12岁孩子的悟性,12岁的孩子不会像18岁的那么懂事。如果我们把卢梭的这个观点再引申一下,就可以理解,

  • 20岁的人要有20岁的成熟
  • 30岁的人要有30岁的经验
  • 40岁的人要有40岁的智慧
  • 50岁的人要有50岁的包容

如果我们要总结一下卢梭教育理念的精髓,不妨引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杜威讲:“我们现在追求的教育进步,其要点已经被卢梭一语道破。他认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和青年去接受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增长。”

 

posted @ 2022-02-23 09:40  郑瀚Andrew  阅读(130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