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财务规划

一、为什么说透支带来贫困?

我们从一个也许人人都听过的故事说起。故事说,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遇见了。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总算攒够了钱买了房子,住了一天就上天堂了。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总算还清了我房子的贷款。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大约30年前,有些鼓励提前消费的人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提前消费的好处。今天其实还有人在讲同样的故事,只是把故事编得更加高大上了一点。他们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就会说,你们看,挣了同样的钱,美国老太太多聪明,买的房子享受了一辈子。这部分人所主张的,概括来讲就是四个字——透支未来。

透支这个概念在中国普遍被人认知,可能主要是最近这几十年的时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人们更习惯的是有多少钱花多少钱,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甚至不花。过去中国也有借贷,但通常都需要有实物抵押,比如贵重物品或者房产,或者需要有中人担保;而一旦能够把钱还上了,大部分人会优先把债务结清。

但是,当“透支未来”这种做法逐渐从西方、特别是从美国传到中国之后,人们的习惯竟然很快就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适应甚至推崇这种做法。

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是否道理呢?是有道理的,但这笔账要细算一下才知道合算不合算,里面有很多因素要考虑,我们下一章再来算这笔细账。这章我们先来谈谈透支这件事本身。

0x1:为什么说透支容易导向破产?

贷款买大房子其实并不是最危险的透支,还有两种典型的透支未来的方式更为危险。

  • 第一种就是通过信用卡借贷来消费,包括用借呗、花呗来消费。
  • 第二种就是将工资和未来的收入抵押出去,提前消费。

前者其实是高利贷。借呗的日利息虽然只有0.045%,但折算为年利率就高达20%,美国信用卡通常的年利率在12.9%~21.9%之间,情况差不多。至于有人讲,我用完就及时把钱还上,不用付利息,这种不算透支,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至于将工资抵押出去提前消费,在美国,这种借贷半个月的利息大约是2%,看似不多,然而年利率却高达60%。很多人讲在中国并没有这种情况,其实变相抵押未来收入的情况并不少。比如有的演艺界人士或企业签下的对赌协议,就是把自己未来的收入现在抵押出去,他们变相支付的利率是非常高的。

在美国,一个人一旦习惯了以透支的方式生活,即便不破产,也是挣扎在破产线上,这些人有很大部分收入其实都是在支付不合理的利息。在美国,有1700万的家庭处于破产状态,占人口的14%;而美国的失业率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有大约10%的人虽然每天都在辛苦工作,但仍然处在破产的状态。在中国,透支消费的历史不长,这样大规模破产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但很多借了网贷的年轻人已经处于实质上的破产状态了。

0x2:怎么理解留出冗余度这件事?

透支消费最大的危害还不在于将来能不能还上钱,而在于,一旦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就几乎不可能摆脱贫困了,更不要说能够富裕起来了。因为,这样的生活没有了冗余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知道生活中有一点冗余度有多么重要。

时常出门旅行的人经常需要给旅行箱打包。如果箱子很小,或者带的东西太多,打包就很麻烦,你需要比较每一个物件的形状,调整它们的位置。如果一种摆放方式不合适,不得不把里面的东西全拿出来,然后再重新放。可能经过反复多次试验之后,终于把箱子塞得满满的,所有的东西都挤进去了,这时我们也许会觉得挺有成就感,自己很会利用空间。

但是,在接下来的旅行中,如果想带点纪念品回去,就会发现箱子可能装不下,如果一定要装进去,就要把前面的过程整个再来一遍,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最后东西可能还挤坏了。反过来,如果装完之后箱子还有些空间,去的时候带点小零食,回来的时候带点纪念品,出发和回程都很方便,说走就走。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用透支未来的方式消费,生活就会变得像塞得满满的旅行箱,不再有冗余的空间。人挣钱的能力就是那个箱子的容积,有的人想提前享受,用透支的方式买了原本这个阶段不应该消费的东西,就等同于往那个箱子里塞了更多的物品。一旦透支未来成为习惯,就是个无底洞。比如你用花呗或者白条借钱升级了手机,用网贷借了钱改善生活,两个月下来,你手上就基本上不会再有现金了,每个月刚发下工资,还没有在手上捂热,就直接拿去还账了。

不要小看年利息20%的借款利率,它会让人所欠的本息迅速上涨。这时不要说家里有人生病需要钱,甚至一些小事都会影响一个月的开支计划,比如车坏了需要修、或者朋友结婚要送个红包,都让人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就像把旅行箱里的东西来回来去归置一样。即使最终把这些需要花钱的事情都应付过去了,这个过程却非常耗费精力,而且,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有些事情还可能办砸。就像是塞了太多东西的旅行箱,最后里面的东西挤坏了一样。

而且,即便这一次把事情都应付过去了,下个月又要再来一遍。如果一个旅行的人每天都在考虑如何装箱子,这趟旅行的体验就要打折扣。遇到喜欢的纪念品,第一反应是箱子还能不能装得下;要去下一站了,不是想着下一站的风景,而是发愁箱子该怎么打包。

如果一个人每个月都在权衡自己一堆欠款要先还哪一笔,每一块钱怎样左右腾挪才更有效,人过得就特别累。时间一长,人就习惯于只看眼前,忽视了一些更重要的事情。开头的那个故事里,美国老太太用一辈子的时间还完了房贷,但如果她这一生只围绕着这一件事打转,那就像是一个拎着旅行箱走遍世界,却忘记了看风景的人。

0x3:为什么说有冗余度才有机会?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留有一些冗余。当我们的旅行箱里有了冗余,不仅不需要浪费时间来回腾挪,而且遇到喜欢的东西也可以买了直接放进去。引申到人生,为什么很多人会抓不住机会,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箱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没有了空间。

我身边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微软的高管,另一个担任过亚马逊的高管。这两个人其实很早就看到了谷歌和Facebook的机会,介绍了很多实习生和下属去这两家公司,那些被他们介绍去的人因为赶上了谷歌和Facebook上市都发了大财,后来职业的发展也都很好。但是,这两个人自己却没有去,为什么呢?说起来原因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他们因为很早在微软和亚马逊的薪酬待遇就比较高,所以就买了巨大的房子;而因为要还房贷,就只能呆在待遇较高、工作安稳的大公司里,不敢去新生的企业。

虽然这两位后来熬资历在微软和亚马逊发展得也不错,但是他们本人都觉得,人生本可以更精彩。那些被他们介绍到谷歌和Facebook的实习生,今天的资产恐怕已经是他们的十倍了。我去过这两位其中之一在西雅图附近的家,不仅房子大,甚至还拥有湖边一段属于自己的湖滩和码头,你可以想象,供养这样房子的负担会有多高。这个大房子似乎很美好,却困住了他们的人生,就如同他们虽然有一个大旅行箱,却塞进了一床大棉被,就不再有腾挪的空间了。

我在第一季的来信中介绍了一位我的一位朋友,我把他称为Z君,他赶上了三家公司的上市,包括高盛和谷歌,同时他还是亚马逊的早期雇员。当时很多同学觉得这个人简直是神奇,但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后来他不再为钱发愁了,就潜心于研究教育,不仅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哈佛,还帮助周围不少孩子进入了藤校。通常把一个孩子送进藤校已经不容易了,他居然送进去一堆。

我也一直在想,他做事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后来我发现,他总是把冗余的空间留得很大,这样,一旦出现新的机会,他就可以相对轻松地把握住。就拿买房子来讲,他在供职的第一家公司上市之后居然还在租房子住,这样就让他有足够的积蓄为下一段职业生涯做准备。在高盛经历了上市之后,他只买了一个够住的小房子,这就让他不会被大房子困住手脚,而是趁着年轻不断寻找更多机会。在谷歌经历了上市之后,他成为了行业老兵,很多公司用很高的职位挖他,他却选择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孩子,做和教育有关的事情。

在商业社会里,有同样的教育背景、从事同一种工作的人,一开始的几年,其实彼此收入差不到哪里去,说负担有多重,差别其实也不大。但是几年后,一群人彼此之间差距就有可能拉得非常大了。原因之一就是,一部分人天天在折腾旅行箱,而另一些人在旅行。

 

二、为什么说有些“资产”其实是债务?

这章我们来谈一下“资产”和“债务”的问题。上一章中,我们借助旅行箱装东西的比喻说明了财务方面需要留有一定的冗余度,但是我们还留下了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就是这个旅行箱中,究竟什么值得装进去,什么不值得呢?

更具体地说,之前信里我们讲到了贷款买房的问题,贷款买房究竟值不值得,需要算一笔细账。这章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会使用到一个思维工具,就是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提到的“资产”和“债务”的概念。

0x1:为什么有的“资产”其实是债务?

究竟什么是债务,什么是资产?有人觉得,很简单啊,自己拥有的东西就是资产,欠的钱就是债务。但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并不能这样简单地区分。比如你花200万买了一套房子,首付1/4,也就是50万,然后向银行贷款了150万。这套房子当然是你的资产,但同时你也背上了150万的债务。如果哪一天房价下跌了30%,房子只值140万了,抵不上你贷款的数额,它就彻彻底底成为了债务。

同一样东西,既可以算作资产,也可以成为债务,对于不同人来讲是不一样的。比如一辆车,对于跑滴滴的司机来讲就是资产,但是对于天天没时间开车,还需要交各种税费和停车费的人来讲,其实是一笔债务;如果这是一辆年头比较长的旧车,每年还要花不少钱修车,就更是一个负担。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刚好一位学长临近毕业,有辆旧的奥迪车要处理掉,说只要给他一点钱,相当于捐赠后的抵税就可以了,大约两百美元。我开始想,这是很好的事情啊,就想要过来。一位来美国时间比较长的朋友帮我看了看说,这车虽然外壳漂亮,但这个年头的德国车一年修车至少要1000美元;你在美国又没有驾驶经验,一年的保险最便宜也要1000-1500美元。这看似得到了一个免费的好东西,实际上是个大包袱。

这就是典型的表面上是资产,其实是债务。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两手空空的留学生,一到美国就能得到一辆外观不错的奥迪车,似乎很神气,但实际上这是给自己增添了一笔债务。

类似的东西其实还有不少,比如那些买了不穿的衣服,并不需要的奢侈品,常常也是债务。在美国,亚裔女性相比其他人更喜欢买首饰,结果亚裔家庭成为了很多入室盗贼的作案目标。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在银行租一个很大的保险箱,将首饰存在那里,参加聚会的时候再去取。原本的资产就这样给自己增添了债务。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没有什么珠宝首饰,也不买奢侈品,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吧。其实这个道理是通用的,即便是一本书也有可能变成债务。如果你买书回来是为了学习,获得有用的知识,它就是资产;但如果你只是摆在书架上撑门面,它就是债务,因为它要占据你家里的空间。在房价很贵的时代,空间其实是非常昂贵的。类似地,为网上的娱乐服务而支付的金钱,绝大部分都是债务,因为它占用的是比空间更宝贵的时间。

那么什么是资产呢?当你拥有它们、消耗掉它们之后能够获得更高回报的,就是资产。

同样是奢侈品,适当拥有一些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们便不再是债务。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本书是著名的畅销书,很多人把这本书简单地理解为收拾房间、极简主义生活的指南,这只是对它浅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我们这章的主题来说,就是扔掉债务、保留资产。而究竟什么属于债务,什么属于资产,取决于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便你想过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生活,也不是东西越多越好。

0x2:不只有物质的债务

不仅物品如此,一个人掌握的技能也是如此,并非所有的技能都是资产,很多技能也可能是债务。现在很多人都提到打算让孩子学音乐。这些想法的出发点都很好,但最后结果如何,其实很难说,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才艺以后是会成为孩子的资产还是债务。

练习钢琴容易理解,因为学习钢琴可以让孩子了解音乐的基础;而且今天钢琴哪儿都有,真想自娱自乐也不难。当然,也正是因为练习钢琴的人太多,要想靠钢琴出人头地几乎不可能。但反过来,如果练习一个非常冷门的乐器,除非孩子本人特别喜欢,否则也很难让孩子自娱自乐,最后搞不好就成为了鸡肋,孩子还得花时间和精力维持水平。这种技能就成为了债务。

再比如,很多家长给孩子报数学补习班,希望孩子提升数学水平,这是给孩子增加资产吗?未必。上补习班本身是要花时间的,如果只听课不做作业,等于白上,而做作业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如果一个补习班讲课的难度超过孩子接受的水平,哪怕只高出一点点,他们接受起来就会很困难;而如果一个补习班水平太低,那更是浪费时间。很多补习班其实是在给孩子增加债务,因为得不到太多的好处,反而要搭进去很多时间。

我在大学的时候,身边有些学霸到了期末考试之前会选择性地逃掉一两节课,为什么呢?因为花时间上那些课是产生债务,而非资产,把时间腾出来复习其他功课,最后的成绩会更好。我这不是要鼓励大家逃课,而是要讲一个道理,有时我们可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资产去做一些事情,但那些努力可能反而让我们背上了债务。

《稀缺》中讲过带宽这个概念,有多少带宽做多少事情。资产是可以拓展带宽的,而过多的债务则会导致带宽不足。我们的关注力、思考和决策能力、执行力,甚至抵制诱惑的能力,都会占用我们脑子中的带宽。一个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一定要跑5排车,就会堵车,严重的时候还会发生车祸。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朋友和同事跟我们说话的时候心不在焉,其实他并没有要轻慢你的意思,而是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带宽不够用了。这就如同一个人负债太多,你让他还钱,他还不上。

还有一些家长希望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知识,似乎这样将来学习就能轻松一点。其实一个中学生,只是因为家长的催促,把大学该做的事情提前做了,这就是在透支孩子的时间和注意力。那些多学的内容很可能不是资产,而是债务。一个人的旅行箱就那么大,装进了不该装的东西,就会把一些东西挤扁,如果遇到了真正喜欢的事情,已经没有精力去做了。

不难想象,如果一个人不断买进债务,甚至还为了买它们透支未来,那么余生基本上就是在拼了性命还债。这个债务有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占用你的时间和注意力。有的人上班的时间不做自己的事情,去帮助朋友,这未必收获了朋友的友谊,但却给自己背上了债务,因为接下来他要在时间上拆东墙、补西墙。

0x3:贷款买房是增加资产还是债务?

最后,讲一讲该不该贷款买房这件事,这其实就是要看它对你究竟是资产还是债务。年轻人买房应该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是降低生活质量,更不应该过分地透支未来去买房。生活状态好了,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做事,房子就是资产。如果单纯从经济上讲,我列出三个条件,只有当这三个条件中至少符合两个时,贷款买房才是合算的:

  • 房产升值较快,超过投资其它的资产,至少要超过贷款利率;
  • 你所在的区域,售租比比较低,也就是说买房子比租房子合算;
  • 保有房子的成本比较低。在国外这个成本主要是指房产税,在国内主要是物业费和维修的费用。

在中国目前第一、第三个条件基本上是满足的,这种情况下贷款买房是合算的,不算透支未来。在美国,一般第一、第二个条件是满足的,买房子也不亏。如果这些条件都不能满足,显然租房子更合算,多下来的钱投资,最终的回报一定比买房子多。

如果像我上一封信中讲的例子那样,买超大的房子,然后为了还贷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锁死了,这就是透支未来。有些年轻人为了买房,不仅自己背上沉重的债务,还把夫妻双方原生家庭的积蓄花光,这时房子就属于是债务了。因为接下来,这三个家庭面临的,就是要在一个小旅行箱中来回倒腾,一辈子都在收拾箱子,失去了看风景的余裕。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考虑买房。很多美国人买房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自己存不下钱,供养一个房子其实是在被动储蓄。如果你也觉得管不住自己的手、喜欢乱花钱,那么与其把钱花在618、双十一的血拼上,还不如去买房子,至少这样可以让自己把钱攒起来。

总结一下,这章我们讲了究竟什么才是资产,什么是债务。要理解你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背后其实都有成本和收益,这个成本可能是金钱、可能是空间、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你的注意力、思考决策能力和执行力。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看到背后的成本与收益,你就能更好地区分真正的资产和债务

如果你已经有十年以上的工龄了,不妨回顾一下你同学们的经历,梳理一遍,你会发现每一个人今天的富裕程度,职业发展的好坏,都和他们在这十年里积累资产或者累计债务的行为是有关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尽可能地免除债务,给自己留出一些冗余,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能装到自己的箱子里。而那些喜欢的东西,就叫做机会。

如果一个人更加有心,能够不断买进资产,资产就会给你带来越来越多的回报。几年后收入的差距就拉开了。收入多了,相当于你的旅行箱大了,里面就能够装入更多的资产,你就走上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posted @ 2022-02-22 07:44  郑瀚Andrew  阅读(21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