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历史事件可以从哪八个维度出发?

1、引言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一起学习美国大学里学历史、研究历史的标准套路——八维度法。

八维度法其实是看待历史的八个角度,任何历史事件都可以这么去看。这种方法可以讲是今天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在古代很少有人这么做,那时学者们关注点通常还是放在了零碎的细节上。当然,这个方法对你更有意义的是,你可以试着用八维度法看待身边的事情,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个维度一个维度地学习一遍这种方法。

 

2、第一个维度,民族和国家认同

历史实际上是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故事,而并非是几个英雄人物的故事。如果你翻开《二十四史》,关于个人的故事不仅多,而且往往是直接记述,关于国家的故事则很少,而且常常需要通过个人的故事加工后复原出来。

由于记叙历史的人复原的方法不同、重点不同,以及主观的价值观不同,复原出来的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对于宋朝,陈寅恪先生认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而钱穆先生则认为这个朝代是积贫积弱。今天的人写历史,通常会直接在民族和国家这个维度上写,这也是今天的历史专著和过去的《二十四史》的区别。

既然民族和国家是主体,那么学习历史,首先就要了解某个民族和国家是怎么来的,国家内各民族的人是如何对一个国家和政权产生认同的。

  • 比如要了解古罗马的历史,就需要了解它是如何从拉丁人的部落开始,通过联合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组成罗马人公社,然后一步步在亚平宁半岛建立了王政、共和国和帝国。在这个过程中,它又是如何将古希腊、古埃及、小亚细亚、高卢、英格兰等地的居民整合到一起,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 类似地,要了解清史,就需要了解汉满蒙回藏各个民族是如何产生了对大清这个国家的认同,而不是简单地理解成清军入关取代明朝就了事了。

 

3、第二个维度,是经济、贸易和科技

中国过去的历史书,对经济、贸易和科技讲得比较少,很多人对这些专题常常也没有兴趣。但是你想一想,其实历史上的每一个人,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在打仗,而是在从事经济建设和贸易,你就会意识到这个维度的重要性。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只有科技是唯一不断进步的因素。我们了解历史,看待历史,关注这个维度上的变化和发展,比关注打仗或者宫廷政变要重要得多。

费正清过去被认为是全世界研究中国历史最有成就的人之一,主要就是因为他从上述角度重新分析了中国历史,得到了很多和过去不同的结论。现在国内不少历史类新书,也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历史,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认识,让读者们很受启发,比如马伯庸先生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4、第三个维度则是地理和环境

这也是过去历史书中缺失比较多的一个维度。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决定汉民族活动疆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理和环境。包括地形地势的限制,如东部的大海和西部的高原戈壁;还有常常为人所忽视的气候条件,比如400毫米等降水线。

为什么这条线很重要,因为这条线往北,气候就不适合农耕而适合游牧了,因此它通常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活动范围的分界线。长城和这条线高度重合,这不是巧合,而是如果这个边界再向北推,汉民族政权即使短时间内能打下来,也守不住。

类似地,800毫米等降水线则是中国水田和旱田的分界线,它和秦岭淮河一线是重合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南北对峙的朝代,大家常常以秦岭和淮河为分界线,因为在军事上,固然南方对于拥有骑兵的北方难以构成威胁,北方的骑兵过了这条线,进入到水网密布的南方,优势也就不容易发挥了。

过去的历史书,常常把王朝的兴衰归结到个别明君贤相、昏君奸臣身上,其实地理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比个人要大得多。

 

5、第四个维度是人口的流动、迁徙和安顿

中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北方民族不断往南迁徙、渗透和融合的历史。这件事施展老师在他的《枢纽》一书中讲的非常透彻。我们过去的历史书总要确定一个正朔(shuò),而且常常是将中原的汉民族王朝作为正朔(shuò)。这种历史观在过去没有问题,但在今天我们需要意识到,实际上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和迁徙,它们不仅塑造了历史的走向,也塑造了今天各地的民风民俗,甚至影响到周边国家的形成。比如今天中亚各国的形成,就和中国西部和北部在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全面了解历史,这部分是不能忽略的。

 

6、第五个维度,是过去历史书中最经常强调的政治和权力

这是过去历史书最主要、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一个维度。如果大家读《春秋》《战国策》,记载的基本上就是政治权力变迁和战争的事情。政治和权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当然很重要,但它只是多个维度中的一个维度而已。如果你翻阅一下最近30年西方人编写的历史书,就会发现这部分的占比非常小,可能也就是1/8。这倒不是因为西方人不看重政治和权力,而是因为我们过去太看重这个维度了,过度放大了它们在历史中的分量。

 

7、第六个维度,就要将视野扩大,看到国家在整体历史和世界中的位置

所谓大历史的概念,就是要将一个历史事件放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视野中来考量。

放到空间维度来考量,就是讲一个国家在历史上处于世界的什么位置。比如我们要客观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和“废除二十一条”这两件事,就不能不了解世界史上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

很多人知道五四运动,也知道二十一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后来二十一条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就和华盛顿会议紧密相关,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鼎力支持中国废除二十一条,而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做,就又要回到当时的国际局势才能理解。总的来说,很多历史事件,你要真正理解它,就必须回到一个大历史的视野。

 

8、第七个维度,则是进入国家内部,要看到国家内部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关联

我们都知道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很大,有差异,就有文化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比如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和明朝的“官话”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今天的普通话受到东北地区满族语言和口音的很大影响。今天的标准汉语,放在明朝,可能就变成了带有地方口音了。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长时间保持大一统的国家,在其他国家,国家内部的在历史上文化差异就更明显了。比如印度,你可能听说过印度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说。按我的理解,这就与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大有关联。大乘佛教流行于印度北方,那里多少受到古希腊思辨哲学的影响,因为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部将塞琉古一世在远征时将希腊文化的思想带到了那里。在随后的200多年里,塞琉古王朝占据了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地区,两种文化得到了融合。而印度南部,希腊文明的影响就小得多,因此发展出来的佛教形态也有所不同。

进一步地,由于印度北部和中国接壤,具有思辨色彩的大乘佛教文化就影响到了中国。而印度南方小乘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但是它从海上这条路线传播到了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各地受到印度南方小乘佛教的影响就较大。

学习历史,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关系。

 

9、第八个维度是社会结构

在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的维新容易成功,而中国同时期的变法就相对艰难,因为这两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不同。

日本虽然属于中华文明圈,但是它的社会结构其实有点像英国,都是封建制,搞君主立宪比较容易。中国是大一统的帝国,当时其实不具备君主立宪的基础。我们过去讲历史时,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常常过于简单,比如传统的划分法有地主和农民,或者士农工商。其实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都有复杂的差异。

 

10、小结

总结一下这八个看历史的维度:

  • 民族和国家认同
  • 经济贸易与科技
  • 地理环境
  • 人口流动
  • 政治权力
  • 大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视野
  • 国家内部的文化差异
  • 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

对我来讲,这八个维度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和写作非常有效的工具。

我把这个工具介绍给你,一方面,你将来看历史时可以多一些思考的角度。另一方面,这个工具同样可以用于现实生活,比如你不妨把这八个维度稍作修改,就可以用来分析各个公司的特点,比如修改成:员工的组成、技术特点和商业模式、所在地的政策、业务扩展的轨迹、管理方法、在行业中的地位、内部文化、以及公司结构这样八个方面,通过这些维度来考察一个公司,就不会觉得找不到头绪了。

 

posted @ 2022-02-10 12:11  郑瀚Andrew  阅读(211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