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我们如何承担风险

1、风险究竟是什么?

没有人喜欢风险,但人生在世总要面对风险,和风险共处,不仅在投资领域是这样,在人生的许多事情上都是如此。但是,究竟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承担的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对风险做出防范呢?

要讨论这两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才是风险。

按照字典上的定义,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危险、伤害或者损失。但是这个定义还不足以让我们理解到风险的特征,从而针对性地做出防范。比如,

  • 你按照通常的水平发挥,考试能考85分,但这次可能会考80分,这算不算有风险呢?
  • 再比如,买股票可能会跌20%,算不算风险呢?
  • 家里人会生病,算不算风险呢?
  • 一个大型复杂项目的完成时间可能会比原定deadline推迟,这算不算风险呢?
  • 还有,住的城市有可能会发生地震,这算不算是风险呢?

如果我们把诸如此类的事情全都当成需要规避的风险,那这一辈子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能做的事情了。一个概念如果太过广泛,也就起不到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作用。因此我们还需要找出“风险”真正的特征。

在我看来,界定“风险”的两个特征是,

  • 第一,它不仅是一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是超出我们意料的波动
  • 第二,风险当然是坏事,但这个“坏”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件事对于A来说是不可承担的风险,对于B来说可能就只是一种可以承担的不确定性。

考虑到这两个特征,我们再来看前面举的那些例子,比如能考85分的人考了80分,这就不能算是什么风险,因为这本来就在误差范围内,不属于意料之外的波动,是本来就应该考虑进去的误差。

比如考大学,你的水平是600分,正负20分的波动都在正常范围之内。那么如果你想要考600分水平的学校,就需要平时稳定地比分数线高出个20分。如果平时就是在600分上下浮动,还硬要报考600分的学校,我们可能会说这是有风险的,但这其实是自己把正常的波动放大成了难以承受的风险。

类似的道理,你如果用自己的钱炒股,没有杠杆,股票的投资只占你资产很小的一部分,那跌20%就不是什么风险。但如果你把全部身家都押了上去,还用了五倍的杆杠,那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极大的风险,甚至是灭顶之灾。

再比如,地震算不算风险呢?如果住在硅谷这类地方,地震很常见,就说不上是什么风险。在加州一带,三四级地震根本不叫个事儿,即便是七级地震大家也不会恐慌,因为房屋一开始就是按照很高的防震标准建造的。而且大多数人家都会准备一些应急物资,甚至储存能维持一周的应急食品和饮水。即使发生一些中小地震,也算不上是什么风险,因为不属于意料之外,也完全承担得起。

 

2、在定性的角度,如何对待风险?

理解风险的这两个特征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防范风险。我把它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部分。

0x1:针对定性风险的防范

  • 首先,就是尽可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心里要有数。

也许有人会说,心里有数也不会改变这件事发生的几率,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你充分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这本身就会带来改变。

比如香港过去的启德机场,位置在香港市区,周围是高密度的城市建筑,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几个机场之一。但实际上,启德机场几乎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大型事故。正因为了解到启德机场的情况,航空公司会安排经验更为丰富的飞行员来飞香港航班,飞行员到了这里也会格外提高警惕,事故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 其次,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去降低风险,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安排B计划。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开复博士研制出了全世界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成为了科技界的新星。当时美国的CBS电视台请他上电视演示他的系统,但当时这个系统还很不稳定,毕竟还只是一个实验产品。李开复和同事洪小文等人使尽浑身解数,也只能做到90%的稳定性,也就是说10次大约会有一次死机,更麻烦的是他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会触发死机。那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想,还有90%成功的概率呢,上就上吧。如果真这么想,那是很危险的,这就又是把预料之内的波动放大成了不可承受的后果,把一辈子的声誉赌在了这10%的概率上。

李开复是怎么做的呢?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应急的办法,说来并不复杂,就是准备第二台服务器。即使不知道那10%故障的原因是什么,但了解了这个概率,只要准备两台彼此独立工作的服务器,两台同时死机的概率就一下降到了1%,风险就大大降低了。这第二台服务器,就是李开复安排的B计划。

  • 接下来,当我们对很多风险做了防范之后,对于仍然有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就不必太过忧虑了。尤其不要多此一举去想办法规避不存在的风险,因为这往往会带来反作用。

每一次股灾到来时,能够平安度过的往往是那些能够保持平常心的人。如果这时慌里慌张胡乱操作,即使本意是想要规避风险,但往往适得其反,做得越多,损失越大。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事情我们无法判断是不是“不存在的风险”,还有些事情,我们从未遇见过,也无法判断对自己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情况该怎么看待呢?

未曾设想过的的事情,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是诅咒。对此我自己的做法是,保留一条底线(bottomline),确认自己有什么东西是不想失去、不能失去的;除此之外,就不必杞人忧天了。比如我讲过,人除死无大事,除了生死,可能还要再加上家人的安全和适当的生活所需,这是我们的底线。每当我想到第二天起来,这些东西都还在,对不确定的未来就不去做无谓的担心了。

0x2:在定量的角度,如何对待风险?

说完了定性的部分,我们再来做做定量的分析。

首先,我把对风险的承受分为了三级。

  • 第一级就是我上面说的底线,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平安。当然,如果动不动就要考虑到这个层面,那对自己的要求显然是太低了,因此还有第二、第三级。
  • 第二级,就是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准。比如如果你已经在深圳买了房子。那么这时你的抗风险能力其实已经比较高,因为你的生活水准可以比较稳定地维持住,只要能够保证还上房贷,生活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这时候想换工作、寻找新的机会,尽可以放手尝试一番。
  • 第三级,就是不要让自己产生心里过不去的坎。举个例子,老王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亏了10万块钱,对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老王永远忘不掉这件事,或者他的妻子会常常讲起这件事。这就是自己心里过不去那个坎,要冒这样的风险,也是需要三思的。

更细致一点,我的建议是一个人要承担的风险不要超过正常浮动的三倍。这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事情都符合高斯分布,比如考试分数,它是会有一定的浮动范围的。我们通常把这个随机结果的标准差西格玛看成是浮动范围。从概率分布来说,大概70%的时间,随机结果的浮动范围不会超过1个西格玛;在99.7%的情况下,随机结果的浮动范围不会超过3个西格玛。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如果我们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3西格玛,那么在99.7%的情况下,浮动都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我们就是安全的。

比如美国股市的浮动范围大致是17%左右,那么我们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就要达到50%左右,也就是即使股市跌了一半,我们也还能生存,这就是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在股市投入的钱跌一半会超出你的承受范围,那承担的风险就过大了。

最后,还可以借助泊松分布来帮助我们思考,我们知道池子越大,越能抵消随机性带来的误差,也就是说当你置身于一个很大的池子的时候,你就能承担更大的风险。

比如你和几个推心置腹的朋友以及非常亲近的家人就可以构建一个分担风险的池子。其中一个人有难时,大家一同分担,情况就能好很多。比如家里有一个人生病了,有很多亲戚朋友可以来照顾,那这个家庭就不会轻易被压垮。

当然,建立这个池子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找对人。如果对象找得不好,就会变成他们不断给你带来额外的风险,而不是帮你分担风险。其次就是,你对这个群体要有所贡献,这样真到了自己遇到风险时,同伴才能帮你出力。

2012年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俞敏洪老师的新东方公司被美国的浑水公司做空,两天股价暴跌了2/3。俞老师是中国企业家协会非常活跃的成员,平时为大家做了不少事情,这时他向其他企业家朋友求救,就得到了来自同行们的援手,帮助新东方度过了难关。靠着这个池子,俞敏洪老师才承担起了原本他一个人承担不起的风险。

不过提醒你一点,虽然理论上讲这个池子越大越好,但池子一大难免鱼龙混杂,你要承担的义务也会变多,一般这个池子有十个人就足够了。

 

3、面对风险、尽力消除风险,最后勇敢前行

最后总结一下,人在世界上,想要完全摆脱风险是不可能的,我们总是需要承担一些风险。但在承担风险之前,我们可以做好防范,尽可能把一些可能的风险消除掉,让它们不再是风险。

此后,我们还可以给自己设置几级风险线,超出这个范围的,就不要过分担心。风险并不可怕,真正了解了风险是什么,可以怎么应对、怎么防范,就不必再为了怕担风险而不敢做事情。

 

posted @ 2022-02-09 08:05  郑瀚Andrew  阅读(42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