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美华私立医院的一次住院体验,思考面对教育医疗资源稀缺问题,工程师和经济学家不同的解题思路

一、我们选择私立妇儿医院的依据

从妻子怀孕中期开始,我和妻子就一直在研究在哪里生产的问题,最后选择了「杭州美华妇儿医院」,这里分享一下我的整个信息收集和决策过程,以供大家参考。

总体来看,如果我们假设生育这件事的效用值为Y,生育的效用属性由如下几个因素组成:

  • Y1:婴幼儿出生过程安全性
  • Y2:婴幼儿出生后保育和护理完善度
  • Y3:产妇生育过程(顺产、剖宫产)的安全性
  • Y4:产妇生育过程的心情愉悦程度
  • Y5:陪同丈夫的舒适度
  • Y6:经济花费

设影响生育过程函数为S(),则有Y = S(X),其中X为影响生育效用值的输入因素,由以下几个因素组成:

  • X1:医院床位资源: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有些公立医院的产房是4人间或6人间,每个小婴儿2个小时就会醒来一次,6个小孩散列在全天24小时,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产房的情景,这里还不包括每个产妇各自的家人探望,还有医生的看诊等等,基本上大人是无法休息好的。
  • X2:医院医生资源(助产士、麻醉师、主刀医生、主任医师、护士、护工等等):这里补充一点关于麻醉师的小知识,相信能给读者朋友更多感性认知。麻醉师的职责是给产妇注入麻醉药,但是麻醉药是一个对技能要求极高的岗位,你不能一次性注入大量的麻醉药否则就会导致产妇休克和昏迷,反过来药量太小起不到效果,因此麻醉师需要全程在场。同时,一场顺产手术平均耗时8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24小时,而医院同一天往往会有十几个产妇在进行手术。因此,在公立医院,真正最稀缺的岗位是麻醉师,基本上麻醉师是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产妇在手术过程中遭受了不小的疼痛体验。
  • X3:流程效率:这里补充一点何谓流程效率,传统的妇儿医院是按照功能分成了不同的科室,产妇整个生产过程是类似流水线作业,要在不同科室之间来回流转,而现在有些高端的公立医院以及私立医院设立了所谓的LDR病房,类似「ALL IN ONE」的设计架构,将所有功能科室合并到一个病房里,让产妇少移动,医生围绕产妇进行综合看诊,提升了整个流程效率。
  • X4:医院就诊人数密度:简单来说,就诊人数越少,患者体验就越好。
  • X5:生育套餐费用:首先,私立医院的所有项目都不入医保,同时,出于价格门槛的原因,私立医院的总体费用开销大概是公立医院的10倍。至于这么高的费用开销,最终获得的效用价值是否是相应的,这就见仁见智了,因为这涉及到每个家庭自己的权重函数,对笔者来说,私立医院的效用价值大概是公立医院的4倍左右。

建立了量化的模型之后,我根据自身对各个因素的权重排名,对公立医院(省妇保、市妇保)和私立医院进行了横向对比,最终选择了私立医院,数据分析过程这里不赘述。

在完成了整个调研过程后,我心中生出了一些更深的思考,关于私立妇儿医院的市场需求、以及中国一线城市医疗资源稀缺问题。

 

二、为什么在当下的中国一线城市会催生出大量的私立医院,它们的市场空间如何产生的?

关于中国医疗资源稀缺,这个话题几乎你在任何的公众号和媒体文章以及茶余饭后都会听到,整体上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表面这几个字这么简单。

我们先来看几个数据,以下数据来自《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2020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22922个,比上年增加15377个。其中:

  • 医院35394个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0036个
  •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4492个

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04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5646个。

医院中,

  • 公立医院11870个
  • 民营医院23524个

医院按等级分:

  • 三级医院2996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580个)
  • 二级医院10404个
  • 一级医院12252个
  • 未定级医院9742个

医院按床位数分:

  • 100张以下床位医院21246个
  • 100-199张床位医院5297个
  • 200-499张床位医院4761个
  • 500-799张床位医院2005个
  • 800张及以上床位医院2085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365个,乡镇卫生院35762个,诊所和医务室259833个,村卫生室608828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84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403个、县(区、县级市)级2762个。卫生监督机构2934个,其中:省级25个、市(地)级387个、县(区、县级市)级2459个。妇幼保健机构3052个,其中:省级29个、市(地)级376个、县(区、县级市)级2563个。

(二)床位数

2020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10.1万张,其中:

  • 医院713.1万张(占78.4%)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4.9万张(占18.1%)
  •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9.6万张(占3.3%)

医院中,

  • 公立医院床位占71.4%
  • 民营医院床位占28.6%

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29.4万张,其中:

  • 医院床位增加26.5万张(公立医院增加11.5万张,民营医院增加15.0万张)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1.8万张
  •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增加1.1万张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9年6.30张增加到2020年6.46张。

(三)卫生人员总数

2020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347.5万人,比上年增加54.7万人(增长4.2%)。

2020年末卫生人员总数中,

  • 卫生技术人员1067.8万人
  •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9.2万人
  • 其他技术人员53.0万人
  • 管理人员56.1万人
  • 工勤技能人员91.1万人

卫生技术人员中,

  • 执业(助理)医师408.6万人
  • 注册护士470.9万人

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2.4万人(增长5.2%)。

2020年末卫生人员机构分布:

  • 医院811.2万人(占60.2%)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4.0万人(占32.2%)
  •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92.5万人(占6.9%)

2020年末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

  • 本科及以上占42.0%
  • 大专占38.2%
  • 中专及技校占18.8%
  • 高中及以下占1.0%

技术职务(聘)结构:

  • 高级(主任及副主任级)占8.8%
  • 中级(主治及主管)占19.8%
  • 初级(师、士级)占61.7%
  • 待聘占9.7%

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9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3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90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56人。

从数据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卫生人员配比,已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所有人都感觉中国的医疗资源稀缺呢?为什么所有人都在感叹“看病难”呢?

先说结论,答案可以用这两年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概括,那就是「供给侧结构不均衡」来解释。

我国医疗是一种奇怪的半市场化,按钟南山的说法叫“国有民营制”,一边要求公立医院自负盈亏,一边又不允许自主定价。顶尖的协和、复旦、中山、华西,一流的三甲,还是县以下的基层医院,水平天差地别,收费却相差无几。这必然导致病人无论经济情况如何,无论病情轻重,都大量涌入高水平大医院,要求先进医疗,且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导致了医疗资源极度的不均衡,一方面当地最大的一两家大医院门庭若市,医生一天看几十上百病人,另一方面更多的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生上班打麻将!

同时病人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大家都挤到大医院,都要高水平医疗,能不又难又贵吗?其实去基层医院,看病既不贵也不难,只是除了体检和开药,有几个人愿意去呢?因此国家卫健委才会说:“不是看病难,是上大医院看病难”。

这就是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医疗资源总体稀缺确实存在,但更大的问题是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了严重的局部浪费、局部稀缺。

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 最好当然是让全民都买得起奥迪,代价是巨额的政府补贴,比如当年轰动一时的神木医改,号称全民免费医疗,后来财政实在不堪重负,不得不又加上了各种限制,世界上能比较接近这个目标的,是英国和一些北欧高福利国家。
  • 二是让买得起奥迪的买奥迪,买得起奥拓的买奥拓,也就是医疗全面市场化,这是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但也是伦理最难接受的,这有可能导致事实上的生命不平等,比如美国就是这样,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只好又去买商业医保。
  • 三是折中方案,让全民买得起奥拓,让有钱人自己去买奥迪,比如俄罗斯就是这样,这也是中国目前的医改方向,国家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大家都看得起病,而大医院逐步取消门诊,必须通过基层转诊。也就是说,未来能享受高水平医疗的,要么是基层不能处理的重病或疑难杂症,转入上级公立医院,要么自己花钱去私立医院,不会再出现感冒花10块钱去看主任教授这种严重浪费医疗资源的事情了。

以上是整个中国医疗资源供求矛盾的大环境分析,回到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妇幼二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什么样的矛盾?

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粗略计算,

2019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达到1036.0万人,比2018年末净增55.4万人。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813.3万人,农村人口为222.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城镇化率)78.5%,与2018年相比,提高1.1个百分点。

2019年杭州市常州人口出生率为11.1‰,比上年降低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6.0‰。与2018年相比,自然增长率下降0.2个千分点。

按照这个数据,杭州2019年的新生儿数量为115万。

我们假设每个家庭是否备孕都是独立随机事件,因此可以假设一年365天,每天出生的新生儿数量是基本相等的,带入上面数字得到平均每天的新生儿数量为3150人。

杭州省妇保、市妇保、周边区县的妇保医院的总产妇床位大概在2000左右,显然这里存在较大的床位缺口。因此,公立妇保医院资源紧张问题自然就非常普遍。

而私立妇保就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总体来说,私立妇保提供的核心价值有如下几点:

  • 公立医院是人找医生,私立医院是医生找人,甚至是多对一的服务,服务质量和服务密度更高。
  • 私立医院由于价格门槛较高,因此实际需求也较少,宽松的就医环境节省了客户的就医时间。笔者所在的那家私立医院,甚至有提供酒店式的代客停车和取车服务。

 

三、从美国私立学校的现状,反观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

在完成了对医疗资源稀缺问题的调研后,我又自然联想到了国内目前一线城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于是也做了一些初步的调研。

0x1:美国的另类学校(AltSchoo)对美国教育问题改革的一次尝试

你如果在网上搜索“AltSchool 2015”这个关键词,会看到2015年关于这个“另类学校”的很多报道,包括来自中国的报道。报道的口气是追捧、赞誉,有的可能还有一些“羡慕嫉妒恨”。这个学校是由谷歌的前员工范提拉(Max Ventilla)所创办的,得到了来自扎克伯格等人的投资,当时有些媒体报道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前沿、最精英化的学校。

但到了2020年,你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关于这个学校的新闻了,它已经关闭了所有校区,转型成了一个做教学软件的公司。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要解释这一切的变化,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关于另类学校的基本情况。

Altschool是Alternative School两个词的缩写,意思就是“另类学校”,所谓另类,当然是相对于我们今天大家上的普通学校而言。这个学校有多么另类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所学校的7个特点:

  • 1. 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想要学什么。当然,老师会教完教学大纲的内容,但是未必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次序来,学生怎么学习方便,就怎么教。
  • 2. 为了做到上面这一点,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个不同的学习计划,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自己是一个班,他的课表作业和其他孩子都不一样。当然,这样的学校也不可能招很多生,这所学校在它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00多人。
  • 3. 绝对的高科技。在这所学校里,每天早上从孩子们进入学校,到教学、完成作业和考试,全部要用iPad以及可穿戴设备进行。同时学校有很多监控设备,关注学生们的反馈和表现,老师甚至要在课后回放自己的教学录像和教室里的反应,以便改进教学。
  • 4. 为了保证高科技的效果,这所学校的工程师团队和教师团队人数相等。45位曾供职于谷歌、Facebook和Uber等公司的工程师在这里工作,除了开发了很多支持教学的软件,还要对45位老师进行1对1的技术支持。
  • 5. 教育的理念很先进,至少看上去如此。这所学校的口号是“另类学校=教育+设计+工程+创业”。今天很多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般学校还在讨论的时候,这所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了。
  • 6. 这所学校得到了硅谷IT精英和投资人的鼎力支持。给它投资的除了扎克伯格,还有乔布斯的遗孀劳伦娜·乔布斯,风投公司凯鹏华盈,著名投资人安德森∙霍洛维茨、彼得·蒂尔等等。几轮下来这所学校一共融资1.76亿美元。
  • 7. 学校按照这个理念办学,听起来自然高大上,自然有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去读书,于是它就特别难进。2015年,3500多个孩子申请,只录取了200人,录取率不到6%,正好和哈佛的录取率相当。

但两年之后,到2017年你再看新闻,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另类学校关闭了硅谷和纽约的两个校区。原来打算在芝加哥开新校区的计划也从网站上移除了。其次,它原本讲要将经验推广到其他中小学的事情也不提了。

又过了两年,到2019年,剩下的四个校区也关门了,这所学校成为了一个做教学软件的公司。这所试图改变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学校一度风生水起,但最后以一地鸡毛结束。观察这所学校创办人办学的理想和现实,不禁让人陷入沉思。

  • 首先要指出的是,另类学校的创办人范提拉并不是欺世盗名之辈。范提拉在谷歌工作时有着良好的工作纪录,他也是一位关心自己孩子教育的父亲。范提拉办学的理念,得到了扎克伯格、布林等非常成功的企业家的肯定,也得到了教育家和很多有经验的老师的支持。
  • 范提拉的想法是重新定义美国的教育方式,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同时将创新的观念从小就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而不是等学生们到了大学,才有机会锻炼创造力。为了确保学生的时间不被来回来去炒冷饭浪费,他非常强调因材施教,这也符合知名教育家们对教育的理解。
  • 此外,另类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文、动手和编程的选修课,采用IT技术管理教学,这些理念都非常先进。
  • 至于钱,这所学校从来都不缺钱,这就避免了很多学校想提高教学质量,却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窘境。

那么这所学校为什么关门了呢?

  • 首先,它所发现的美国教育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是给出的解决方法方向却错了。

在谷歌这样的企业里,只要工作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美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问题,一个三亿多人的国家,居然培养不出足够多的工程师,更不要说有创造力的了,因此不得不到世界各地大量挖掘。2004年谷歌上市之前,美国籍的员工占了人数的90%,今天这个比例可能也就是一半。原因你应该也能想到,当公司只有千把人时,从全美国这么一个大池子里挑几百人非常容易,但是当公司规模到了10万人,美国的人才显然就不够用了。

美国一年有200万本科生毕业,其中只有10万人是工程学位,这里面已经包括了获得理科学位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这样的比例显然存在大问题。再往高,工科的硕士毕业生已经不足6万人了,其中超过一半是国外的留学生,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只有一万多人,其中超过6成来自国外。

为什么美国学生不愿意读工程呢?不是不愿意,是读不下来。美国很多高中毕业生不会解最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斯坦福的学生有相当比例不知道90度角的正弦函数是多少。更有甚者,美国一半从文科专业毕业的人,居然连一元一次方程也不会解。这样的基础教育显然无法完成工科学位的学习。

美国有没有好的工科人才呢?当然有,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内,最好的工程师依然是美国出生的白人,其次才是欧洲、中国和印度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的人。但那一群白人在美国人中其实是凤毛麟角,美国公立中小学毕业的学生如果在大学里读理工科专业,会非常吃力。

美国有不少非常好的私立中小学,在世界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但是每一所这样的学校,规模都非常小。

  • 美国东部最著名的私立高中,菲利普·艾克斯特中学和菲利普斯学院(安多福)每年各自的毕业生只有200多人,这还包括了外国政要和名流的孩子。
  • 在西海岸,著名的湖畔高中,也就是比尔·盖茨上的高中,一年毕业的学生刚刚200人
  • 而硅谷地区最著名的两所私立高中,哈克学校和门罗学校,各自一年的毕业生还不到200人。

在美国还有一些好的公立中小学,但是比例并不高。

另类学校的创始人范提拉看到了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决定办一个高质量的连锁私立小学,为美国树立样板,然后将经验推广到公立学校,这种想法显然是非常好的,这也是硅谷地区那么多投资人支持他的原因。

白纸上好画画,另类学校办学时,就干脆把那些美国著名私立学校的理念推向极致。

  • 比如各个私校普遍采用小班上课,每一个学生有自己高中四年的选课计划,另类学校就干脆把班级规模降到一个人一个班。
  • 过去的私立学校允许学生自由跳级,另类学校就进一步做到不用跳级,老师直接讲高年级的内容了。
  • 再有,其他私立学校是把一些创新教育作为课外活动选项,另类学校干脆把它们作为选修课直接搬到课堂上。

这种做法对不对呢?不能算错,但是不解决美国的问题。

美国已经有了一批世界顶级的中小学,要做到比它们还好,一来没有必要,二来成本太高。另类学校花在每个学生上的钱超过上述任何一所私立名校。虽然这个学校是2013年创办,但真正上规模(但也就是300多人)是2015年到2017年这两年间,这点时间已经花了近两个亿美元。如果真的按照这种方式培养一个小学生,可能平均一个人要一百万美元。

美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是私立学校不够好,而是无法让公立学校达到私立学校的水平。也就是说,范提拉的努力方向完全错了,即便他的学校办成了,也难以推广。美国的问题不是头部不够好,没有标杆,而是整个金字塔的中部和底部太薄弱了。

0x2: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还有什么做法?

美国教育界倡导改革的人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上有两点共识。

  • 第一,对于最最底层的人,首先是确保他们的孩子不逃学,不要到街上鬼混甚至吸毒。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KIPP计划」。KIPP计划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美国版的中国式中小学教育,强调纪律和应试等等。这样的学校是专门针对底层家庭孩子的。具体来说,这个计划有四个特点:
    • 全部在低收入、差学区的学校开展,对学生全部免费,而且还提供餐饮。
    • 学生必须很早到校,很晚离开,这样让他们和自己生活的贫困、混乱和不安全的社区分开。
    • 教授学生最基本的数学、语文、科学和人文课程,要求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以帮助他们进入大学为目的,不强调所谓的素质教育。
    •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正向反馈鼓励学业进步的学生,强化他们取得更好成绩的欲望。
  • 第二,对于基础尚好,但长期以来水平没有提高的学校,采用半公立半私立的方式进行改造,改为特许权学校(Charter School)。也就是说学生要交一部分学费,大约是私立学校学费的20%-30%,州政府按照原先给公立学校的拨款继续拨款。由于学生交了学费,因此学校在管理上要让家长有发言权。当家长们有了发言权后,他们就会热心地一同办学。这一类学校是针对中上阶层的孩子的。

但是上面两种办法,无论是哪一种,在美国都很难推广。这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政治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平均主义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学校里和媒体上。每一个人说的都比唱的还好听,但没有见过哪一个支持平权运动的伯克利学生或者公立学校的老师,去帮非洲裔学生补课。动嘴皮子大家都没有成本,真到了行动就是另一回事了。

那面对大量公立学校不合格的情况怎么办?美国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当鸵鸟的方法,也就是降低标准。这就是大部分美国高中学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原因。

0x3:中国目前私立学校的现状

1、背景

子女教育问题是高净值人群重点关注的问题。“保证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和“子女教育”一直作为高净值人群最关注的财富目标,高净值家庭对精英教育的需求意愿强烈,目前的国内公立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实现精英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因此与之对应的国际教育方案成为热门选择。

高净值人群的地域分布与国际教育的地域热度及国际学校的扩张步伐高度重合。高净值人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并逐步渗透到内陆省份。目前北京、上海、广深区域的国际学校数量都超过百所,笔者所在的杭州地区也有10所左右的私立国际学校。

留学意向人群中的主力依然是本科生,占比达到 60%,较 2017 年扩大 5%,其次为高中生,占比18%。近 4 年来,各个意向群体间的总体结构基本稳定,占比排序没有明显变化,见下图

同时,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里详细描述了中国留学现状、各国留学数据解读以及对于中国留学生群体画像进行了描述,还有各种留学考试指导以及海归群体的问卷调查,对于较为全面了解最近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大有裨益,可作参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产及富裕家庭对于应试教育现状的不满、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增加,出国留学持续升温,对优质K12教育的追求日益强烈。此外,选择国际学校还有一下驱动因素,如下图,

对国际学校家长的采访和调查则表明,目前民办国际化双语学校的家长群体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 高学历
  • 高支付能力
  • 高职位
  • 决策谋划已久

以北京地区为例,90%以上的家长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70%以上家庭年教育支出在15 万以上。家长职业以企业经理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且 60%的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考虑孩子国际化双语学校的选择问题。

同时,随着政策对于民办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跨界资本的不断涌入也助推了国际化学校的兴办和收购热潮,国际学校的数量快速增长,集团化办学逐渐成为民办国际化学校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2019年,我国国际学校数量总共达861所,全国获得课程或学术认证的国际学校增量为40所。按照平均单校550人计算,我国国际学校在读学生人数约为50万人左右,平均客单价在5-10万元之间,则市场空间为250-500亿元,按照25%左右的渗透率粗略估算,国际学校培训的市场规模在75-125亿元之间。

国际学校在校生人数61万,民办占比75%

根据《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2020年国际学校在校生规模为61万人,其中民办国际学校在校生占比75%。根据三类学校在整个市场的占比测算,公办学校单校平均学生人数为200人,民办为858人,外籍为876人。

进一步分析三类国际学校中不同规模的学校占比可以发现,在公立学校国际部(班),5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更为常见,占比为85%;在民办学校中,5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占据超过一半,500到1000人之间和1000人以上的学校分别占比21%和29%;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三种规模的学校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2、K12国际学校

一线城市民办国际化学校平均学费 18 万元/年。目前 K-12 国际学校学费最高的地区是上海。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五个重点省份来看,国际学校平均学费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五省的平均学费分别约为 224367元/年,188540 元/年,138666 元/年,135730 元/年,135202 元/年。

从城市分布上看,

  • 一线城市民办国际化学校平均学费 180000 元/年
  • 新一线城市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平均学费是 144000 元/年
  • 二线城市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平均学费是 98000 元/年
  • 相较于前几类城市,三线城市国际化学校开设数量较少,各个学段整体学费较低,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平均学费是 60000 元/年。

上海地区 K-12国际学校幼、小、初、高各阶段平均学费分别为 185357 元/ 年、217456 元/ 年、240935 元/ 年及 253723 元/ 年,各个学段。 的年平均学费均高居各城市之首。上海地区K-12国际学校各学段平均学费为224367元/年,高出北京地区 K-12 国际学校平均学费 35827 元/年。

北京K-12 国际学校平均学费近 19 万元/年,位居全国第二。广东、浙江、江苏三地 K-12 国际学校平均学费均在 13 至 14 万元/年,处于全国第二梯队。江苏地区 K-12 国际学校初中学段平均学费已达 19 万元/年,逼近上海、北京同学段学费。

全国国际学校数量达到 1028 所,其中广东地区分布着 149 所国际学校,位列全国第一,江苏、上海、北京紧随其后,新疆、内蒙古地区分布 5 所,青海仅有一所,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

从在 62 所新增的学校中,江苏省新增近十所新校,独占榜首,其次是上海地区。其中新增学校中民办双语学校依旧占主体,占比 88.8%,外籍子女学校是第二大主体,占比 4.8%。

在校学生数量在 500 人以下的学校共有178 所,500 到 1000 人之间的国际学校有 48 所,1000 人以上的国际学校数量为 83 所。

目前中国国际学校中,500 人以下的国际学校中民办学校数量为178 所,占据 41%,究其原因,

  • 一是较多民办国际学校为新建立学校,还未满员状态
  • 二是今年来随着办学场地的紧缺,民办学校办学场地受限,不少学校分学段开设小校区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三种体量的国际学校中占比在 20%到 27%之间,在全国范围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数量分布较为均匀,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学生体量在 500 到 1000 人及千人以上体量的国际学校中,民办国际学校占比均为 65%。 未来,较大规模的学校无论从生源角度还是办学场地角度,应该依然出现在部分高投入的民办国际学校中。

北京国际学校外教最多,平均每校 52 人,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次之,分别为 44、41和 26 人。从学校类型上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外教最多、55 人,具备绝对优势;民办国际学校人数也在增加,目前 39 人已经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3、办学困难

同时,国际化办学也面临许多困难,需要办学者和管理者智慧应对。例如:

  • 对教材的高度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学校的多元化发展和创造力
  • 土地资源的稀缺导致建校成本激增并且校园越来越偏远
  • 把师生放到远离城市信息、资源中心的豪华校园不利于社会化学习
  • 优质外教和校长的供不应求造成行业鱼龙混杂和平均水平下降
  • 教育费用的水涨船高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及社会阶层的固化
  • 不断升级的教育商业化和“鄙视链”加重家长互相攀比的消费者心理
  • 课后班的补习文化甚至渗入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能力素养
  • 焦虑的情绪和“上帝”心理导致家长绑架了学校的治校主权
  • 高收费学校的客服心态助长了家长的颐指气使和对学生的过度保护
  • 学校为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要求违背了最根本的教育规律
  • 学校因怕家长责难,因噎废食地实行免责式管理、减少户外活动
  • “唯名校论英雄”的价值观扭曲了“因材施教”的培养目标
  • “贪多嚼不烂”的AP竞争文化进一步缩短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 好高骛远的“IB热”让很多人低估了非母语环境学习的挑战
  • 学术和语言的双重挑战以及海外升学的压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 外教比家长想象得更差,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家长发现不少外教对课堂和学生的负责程度不如中方教师,并且外教在与家长的沟通、软件的使用方面表现得不如人意。另外,在二、三线城市中,外教的流动量较大,学校碍于外教离职对学校教学的影响,对外教的管理也较为宽松。导致在特殊时期,学校无法调配外教的授课,导致家校矛盾集中爆发。

除了国际学校之外,还有另一类民办双语学校。我们约定俗成地把那些主要由中国民间资本创办,主要服务于中国孩子的学校归类成双语学校。越来越多的双语学校设计成十二甚至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们提前进入一个全新的价值和课程体系,从小就在西方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绝大部分家庭有送孩子出国的打算,但也有些家长只是不希望孩子留在应试压力太大的体制内学校受那无谓之苦。

这些“双语学校”是所有学校里发展速度最快的。但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昂贵,教育政策越来越审慎,精通中西方教育的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开办实体学校的门槛和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回报却越来越少。这时候创办人的初心就显得尤其重要,是真心办学,还是逐利而来?这在过程和结果上都会体现出本质上的差别。

就像蝙蝠嗜血不是蝙蝠的错一样,资本有逐利的天性,股东对回报的期待和压力,很有可能绑架办校的初心和校长的决策。投资人和校长之间在办学质量、发展规模、返本速度、回报比率等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非常关键。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暴利和速利的行业,建一所学校与养育孩子一样,不但需要真爱和不惜代价的决心和努力,还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

在教育市场上,一所有良心、高品质、高效运作且具有良好口碑的学校,家长一定会欣然买单。它在8-10年内收回成本,并维持15%-25%的年利润并不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教育转型,借助民间的资本和智慧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必须深刻理解资本和教育之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

4、国际课程类型

课程多元化,英式课程数增速迅猛

2020年中国获认证国际学校中 A-Level 课程市场占有率最高达38%,AP 课程市场占有率为29%,IB 课程市场占有率为13%。澳洲、加拿大等其他国际课程总占比为19%。 从目前各类国际学校课程的市场占有率来看,IB 及其他课程的市场占有率变化不大, 仅有1%的上涨。与2019年相比,AP课程的市场占有率出现明显下滑,下降了5个百分点,主要是特朗普的美国政府政策所致,不过拜登上台之后,可预期未来4年AP依旧能回暖,上涨到30%+,;A-Level课程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上涨了3个百分点。这几种课程各有利弊。

  • IB课程是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IBO)为全球学生开设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课程,为3-19岁的学生提供智力、情感、个人发展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获得学习、工作以及各项生存能力。IB课程统一理念、统一标准,是全球三大主流课程之一,目前全球150多个国家、5000所学校开设IB课程。
  • 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或预修课程,也是全球三大主流课程之一,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共计22个门类、37个学科,考试成绩使用5分制,一般3分或3分以上的成绩可以在大学换取学分。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的近3600所大学承认AP学分作为其入学参考标准,并能在大学换取学分。
  • 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是英国高中课程、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和英国学生大学入学考试课程,被誉为“洋高考”,A-Level课程证书被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但其更适合于申请英联邦国家大学。其他课程主要包括其他课程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洲某一州或某一省的课程,比较常见的课程主要有美国的高中课程、澳大利亚的VCE课程和加拿大的BC省课程。

高中阶段国际课程辅导整个市场参与者较少,主要是唯寻国际教育、三立国际教育和菠萝在线这3家。

5、公立学校的国际部

一些有实力、有资源的公立学校在高中开设的国际部,大多是一种“校中校”。来此就读的是明确将来不参加高考、选择海外留学的学生。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竞争对手减少但竞争难度增加很多的战场。美国人要花四年学的东西(美国的高中大多是四年),这些中国孩子要用三年去学完,还要参加SAT、ACT、IELTS、TOFEL的考试,并直接面对海内外所有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竞争。这类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因为生源质量较好,比较容易出成绩---进排名靠前的学校的可能性较大。这种办学方式引发的争议包括:公立学校是否可以利用国家资源在校园里做差异化教育并收取高额学费;学校的财务是否明晰公开;招生时是否有过度承诺,导致家长对学生所去国外学校排名不满意等等。在攀比心、功利心过重的校园里,老师们会倾向于使用短期效果最明显的题海战术,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只是把高考变成了“洋”高考。对孩子来说,他们仍然学得苦不堪言,但也只学了一堆考完就忘的命题性知识和应试技巧,并没有感受到西方课程体系里“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的优势和乐趣。

6、新开国际学校结构分布情况

新开国际学校方面,2020年,中国的国际学校在数量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从地域分布来看,以上53所学校分布于全国18个省份地区,

  • 北京、上海地区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后放缓增速,广东增长速度不减
  • 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地成为待开发的热土,即将在(2021-2023)未来三年内迎来国际学校“大爆发”
  • 备受瞩目的海南在政策红利下于2020年有多所国际学校落地
  • 四川省国际学校后来居上,新增数量不少。

从城市新增数量上来看,有望2021年开学的国际学校来自25个城市,一线城市中(北上广深)上海、广州、深圳均有新增,共计7所。新一线和二三线贡献了80%以上的增量。25城中,苏州增量最大,为11所,占比27%,其次为深圳(5所)、成都(4所)。

苏州近几年在建校方面一直保持着强劲势头,2019年新增5所,2020年6所,2021年将达到11所,速度可谓一骑绝尘。而届时苏州也将以61所的总量,进一步缩小和一线城市广州的差距(2020年63所,2021年预计新增2所),直指北上深。而推动这一奇观的,除了苏州作为中国第一地级市,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同时积极承接上海经济外溢等原因以外,也和苏州的教育现状息息相关。

苏州中考普高录取率在江苏省内表现不佳,而江苏素以“地狱级”著称。由于普高录取率低,为了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部分苏州家庭选择送孩子上国际高中;另一方面,和苏北、无锡的考生相比,苏州考生通过国内高考进入重点高校难度大,部分目标较高的家庭选择走留学的差异化竞争路线,兼而培养孩子的国际化视野。

7、未来国际学校发展七大预测

未来,各行各业均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形势发生动荡,国际学校不仅面临外教、信息化和组织管理能力三大方面的挑战,还需要看到更深远的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提出未来国际学校发展七大预测。

  • 1、国际学校边界越来越模糊;
  • 2、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全国集团化办学趋势明显;
  • 3、中国国际化学校教育价值观出现“化国际” 趋势;
  • 4、中文和中国政史地成为国际学校必修课;
  • 5、出口多元化现象更加明显,一定比例国际学校学生选择国内留学;
  • 6、国际学校的分层效应更加明显,个别单体学校学费必超英美顶尖学校;
  • 7、智慧校园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行业历经2015-2018年的“黄金发展期”后,正在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学生和家长对国际教育认知的深入,国际学校会更加注重对办学品质的提升。疫情暴露了国际学校行业面临的外教、信息化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未来其他黑天鹅事件也会进一步加速行业的洗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能够对形势做出合理预判,并通过不断实践积蓄实力的学校将在一轮轮的角逐中取得优势地位。

0x4:在中国上私立学校有什么利和弊

国内很多高知家庭和高净值家庭的想法大概是这样的:”传统公立学校的应试教育是一个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窄梯子,自己以前已经爬过了,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新爬一次。因此,希望能够给孩子铺好路,帮助孩子换一个人少的赛道,提前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这种想法对不对呢?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很多人觉得小孩教育和商业创新中做产品和企业创新要追求差异化优势定位的等道理是类似的,但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每个人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都要和自己所在国家和社会的人文、文化、经济、政治背景相适应,不存在什么绝对优质和强势的基础素质。

这里我们分享一位美籍华裔妈妈写的书,她讲述了自己孩子在中国的经历,不仅启发了我的思考,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也指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她所说的问题和原因,在中国上学的人其实不容易发现。

这本书叫做《小战士:一个美国男孩、一所中国学校和一场全球竞赛》(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作者是朱贲兰女士。朱贲兰是美国第二代移民,父母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她接受的是半中半西的教育——在家接受中式教育,在外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后来她上了美国两所名校——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任职于路透社和CNN。朱贲兰的丈夫是一位美国白人,几年前她随丈夫到中国工作,儿子自然也就带到了中国。

通常像他们这样到中国工作的人家,会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但是朱贲兰却有自己的想法,她把儿子雷尼送到了中国公立的小学,和国内出生长大的孩子一起读书。她的这种做法在朋友圈中受到了质疑,但是朱贲兰很坚定她的想法,因为她觉得她自己就得益于中西融合的教育,并且对“正宗”的中式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她想让孩子成为精通双语的人,有礼貌,守纪律,基础教育的成绩斐然……但是,很快朱贲兰就预感到她的梦想将要变成幻想。

有一天,雷尼头上顶了一个奖章回家,怎么也不愿意摘下来。雷尼说,自己因为“一直坐着没动”得到了奖励。朱贲兰就在想了,这算是哪门子好表现,在她的印象中,“在美国,学生可能会因为非凡的努力或表现超过其他人获得奖赏”,朱贲兰不理解,“在中国,你会因为按要求照做就得到一颗星”。

接下来,朱贲兰就遇到了很多中国家长都会遇到的麻烦。儿子所在学校乐队的老师找到她,讲雷尼的水平需要提高。这件事如果在美国,老师要么会给孩子一些额外的辅导,要么会鼓励学生,别着急慢慢来。但是,当朱贲兰找到老师,老师并没有要帮助的意思。其他家长暗示要给老师送一万块钱,朱贲兰觉得这么做不合适就没有送。老师从此更加冷落雷尼了,什么机会都不给他。

朱贲兰渐渐开始后悔她的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发现孩子再这么学下去,将来融入美国社会会成为问题。比如,学生如果有了不同的想法,美国的教育是让学生大声说出来,而中国的老师会让学生听话。朱贲兰开始发愁了,如果孩子养成有想法不说的习惯,回到了美国可怎么办?

书中还讲了很多东西方在文化上有冲突的地方。此外,按照朱贲兰的想法,她送孩子到中国公立学校是为了打好语文、数学和科学基础,但是当她发现学校只教孩子考试会考到的内容,她开始质疑这种基础教育是否太过功利了。书写到最后,朱贲兰的想法变成了让孩子赶快中文过关,然后回到美式的教育环境中。她试图用中式教育来弥补美式教育不足的尝试显然失败了。

那为什么美国小学生不适合中式基础教育呢?

美国人对这本书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和一些朋友人也探讨过这些问题。朱贲兰的尝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一个大前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和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相兼容。

  • 中国教育方式所教育出来的人,在中国的大环境中,以及在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能够适应的。过去,中国在各个领域,同龄人之间都需要经过非常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为数不多的机会,因此和竞争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当然就不会讲。
  • 相比之下,欧美社会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得不到最好的机会,总还有其它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人的生存压力就小很多。虽然美国的教科书编得不错,老师的水平也不错,但是对学生的要求极为宽松,学生自然也不会努力。说句实话,指望青少年有多高的自觉性是痴人说梦。如果老师和学校不要求,再好的教材,再好的内容,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出好学生。更何况,美国现在学校完全不敢要求某个族裔的学生。美国一些州甚至规定,交白卷的底分是50分,不是零分。一位老师给了某个族裔交白卷的学生零分,结果反而被学校开除了。美国普通中学的数理化教学,肯定是有大问题,特别是老师对差生放水的做法显然是害了那些学生,这个基本问题不解决,把中国的教育方式搬过去也没用。美国当然也有一些数理化教育不错的中学,只不过那些差学区的学校不愿意照着做罢了。

朱贲兰后来的想法是对的。因为她的孩子就算在中国的学校里数理化考了高分,将来和美国的大环境直接对接,也可能会接不上。反过来也是一样,把美国初等教育环境中教出来的学生,直接扔到中国的环境中发展,也会有大问题。因此,教育要和社会相匹配。

了解了这些,我们普通人如何选择自己的教育道路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谈过的另类学校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校,如果不考虑办学成本,对于扎克伯格或者布林这样家庭的孩子,或许是一个福音,因为他们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但是,对于底层民众,哪怕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这种教育的必要性都值得怀疑,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和那些孩子将来要做的事情并不匹配。

我们学生时代见过两类的学生。

  • 一种其实有很重的生活压力,多读半年家里都供不起,他们需要赶快凑够学分毕业,然后找一个挣钱多的工作
  • 另一种家里根本不指望他们马上工作挣钱,他们多读一年少读一年根本没关系,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没关系。

后一种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很多专业选课,然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他们因为不急于毕业,可能还会花很多时间做课外活动和社会工作,甚至有人会请一年的假到世界各地转转,或者到公司工作一年,了解一下社会。显然,从长远来讲,后一种人其实竞争力更强。

但是,设身处地为前一种人想想,他们的选择,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匹配。

而这也是另类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向普通公立学校推广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它提供的教育和普通家庭的情况不匹配。实际上,对底层家庭帮助最大的,其实就是传统的9年义务教育和所谓的应试课堂管理,它们至少帮助青少年变成了好学上进的人。

朱贲兰在书中提到但是没有展开讲的一个问题是同学之间交流的问题,这也是另类学校难以解决的。柏拉图认为,讨论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朱贲兰的儿子雷尼在同学和家庭中其实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 一方面他要在学校里融入同学,这样才能和同学进行交流,否则大家只会把他当成是一个小美国人
  • 另一方面当他把在学校获得的观点讲给父母听的时候,却又和父母产生了冲突。小孩子显然不适合处理这种局面。

实际上,每一个学校的学生都构成一个理念基本相近的圈子,这是他们讨论的基础。此外,在学生后面的家长,基本上理念也差不多,如果有一个家长想法和其他人相差太多,孩子交流的基础也就成问题。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是,教育需要适合自己的情况,不要指望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就能从最底层一下子提升到最顶层,如果刻意想那么做,反而有害。有些教育形式自有它适用的场景和人群,如果不适合自己,哪怕再高大上,也不是“好的教育”。

  

四、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如何看待资源稀缺问题

讨论了中美在教育和医疗问题上的区别和利弊之后,我们再次转换一下视角,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抽象到本质就是四个字:资源稀缺。

资源稀缺是我们这个地球恒久存在的问题,已经持续了上万年, 

  • 肉食动物之间彼此争夺有限的领地,领地代表了食物的来源
  • 国家之间彼此争夺有限的世界消费市场
  • 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军事和政治霸权为彼此发起战争
  • 职场中人们为了个人价值实现和财务回报争夺有限的职位和业务板块
  • 公司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消费者注意力(时间)和消费者购买,不断在产品的各个维度上和竞品拉开差距
  • 社会个人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排名顺位,不断在名利场上穷尽一生力气
  • ....

为了协调因为资源稀缺导致的零和博弈冲突,人们发明出了很多技术和机制来缓解问题,例如:

  • 为了协调国际贸易冲突,国家间创建了WTO、IMF等国际组织
  • 为了协调商品和服务稀缺问题,利用价格信号,对各方的需求和迫切程度进行筛选
  • 为了协调公司内部的非有序竞争,利用组织架构和绩效评估机制,对各方的合作和竞争行为进行合理的梳理,促进总体效率的最大化
  • ....

但是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技术和机制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问题,而只是重新分配了资源,即所谓的「将资源分配给最需要或者最合理的人或组织手里」。

笔者认为,要真正彻底解决稀缺问题,本质上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新的增量社会价值,把蛋糕做大,例如:

  • 开发星际旅行和火星移民技术,解决地球的有限土地和矿藏资源问题
  • 推广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大家可以就近看病,遇到无法解决问题后再转诊到上级医院,用分布式医疗架构,解决三甲医院节点拥塞问题
  • 利用AI、大数据技术,提供在线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考试服务,将优质的教师资源集中在师生互动和课题研讨环节上
  • 利用5G、IOT技术,提供全方位的可穿戴设备,24h检测身体各项理化指标,并通过云端大数据分析,实时检测并预警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

 

posted @ 2022-02-05 12:02  郑瀚Andrew  阅读(63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