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正确一侧:理性和道德目的如何让西方伟大》笔记

一、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

作者是政论专栏作家本·夏皮罗(Ben Shapiro)。

夏皮罗是个保守派,他写这本书有点忧国忧民的意思。他有感于现在自由主义盛行,很多人已经忘了西方文明是为什么强大起来的。他想再一次提醒美国人,西方的道统是什么。这本书反响很不错,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那咱们中国人为啥要读这本书呢?我想引用三位有思想的中国人说过的话。

  • 第一个是鲁迅。鲁迅先生说

“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

我觉得鲁迅先生说的有点偏激了,但是他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就是我们把外族、或者说外国人不太当人。我们跟外人总有隔阂感,有时候会表现为极度的自尊或者自卑。当然自尊还是主要的。我们中国人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认为我们是最有文化的,对外人通常是低看。

  • 第二个出场的是胡适先生,他说

“我们不能坐在舢板船上自夸精神文明,而嘲笑五万吨大汽船是物质文明。”

鲁迅和胡适那一代中国人面临的大问题是如果咱们中国这么有文化,为什么近代西方这么强大,我们这么落后呢?有人提出西方只是物质文明强大,咱们中国的精神文明仍然是最先进的。而胡适先生不赞同这个自嗨的说法。其实这里面有心理学。人总是觉得自己身处马斯洛金字塔的顶层,有道德有追求,而认为外人都只重利益没思想

那么西方有怎样的精神文明呢?我们能不能以朋友的姿态,去平等地看待西方的精神文明呢?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平等,已经解决了,现在世界最大的轮船是中国的。那下一步我们是保持这个平等姿态呢,还是再次把西方人看做禽兽呢?

  •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出场的人物,华为的任正非先生。他说

“我们这些年,都是采取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格局、去揣测西方的意图。要对世界有充分了解,必须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

从打得过就是禽兽打不过就是圣上,到承认西方也有精神文明,到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我们用了将近一百年才完成这个认知上的转变。

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这是摆在今日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理解有时候也能比他强,但是理解会有帮助。说话都说不到一个频道上太难受了。

所以这一篇文章,我跟你一起探讨一点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讲这个绝对不是说中国人应该接受西方这些观念。你没有必要接受,也不一定赞成,但是哪怕是为了了解对手,你也应该“理解”这些观念。

0x1:西方文明的两个支柱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是帝国成熟以后就以儒家为主流。这本书说的西方文明,也是特指英美传承的思想文化。

我觉得这套思想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它是一个讲逻辑的系统。它不是说今天谁说个理论我们就这么做,明天谁又出个学说我们改成那么做,它有一个相当自洽的体系。这个体系就好像数学一样,从简单的公理出发,不断扩展。个人应该怎么做,国家应该怎么办,个人和政府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都能从这个体系里推导出来。

并不是说这个体系没有争议,但是大体上,西方历代的思想家都在这个体系里做文章。所以夏皮罗虽然不是学界泰山北斗,但是因为这个体系是明摆着的,他的总结不会有什么大错。

夏皮罗总结说,整个西方文明的思想,是建立在两个支柱之上。

  • 一个支柱来自耶路撒冷,也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旧约》明确提出,“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这句话不但埋下了人人平等思想的种子,而且给人提出了生活的目的,人生具有神性的意义,人应该努力让自己接近上帝,所以人生就是要完善自我。
  • 一个支柱来于雅典,也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先贤们的思想。他们提供了“理性”这个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理性去探索、研究和改造这个世界。

这两个支柱就是西方文明思想体系的公理。从这两个支柱出发,你马上就可以推导出几个推论,

  • 第一,人生在世不仅仅有物质的追求,还有道德义务。你要做个更好的人,你要有道德,本质上并不是因为这么做对你有什么好处,而是因为你有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接近上帝。
  • 第二,大家都是用上帝的形象造出来的,所以除了上帝之外,没有别的权威。每个人如何接近上帝,那是个人的事情,而不是君主的事情。
  • 第三,用科学理解世界,用技术改造世界,这些事儿你不但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科技来自理性。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认为历史应该不断往前进步。

耶路撒冷提供意义,意义带来人生的目的。雅典提供理性,理性带来达到人生目的的能力。一个西方精英学习过耶路撒冷和雅典的思想,他就完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

这就是西方文明的道统。那我们想想,这个体系,跟咱们中国人平时批判的那些“西方腐朽思想”,什么享乐主义、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什么历史虚无主义,是不是不太一样。其实那些恰恰是西方主流思想所反对的东西。主流思想从来没有告诉人拼命挣钱拼命花钱,从来没有告诉人落后就要挨打,从来没有告诉人历史不分对错。这些都是西方的“糟粕”,我们社会上很多所谓的“西方言论”,其实本质上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什么是西方,半桶水叮当响,拿西方的糟粕当宝贝在学习。

夏皮罗非常强势地说,凡是不符合西方文明核心观念的那些文明,都在历史上灰飞烟灭了。这么说当然太极端了,但是西方道统的确有底气。这个道统的第一个了不起之处,在于它对幸福的看法。

0x1:什么是幸福?

在西方正统价值观看来,幸福(happiness)和快乐(pleasure)是有区别的。你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稳定的收入,有各种有趣的爱好,那些只是快乐,最多可以说是通往幸福的手段,不能说就是幸福本身。

西方道统认为真正的幸福是,道德目的。

  • 希伯来语把幸福称为“Simcha”,意思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做事。上帝不关心你想要什么东西,上帝是让你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 古希腊说的幸福叫“Eudaimonia”,它的意思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什么呢?实现人生的目的。而这个人生的目的,就是你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生命存在,去做理性的事情。

两者综合起来,长久的幸福来自于灵魂和头脑的自我修养,也就是完善自我。

你好好为完成人生的目的而努力,快乐会随之而来。有研究发现生活有明确目的的人,平均能比其他人多活两年,他们患上阿兹海默症的概率也比别人低,就算同样得了癌症,他们的治疗效果也会比其他人好……你会得到物质和人际关系的好处,但是你得知道,那些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

这个幸福观指引了历代的西方精英。比如我们知道的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就有一句名言,说“最重要的不是你期待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而是生活对你有什么期待。”

那今天的美国人,明明物质条件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为什么幸福感下降了呢?

0x3:对幸福的追求

请注意,根据西方道统,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宪法说的是政府要保证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可没说政府要给人民提供幸福。比如说政府可以保护你的财产不受侵犯,但是你不应该指望政府给你提供财富。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幸福不是权利,追求幸福才是权利。这个区别有点微妙,但是非常重要。

但是现在美国有很多民粹式的自由主义者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人有幸福的权利,特别是有享乐的权利。他们说政府应该提供免费的大学、免费的医疗之类的东西,政府应该给人民谋福利。但这其实是把自己的幸福交到了政府的手里,那你还算得上是个有道德目的有理性的人吗?

而美国政客正在利用这一点。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在帮奥巴马竞选的时候,跟选民说“奥巴马会修复你们的灵魂!”总统能修复你的灵魂吗?特朗普更敢讲,说“我会给你一切东西。”可你的东西应该是总统给的吗?难道不是自己奋斗争取的吗?我觉得最厉害的还是现任总统拜登,他在参选的时候说,如果他当选总统,他会治愈癌症!

把幸福的指望放在别人身上的另一个表现是如果不幸福,那就是因为有敌人不让我幸福。比如现在中美贸易战,美国底层一些人就认为之所以他没有好工作,是因为中国人抢了他的工作。

凡此种种这么一对比,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西方先贤到底厉害在哪里,以及现在的西方文明出了什么问题。

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这本书里列举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伟大成就,认为是启蒙运动造就了现代世界;卓纳·戈德堡在《西方的自杀》这本书里提出,启蒙运动和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都是不自然的东西,而现在人性的自然正在回头,所以西方文明有点危险。

现在夏皮罗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说为什么“自然的东西”以前没回头,现在开始回头了呢?

根本原因在于,西方文明的这两个支柱,人生的意义和人的理性,都只是信仰,而不是科学结论。

因为它们不是科学结论,所以你原则上可以不信!但是历史证明,当人们信这两个支柱的时候,文明就进步;当人们不信的时候,文明就会衰败。

而现在的情况就是西方人开始不信了。宗教成了被嘲弄的对象,理性受到质疑。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的时代,有这么多人感觉不幸福。

 

二、一神论高在哪里

这本书说的是西方文明到底是因为什么强的,但我们知道,研究一个东西为什么强,你可能会面临“幸存者偏误”。一个成功人士做过很多事,你不能说他做的每件事都有利于成功。你不能因为西方取得了强盛地位,就说西方当初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

但是历史没法做比较实验。我们没办法用科学方法判断西方到底是怎么强大的,我们只能使用一些“理论”分析。那怎么判断,西方文明中有哪些文化基因导致了它的强盛呢?我觉得标准就是看看这个基因是否在历史上发挥过正面作用,以及它有没有现代意义。

夏皮罗提出西方文明有两大支柱,一个是耶路撒冷,一个是雅典。今天这一章咱们说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贡献是它给西方提供了“一神论”这个文化基因。我们知道原始宗教都是多神论,那一神论比多神论高级在哪呢?

0x1:从多神论到一神论

谈及耶路撒冷与一神论,就不得不提《圣经》,但是你要知道,《圣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产物,那时候的主流宗教是多神论。首先根本就没有无神论,所有人都迷信……而多神论,是最自然的信仰。

  • 打雷因为有雷神
  • 下雨是因为有龙王
  • 生不出孩子可以去拜一拜送子观音
  • 中国沿海地区拜的妈祖,负责保佑出海远航。我们看郭台铭要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还得弄个妈祖托梦给他的故事

多神论的特点是每个神各管一摊事儿,有的管一个专业,有的管一个地区。像土地庙中的土地专管地方事物,就好像基层干部一样。

多神论有它的好处。多神论系统可以随时添加新神。关羽生前是个英雄,死了我们可以给他封神。多神论还能体现世界的复杂性。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在多神论中,神和神之间互相斗,所以每件事情的结果都不是注定的,这能够解释世界的不确定性,这不更真实吗?

但是夏皮罗提醒我们,多神论是一种落后的世界观。因为在多神论的世界里,你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是非常被动的。

大事儿都是神仙说了算。你想成什么事儿都得去求神保佑,要许愿,要拿贡品贿赂神。然后神的脾气还飘忽不定,这次高兴了就给你一个回报,可是那次你给的祭祀更丰盛,神却啥也没给!对此你无法质疑,也许神那两天脾气不好,也许这件事儿还有别的神在管,反正神不需要给你解释。

在多神论的世界里,人就好像在海上漂泊的一块木头,对自身的命运没有任何控制感。

突然有一天,犹太教创立了。先知告诉你四件事,是犹太教和后来基督教一脉相传的信念,

  • 第一,只有一个上帝,这个世界有“统一”的规律。上帝有他的安排,世界并不是什么都不确定的一团糟。
  • 第二,人要有行为规范,你要遵守道德准则。你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对你有好处,而是因为那是你的义务。
  • 第三,历史要不断前进,人类最终要完成对全体的救赎。
  • 第四,每个人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你有选择的权利,并且要为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你不是奴隶。

我们想想,在那个多神论的世界里,你本来是漂泊的浮萍,听到这些是不是就好像在黑暗之中看到了光明呢?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些理念的先进性。

0x2:世界有规律

我们现代人从小学习科学知识,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古人可没有这个概念。多神论时代的古人认为一件事能不能发生得看神的意志,神想怎样就怎样。明明这人是个坏人,可是神喜欢他,他就能发财。我们只能求神,我们控制不了自身命运……事实上有时候连神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比如希腊神话里那些神,一发怒就造成可怕的后果。

但是一神论出现了,说世界是有规则的,而且上帝本人也得遵守那些规则。而且上帝允许你对他提出质疑,他有时候还跟你讨论!

《圣经·创世纪》中有一段,记载了亚伯拉罕和上帝之间的对话。上帝说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个城里的人都坏透了,是罪恶之城,他要毁灭这两个城。亚伯拉罕就说,这两个城里也有好人啊!把好人和坏人一起杀死,这不像是你的作风啊?如果城里有50个好人,你能不能赦免这两个城?

上帝居然同意了。然后双方还讨价还价一番,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只要城中有10个好人,上帝就不毁灭这两座城……当然故事结局是两座城还是被毁灭了,可能城中的好人的确不到10个。不过上帝赦免了亚伯拉罕的侄子一家四口。

你看上帝并不是由着脾气办事的,他允许你跟他讲理,而且他自己也得遵守他设定的行为规范。

当然,人仍然无法完全理解上帝,这表现在世界仍然有不确定性。某人明明是个好人,为啥死掉了呢?面对这样的事情,你可以有两种反应。

  • 一种是放弃理解。说世界上有些事是就我们凡人不能理解的,也可能神有别的安排,也可能神脾气不好,也可能神说了也不算,反正我们就别瞎操心了。
  • 一种反应则是,虽然我现在无法理解,但是我相信它背后一定有道理。也许上帝有比人的善恶标准更高的准则,也许他另有安排,只是这个道理我还不知道。我现在不理解不要紧,我积极探索,也许将来就能理解。

那你比较一下,是不是后者更有可能带来科学。

而且上帝并不要求人老老实实全盘接受他的做法,他希望你能去琢磨、去追问他,希望你有内心的挣扎。那可是两千年以前。一群对自然知之甚少的人在黑暗中摸索,他们居然就相信了世界是有规律的,以至于连神自己都要遵守规律。这个基因一旦种下,是不是蕴涵了强大的力量。

0x3:个人有自由

夏皮罗认为,《圣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这句话厉害就厉害在,它告诉你,你是有价值的。

原始宗教,像古埃及人,认为法老是神,普通人地位非常卑微,只能做神的奴仆。咱们中国的说法是皇上是天子。现在《圣经》说每个人都是上帝用他自身的形象创造的,这是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一神论对人提出的要求是既然你是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你就有神性,你就应该完善自我,去模仿上帝。这就说明人不但有价值,而且还是自由的。这表现在你有自由意志,你有选择权。

《圣经》故事的一个特点就是上帝经常试图让人选择,他不是说你别想了你就得这么做。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上帝说这棵树上的果子你们千万不能吃。但这只是一个提醒!上帝并没有用个法术让他们看不见这棵树,也没说把树给锁起来,上帝告诉他们不要吃,但实际上吃与不吃都是自己的选择。当然,有选择权,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但是,你有选择权。

上帝希望你选对的,但是允许你选错的。你看这个劲头是不是有点高级。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人既不是上帝的奴仆,也不是上帝的工具,人和上帝是合作关系。也正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是独立自主的行动者,人才可以去发现上帝更多的奥妙,去探索这个世界。

那既然是合作关系,我们合作要干啥呢?要推动历史进步。

0x4:历史有方向

在世界其他文化看来,历史并不是在前进。

  • 有的像佛教,认为历史无始无终,永远都是一样的。
  • 有的像《三国演义》开头,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认为历史是循环的。
  • 儒家还总认为今不如古,动不动就要求回归上古的“三代之治”。

在多神论的世界里,神并不关心人类历史怎么演变。神只关心自己这一摊子事管没管好,自己的福利够不够,对全局没什么要求。玉皇大帝的管理风格是日子平平安安就好,出事儿了他才管一管,他并不要求人类进步。

但《圣经》可不是这样。《圣经》一上来就说时间有一个开始!上帝本人虽然生活在时间之外,但是他引爆了宇宙大爆炸,啊不是,是他用七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这就直接否定了历史不变论和循环论。

然后上帝还经常亲自出来微调历史。比如知道大洪水要来了,上帝会亲自安排诺亚去建造一个方舟,把地球上的动植物采样保存。当然他的干预还是比较克制的,没有事事亲力亲为,给人留下自由选择的余地……但是你不能不说,上帝很在意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历史前进的方向则是让人完善自我,最终让所有人都能够接近上帝。

宗教能提供意义,而意义提供价值观和人生的目的。那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可是上帝终究并不存在啊?!

我觉得这个道理是活得明白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有研究说平均而论,信教的人比不信教的人身体更健康。这就好比说有的人明白很多成功都是靠运气,有的人却相信自己的努力,后者可能纯属无知无畏,但是因为这样的人更愿意努力,最后成功的还真是他们。反过来说,对世界看得特别清楚的人,还容易抑郁。

信仰是真实世界和个人行动之间的矛盾。不过我们这一章不是探讨信仰,我们关心的是信仰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我们看看,一个人信了圣经说的这一套理念,认为世界有规律,自己努力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认为人生的使命是不断自我完善……这不就是一个现代励志青年的形象吗?

《圣经》中的上帝是一个人格化的存在,他有时候爱絮絮叨叨地跟人说话。那如果我们把上帝人格化的部分都去掉,把《圣经》中的故事都看作是寓言,我们能不能说上帝就是物理定律加上一个人生意义呢?

事实上,据我所知,像杰斐逊、富兰克林这些美国的国父们,他们经常言及上帝,但他们并不是相信《圣经》上说的每一句话。他们的信仰不是教徒意义上的信仰。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很多西方先贤说上帝其实说的就是大自然(Mother Nature)。

世界有规律,个人有自由,历史有方向,这就是耶路撒冷带给西方文明的进步基因。

我最近听说,有些研究说,在教会统治的“黑暗的中世纪”,其实西方科技仍然在发展。教会并没有真正迫害科学家,科学研究的一个动力恰恰就是宗教情怀。天主教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技进步。有很多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不但传教义,也传科技。

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想,当一个西方传教士来到大清朝,当他看到中国老百姓所谓的信神,都是在贿赂神、是求神保佑,根本不在乎自己有没有自由的时候,他内心会不会稍微违反上帝的要求,产生一种优越感呢?

 

三、雅典修炼系统

这一章的主题是雅典的哲学家给西方文明带来的理性基因,以及它和基督教基因是怎么融合的。

老百姓所谓的读历史基本都是《三国演义》的水平,听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史记》《资治通鉴》可以算是严肃史书,但主要还是讲人物讲故事,期待你能从中悟出个什么道理,悟不出来就当看个热闹。真正的学者读历史,得读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战争史这些专业史学,有一个宏观和全面的视角。

而以我之见,思想史,可以说是最有美感的史学。思想超越英雄和王朝。各路思想在千年的历史中交锋、融合和转变,就如同神力的修炼和过招。有些人扮演思想的传承者,有些人扮演鼓吹者和维护者,有些人扮演创造者,而其余的人,哪怕权势再大,人数再多,也不过是一堆案例和数据。历史因为思想而改变。

思想的进步速度,比科技慢多了。现代人可以在生活水平上嘲笑任何时代的古人,但是要论思想,我们在当初雅典那些哲学家面前,应该感到自惭形秽。

0x1:目的论

每一个给青年的书单都会把柏拉图的《理想国》列为必读书,但是我估计你不想生活在柏拉图那个国里。柏拉图的理想……太“贵”了。

贫富差距大的社会能刺激人们想赚钱,地位差距大的社会能刺激人想修炼。如果你身处古希腊的雅典,地方不大但是社会上有国王,有贵族,有平民,有奴隶,比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阶级多样性都大,你有可能会想当一个哲学家。你会想,人生在世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活法,有没有一个活法是最好的呢?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

凡是达到一定层次的人,都会对“人生的目的”有所需求,认为活着肯定不只是为了吃饱穿暖传宗接代吃喝玩乐,那是为了什么呢?上一章我们说了,一神论的犹太教提出人生的目的是完善自我亲近上帝。而古希腊是个多神论的系统,那些神自己的事儿处理不好,完全不值得人类中的智者崇拜。雅典的哲学家崇尚的东西,是“自然法则”。

他们相信大自然是有规律的。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相信这个规律就是数学。比如像发现了根号2是无理数和勾股定理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就是绝对崇拜的态度,认为数学代表自然的和谐。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主义者为代表的雅典哲学家,认为人应该从自然法则中寻找人生的目的。那这个目的是什么呢?

这个关键概念叫做“telos”。中文把 telos 翻译成“目的”,但它更准确的意思有点像是物体的本来宿命,或者说是设定的属性。比如说一个蜡烛,它被制造出来就是为了照亮用的,那么它的 telos 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匹马,我们给它的使命是拉车,那么拉车就是它的 telos。高山上的石头如果不稳定,终究会掉下来,那么掉下来就是它的 telos。

如果一个东西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 telos,我们就认为它具有美德(virtue)。比如一个蜡烛不好烧,或者一匹马不好好拉车,那就是没有美德。所以雅典哲学家心目中的美德不是说让你去做善事帮助别人之类,而是让你完成自己的 telos。

好,那人的 telos 是什么呢?是运用理性。

人是世间唯一一种有理性能力的动物,所以运用理性必定是我们的天然使命。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理性去识别世间万事万物的 telos,去思考和判断。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像动物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那就是白活了。

你看这个说法是不是挺有道理呢?但是请注意,站在今天来看,telos 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今天的人认为一个东西就是一个东西,它可以有各种用途也可以完全没用途,所谓的 telos 都是人强加给它的。马难道只是拉车的吗?作为骑兵打仗不行吗?当肉吃不行吗?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奔跑不行吗?凭什么说非得给你拉车才算是美德呢?

“目的论”是古代哲学的一个偏见,也可以说是一种有色眼镜。今天的小孩也认为什么东西都是有特定用处才被设计出来的,但是有见识的大人都能接受这个事实,世界上很多事情发生就发生了,并不是因为什么目的。

但雅典哲学家因为有了目的论,就建立了一个修炼系统!作为一个雅典人,你体察大自然中的各种规律,就如同修仙小说里的修炼者吸收天地的灵力。你从某个事物的 telos 中获得某个感悟,就如同修炼者因为顿悟而破境升级。你的沉思就如同闭关打坐。你的理性不断增强,就如同在气海中炼一个内丹……

当然这个雅典修炼系统不能让你成仙,但是它能让你无上限地自我完善。

0x2:内圣到外王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大概是古希腊最重量级的两位哲学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孔孟。不过我猜孟子大概会羡慕亚里士多德。孟子只能隔着时空学习孔子的思想,自己平生未能施展政治抱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正式的弟子,跟柏拉图相处了二十多年;而且亚里士多德还有个帝王学生,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

不过亚里士多德和孟子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把老师的学说给实用化了一点。柏拉图的思想非常理想化。他认为世界有一套统一的理性系统,而这套系统完美地映射到了人的头脑之中。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这个意思差不多就相当于宇宙是数学的,而数学是人可以单凭逻辑推理就推导出来的东西。柏拉图的主要修炼方法是思辨。

这个想法没错,数学家的确不用搞什么田野调查或者观测实验,都是拿张纸自己坐在办公室里算。但是柏拉图显然低估了推导的难度!他绝对想不到后世的知识能丰富到什么样的程度。

亚里士多德也非常相信理性的力量,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没必要全用思辨,直接看看大自然给的答案也行。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亲自观察大自然,写下覆盖所有学科的观察记录和论述。他把观察实验和理性思辨结合起来,可以说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创始人。

两人的政治观点也不一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个等级森严的系统。一个理性的人必须是个好公民,他必定应该为城邦服务。而一个理想的政府,必定应该由理性功夫最强的人领导,这也就是“哲学王”。鉴于普通人可能没那么理性,国家的权力应该是一个严格的自上而下的系统:按照理性修炼的等级,最上一层是哲学家,中间是战士,底层是普通劳动者。柏拉图对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不屑一顾,认为那不符合理性。

柏拉图这个理想国听起来挺不错,但你要是细想,这其实就是一个贵族集权统治制度!后世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甚至说这个制度是“纯粹的集权,而且反人类。”

亚里士多德就务实多了,他推崇一个既包括精英政治、又包括民主政治的制度,允许民众用民主去制衡精英的统治。这可以说是后世英美政治的雏形。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理想到现实,把理性主义普遍原理同人类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你看雅典这个修炼系统是不是很好呢?

那么问题来了,雅典系统和一神论系统,是有矛盾的。

0x3:两个支柱的矛盾

我们说耶路撒冷提供的一神论和雅典提供的理性,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支柱。这两个支柱都有优点,但是现在我们把这两个支柱的理念摆一摆,你会发现它们有三个简直是根本性的矛盾。

  • 第一,上帝关心人吗?

犹太教由上帝给人提供人生的意义。你只要好好自我完善,亲近上帝,做事都符合上帝的要求,那么你对个人命运就不用太担心,归根结底上帝会照顾你的。

雅典哲学没有一神论的概念。希腊神话是多神论,但是哲学家们对神不怎么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大自然。哲学家相信大自然有个统一的法则,这一点跟一神论是一致的,但是哲学家心目中的法则,跟我们今天说的“物理定律”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人生的意义在于用理性发现这些法则,但法则本身并不提供人生的意义。法则更不会照顾你。那也就是说,你还是得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

  • 第二,人可以完全用理性探索世界吗?

上帝允许人探索他的世界,允许人问问题,人还可以质疑上帝做事符不符合规则……但是,上帝对规则有最终的解释权。今天上帝说个事儿,你琢磨了很久。你还没想明白背后的原理呢,上帝又说了一个事儿。上帝经常给人各种“启示”,向人直接描述世界的规则,而这些启示,都是人必须接受的。

可是对雅典哲学家来说,既然我有理性这么强大的工具,我就可以自行推导万事万物的原因!我完全可以独立发现世界的规则,“启示”是多余的!再说万一启示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怎么办呢?

  • 第三,个人有自由吗?

上帝总是给人选择的权利,犹太教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别忘了,这可是一神论最进步的特点。

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充分理性的,他做什么事情就必然都有充分的理由,他就应该始终做该做的事情,那他怎么会还有自由呢?我们现代人有时候会说“自由来自自控”,我们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这些事儿上自控,你就能省下时间和金钱在别的事儿上自由,但是在柏拉图那里,自由 = 自控,你只有自控的自由!亚里士多德倒是更好说话一点,不过他说的自由也只是探索哲学的自由。那这还是自由吗?

表现在跟集体的关系上,雅典哲学认为个人必须为城邦这个集体服务,个人没啥自由。而犹太教则都是让个人直接跟上帝对话,留下了个人主义的种子。

你看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我们今天也在争论。你支持哪一方呢?如果让我只带着科学知识而不带历史知识穿越到两千年前,我大概会支持雅典这一派……

但历史总是出人意料。

 

四、教义和历史感

从前有一个组织,自认拥有最先进的理论,代表未来的方向。组织一直被反动势力打压,但是它的成员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不屈服。可是组织毕竟弱小,一直都是屡败屡战。

慢慢地,组织的领导人意识到我们的力量之所以不强,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太高级了。劳苦大众没有那么高深的思考能力,我们不能只靠精英分子打天下!领导人修改了理论,把有些不容易懂的地方给简化,还把有些强硬的地方给软化。结果组织不但能够大量吸收底层人民加入,而且还争取到了敌对阵营高层人士的支持。

……这个故事,当然是基督教的故事。

基督教组织快速发展壮大,终于有一天,夺取了天下。基督教组织当仁不让地规定人们只能学习它的理论,排斥其他一切异端学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到基督教组织的理论似乎有点简单,甚至有点僵化。与此同时有些从外面传来的学说似乎很高级。有的人就想,我们能不能把新学说加入到它的理论之中呢?

从这个故事出发,我们这一章来讨论一下“历史感”。

所谓历史感,以我之见,就是要判断一个东西好不好,必须放在当时的历史现场考察。有些我们现在看来明显不对的东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对的;有些现在看起来不行的东西,也许将来就是好东西。有点历史感,你就不会太着急,你就不至于想不开,你就不容易抑郁。

上一章我们说到,西方文明的两大支柱,耶路撒冷的一神论和雅典的哲学,存在矛盾。思想上的矛盾最终只能用历史解决,而历史证明,一神论和雅典哲学都是有点高冷、以至于是脆弱的组织系统。犹太教只在犹太人内部传播,一路受到罗马的打压。理性哲学没有给古希腊人带来一致的理性,反而是内耗不断,最终被马其顿和罗马灭亡。

而这时候,基督教出现了。基督教可以说是普世化的犹太教,但是从思想上来说,你很难说它是变先进了还是变落后了。

耶稣是个犹太人,本来上帝的意思是让耶稣启发犹太人先获得自由,亲近上帝,给其他民族做个榜样。现在基督教淡化这个故事的犹太成分,让耶稣直接用希腊语说启示,把教义变成世界上所有人的事儿。犹太教本来有很多规矩和禁忌,比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之类,基督教把这些也都取消了。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只要你宣布自己“信”上帝,你就是教徒,那些规矩什么的都不重要。

这可是根本性的改革。本来犹太教说的是你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上帝的要求,你才能亲近上帝,得看行动!但是基督教现在把行动上的要求能省则省,基本上只要你信就行。只要你信,你就能亲近上帝,由此带来的好处都是上帝的恩典,而不是你努力的报酬。

我们如果不考虑历史,单纯看这个改革,肯定会有一些疑问。这还是真诚的信仰吗?这还是严肃的自我完善吗?

可是只有这么改,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底层人民加入组织。而只有人多了才有力量。

所以光这么改还不行,还得继续平民化。基督教干脆把雅典理性给排除在外。基督教圣人奥古斯丁是个聪明人,本来自己就搞了很多基督教的理论研究,但是他不支持别人也这么搞,他说上帝给的启示就是真理,人只要接受这些真理就行,个人的思考纯粹是浪费时间。

雅典哲学家要是听到这些肯定会火冒三丈,但是他们早就没机会抗议了。历史一再证明,高冷打不过凡俗。

除了对底层吸纳之外,基督教还有对上层统战的一手。本来犹太教教义里的“弥赛亚”,是个预言中的政治人物,他不但将会统治以色列,而且还会给整个世界带来和平,基督教领袖认为这绝对不行,这等于是向全世界宣战。基督教把弥赛亚变成纯精神领袖,说他的使命不是带来世界和平,而是为人类赎罪而死!很多基督徒认为弥赛亚其实就是耶稣本人。

而耶稣已经死了,非常安全。奥古斯丁说人们在精神上有个“上帝之城”,至于世间的事物,那还是让各国国王自己去管理吧。结果大家都放心了。

历史一再证明,组织一旦成立起来,它就要发展壮大,而至于当初成立组织的本意是啥,那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让一位中国的权谋家评价基督教发展壮大的历史,他可能会说基督教深得中国《老子》的精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是以退为进的好手段!

基督教说不干涉政治,结果教会是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作为一个政府间组织,教会的能量远远超过现在的联合国和中国东周的天子。而且教会实行的还是自上而下的集权统治,最高领导人都是秘密选举产生。教会不但有权而且有钱,到公元十世纪的时候,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中世纪欧洲所有知识精英都在教会的掌控之中,都得学习教会钦定的思想。历史证明集权体制总是比分权体制更善于普及教育,比如古巴的基础教育就比民主大国印度强多了。教会主导了欧洲的教育,一开始是在修道院里,后来还开办了大学。教会赞助艺术创作,普及农业技术,还积极倡导反对奴隶制。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传播教会的正统思想……但是,正如我们刚刚说过的那样,一个东西一旦成立起来就要发展壮大,到时候初衷是什么根本不重要……教会办教育的结果,是希腊哲学回流了。

最初,教会愿意让知识精英学习一点希腊和罗马先贤的“自由技艺”思想,包括文法修辞、辩论、说服力之类,目的是为了传教需要。学术自由仍然是被严格限制的,你只有传播《圣经》里那些知识的自由

但是既然要读书,总不能只读一本书吧?十一世纪以后的教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开展了一场“经院哲学”运动。这个运动的直接驱动力是学者们想把上帝的影响力推广到一切世俗事物中去。比如说一块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这个现象的背后,难道就没有上帝的意志吗?

于是基督教学者开始研究世俗哲学了,那么他们就必须得运用理性,他们就不可能绕过古希腊哲学。而这个时候距离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已经间隔了1400 多年!这就好比说现在的我们突然想起来要学习隋唐时期的学问!很多当初的经典在欧洲都已经遗失了,所幸的是伊斯兰世界那时候文化繁荣,大规模翻译了古希腊哲学经典,于是欧洲人又把它们翻译了回来。

理性主义借着教会的势力重新发芽。到十三世纪,终于有一位牛人出手,把上帝的意义和哲学家的理性整合到了一起。

我不知道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算不算是基督教从创立到十三世纪一千多年以来最聪明的学者。他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思考。原本基督教的说法是上帝的存在无需证明,教徒无需思考,直接听《圣经》上的那些“启示”就行。现在既然经院运动允许使用理性,阿奎那就打算用理性推导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他提出了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可能只有现代物理学家才能反驳。

这个证明翻译成现代的说法差不多是这样的。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因果关系链条上的一环。比如一个蜡烛,你如果点燃它,它会发光发热,那就是它的“果”。而蜡烛之所以在这里,那是因为之前有人制造了它,那是它的“因”。那么我们沿着因果链条一直往前追溯,一切事物的源头,是什么呢?那个东西必定只有“果”而没有“因”。他必定是永恒存在的东西。那么他就只能是上帝。

阿奎那其实借鉴了雅典哲学家说的“不动的推动者”这个说法,也就是所谓“第一推动”。结合现代天文学观测,我们知道宇宙的确有一个开始。那么阿奎那这个推理就等于说,如果宇宙大爆炸之前还没有时间,那宇宙大爆炸是如何开启的呢?那必定是一个超出时间之外的存在把它开启的。所以怎么可能没有上帝呢?

这个问题最终……是物理学家霍金用量子引力给解决的。霍金提出一个“无边界条件”,说根据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无缘无故就能开启……这是题外话。

关于理性推导和上帝的“启示”的矛盾,阿奎那也有一番说法。他说如果我们是完美的,那我们的确能全靠自己推导出来,不需要启示;但是我们是不完美的啊,我们需要上帝给点提示。

教会对阿奎那的这番努力非常赞赏。现在最高级的理性和一切知识都成了基督教的得力工具,教会大力支持学者开展学习和研究,甚至表示我们不必拘泥于《圣经》的字面意思,也许《圣经》有更深的含义。你们对自然研究得越精确,就越能证明上帝的光辉。

结果是基督教开启了科学。一直到达尔文时代,所有重要科学家都信仰上帝。

我们看到从犹太教到基督教,到经院哲学,基督教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革。

  • 第一次是抛弃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最多的支持
  • 第二次是融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走向现代化

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没有过这样的改革呢?

我希望你能从这一章中获得一点历史感,体会一点思想史的趣味,得到高级的视角。

“不改初衷”是个单纯的理想。当初耶稣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已经不重要了。怎么理解教义,由历史决定。

但信仰和理性的矛盾并没有结束,我们继续讨论。

 

五、凡人的觉醒

以前凯文·凯利有个说法,技术是活的东西,好像自己就有生长的意愿似的,像生物一样演化。尤瓦尔·赫拉利也有个说法,小麦驯化了人,好像小麦有了自由意志,人是为小麦服务一样……效法这两位,我也有个看法,

“思想”是有生命的独立存在,人只是思想的土壤和传播媒介。这表现在思想一旦被释放出来,就不再受创造者控制。

有些人怀孕并不是因为喜欢孩子。孩子出生的时候她们也许会对孩子有所期待,但是孩子将来是个什么人,并不在乎母亲生他的时候怎么想。

十三世纪基督教把雅典理性融入宗教学说之后,学者们开始用理性思考世俗的问题。这一章我们要说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两大思潮。

  • 一个是科学被用于改善人类自己的生活
  • 一个是人们开始想要有自由和自然权利

0x1:科学和副产品

今天人人都知道科学是好东西,咱们中国人爱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这句话有问题。科学和技术其实是两回事;那么如果科学不是生产力,你还要科学吗?

很多国人不能接受“中国古代没科学”这个事实,就是因为没有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技术是解决方案,可以在经验和试错中获得。好木匠不需要理解牛顿力学,乒乓球运动员不必是一个空气动力学专家。而科学,钻研的是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中国古代有很好的技术,但是没有科学。

李约瑟认为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有科学的证据,但沈括其实只是用笔记的形式记载了当时的一些见闻和社会生活情况,涉及到了科技的话题而已。他书里有很多属于怪力乱神的东西,跟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个性质,并不是为了探讨科学。

那为什么中国人不研究科学呢?当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而是因为中国人务实!当科学还处于幼小阶段的时候,它是没有用的。科学不是生产力。

最早研究科学的人都是精神驱动。雅典人是为了用自然的法则来修炼自身的理性,中世纪基督教科学家是为了荣耀上帝。伽利略晚年受到教会打压,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为了证明上帝的伟大。开普勒和牛顿用非常精密的方法、最好的观测技术来研究天体运行,因为他们要证明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如此精密的宇宙……

可是人们慢慢发现,科学好像还有一些实际的用处,作为副产品,可以用来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比如天文观测可以带来更精密的历法,科学方法也可以用来研究政府的组织方式……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有感于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说我们为什么非得把实用价值当做科学的副产品呢?研究科学就应该是为了改善人的生活!

我们知道培根有句名言叫“知识就是力量”。在今天听来这句话天经地义,但是在当时,知识原本是人的道德义务,或者是一种修炼方式,人们并不推崇什么力量。如果培根跟柏拉图说“知识就是力量”,柏拉图会非常反感。所以培根喊出这句话来,其实是有点反叛精神!

但是请注意,培根可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培根仍然坚信上帝,只不过他想让科学从上帝这条大船上脱钩,去为“人”服务。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 - 1650)赞同培根的知识观,而且走得更远。笛卡尔在数学和物理学上都有贡献,而且在哲学上质疑宗教学说。笛卡尔拒绝接受直接灌输给他的知识,他怀疑一切……但是,笛卡尔并不怀疑上帝的存在。他的论证方式是“我思故我在”,说我可以怀疑周围一切事物都是假的,但有一件事情我知道肯定是真的,那就是我正在思考。而既然我能思考,这就说明上帝是充满善意的,他允许我思考。如果没有上帝,我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一个“我”在思考。

你看,宗教是科学的早期赞助人,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都有存在感。但是,这个思想趋势是,研究科学的目的已经从以上帝为本,过渡到了以人为本。

0x2:人权的起源

在科学发展的同时,“自由”这个观念也在发展。我们知道《圣经》里就有自由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的发展壮大,可不是教会主动推动的,其实是教会压迫人民给压迫出来的。

天主教会的势力越来越大,表面上说的都是信仰,实际干了很多黑暗的勾当,政治操作非常肮脏。人民厌烦了教会伪善的说辞,结果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 - 1527)应劫而生。

马基雅维利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君主论》,说什么美德啊、理性啊都是假的。马基雅维利不相信基督教道德义务和雅典理性那一套,认为人根本就不是由理性驱动的,而是由欲念(passion)所驱动的。人性本恶!权术运作本质上就是利用和操纵人的欲念。

马基雅维利这一套有点像中国法家的思想,至今仍然有很多粉丝。《君主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道德家可能会认为这种学说流行代表社会的堕落,但是,正是这样的学说让凡人,不是作为理性的修炼者也不是作为宗教的信徒,而是作为一个世俗的普通人的意识觉醒了。

几乎与此同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 - 1546)领导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唤醒了个人主义。路德非常反感当时天主教等级森严的体制,他说我们能不能不忘初心回到母体,上帝面前难道不是人人平等吗?哪怕是一个木匠、一个理发师,也可以自行亲近上帝,他们和主教是一样的!路德号召人人自己阅读《圣经》,还把《圣经》翻译成德语,推广到田间地头。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动摇了。人说路德所做的,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人权宣言”。

路德虽然重视个人,但他可不是一个“民主人士”,他赞同君主集权,而且认为权力应该忠于上帝。路德并不相信人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

但是思想只要开了头,就可能继续发展下去。人民越来越受不了教会的压迫,从1618年到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就是关于压迫和反压迫的一场宗教战争,总共死了800万人。人们意识到如果宗教再不宽容,结果就只能是大屠杀。这时候,“人权”这个概念出现了。

第一个提出“人权”概念的,是咱们得到的读者应该很熟悉的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 - 1679)。霍布斯的人权是人的自保权,也就是生命权。霍布斯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什么寻求理性那些高大上的意义,而是……活着。

但霍布斯的先进之处在于,他提出活着,是人的一项权利(right)。不是你允许我活我才活着,是我本来就应该活着。但当时的状况是老百姓就算有权利也没有权力(power),power 都在教会和国王那里,这怎么办呢?霍布斯给专制政府找了个合理性,他说老百姓为了自己的生存权,可以容忍一个专制政府。霍布斯说如果没有专制政府,社会上就会发生“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霍布斯打开了“人权”的大门。人们意识到世界上除了 power 之外,有 right 的存在,原来有些东西不需要谁的恩赐,是我天生就应该拥有的。有了权利意识,人们就开始思考,除了生存权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权利呢?

这就引出了一个最厉害的人物,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 - 1704)。洛克提出,人总共有三个自然权利,分别

  • 是财产权
  • 生命权
  • 自由权

这三项权利来自于自然法则,是人天生就有的

为什么说天生就有呢?因为自然法则给人带来了三个义务,而义务就有权利。如果我们有义务不能偷盗,那么对应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财产权才行。如果我们有义务不去杀人,那就得承认每个人都有生命权。如果人不应该压迫人,那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由权。

洛克非常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比如你对某一块土地拥有财产权,那么洛克就要求你把这个土地利用起来,比如耕种它,否则你就不配拥有……洛克的这个主张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好,既然人有自然权利,那么法律的作用就应该是保护这些权利。而既然人都是自由的,政府就不应该是专制政府,而应该所有人共同同意之下的产物。洛克认为如果这个政府是专制政府,人民就有权推翻它。洛克的这些思想跟霍布斯支持专制政府的态度完全不同。那你说谁说的对呢?那当然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只讲生存权的人民只配拥有专制政府。

洛克甚至还提出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两权分立的政治思想,给后来美国搞三权分立,再加上一个司法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18世纪亚当·斯密论证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其实也是人权。自由市场的确有经济上的好处,但市场存在的理由并不仅仅是有好处,而是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利,人有权自由交易。从权利角度来说,自由市场是唯一合理的经济制度。

0x3:美国的建立

夏皮罗认为,美国的建立,是前面说的所有这些西方重要思想集大成的结果。

  • 美国宪法讲平等。而平等思想最早来源于《圣经》中“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这句话。
  • 美国宪法讲保护人权,说人有三项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那洛克所说的财产权在哪呢?财产权包含在“追求幸福的权利”之中。追求幸福的权利不仅仅是财产权,还包括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劳动、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包括信仰自由。
  • 美国宪法讲义务、讲权力的制衡,这些思想直接来源于宗教提供的意义和哲学家提供的理性。夏皮罗认为美国建国这件事儿,是西方思想的巅峰时刻……接下来就是衰败……当然对此咱们中国人不一定赞成。

0x4:小结

思想是人提出来的。但是思想进步中的每一步,当事人都不完全知道这个思想意味着什么。科学家一边搞科学研究一边赞美上帝,哲学家一边倡导人权一边拥护专制,他们只是做他们的时代能做的事。

而思想一旦产生,它就要传播出去,它就要长大,它就可能变成完全不是当初那个样子。人控制不了思想。

这就是思想史的趣味。世界上真的有永恒不变的思想吗?

 

六、意义危机

鲁迅有个小说叫《伤逝》。说有一对进步青年男女,男的叫涓生,女的叫子君。两人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自由恋爱,离家出走,生活在了一起。自由是自由了,枷锁是没有了,可是两人的经济来源也没有了。这日子怎么过呢?两人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好分开了。子君在悲愤中去世,而涓生居然还埋怨子君没有生存能力!

我听说有些研究认为,包办婚姻的幸福度比自由恋爱婚姻高。不过鲁迅说的看似是个爱情故事,实则是个革命寓言。诚知此恨人人有。你认为别人强加给你的东西不好,是压迫,那你自己能找到更好的吗?通常的情况是,你不能。

上一讲我们说到,耶路撒冷提供的意义和雅典提供的理性,通过几代思想家,到美国建国,达到一个顶峰。但是思想不会停止演化,世俗化的趋势一旦开启,必然就要发展到驱逐上帝,让人类自己做主。

但是这时候人们就面临一个难题。耶路撒冷和雅典给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基督教说你要亲近上帝,哲学家说你要完成自己的 telos,而聪明的我们,知道这两个说法都不科学,是包办婚姻。可是如果你不信这两个说法,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0x1:去上帝化

马基雅维利打响了对教会的第一枪。我有时候感觉咱们中国的李宗吾就是小号的马基雅维利……或者说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就是精装版的《厚黑学》。马基雅维利倒是没有公然反教会,但是他在书中对教会的道德说教、对《圣经》的传统价值观大肆嘲讽,认为都是面厚心黑的手段,其实背后是强权。

而到霍布斯这儿,可就不仅仅是嘲讽了。霍布斯直接说《圣经》中所谓的启示都是当事人在说梦话,而雅典哲学家的什么 telos 都是无稽之谈。那什么是真的呢?权力才是真的。霍布斯提出,道德的对错、正义和非正义,都是相对于权力而言的,谁有权力,谁就是正义;什么能让你获得权力什么就是对的。人生哪有什么高大上的目的?活下去就是最大的目的。

现在有一派哲学思想叫“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认为不存在客观的对错,霍布斯就是他们的祖师爷。

接下来,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对宗教就不但是嘲讽和否定,而是敌视。斯宾诺莎认为宗教带来了人群之间的争议,乃至于仇恨,这个看法和当今最著名的无神论者道金斯是如出一辙。斯宾诺莎明确指出上帝是人造的。

那既然没有上帝,人生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呢?斯宾诺莎说,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快乐,远离痛苦,“离苦得乐”,这跟现在某些佛教人士用的词汇差不多。

跟霍布斯不同的是,霍布斯是主张专制集权政府,而斯宾诺莎则是一个“自由论者(Libertarian)”,主张最小化的政府。斯宾诺莎说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要把你以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政府应该无为而治。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英国哲学家,他也是无神论者,但是他的观点就比前面这几位都高级多了。休谟能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论证人们声称的“奇迹”都不可信,还提出过严肃判断因果关系的哲学思想。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休谟的看法非常接近现代哲学家,认为人生其实没有意义,或者说至少没有客观的意义。

休谟有个著名的“is - ought”区别论。所谓 is,就是世界是什么样的;所谓 ought,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休谟说,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没关系。你不能说因为世界是这样的,我们就应该做什么什么,那是两回事。那么由此说来,人就无法从对世界的观察中找到人生的目的。

休谟这番逻辑无懈可击。可是既然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到底有没有科学的人生目的呢?

0x2:用理性构建目的

启蒙运动最大的特色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理性。上帝可能是假的,但理性总是真的。那我们能不能纯粹用理性来构建一个人生的目的呢?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对人生意义的立场跟斯宾诺莎差不多,都主张人生的意义就是要离苦得乐,而且政府管制要最小化。伏尔泰的思想贡献在于他把这个立场给理性化,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这里又借鉴了培根关于知识的说法。

不过伏尔泰多考虑了一步。他想到如果人人都只想把自己的快乐最大化,那会不会都耽于享乐而不工作呢?那社会还如何运转?伏尔泰的解决方案是让那些理性不足的人、那些依旧信奉上帝的人去工作吧,我作为最理性的人可以享乐……

这当然就非常说不过去了。真正严肃地把人生目的理性化的,还得是康德哲学。

我们都知道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有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思考得越深越持久,就越让我感到赞叹和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一个是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的意思是说,人自身就有道德本能。人生的目的在哪里?就在我们内心预装的那套道德系统里。这是一个“先验”系统,类似于数学公理不证自明。康德称之为“绝对律令”。

康德的道德哲学核心思想,简单地说,是,

  1. 你不能把人当手段,人只能是目的;
  2. 一个行动是好是坏,不是结果决定,而是由行动本身决定;
  3. 什么是好的行动?必须是适合所有人都这么做的行动。这有点像是“黄金法则”:你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去对待别人;
  4. 人生的自由就在于无条件地采取好的行动。

这的确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系统。现在很多人谈论道德,都采纳康德的标准。但是,这套标准是有问题的。

一个问题是它不允许我们做复杂的道德计算。按照绝对律令,撒谎这个行动就是不好的。那如果我撒一个小谎能给很多人带来好处,也不能撒谎吗?如果杀一个人,能救十万个人,也不能杀人吗?康德不跟你讨价还价。

这也是为什么康德的系统不能让所有人接受。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就提出了另一个也是逻辑自洽的道德系统。边沁的思想叫“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主张道德就是把全社会的总幸福给最大化。边沁说你可以做计算:如果让一个人做出一点小牺牲能给其他人带来很大的幸福,我们就可以让他做点小牺牲。

那你说是康德对还是边沁对呢?此事古难全。

目前为止,想要构建一个人人认可的、理性的人生意义,似乎是不可行的。

再往下推导,人们发现连理性都可能是幻觉。

0x3:去除理性

人真的是理性主导的吗?

  • 马基雅维利和培根都认为人除了理性(reason)之外,还有欲念(passion)。不过他俩倒还相信人可以用理性去控制欲念。比如如果我是政客,我就要使用我的理性去利用别人的欲念。
  • 而霍布斯干脆就认为人其实根本就是由欲念驱动的,人为了活着可以做任何事情。
  • 斯宾诺莎认为理性就算有用也很有限。人一直是被欲念驱使着走,而且还不知道自己是被驱使的,这就好比说一块在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石头,还以为自己很自由,殊不知它是在沿着固定的轨道运动……
  • 休谟的观点则再一次取得最高分,跟现代进化心理学非常相似,认为理性其实是欲念的奴隶。你不是用理性决定想干什么事儿,你是已经想干什么事儿了,然后用理性说服自己和别人。
  • 卢梭(1712-1778)则提出,欲念也有好的啊!因为共情作用,我看见别人受苦自己心里也难受,我就想帮助他,这不很好吗?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所有人的共情作用共建和谐社会呢?

理性一直在丢分,欲念一直在得分。

等到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就完成了对上帝的最后一击。人们终于意识到,人其实也是动物。

很多人会问,真的有道德吗?动物的有些行为看起来像是在舍己为人做好事,可是你仔细想想,它那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自私的基因。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看起来非常复杂,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提高自然选择中的适应度吗?说白了还不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传宗接代吗?

上帝已经彻底死了。

有些思想家意识到,这样下去好像不行啊。失去信仰,人还能管好自己吗?

俄国小说家、《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表达过一个担心。他说可以不信上帝,但总会信一个东西。比如说信君主。也许将来世间哪位君主能给人提供面包,人们就会崇拜哪位君主。人可能会变成只认面包的巨婴!我们会面临一个争夺惨烈的血与火的世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则提出一个更激进的观点。在尼采看来,我们前面提到什么霍布斯、斯宾诺莎、伏尔泰、康德、边沁等等这些思想家,他们说来说去,人生的意义还不是追求幸福和做好事吗?这不还是基督教的那一套,只不过变个论证方法而已吗?现在既然上帝已死,我们就应该发掘全新的人生意义。

尼采提出的意义,是诚实、自我奋斗、勇气和强大。

总结一下,

  • 【马基雅维利】:反对道德说教,人受欲念驱使,理性是教徒的说辞。
  • 【霍布斯】:活下去是目的,其他都是手段,谁有权力谁就正义,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商场如战场,适者生存。
  • 【斯宾诺莎】:上帝是人造的,人人离苦得乐,欲念驱使周而复始,类似佛教的轮回说。
  • 【伏尔泰】:为了离苦得乐,改善物质生活,非理性者努力工作。
  • 【大卫・休谟】:客观世界所在,寻找不到意义,理性是欲念的奴隶。
  • 【康德】:人有道德本能,采取好的行动,待人应按黄金法则。即绝对道德律令。
  • 【尼采】:既然上帝已死,发掘全新意义,诚实、奋斗、勇气和强大…

上面讲的这些哲学思想,你认同哪一款呢?我们看看身边和网上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中是不是都能找到前面某一位思想家的影子。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也有类似的想法。

  • 你大学报考一个专业,你想的是4年这个专业的就业前进的收入待遇如何。
  • 你身处武汉,在经历了2020新冠之后,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获得未来更大的健康和自由,适当和适时地交出自己的「自由权」给一个维权政府是理性的。
  • 你是一个管理者,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之后,你希望动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操控你的下属,你认为人都是受欲望所驱动的,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 你是一个自由主义民主论支持者,你希望政府能够放松管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将自裁权交还给人民。
  • 你是一个大学教授或者科研工作者,你强烈排斥社会上盛行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你视金钱如粪土,你坚信,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与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的一生应该追求的东西。
  • 你是一个改革乐观派,你认为人生意义是 “尽可能多的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不断的追求进步,自我完善”,你认为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作为个人也可以不断无限地提升和优化自己。
  • .....

凡此种种,只要你在社会上历练地足够久,足够深,你一定会遇到各类思想的“传承者”,他们都是这些思想的“行动载体”。

但我觉得“意义”这个东西,有时候不一定非得太较真。咱们中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没有整天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应该采纳哪种价值观,糊里糊涂一辈子就过去了。从不好的方面来说这个不较真的态度使得中国近代没出什么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说, 我们也不至于犯特别大的错误。

 

七、公共意志的幽灵

当我们谈论“西方”政治的时候,一般的印象大约就是现代化的民主国家、权力制衡、自由媒体、宗教信仰自由等等。但如果你真正站在西方的观念上去考虑西方政治,你就会发现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俄罗斯和土耳其都有选举,但它们跟我们说的西方好像不太一样。再往细分析,法国和美国非常不一样,甚至英国和美国也有不同的地方。而且西方各国在历史上的状态和现在也不一样。那要是站在西方的观念上理解西方,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这一章我给你提供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使用这个视角,局面就非常清楚。

这条主线就是,个人和国家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催生了现代的各个国家。

0x1:法国大革命的遗产

在摆脱宗教束缚的同时,西方学者们设想了各种不同的意义。美国建国坚持了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而不久之后发生的法国大革命,则彻底抛弃了传统的意义观。

法国大革命有三个理论依据。

  • 一个是伏尔泰对宗教传统价值的嘲讽
  • 一个是知识分子对人类理性能力的乐观情绪,
  • 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卢梭的“公共意志(genral will)”思想

上一章我们说了,卢梭的设想是一群人有一个共同的欲念,那我们把它当做公共意志,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意义吗?

卢梭这个观点听起来是挺好。这不就是“人民主权”吗?人民的意志最大,这能有啥问题?但是在保守主义者看来,不管卢梭的本意如何,他这个思想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头,带给后世的是血流成河。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人们打着卢梭这个思想的旗号进行的。教会和国王都是邪恶的压迫者,人民最大,所以大革命把他们都推翻而且都杀死了。大革命还推出了《人权宣言》。大革命是人民的胜利,是吗?

我听说目前为止,全世界总共出版了四万种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充满争议的事件。卢梭说的是人的意义可以来自公共意志。而大革命以后,这句话就变成了,人的意义来自国家。人不再是上帝的人也不再是 telos 的人,人是国家的人。

《人权宣言》说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都生而平等,都有权利……但是,自由有边界。边界由法律决定。而法律,则由公共意志决定。权利有限制,国家可以限制个人权利。

单是这么说你可能不觉得有啥不对,但是我们跟美国宪法做个对比你就发现问题了。美国宪法说的是天赋人权,你本来就有那些权利,说白了是上帝给的,不是国家给的,政府只能保护你的权利。而法国这里说的是你的权利,本质上是国家给的,如果国家有需要,就可以随时限制甚至收回你的权利。

有一期罗辑思维叫《右派为什么这么横?》,罗胖讲过保守主义的鼻祖埃德蒙·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批评和反思。我建议你去看一下那期节目,咱们这里就不细说了。我们要说的是,法国大革命留下了一颗集体主义的种子。

这颗种子后来成长为三大流派,对应三种国家形态:

  • 浪漫民族主义(romantic nationalism)
  • 集体财富再分配主义(collectivist redistributionism)
  • 科学进步主义(scientific progressivism)

浪漫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一个结果,就是把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层级,什么贵族、领主、教会,全都抹掉了。以前的欧洲人只知道有领主不知道有国家,所谓“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而现在是个人直接和国家发生关系,你是国家的成员。这个观念,就导致了军队组织方式的变化。

以前的战争都是少数人的事儿,军官都是贵族,如果你是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别说谁跟谁打仗,就算是改朝换代都跟你没有多大关系。但现在你是国家的成员,你就得为国家参战。

大革命四年之后的1793年,法国对奥地利发动了一场战争。法国在这次战争中的军事动员,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力,法国来了个全民皆兵。所有适龄男子都在征兵范围之内,哪怕不适龄、哪怕是女性,也要为战争服务。军队管理方式也从贵族制(aristocracy)变成了精英制(meritocracy),也就是不论出身,谁战斗水平高谁就能当军官。

于是法国的战斗力大大加强。于是欧洲别的国家为了应对法国,就纷纷效仿法国的制度。于是就出现了“民族国家(nation-state)”这个概念。从此之后,人们对国家有了认同感。我是一个光荣的法国人,我要为法国而战。

那你说现代国家不都是这样的吗?是都有点这个意思,但是其中有个强度问题。民族主义有两个好处。

  • 一个是政府直接对全体国民负责,没有中间的压迫者,那么政府就会满足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保障公民的权利。
  • 第二是它给了民族自决权。比如中国以前并不是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是被列强侵略,中国人才有了国家认同感,说我们是中华民族,我们要打败外国侵略者。

但是民族主义再往前发展,就容易走极端。

  • 政府权力太大就可能压迫自己的公民
  • “国家利益至上”喊得太响就可能变成“我们国家”的利益至上,就有可能去侵犯别国的主权。

而当时的很多哲学家,就在把民族主义往极端的方向推。比如黑格尔(1770-1831)就非常赞赏民族主义,他干脆就认为历史是以国家为单位驱动的,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时代精神(Zeitgeist)”。历史会评判哪个国家的时代精神是对的,而个人,就要为你的国家服务。

在上帝和 telos 之后,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意义:国家。

集体财富再分配主义

另有一些哲学家,则把法国大革命看成是一个让人与人更加平等、乃至于消除阶级差异的革命。这一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我们把他们称为“集体财富再分配主义者”。

这一派学者认为,所谓的私人财产,其实从来都不完全是个人创造的,所有财产都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应该都算是集体的财富。那既然如此,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国家就应该把财富进行再分配。

集体财富再分配主义者认为私有制把劳动给“异化”了,把人折磨得不像个人,这是不对的。人应该主动去改造社会,消灭阶层的不平等。最起码来说,政府也应该提供免费的教育和最低的生活保障。

咱们中国人对这一派思想早就非常了解,即所谓的劫富济贫。

科学进步主义

所谓科学进步主义,换个说法就是官僚主义。我们设想,现在没有贵族也没有教会了,“公共意志”怎么样才能管理国家呢?国家的实际管理者,其实是官僚集团,也叫“公仆”。

那人民凭什么服从公仆的领导呢?答案是公仆是治国的专家。科学进步主义者相信专家治国。宗教是迷信,贵族是专制,现在我们用科学治国,这总没问题吧?

这其实有两个问题。

  • 一个问题是我们知道科学是一套方法而不是结论,使用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就是对的。专家自以为掌握科学,并不打算征求人民的意见,那万一你信奉的科学知识是错的,这不是压迫人民吗?
  • 另一个问题在于科学本身对人民并没有什么要求,你说要用科学治国,就必须提供一个科学之外的目的。公仆们选择的目的是“进步”,说我们要使用科学让人民更健康、更富足、受更高的教育,等等。

这两条结合起来,科学进步主义就是官僚集团不打算让老百姓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他们一定要对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干预。

总而言之,卢梭的“公共意志”演化出三大主义,本质上都是集体主义。它们的共同点是人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人意志要服从于集体。它们的分歧也很明显。

0x2:思想演进和所处环境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思想都是人对环境的反应,思想不重要,其实不是这样。当然环境对思想有作用,不然法国为啥跟美国不一样,但是我们考察历史,总是少数人先有一个思想,很多人接受了这个思想,再因为这个思想而改变世界。

没有前面说的这些思想,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这些事情,

  • 浪漫民族主义发展到极致,代表国家就是纳粹德国。
  • 集体财富再分配主义的代表国家是苏联。
  • 科学进步主义的代表国家。你可以从几个经济发展好的亚洲国家身上看到科学进步主义的影子,但你可能想不到,科学进步主义的一个代表国家就是美国。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政府大肆扩充官僚集团,可以直接干预经济。当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儿,很多人认为罗斯福是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但是也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罗斯福新政“延长了”经济大萧条。

政府应不应该干预经济不是我们这一讲的主题,但美国政府曾经打着科学的旗号搞优生学研究,打压少数族裔,甚至逼着所谓智商低下的人进行药物绝育,这在今天看来是绝对的坏事。

0x3:小结

我想用最简单语言给你总结一下这几个主义所代表的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 美国建国和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政治形态,是个人和国家基本上没关系。人们没有什么国家认同感,对宗教和自己的亲族更有认同感。
  • 美国宪法倾向于个人主义。个人有天赋人权,国家的作用只是保护个人权利。
  • 法国大革命开启了集体主义,它有三个派别。
    • 浪漫民族主义是个人要为国家服务,国家要对外竞争,要搞帝国主义。
    • 集体财富再分配主义不在乎国与国的竞争,但是要求国家为个人服务,消除阶级差异和贫富差距。
    • 科学进步主义则要求国家率领个人进步,并且为此可以直接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我们看看现代世界每一个国家,是不是都是上面某些主义的某种混合呢?夏皮罗认为美国宪法代表的这一派才是历史的正确一侧,因为历史证明集体主义的三大派别都会走向极端,而直接的结果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

这些战争结束之后,人们意识到集体主义真是不行。西方再次陷入意义危机。

 

八、人为什么活着

贯穿这本书的一个主题,是思想家要寻找人生的意义。说白了,就是人为什么活着。

过去是耶路撒冷的上帝和雅典的目的论给人提供了意义。人活着就是要在道德上完善自我,去接近上帝;或者说从理性上修炼自我,完成你的telos。可是后来上帝已死,雅典哲学家的 telos也被抛弃了,后世的人又想出了其他的意义,比如单纯就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享乐,特别欧洲大陆曾经奉行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人活着是为了国家、为了集体。这个思想容易走极端,带来过巨大的灾难,所以集体主义在二战以后就基本上被西方抛弃了。

这一章我们要说的是西方在战后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那你首先可能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如此关心人生的意义呢?你看咱们中国人对这个问题好像并不怎么在乎,谁也没整天追问我为什么活着。大家想的都是要活好,改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家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自己的责任就行呗?

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西方有“较真”的传统,也许也是基督教和雅典的基因。人们真的是用思想指导行动。

用思想指导行动,表现在社会上,就是有各种“思潮”。而思潮又带来了人民运动,比如美国以前的民权运动、最近的女权运动、同性恋运动等等。包括当前美国两党的政治斗争,也是思想指导行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阶层和利益之争,两党都有各个阶层的支持者,它更是理念的争论。

所以跟西方打交道不能只谈利益,只谈利益是交不到朋友的。你得跟他讲理念、讲思想、讲哲学。

0x1:科学与意义

史蒂芬·平克非常推崇启蒙运动的理性,反对宗教的蒙昧。但是在夏皮罗看来,平克这个态度,是自相矛盾的。

平克那本书的开头,写到有个学生问他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活着?”

平克用整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说你活着就要做一个有理性的人,要求知,要追求幸福,要体验人生,要帮助他人等等等。

而夏皮罗提出一个质疑。他说你平克说的这些,其实并没有回答开头的问题。你说是“建议”对方如何活着,可人家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活着。人家为什么要接受你的建议呢?

那平克为什么说不清楚呢?因为他对启蒙运动的理解是站不住脚的。

平克想要理性,不想要宗教,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用理性的光辉照亮了宗教的黑暗,但是我们现在知道,相信人可以有理性,相信理性终将胜出,这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情怀。是宗教孕育了启蒙运动。而另一方面,平克整本书都没有提到法国大革命,他完全不在意因为对理性的过分乐观导致了什么样的灾难。

所以夏皮罗说,平克这个态度,就相当于你说你想要有一个果园,但是你只想要树上的果实,而不要果树下面的粪肥。这是投机取巧。

事实上平克建议的这些活法,都是耶路撒冷和雅典的情怀。是宗教和哲学家告诉我们人要追求幸福、要有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有道德。平克只是简单地把这些信念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东西。

那科学本身到底能不能提供人生意义呢?现在有很多科学家持有一个严肃的立场,叫做“新启蒙”。新启蒙也是赞赏理性,但它不像旧的启蒙运动那样认为意义来自上帝或者telos,而是想完全从科学出发,去推导一套人生意义。当然这个工作现在还没有完成,那也许是因为我们对科学的了解还不深……如果我们将来找到爱因斯坦追求的那个大统一理论,了解了世界的真相,也许就知道人生的意义了。

比如我们以前讲过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创造的起源》这本书,威尔逊就是一个新启蒙主义者。威尔逊试图使用生物学知识推演个人和社会的行为规范。

但是夏皮罗认为新启蒙主义者的努力将是徒劳的。这个关键在于科学,从来都只是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运行的,提供的是“is”,而正如休谟所说,is 和 ought 是两码事。科学只能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子,而没告诉你应该怎么办。我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围棋,科学能告诉你围棋的规则是什么,怎么下能提高赢棋的概率,但是科学不能告诉你为啥要赢棋!你完全可以不下这盘棋!

你想要赢棋,这个动机,能来自哪里呢?

0x2:自然与意义

另有一派思想家也讲科学,但是并不讲理性。他们认为科学其实告诉我们,人本来就是一种动物,受各种欲念支配……那我们为啥不回归自然,释放天性呢?真实的天性,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意义。

弗洛伊德是这一派思想的精神导师。弗洛伊德说人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受到“潜意识”的控制。你童年经历的不幸会一直以潜意识的方式折磨你,让你去做一些怪异的事情。所以要治疗精神问题,你必须唤醒自己的潜意识。

今天还有很多人推崇弗洛伊德,但是弗洛伊德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科学家,他的“研究”方法不是科学方法。弗洛伊德的学术道德非常差,比如他在 1896 年的一次讲座中说自己治好了18个因为童年受到性虐待而导致的精神病人,但实际上他一个都没治好……但是你不能不说弗洛伊德是一个思想家。

而弗洛伊德这个唤醒本能的思想,后来被著名的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 1894-1956)继承了。你想必听说过金赛,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曾经满大街都是《金赛性学报告》。金赛把美国人描写成了性关系极其混乱的一群人,简直是男的婚后都出过轨、女的婚前都堕过胎……但是据后人考证,金赛的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的偏差,他调查的是极为特殊的一群人,根本不能代表美国社会的全貌。

追求天性这一派,最终走向了享乐主义。

0x3:存在与意义

如果科学不能提供意义,意义应该从哪来呢?欧洲有一派新的哲学思想兴起,叫做“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和萨特。总结来说,存在主义说的是,人的“本质”是次要的,人的“存在”,这个事实,才是关键。

别的都不重要,都有可能是假的,唯一重要的,唯一绝对是真的的,是你存在。所以人不应该向外寻求意义,不要问外面的要求说你应该要什么,你应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问问自己想要什么。你自己,才是你人生意义的来源。

注意存在主义可不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是说你应该服从自己的天性,而存在主义说天性也不重要,你是彻底自由的,你完全可以打破天性,放飞自我。

存在主义不但认为意义是主观的,而且认为所谓“真理”,也只有主观的。存在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只不过是“解释”而已。

这是“后现代”的典型思想,我给你举个例子。牛顿力学说引力是一种平方反比有心力,能把行星运动描写得很好。而爱因斯坦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引力,大质量天体的作用是弯曲了它周围的时空。这就是对大自然的两种解释。那你说哪个解释对呢?没有什么对不对,都只是“解释”而已,牛顿的理论是个很不错的学说,只是对“水星近动”这个事儿的解释力不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相对论也不是绝对真理,也许将来会有更好的解释。

如果连真理都是主观的,那善恶、道德当然也都是主观的。没有什么客观标准规定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只问自己想做什么,对自己内心保持真诚……

0x4:小结

咱们总结一下。讲科学和理性的新启蒙主义听起来比较合理,但是从哲学上有点解释不通。享乐主义和存在主义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好像有点脱离现实。那你可能会问,享乐主义和存在主义这两派思想为什么会有人大张旗鼓地追随呢?

因为这两派思想具有革命的特点。它们强调的不是什么低端情趣,而是要打破传统的束缚,要让人获得解放!支持这两派思想的人把自己看做是英雄:不管你是政府也好、组织也好、教会也好、家长也好、社会习俗也好,你要限制我我就要革命。这些思想也是当今美国“左派”的起源。

那你更认同哪一派呢?我觉得大多数人的想法应该和平克差不多,我们相信科学,同时也赞赏理性,希望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也愿意做个有道德的人。

而我们这一章说的是,这些想法是不能单单从科学出发,完全用逻辑推导出来的。这些想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你为什么接受这些想法?因为这些观念早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你的思想。这些观念是历史的产物。

这个教训是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去谈论意义。我们以前讲过一位神人,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史蒂芬·沃尔夫勒姆的世界观,我认为他说的比平克这帮人好多了。沃尔夫勒姆说随着科技进步,到了人几乎无所不能的未来,人类恰恰就只能从历史中寻找意义。

我们为什么活着?因为我们要传承历史……否则整个人类的存在,都毫无意义。

 

九、美左和美国 

这一章的主题是当今的美国。

我们知道美国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的理念分别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 自由主义者强调结果公平,讲关爱,呼吁更多的社会福利
  • 保守主义者强调起点公平,讲奋斗,希望美国人保持自立自强的传统

这两种理念其实谈不上对错,如果大家的共同目标都是希望国家能更好,然后对客观事实有个基本判断,这个分歧无非就是视角和解决方案的区别,就如同教育孩子,父母二人的方法肯定有差别,但是不会有本质矛盾,都是为了孩子好。

而现在美国的状况并非如此。两党支持者严重分裂,社会分歧越来越大。在中国人聚精会神搞经济建设的这个时刻,很多美国人追求的是别的。特别有一群极端的自由主义者,中国人称之为“白左”,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论和思想,好像有点不可理喻。

当今美国社会的矛盾是什么?白左到底想要什么呢?

0x1:左派的基因

二战结束之后,欧洲人几乎干脆就放弃了宗教传统,而美国国内没有经历什么战乱,去教堂的人仍然很多,传统价值观也保留下来了。

传统观念并没有阻碍美国社会进步,而且可能还促进了进步。从1950到196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就不用说了,在社会方面,很多黑人进入了专业工作领域,成了律师和医生,美国有了一个黑人的中产阶层。美国女性参加工作的比率提高了一倍,达到三分之一。美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在进步,比如越来越多的人能欣赏严肃音乐。

但是美国左派,对这些成就非常不满意。

到底什么叫“左派”呢?不满意才是真左派。左派,必须得是“革命派”。这个世界上有压迫!人民在受苦!而我为了解救人民,就必须推翻这个人压迫人的制度,在美国左派看来,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这个人压迫人的制度。

过去的左派主张暴力革命,这条路现在看来是不行了。美国新左派起源于我们上一章说的存在主义思潮,现在的斗争方法主要是要维护那些被压迫的人们的权益。这些被压迫的人包括黑人、女性,最近又加上了同性恋者和变性人等等。而这场斗争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底层的逻辑。

那就是“个人自豪感”。

0x2:自尊、自豪和自恋

我们通常把“self-esteem”这个词翻译成“自尊”,但我觉得它的意思更接近于“自豪”。自尊是最起码的尊严,自豪则是自己认为自己很厉害。

美国六七十年代有一场自豪感运动。这个思想最早起源于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但马斯洛本来的意思是说你得通过奋斗,有所成就,才算自我实现,而自豪感运动认为人天生就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

最早是一个教育学家的学说。他认为以往那种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做法是不对的,动不动就批评和惩罚,这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让孩子焦虑,这不是扭曲人性吗?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成长,让他们学会遵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

这个观点其实有道理。传统的压迫式教育确实有问题,每个人的确有自己的特长,应该自由发展。但美国这场自豪感运动则是把传统的那个对个人努力的要求也当成了压迫!社会欠每个人一个自尊!你不需要成为任何别人,你要做的就是你自己!

这可不是咱们中国人爱说的“做更好的自己”,这是要做“自己”,你自己就已经是最好的!美国文化现在仍然在宣扬这个思想,动不动就是“每个人都是特殊的”、“爱自己”、比如《冰雪奇缘》的主题歌说要“没有对错/没有规则/我是自由的/Let it go……”

按咱们中国人的常识判断,如果你像 Elsa 一样有超能力,你“做自己”是自豪感;可你要什么能力都没有,这不是自恋吗?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证明这个“自豪感”教育并没有什么好效果,幻想出来的自豪不会带来真正的成就。

我们现在听自豪感运动可能感觉很西方,但是“自豪感”跟西方传统价值观其实是不兼容的。

  • 上帝是让你做他想让你做的事,并不在乎你想干什么。
  • 雅典哲学家说要用理性完善自我,而理性是客观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 资本主义制度关心的是你能为别人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

那么在新左派看来,这些当然就是压迫。

0x3:身份政治

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是真正的进步运动。以前社会上对黑人和女性有体制化的歧视,比如有些地方不让黑人进入,有些工作不让女性参加,而这些歧视现在都已经没有了。

但是新左派认为,去掉的只是有形的歧视,还有很多无形的歧视,仍然在压迫人民,不让人民做真正的自己,所以必须被打破。新左派,正在向社会传统习俗开战。

比如我是一位女性。虽然生理上是女性,但是我很喜欢工程学,我想做个工程师。那你就去做呗?新女权主义者认为还不行。现在整个社会对女性的预期就是好好照顾家庭、生孩子带孩子,不要出去工作,在这样的社会里我能自由追逐梦想吗?为了防止社会压迫女性,我们应该禁止女性在家带孩子!

用中国话说这就是“矫枉必须过正”。再进一步,新左派认为让那些受迫害的群体跟特权群体公平竞争,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女性从小生活在“女生数学不如男生好”的文化环境中,你能让她长大以后跟男性公平竞争吗?黑人从小就生活在因为歧视而导致的贫困的环境中,你能要求他有跟白人一样的成绩吗?

这些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新左派把这一套发展成了“身份政治”。你是什么身份,你身上有哪些标签,决定了你的受迫害程度。

比如如果你是一名黑人女性,同时还是个同性恋者和穆斯林,那主流社会对你的压迫可就太严重了,现在就应该重点照顾你,你说的话就特别有分量。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白人直男基督徒,那我们就要让你认识到,你享受的特权太多了。

身份政治实际上要求按照人的身份给与补偿,但是不能直接这么说,得说“多样性”。多样性是当今美国的政治正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发放研究经费并不只看科学家的能力如何,还要看他是哪个族裔的,黑人和女性科学家会优先得到经费。人们甚至要求各大学的物理系录取研究生不要再看GRE物理专项的考试成绩了,因为女生在这项考试上表现不佳。美国的医学院本来有个标准化的MCAT考试,现在为了照顾黑人也不作为严格录取标准了。

而如果你说这不对,我们应该看能力不应该看身份,那你就可能被当成种族歧视者,甚至说你是纳粹。在当前的言论氛围之下,连科学都不好使了。比如下面这三件事是有科研证据的,但是你不能说出来,

  • 第一,单亲妈妈带的孩子,面临一个不利的成长环境。可能是因为缺少父爱,可能是因为妈妈一个人照顾不过来疏于管教,总之是因为单亲,而不是因为肤色,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这个效应对所有种族都成立。那么黑人小孩之所以学习不好,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黑人男性对家庭不负责任,黑人单亲家庭特别多,而不完全是因为社会歧视黑人……
  • 第二,虽然智商不完全是遗传的,但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所以黑人整体的智商会略差一点……
  • 第三,男女的确存在生理差别,这就导致了有些工作的确比较适合男性,而这些工作给的工资也比较高……

哪个教授敢强调这三件事,他就会被说成是种族主义者和性别歧视者。这是禁忌话题。

甚至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连科学本身都有问题,所谓科学方法,其实都是男性发明的,是男权的工具!

总而言之,新左派运动的特点是三点,

  • 1. 认为主观大于客观。客观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我要有自豪感;
  • 2. 不相信人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认为自己的不幸都是社会压迫,社会必须改变,才能改变自己;
  • 3. 把理性和科学,也当做是专制压迫的手段。

这是受害者心态。而实际上新左派的典型代表往往不是真正的受害者,他们恰恰是从优越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大部分都是白人,他们是想要“代表”受害者,所以才叫“白左”。而如果一个黑人说我不想要特殊的照顾,我认为看人应该只看能力,他反而会被白左们视为黑人的叛徒。

那白左们这番努力给黑人带来什么真的好处了吗?恐怕没有。科学研究证明受害者心态只会把人变得脆弱和容易走极端。

  • 学校里那些整天认为自己受到歧视的学生成绩更差,学习动力更低,他们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接受挑战。有的人还可能走向犯罪,理直气壮地以受害者的姿态报复社会。
  • 被标记为”弱势群体“会逐渐接受自己是“弱势”的这一心态,从而在行动上也不愿付出努力,只等着他人和政府的救助。

这是当前美国社会的重大矛盾。族群身份,已经成了某些人的人生意义。

夏皮罗感到痛心疾首,但是他并没有提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也没有预测未来的思想趋势。夏皮罗呼吁美国回归耶路撒冷和雅典的传统,他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他说他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下面这四件事情,

  • 第一,人生有目的。你现在不一定知道,但你要去发现自己活着的目的。
  • 第二,你有理性的能力。你要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 第三,你身处的西方文明是独一无二的伟大文明,你享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自由。你应该珍惜和热爱这个文明,而不要整天想着去破坏它。
  • 第四,也别太极端,就算别人跟你想的不一样,大家也还是兄弟姐妹。

当然作为中国读者,我们不一定赞同夏皮罗这些看法。我认为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了解西方人都在想什么,各种思潮是怎么来的。

 

十、如何理解西方

前两年油管上有个有意思的事儿。中国有些中年男子,夏天感觉太热了,穿T恤衫穿背心喜欢把下半部分卷起来,露出肚子,外国人看到感觉很好玩,称之为“北京比基尼”。很多外国人被中国男人的自信所感染,纷纷效仿。

这件小事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有些事儿我们习以为常,换个外部的视角,才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而更重要的是,这个“特别”并不等于不好,当然,也不等于好。

那我们看别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互相注意到对方的特别之处,进而能用对方的眼光重新观察自己,这样不但能加深互相理解,还能加深自我理解。你具有的一些特点,如果不和别人比较,你都不知道那是你的特点。你认为天经地义就应该这么办的事情,可能别人不是这么办的。中国古人讲要“以人为镜”,我看做到这个程度,才算是智识上成熟。

我想跟你探讨一下今天的中国人应该如何理解西方。现在中国跟西方的交流很多,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但是你能想到,双方仍然有很多误解。我想给你提供一个有意思的视角。

0x1:个人主义

西方人和咱们中国人最重要的差别,也许可以用一个叫做“框架线段任务”的实验说明。下面图中是一个小正方形,里面有一个竖直的黑色线段。请看好,

现在我们把这张图拿走,再给你两个跟刚才那个正方形大小不一样的两个正方形,请你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 一个叫“相对任务”,就是在新正方形中也画一条线段,线段长度跟正方形的相对大小要跟前面那个图形一致
  • 一个叫“绝对任务”,也就是不管新正方形有多大,你都要画出跟原来那条线段一样长的一条线段

两个任务的正确答案如下图所示,

研究表明,

  • 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完成绝对任务的得分更高
  • 而东亚人,更擅长做好相对任务

换句话说,西方人看什么东西,更关注这个东西“本身”,而咱们东方人更关注这个东西跟其他东西的“关系”。

我还听说过其他的实验,结论都是相似的。

  • 比如给美国人看一个人的照片,美国人注意的就是照片中的这个人
  • 给韩国人看同样的照片,韩国人会很关注照片的背景中都有什么东西

这个道理是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东方人更注重个人跟群体的关系。而这个差异已经潜移默化到了视觉的层面。如果有什么东西能称得上“根深蒂固”,我认为这就叫“根深蒂固”的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都是农业文明,居住地点是固定的,身处熟人社会必须时刻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而西方人,特别是英美,起源于海洋文明,搞贸易,习惯了独自在陌生人的世界中闯荡。也可能是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给西方文明种下了个人主义的基因。也有人认为是启蒙运动以后,西方的个人主义倾向才越来越强。

不论如何,我们要了解西方,必须首先明白这一点:西方人讲个人主义。

注意这可不是说个人主义好。其实我私下认为咱们中国人的整体视角更高级……但是我们得理解这个差异。理解了个人主义,你才能理解中国跟西方的各种观念冲突。

0x2:个人和群体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说有这么一件事,

从前有一个女人,她家里有一面很旧的国旗,都已经褪色了,她不想要了。但是国旗毕竟是块挺好的布,她不舍得扔掉,就国旗撕成了好几块,放在家里当抹布用。这件事没有被其他人看到,只是她自己在用。

那请问,她这么做是不道德的吗?

美国人认为这样做没什么问题。只要不伤害别人,你爱干什么那是你的事儿。而研究者问印度人,印度人说这个女人做的不对。他们会列举一大堆理由,说这件事能拐弯抹角地伤害了谁谁谁,但是进一步的心理分析发现,印度人纯粹是先认为这件事不对,再去找理由证明自己的立场。

你只有理解个人主义才能理解这个心理差异。

  • 个人主义者认为人是一个一个的,“个人”是最重要的东西,以确保个人自由为优先,前提仅仅是不伤害别的个人。
  • 东方人比较重视群体,可能你没有伤害任何一个具体的人,但是你伤害了“群体”,哪怕只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也不行。

我们知道西方,特别是法国和德国,曾经在近代经历过集体主义盛行的阶段,结果带来的是血腥的法国大革命和德国法西斯战争。所以今天的西方世界,尤其反感集体主义。美国人认为集体会压迫个人,集体会作恶。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认为私营企业是道德的,是高效率的,是美好的;而官办企业则是不公平的,是低效率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甚至连美国政府都认为凡是能交给私人做的事儿都应该交给私人,而不应该由政府做。比如美国的航天项目,政府就认为让埃隆·马斯克做就比让美国国家宇航局做好。

更进一步,美国人认为一个企业如果太大了,已经垄断了,它就相当于是官办的了,它就会作恶。其实这个观念不一定对,很多经济学家证明大企业的效率更高,但是美国上上下下依然认为中小企业才是好的。

咱们中国人说“团结力量大”,我们可能觉得这只是一种自豪感的表达,并不是说要团结起来去对付谁,但是在美国人看来,你团结起来想干啥?西方对集体主义有一个强烈的忌惮心理。对于中国的超大企业,我们认为是国家实力的代表,可能感觉自己虽然跟这个公司没啥关系,但是作为中国人也与有荣焉,而美国人不能认同这样的自豪感。

0x3:权利和分权

讲个人主义的人必定非常注重个人权利。所谓权利,说白了就是你拥有什么,你可以干什么。其实人人都有权利意识,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分清楚哪个东西是我的、哪个是你的,但是美国人的权利意识要更强一些。

这在民间表现为人们不会随便“共享”别人的东西,所有权界限很分明。有些老一辈的中国人不适应美国人这种权利感,有时候觉得美国人很自私,其实并不是这样。我的体会是美国人非常乐于助人。在美国你的车要是出毛病了,停在路边打开应急灯,很快就会有人停下来问你需不需要帮忙。很多人把捐款当成每年例行的事情去做。但是美国人对被人侵犯权利,非常敏感。

权利思维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我们看美国经常发生校园枪击事件,人们就不理解,枪支如此泛滥,你政府为什么不禁枪呢?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人民必须武装自己将来才能推翻暴政,其实那是不太可能的,个人再怎么武装也不能跟正规军对抗。美国政府不禁枪的根本原因在于持枪是一项个人权利,就这么简单。

利弊分析是次要的,权利才是首要的。持枪好不好,那是另一回事,关键是公民有权持枪。所以即便是民主党政府都没想过彻底禁枪,最多也就是想限制一下而已。

  • 权利意识强,人们就会主动尊重别人的权利,人们就会比较重承诺,就会比较讲规则。权利意识还保障了自由。如果别人有这个权利可以做这件事,哪怕你不喜欢,你也得让人做这件事。
  • 权利意识还包括承认特权。所谓特权,就不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权利,而是你因为能力出众争取到的、或者花钱买的、或者纯粹是因为家庭出身而拥有的权利。比如哈佛大学录取学生会对校友的子女有特殊照顾。那你说这不是任人唯亲吗?这不是腐败吗?很多美国人对此非常不满,也认为这么做不对,但是美国人认可哈佛这么做。本质上来说,哈佛大学是个私立大学,它有权录取任何人。

对比之下,我感觉咱们中国人的权利意识并不是很强。比如说有人在高铁上占座,有人明明买的是普通的票,看商务座有空位就非得坐在商务座,这种事情在美国不太可能发生。当然你也可以说中国人更有平等意识,鄙视特权,而西方对阶层、甚至对贵族,都是认可的。

权利意识容易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的政治系统。咱们中国人经常说要做“一个拳头的中国”,不要做“一盘散沙的中国”,而美国政治系统既不是一个拳头也不是一盘散沙,可以说是个“一堆拳头”的国家。美国是个分权系统,不仅仅是三权分立,可以说是多权分立。

美国每一个州和每一个民间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拥有联邦政府不能干涉的权力。美国政治的本质不是全民大民主也不是两党轮流坐庄,而是利益集团博弈制。教师工会、步枪协会、不管是什么组织,只要你的人数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大,你就可以坐下来跟政府讨价还价,你就可以出面支持或者反对哪个政客,你就可以游说国会议员通过对你有利的立法。

当然,这里面必定有效率不高的问题,也会有腐败问题。很多人认为美国这个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其实就是制度性的腐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从个人主义到权利意识、到分权体制,这是最符合西方思想的政治状态。

这跟咱们中国人习惯的大一统思维非常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无法理解美国的一些做法。比如美国哪个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发表了“辱华”言论,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政府为什么不管一管这个电视台呢?这不说明美国政府也想辱华吗?其实美国政府管不了电视台说什么,别忘了连特朗普都整天被“辱”!我们倾向于把一个国家看做一个个体,这对西方国家通常不适用。

0x4:我们应该向西方输出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呢? 

风俗不是文化

什么是中国文化?我看很多人把中餐、武术、舞狮子舞龙、春节、鞭炮、中国字、“中国结”、甚至所谓“中国红”,当做中国文化,但是那些只能叫风俗。

风俗没有深度交流的价值,因为每个国家的人都认为自己的风俗是最好的。很多人以为全世界人民都热爱中餐,其实根本不是。如果排除中国人口世界第一这个权重因素,中餐在国外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一般。

著名数据预测网站 538,曾经在 2014 年举办过一次“各国食物世界杯”,用民意调查的方式判断美国人最喜欢吃哪国菜,我们容易理解美国菜会胜出,但这个调查的有价值之处在于美国到处都有世界各国风格的餐馆。结果中餐不敌法国,以小组第二身份进入十六强,然后赢古巴输泰国,止步八强……

这个道理是我们应该分清“喜好”和“实力”。我喜欢打乒乓球,这不等于我擅长打乒乓球,更不等于乒乓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而且不等于不爱打乒乓球的人都没品位。喜欢打乒乓球只是我小时候上学的那个学校的一个风俗而已。

很多人认为中国风俗在全世界被人仰慕,其实真不是。中国武术是个表演性质的项目,全靠以前的香港武打片走向世界。武术没有搏击价值,武术运动在国外的流行程度还不如韩国的跆拳道。而且,武术电影不是主流电影。

每逢春节的时候,世界各国政要都要祝贺一下中国新年。但是请注意,这是因为现在中国的面子大,不是因为春节这个习俗已经深入各国人心。意大利人的复活节和犹太人的几个节日更有行动上的影响力。

可能我说的这些你全都不同意,你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风俗就是世界第一,行,可是请问,我们真的有必要为这些东西而感到自豪吗?

如果食物值得让人自豪,那汉堡和炸鸡这些快餐怎么算?如果发明武术值得自豪,那篮球排球这些体育运动怎么算?如果节日值得自豪……别忘了我们的五一劳动节和六一儿童节都是别国发明的。

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吹嘘,那美国人得吹嘘到什么程度。

历史是本地文化

中国人有超强的历史自信,中国历史的确值得自信。中国从大约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开始,到大约大清乾隆年间,经济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中国诸子百家的经典,的确是高端文化,值得世界人民学习。

我们的确是个伟大的文明,但公平地说,我们不是“The 伟大文明”,我们不是唯一的一个伟大文明。而且我们吹嘘中国历史的时候,往往吹的不是地方。

中国可考证的历史,满打满算大约四千多年。而在六千多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已经出现了城市和城邦国家;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已经有非常复杂的国家政治……那时候的中国还处于神话传说时代。要论最古老,法国和西班牙发现的史前岩洞里有非常高超的绘画艺术,而那个文化距离今天超过一万年。所以比“古老”没啥意思。埃及文明比我们古老,我们跟埃及人做生意也不用给他20%的优惠。

“根正苗红”不应该是一个现代人自信的来源。很多人至今不愿意接受我们中国人跟世界各国的“智人”都起源于非洲这个科学判断,非得想办法证明中国人就是从中国独立起源的,可是这有啥意义呢?是中国这块土地有神性吗?

《孙子兵法》不是被世界各国战略家和企业家深入学习的伟大智慧,正如雷锋的故事没有进入西点军校的教材。西方的确有很多高水平的汉学家。但是,“汉学”并没有进入世界各国主流文化。有时候人们会引用一两句孔子、老子或者孙子的话,而那些话常常不是中国经典里他们本人说的。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有智慧的、异国情调的形象,有一种小众的高级感。

如果非要比历史,那我认为最令人难堪的就是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都没有发生在中国。我们的祖上厉害过,但没有“那么”厉害。

进入近代,中国更有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这段历史创伤给我们带来无比强烈的复兴愿望,所以我们绝对应该铭记,但是,我们这个“复兴者”情绪,恐怕是其他国家的人民所不容易理解的。

这就好比说,一个村子里的孩子总在一起玩,其中有一个孩子,平时不怎么合群,玩的东西也不时尚。你一跟他深入聊,他就爱说我家祖上曾经是村里的首富,可是后来败落了,所以我现在没时间跟你们玩没用的,我要努力复兴!请问你对他有安全感吗?你是不是有点担心他憋个大招要对付你呢?

历史是宝贵的财富,但是是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你对古罗马历史未必有多大兴趣,别人对你的历史也未必有那么大的兴趣。

让人愿意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事,那才叫高水平文化输出。

中国文化厉害在哪

  • 好的文化应该是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如果你自己都不用,你不应该指望别人用。
  • 好的文化应该是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应该既适合我们用,也适合全世界人民用。
  • 好的文化,应该是谁不会用谁就吃亏的文化。

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文化?真有。中国有非常高端的文化基因,绝非什么吃饺子放鞭炮那些风俗可比。但是要想看出来这些基因,你有时候的跳出中国视角,换个西方视角才行。

  • 一个是全局思维。我们知道西方是个人主义,看东西就只看这个东西;而咱们中国人看东西总是要看它所处的环境,看它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国人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会让西方人感到难以理解,但这不是缺点,而是艺术。像曾国藩这样的中国人办事儿,会给各方都有良好的交代。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如果让中国人在各国间调停,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爆发。《凡尔赛条约》如果让中国人主持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可以避免。现代世界要解决复杂的全球事务,中式全局思维,值得你拥有。
  • 一个是实用主义。中国人没有多少宗教情结,不爱较真,这固然让我们错过了现代科学,没出什么有名的现代哲学家,但是也能让我们避免特别极端的错误。走极端不是传统中国思维。传统中国精英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百家争鸣,唯才是举,并不要求所有人都一个想法。当中国人不计较什么这思想那思想,不为某种意识形态钻牛角尖的时候,往往是中国闷声发大财的时候。实用主义让中国人充满乐观的情绪。在意识形态上和稀泥,唯独在赚钱这件事儿上认真的中国人,更容易跟世界各国人民达成共识。

有个专门研究中国的欧洲学者,中文名叫吉博明(Diego Gilardoni),还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视角。

  • 中国人特别擅长把看上去矛盾的、对立的东西综合起来看待。对西方人来说,对就是对,跟对的相反的就必定是错的,但是中国人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反的两个东西可以共存。如果你认为这个制度就是好,那你为啥要搞“一国两制”呢?中国人就这么厉害,一国两制是大智慧。
  • 中国人能从坏事中看到好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人还能从“危”中看到“机”。如果中国人是一台电脑,它永远都不会死机。中国人的这种能力,再加上全局思维和实用主义,你说是不是特别适合解决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呢?
  • 中国人还能从长远考虑问题,动不动就弄个什么“百年大计”,而西方领导人通常只考虑自己任期之内的事情。中国人的执行力强,说干什么事儿就干了。中国人喜欢新东西,高科技不是最新的不干。中国人重视学习和教育,你这个东西要是真好中国人就真学。中国人不讲家庭出身,阶级意识比较淡化……

这些,才是现在很多外国人羡慕中国的原因。

那既然中式思维这么厉害,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了呢?这也许是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同样的思维方式,不适用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简单问题,也许偏偏适用于未来世界的复杂问题。但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并没有一直坚持这些高级思维。几代中国人曾经陷入过偏见、愚昧和盲目自大,今天也未必有多少中国精英真有能力扛起中式思维这些高级工具去解决世界的问题。

而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能跟西方平等打交道,虚心交流,诚意合作,是施展这些思维的前提。

总结来说,我认为和西方人打交道,

  • 我们应该多讲高级文化,少讲风俗自豪感
  • 多讲未来、少讲历史
  • 多讲合作共赢,少讲我要复兴
  • 多讲问题,少讲主义,但是也得讲思想,而不能只讲利益

 

posted @ 2022-01-10 07:43  郑瀚Andrew  阅读(89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