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堆积因素

我们设想有这么一部电视剧。因为它是重大历史题材,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制片方投入巨资,最好的演员加盟,服化道全是一流,各方倾力合作一路绿灯,播出时万众瞩目……结果几集过后一看豆瓣评分,5.8 分。

当然你可以说影视行业充满不确定性,这里面有运气的因素,但是“运气”是个太过笼统的借口。作为对比,我们再设想另一个场景。

比如说你要盖一座大楼。如果给你足够多的钱、足够多优秀人才、足够好的政策,你显然可以选择最好的地段、使用最好的设计、请最好的工程队做出最好的质量。你这个楼就算因为成本太高没赚着钱,它最起码也会是一座好楼,对吧?人们就算买不起,也不至于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是吧?

那拍电视剧和盖大楼的区别在哪呢?请允许我提出一个概念,叫「不可堆积因素」。

做事情的资源,一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可堆积因素」:也就是只要你有足够的意愿和执行力,就可以给它加码、给它“堆”出来。

  • 一千万不够你可以给三千万,三千万不够你可以给一个亿
  • 一个连的兵力不够你可以给一个团,还不够就再加一个团。

像盖大楼这种工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可堆积因素。只要你投入的成本足够高,再加上组织有道管理有方,这个事儿就一定能办好。

可是像拍电视剧这种事儿的成败,却是高度依赖某种「不可堆积因素」。比如说剧本。如果剧本的设定不合理、剧情荒唐台词弱智,你别的功夫再高也没用。那好剧本是从哪来的呢?一个编剧不行我上十个行不行?大学毕业的编剧不行我换成博士行不行?不行。好编剧是可遇不可求的稀有动物,产生好剧本的灵感对好编剧来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稀有时刻。编剧的确是一门可以学习、可以打磨、可以迭代的功夫,但是它始终有一个不可堆积的「X 因素」。很多人说《纸牌屋》这个剧是 Netflix 用大数据算出来的,其实根本不是。好剧本不是堆出来的。

可堆积因素可计划、可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不可堆积因素却是被动的,你只能寻访、偶遇或者等待。

人们常常注意不到不可堆积因素。

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以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营,打败了以德国和日本为首的法西斯阵营呢?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因素是人民的团结和战士的牺牲、是美苏的工业能力,而这些都是可堆积因素。这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打仗就得往上堆积人力物力。但是别忘了,二战胜利还有一些不可堆积因素。

比如说雷达、计算机和原子弹的发明。

从 1941 年开始,德国对英国采用封锁战略,美国必须源源不断地给英国提供补给,才能维持欧洲战场的局面,可是德国的 U 型潜艇占据了大西洋的海上优势。美军的舰艇被几十艘、几十艘地击沉。到 1943 年,英美两国都近乎绝望了,补给根本过不去。就在这个时候,美军突然拿出了微波雷达,获得了反潜能力,一下子就让盟军舰船的损失降低了 95%。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美军没有及时掌握微波雷达技术呢?如果图灵没有发明计算机破译英格玛密码呢?如果原子弹是德国人发明的呢?二战历史必然改写。

这些技术的出现都有很大的偶然成分。你不能事先计划,也不能简单用堆人堆钱的方法获得,它们就好像是从天而降的法宝。

当然这些东西需要可堆积因素的帮助。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英美不可能发明这些东西,特别是不可能发明原子弹。可是要说投入可堆积的力量,要说集中力量办大事,德国和日本也不差,甚至可能他们的组织能力更强。而且德国之前也在搞雷达和密码,甚至也考虑了原子弹,那为什么德国没搞出来,英美先搞出来了呢?

因为不可堆积因素不是堆积出来的。

美国学者萨菲·巴赫尔(Safi Bahcall)2019 年出了本书叫 Loonshots,最近刚刚出了中文版叫《相变》。巴赫尔认为,一个创新型组织必须由两个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团队组成。

  • 第一个团队就如同水一样,实行松散的管理,专门负责奇思妙想
  • 第二个团队就如同冰一样,讲究团结协作和执行力,负责做大做强

雷达和原子弹之所以是美国发明的,是因为美国同时拥有负责奇思妙想的水团队和负责执行力的冰团队,而德国和日本只有冰团队。请注意冰团队并不是不能搞高科技研发,德国和日本在二战时期的科技水平也是大进步,但是只有水团队才适合搞奇思妙想式的研发。

美军的水团队叫“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The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OSRD)”。这个机构从设立到运行、到每一个具体的立项,全都不是按部就班计划好的,全都充满了偶然性和个人影响力。

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的主任叫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是他说服罗斯福总统设立这个办公室,是他在军方完全不看好的情况下力主支持了雷达研究,是他建议立项搞出了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是他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也是他提出了互联网概念的前身。

布什对奇思妙想团队的管理方式是后世的典范。他知道这些人是艺术家而不是士兵。他不搞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任务指派,而是强调发明创造的独立性,避免外界过多干涉,像园丁一样去保护和培育那些奇花异草。

以我之见,这种管理方式恰恰是由奇思妙想的不可堆积性所决定的。这个事儿你本质上管不了。你不能说指哪它就打哪,你不能说加大投入力度它就给你生产更多产出。你过多的干预反而会拔苗助长。你只能提供良好的条件,种下种子,期待能有个什么惊喜的产出。

机构管理个人是这样,个人管理自己也是这样。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不可能说我今天加个班、苦干十小时,就一定能收获一个灵感。灵感不是你制造出来的。你只能多看文献、多做实验、多接触可能产生灵感的环境,然后还得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灵感才有可能不期而至。

当然有了灵感、有了最初的那个奇思妙想之后,要想实现它,你必须依靠可堆积的力量。你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你得有规模才行。但是那些都是可操作的,不是「神奇」之所在。

  • 比如中国足球。只要有意愿,我们可以给最高的工资、建设最好的球场,组织最多的观众,这些都是可操作的,但是拥有自己的球星这件事,却是不可操作的。球场可以堆积,球星不可堆积。
  • 再比如大学。只要有意愿,我们可以给最高的待遇,建设最好的实验室,组织最多的学生,这些都是可操作的,但是拥有自己的大师这件事,却是不可操作的。

可能有些人相信只要投入足够多的钱,什么样的球星和大师都能请到。但是那跟自己的球星和自己的大师毕竟不一样。而且“足够多”的钱是多少钱?谁也不掌握无限的资源,堆积资源还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比较好的设备通常就已经够用了,你把它们全换成最好的,也不会让产生高水平人才的概率增加多少。

  • 可堆积因素可以用堆积的方法强化。你得有资源,你得让资源往一个方向流动,所以你得讲究服从命令听指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你理想的操作方式是可计划和可控制的,有明确的流程、分工和责任、权力、利益分配。你比的是执行力。
  • 可是对于不可堆积因素,你要么就是看现在哪有这个东西,把它寻访过来,要么就建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一大堆有潜力的人在里面自由探索,等着看他们能弄出什么东西来。你无法计划也无法指挥,因为你也不知道谁能成、哪个方向对。你只能等奇思妙想已经露出苗头之后,再选拔和跟进。你比的是眼光。

谁都知道不能用管理工程队的方式管理科学家。但是我觉得把「堆积」这个概念明确出来,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有些事儿应该怎么办。你必须把可堆积因素和不可堆积因素区别对待。

  • 拍电视剧,服化道、甚至一般的明星演员都可以随时启动随便堆积,但是剧本和恰好适合那个角色的演员,却必须得看机缘才行。
  • 创业,资金、市场、一般员工和一般的管理者都可以堆积,但是你那个让市场眼前一亮的 X 因素,却是再怎么投入都不一定有的东西。

堆积,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力量,但是这个力量有做不到的事儿。

所以我们不能单靠堆积思维去做这些含有不可堆积因素的事儿。这就是为什么大事儿往往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

但是「堆积」这个动作实在太容易也太直观了。“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团结奋进、努力拼搏”这些话谁不会说。看见孩子落后了,逼着他猛学猛练,给他堆积一大堆辅导班,这样的事儿很容易做。

而殊不知有一种好东西是不可堆积的。你越是堆积,可能越适得其反。想要拥有这样的东西,有一种管理叫「不管」,有一种环境叫「独立」,有一种成长叫「自由」。

 

posted @ 2022-01-04 07:42  郑瀚Andrew  阅读(15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