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英社会的矛盾以及共同富裕问题的思考

一、以前“美好”时光

当我们上下班已经都 996 的时候,当我们精心计算房贷的时候,当我们感叹孩子为了考试失去童年的时候,可能偶尔会怀念以前的美好日子。

曾经有一个时期,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单位会帮你解决一切问题。工作是安排的,房子是分的,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发的,你什么都不用担心,连家庭邻里的纠纷、在外面跟人打架,单位领导都会管。人们私下也会有些抱怨,但是因为没什么可担心的,人们的整体精神状态相当好。那时候似乎一切都比现在慢,搞个业余爱好不会觉得是浪费时间,多生几个孩子也不觉得是负担。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缺陷。但是中国曾经有过的那个时代,至少证明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的生活压力也许可以不必像现在这么大。

那个可能性并没有过时。事实上现在各国的自由主义者都在考虑,能不能把资本主义改革一下,让大家压力别那么大。

像这样的考虑也许会永远存在……因为此题可能无解。

这一篇文章我想说几个新研究,我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你理解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矛盾:我们既想要公平竞争,又想要减少公平竞争。

 

二、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

现代人之所以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恐怕不能全怪资本家。是,有些公司对员工过分苛刻了,可是那些公司的老板、那些管理层的人自己并不是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的工作时间可能比员工都长。资本家并没有强迫小学生上课外辅导班,资本家并没有规定人们必须买自己能力允许的最贵的房子。

压力常常是自己给自己的。

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即将在 2021 年 1 月出版一本新书,叫《工作:从石器时代到机器人时代的深层历史》(Work: A Deep Histor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Age of Robots)。在这本书中,苏兹曼综合当前研究,对现代人为什么工作压力那么大,给出了两方面的原因。在我看来这两个原因都是不可解的。

0x1:第一个原因是劳动分工

如果一个社区里的人会经常在一起做些工作,比如你虽然是个战士,但是平时不打仗的时候也跟平民一起种田,人们就会非常平等。这种情况下特别优秀的人不容易脱颖而出。你再厉害,也得跟别人都做同样的事儿。

但是如果有严格的分工,有些工种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要求高级的技能,人和人就不会那么平等了。高技能职业的从业者会要求更高的报酬。那么进而,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报酬,就会想要去占据那些职位。

竞争就开始了。

第二个原因是对未来的期望

如果大家都只顾眼前的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再说明天的,社会竞争也不会那么激烈。

但是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人们就学会了为未来做打算。你在春天播种,辛苦耕作一年,秋天才能收到回报。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那个回报确实是可以期待的。你的努力通常不会白费。人们愿意为了未来的收获而现在就努力工作,为了未来得到一个好职位现在就好好学习。

而这就使得竞争提前了。今天的家长逼着孩子学习,跟农民在春天播种是一个道理。

你看人类学家说的这些,跟老子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正因为社会崇尚贤能、人们追求差异化的等级地位、都想要比别人的更好的东西,为此自己给自己施加竞争压力,才导致大家的心都乱了。

说白了,现代人之所以压力大,是因为要“争”。

如果我们觉得“争”不好,那怎么才能不争呢?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好像是走思想教育的路子,似乎不太可行。老百姓怎么想难道是你圣人能管得了的吗?

咱们还是得看人类学家的观察。

似乎每个人类学家都得去非洲专注跟踪研究几个原始部落,苏兹曼研究的是现在生活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的“朱/胡安西人(Ju/’hoansi)”。这个族群的人平均每人每周大约用 17 个小时获取食物,20 个小时在家做家务,相当于总共工作 37 个小时。他们把剩下的时间都用于散步、闲聊、社交、还有调情。而对比之下,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人每周光是在外面正式的工作就超过 40 个小时,还不算做家务的时间。

当然朱/胡安西人是采集狩猎者,他们没有严格的社会分工,也不搞什么正规的农业。他们没有太强的竞争,日子自然过得轻松。

但是苏兹曼的洞见在于,朱/胡安西人之所以过得那么轻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刻意地压制竞争。

比如有个猎手,今天出去发挥了捕猎技能,杀死了一只大型动物,拿回来一大块肉。公平而论,部落里其他人应该羡慕他甚至崇拜他,对吧?没有。

族里的人为了防止这个猎手思想膨胀,不但不会赞扬他,而且会故意贬低他。人们会说他带回来的肉没什么价值。更有甚者,部落的习俗规定,这个肉不是属于这个猎手的,而是属于那个制作了猎手杀死这头动物用的那个箭头的人。可是做箭头的人很多,箭头跟猎物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 这等于是随机分配奖励。

这实在太不公平了。然而恰恰是这个不公平,让朱/胡安西人没有了竞争意识。恰恰是这个不公平确保了部落人的淳朴无为。

可能这才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正确操作方法。


三、「公平竞争下的效率优先」与「不公平竞争下的平等」

我们可以把朱/胡安西部落跟以前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包括跟现在某些机关单位的组织方式做个对比,你看其中是不是有相通之处。这些社区的特点是不鼓励竞争。你最好跟别人一样,自己别瞎折腾。每一个竞争行为,都是对所有人的平静生活的威胁。

咱们抛开不同社会形态的表象,这里面有个本质的矛盾。

  • 如果一个社会崇尚竞争,人们就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结果就是大家都焦头烂额过度工作。
  • 而如果一个社会想要让大家过悠闲适意的日子,那就得设法压制竞争。

怎么压制竞争呢?以前咱们中国人爱说“公平”和“效率”的矛盾,说要“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再分配中注重公平”,意思就是你们强人该竞争竞争,但是国家出面给弱势群体搞点福利。其实搞福利严格地说好像不应该叫“公平”,应该叫“平等”。

  • 真正的公平就是公平竞争,让人们各显其能。而这个公平跟效率是不矛盾的,公平最大化就是效率最大化。现代社会之所以这么发达,关键就是公平竞争使得人人奋勇争先。
  • 真正能压制竞争的,必须是像朱/胡安西人那样,搞“不公平”。

如果你争也争不到,努力也没用,你自然就不会争。

而这恰恰是现在有些政客、有些知识分子、有些政府部门正在做的事情。

对这一代中国人来说,“公平竞争”是个不证自明的价值观,公平竞争能有什么错?但是现在美国社会已经过了那个阶段。西方有很多人是反对竞争的。当前美国社会的一个争论焦点,就是对所谓“精英体制(meritocracy)”的批评。人们认为精英体制把每个人都逼成了竞争机器、剥夺了孩子们的美好童年、让人陷入了互相攀比的恶性循环……

这些其实也是我们开头说的那些中国式的抱怨。这里的区别是中国人只是抱怨生活,而美国人把抱怨上升到了体制层面。

这个抱怨是合法的。

日子一直这么过好像是不对的。可是我们又能怎么过呢?我们看现在美国的民主党人、那些自由主义者、那些所谓“白左”,搞各种政治正确,给黑人提供不公平的优越政策,其实就是被这种心态所驱动。这不仅仅是种族问题:我敢说就算美国没黑人,人们也会想办法限制竞争。

而这个思潮是全球性的。现在中国教育部搞中小学“减负”,把奥数都给禁了、把理工科课程都给降低难度、强制中小学下午三点就放学……我看这些做法与其说是为了素质教育,不如说就是为了降低竞争强度。

可是好大学只有那么多,好工作岗位是有限的,你不竞争怎么分配呢?答案当然是不公平分配。看户籍、看种族、看家庭出身,或者干脆抽签,你可以找到各种理由各种标准,其实本质是反正那种竞争的苦日子是不能再过了。

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就是想在这里跟你说,这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可是你绕不过去竞争的矛盾。不公平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效率下降。

1960 年以前,美国常青藤名校的录取是非常、非常不公平的,基本不看标准化考试成绩,主要凭家庭出身,常青藤是个贵族俱乐部。1960 年以后,常青藤录取开始注重 SAT 考试成绩了,招进来的大多都是学习好的学生。那么这前后两拨人,毕业后到了社会上的表现,会有什么差异呢?

按理说第一拨学生的家庭实力强大,人脉广,出来应该也很厉害,对吧?结果不是。有人专门做过对比研究,发现其实是第二拨人更厉害。同样是从名校毕业,同样担任 CEO 职务的话,那些靠成绩进名校的人不但能给公司带来更多好处,而且他们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重要。对比之下,第一拨人的所谓“人脉”,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没用。

换句话说,如果你判断一个大学的录取根本就不公平,是个富家子弟交朋友的地方,那你不去那个大学就对了。

这真是精英社会的内在矛盾。

  • 竞争,大家都很难受,可是效率高
  • 不竞争,你这个地方就不值得能人去。竞争是进步的代价。

 

四、如何协调「过度竞争」和「不公平」?

那你说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只能在过度竞争和不公平的社会形态中二选一吗?

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约翰·罗宾逊(John P. Robinson)2012 年的一项研究,也许能带给你一线希望。罗宾逊综合考察了过去四十年来研究者对美国人幸福度的调查,发现幸福感最强烈的人,既不是天天就想着竞争,在生活中疲于奔命的人,也不是整天闲着没事儿干专门享受生活的人。

幸福感最强的是那些“忙碌得恰到好处(being just rushed enough)”的人。

这可能是人作为一种动物的天性,也可能是现代生活已经把人给训练出来了。你不希望太忙但是也不希望太闲。这句话听起来很像是废话,但是它也许恰恰代表了理想的社会面貌:既不是过度竞争,又有一定的竞争。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确保有竞争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尽量让人感觉不到竞争。这意味着,比如说,奖励优异不应该像外卖骑手那样,跟人的行为直接挂钩。这也意味着我们也许真的应该稍微限制一下那个猎手,避免他过度膨胀。

而这也意味着,要想让大家都过好一点,就得保留一定的不公平。

五、“共同富裕”到底是压制公平竞争?还是继续加大公平竞争呢?

如果要评选2021年最重要的一个词,我认为就是共同富裕。它不是个新词,可以说今年翻红了。这或多或少与国家提出要共同富裕,需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有关。什么是第三次分配?通俗点理解就是鼓励多做公益慈善。基于这种理解,很多人认为这是要动有钱人的蛋糕了,甚至什么打土豪分田地的荒谬说法都出来了。

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却很容易被传播。在我看来,共同富裕不但影响财富分配,也就是分配蛋糕的方式,还会影响赚钱方式,也就是做大蛋糕的方式。

0x1:共同富裕只是分蛋糕?

早在1985年国家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全国人民要共同富裕,不能两级分化。共同富裕其实一直是我们的目标,只是要一步步实现。现在实现全面脱贫,建成了小康社会,下一步就要考虑共同富裕。这本来顺理成章。

但是对国家提共同富裕,我发现生活中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态度。

  • 一种是网络上,很多言论都已经迫不及待要“收拾”有钱人了。
  • 而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家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担忧。

其实,这些感受都存在偏差,压根站不住脚。在今年8月宣传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副主任就直接回应过,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这是根本途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并且,第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基础上的。

那么,共同富裕到底对财富人群有什么影响呢?在我看来,这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 一个是第三次分配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 一个是共同富裕对财富创造方式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分别讨论。

0x2:第三次分配呼唤企业家精神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共同富裕,特别是第三次分配对企业家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顾一下历史上的三次分配进程,你会发现,第三次分配不仅是道德要求,其实也是对企业经营能力的要求。

  • 第一次分配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追求效率,激发人追逐财富的本性,让一部分人通过创业、工作,获得收入、财富。
  • 第二次分配强调公平,由政府主导,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二次分配,比如我们的社保体系、脱贫攻坚战都属于二次分配。
  • 第三次分配,鼓励人们去做公益慈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三次分配并没时间先后,其实是交叉发生的。

所以,第三次分配也不是今天才提出。早已经有很多企业家在做公益慈善了。不过,在我看来,第三次分配再被重视,它的连带效应却是唤起企业家精神。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要做好、做大、做强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多就业,这是企业家的本分。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能主动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去做公益,做慈善,这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就像现代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行善赚钱”是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企业家应该追求利润之上的东西,应该有一种“活着就要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这也是企业家有别于商人的根本原因。

企业家精神不但能推动企业文化,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基业长青。对于第三次分配,企业家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足够高的目标和追求。有了这样的目标和追求,做一家有社会责任,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的企业,这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策略。这是显而易见的。

0x3:赚钱的方式变了

好,说完第三次分配的影响,我们再看看提倡共同富裕,会对财富创造方式有什么影响。

首先,我们看看对财富人群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知道,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缩小贫富差距。怎么缩小呢?

  • 一方面是让低收入变成更多中等收入
  • 一方面要对高收入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是合理调节,比如现在讨论比较多的房地产税、遗产税。这些都属于政府参与的第二次分配,类似的还有社保、转移支付等。
  • 还有一种调节就是开头讲到的第三次分配。政府通过一些激励、引导政策鼓励更多财富人群、更多企业去捐赠,参与到公益慈善中。这也是一种调节,是以自愿为基础。

在我看来,对于很多财富人群来说,这些分蛋糕的方式,对财富冲击并不大,积极拥抱就好。他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赚钱的路要符合公平原则,而不是一些靠特权,靠关系,靠投机,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路。如果这条路属于灰色地带,甚至是违禁地带,即使能给你带来财富,甚至创造就业,那也有可能被取缔。

要知道,在之前我们强调效率优先,做大蛋糕过程中,一部分人赚钱的方式,在道德上很难令人称道。一些人看到走这样的歪路能赚大钱,就也跟着学“坏”。甚至有的人一边骂着“潜规则”,一边却自己靠“潜规则”敛财。相反,有的人走正道,要么发展不起来,要么赚不着什么钱,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把中国经济分为上下半场,在上半场,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机制,把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调动起来。但是到了经济发展的下半场,特别是共同富裕的提出,意味着公平的地位会更凸显,再靠“野蛮生长”发财就很难了。

那么哪些路可能会走不通呢?

  • 在我看来,以往那些追求“翻跟斗”、高杠杆、短平快的玩法行不通了。
  • 那些想通过歪门邪道,讲故事、编概念、上市骗钱的玩法也该被丢进垃圾桶里了。
  • 那些唯“纳斯达克”、“华尔街规则”是从,资本推动上市然后变现,留下一地鸡毛的时代正式宣告一去不复返了。
  • 甚至,那些先是打着“全民共享”,等达到一定规模就割韭菜的资本时代也不会再有了。

这些路都不利于促进公平,不利于共同富裕,甚至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至少在我看来,未来赚不义之财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唯利是图,不顾公平的路已经走不通了。未来是“好人”赚钱的时代。未来还是靠硬本事吃饭的时代。什么是硬本事?目前来看,就是那些真正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就是专业、精细、特色、新颖的企业,真正的“隐形冠军”。

好,说完共同富裕对财富人群的影响,下面我们再看看,对普通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我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共同富裕要靠先富带后富。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全面。作为先富阶层,的确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共同富裕不是靠帮扶带就能完成的,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共同富裕最终要形成的是橄榄型社会,也就是大量的中产阶级。当下大量的农民、工人都要成为新的中产阶级,总数超过10亿。这样庞大中产阶级的形成不能光靠第三次分配,也不能光靠政府的转移支付。

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个体力量的崛起。没有个体崛起,我们的共同富裕就是三足鼎立,缺一只脚。

那么个体的机会在哪呢?在我看来,互联网会继续创造新的商机,新的就业机遇。就像电商、外卖、快递、网约车让很多人走出工厂,走进城市一样。直播、短视频的兴起,也让很多人不离家就能为自己的家乡代言带货。这都是个体经济的崛起。未来,人不用非要依赖一个固定组织来实现价值,获得财富,而是可以参与到这个网状社会的节点,发挥自己的价值。在我看来,这将是共同富裕中非常可观的力量。

总之,共同富裕不能“等靠要”,还是要发挥内生动力,找到自己的赚钱正道。现在是一个“好人”赚钱的时代了。

 

posted @ 2021-12-30 07:35  郑瀚Andrew  阅读(467)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