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笔记

一、如何在永恒变化中实现进化与创新

对于全面到来的数字经济和网络社会,特别是在创新趋势、时代变革和未来命运等方面,我们需要从进化和创新的视角,有更终极的思考和更长远的展望。

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作者是网络文化的观察者、美国未来学家凯文·凯利,人称KK。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94年,在全世界广受推崇。乔布斯曾表示,他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十一年前,这本书的中文版面世,张小龙、周鸿祎、李开复等网络和创业投资人士,也曾大力推荐。

而且,在过去的20多年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很多展望,在网络时代的社会进化和产业创新中都兑现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

0x1:为什么要学习这本书

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看,《失控》这本书非常复杂。它关于进化与创新的观点、论据和逻辑,既重要、又庞杂;既有趣、也难懂。要真正读完这50多万字,其实是巨大的智力和认知挑战。

总体来看,全书有三大亮点。

  • 第一,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而新颖的核心观念:造化所生的自然王国,和人类建造的人造王国,正在融为一体。

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化和基因技术的引导下,这必将走向一种“新生物文明”。钟表般精确的机械逻辑,将无法战胜充满永恒变化的生物逻辑。

因此,人类在创造复杂机械,不断创新的进程中,势必一次又一次地回归自然,以寻求指引。自然不仅是储量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也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库”,蕴藏着各种启示、洞见和新生物文明的模型。

  • 第二,作者阐述了一个生物和社会的进化框架,也是把握未来创新机遇的关键点。

首先作者梳理了很多被人们忽略的重要事实:从蜂群思维这种集体思维,看生物群体的分布式管理;从有心智的机器,看生物和机器的异同;从打破均衡的生态系统,看生生不息的自然进化。

接着他分析了正在涌现的进化创新:工业生态学和网络经济学,将创造全天候和全方位的连接;分布式管理密度增加,将激活点对点式的金融模式;交互性界面,正在催生碎片化真实世界;人工进化终结工程霸权等等。

然后KK展望了未来的重大趋势:生物不止被自然选择,机器也不止被人为控制,它们都被内在的永恒变化所驱动;因此生物和机器都可以在无序中有序,在失控中找到平衡控制点。

  • 第三:作者总结了九条大自然无中生有的进化规律,这也是你在创新时需要格外注意的规律。

从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研究的前沿成果,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里,KK认为,大自然无中生有的九条规律最为重要。

  • 一是分布式
  • 二是自下而上的控制
  • 三是递增收益
  • 四是模块化生长
  • 五是边界最大化
  • 六是鼓励犯错误
  • 七是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
  • 八是谋求持久的不均衡状态
  • 九是变自生变

他说,这九条规律支撑着自然界的运作,这些生物逻辑也被注入人工系统,以支撑自身的复杂性。因此,如果人类要掌握自己的终极命运,从容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进化和创新,那就必须敬畏并利用这些规律。

总之,从观念、框架到规律,作者阐述进化创新的总体逻辑是清晰的。其中涉及生物学、生态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金融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管理控制等各方面,堪称百科全书式著作。

那么,作者关于进化与创新的思考,对于正在到来的网络时代、数字经济和未来社会,特别是对于你所在的公司如何走出创新窘境,有什么重要启示呢?

0x2:值得关注的概念点

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以全新视角阐述了生物和社会的进化与创新。

一是从进化趋势看,什么是新生物文明?自然生物和人造机器为什么会必然走向融合?

这是一个很多人思考不多、甚至没有想过的问题,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阐述,让人耳目一新。

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进化与创新的大未来。生物和机器不会相互隔绝,而是会空前连接融合。这是否预示着,人机接口、超级智能等科技创新趋势,确实会左右人类的最终命运?

二是从进化模式看,什么是分布式管理?为什么去中心化,能帮助低智慧生物实现群体智慧生存?群体如何变成自适应的活系统?

这是一个我们已经看到的重大变化,在进化和创新中尤其如此。

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进化和创新的实现模式。不是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或计划,也不依赖严格的流程和规矩,而是在动态和自我适应中,找到生生不息的永恒变化规律,顺势而为。

三是从进化变异看,生态环境会如何深刻影响生物和机器进化?不同生物和机器的内在基因,又是如何影响其自身进化和创新的?如何突破环境对进化和创新的约束?

讨论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导致进化变异的核心因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但又不能决定一切?自然选择和人为控制,将如何相互影响,推动进化与创新迭代演进?

四是从进化机制看,控制如何起源,为什么必然出现,又为何难以长久?人类已经经历的三次重大进化革命,究竟分别控制了什么?为什么在新的生物和社会进化中,必须学会放手?

深入讨论这个两难问题,实际上是关于进化与创新的哲学思考。因为控制很难彻底消除,失控也并非真正无所约束。用中国哲学思想来对照,所谓失控,是不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意思呢?

五是从进化运行看,为什么共生与协同,会成为生物和机器融合相处的必然之道?如何构建新型的伙伴关系,实现人机混合控制?

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未来社会进化与创新的动力,究竟是消除竞争、争取垄断,还是合作共赢,相互成就?

所以,从趋势、模式、变异、机制和运行来看,生物和机器的融合进化势不可挡,蕴含无数创新机遇,值得你所在的公司高度重视。

0x3:关于作者

作者凯文·凯利。他被称为“硅谷游侠”,是知名的网络文化思想家。

1952年,凯文·凯利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71年,他在美国罗得岛大学读了一年书,因为喜欢旅行,就辍学成了自由摄影师。之后他花了7年多时间,先是遍游亚洲,再骑自行车横穿美国。

凯文·凯利在1981年创办了《步行》杂志,同时为《全球概览》等媒体撰稿,在《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上广受赞誉。他参与创办了最具人气的网络智慧社区:全球电子链接。1993年,他成为美国著名科技媒体,《连线》(Wired)杂志的创始主编,在这个平台上,他和许多有思想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深度对话。

他花了30多年时间,以独特的认知思维、知识积累和观察体验,拥抱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进化社会,见证世界飞速的发展变化。他可以发现技术力量背后的进化规律,从而寻找人与机器未来的协同共生。

他的很多专栏被收集、整理成这本《失控》,受到热烈欢迎。之后他还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技术告诉我们什么》,另一本是《必然》,也获得了良好赞誉。

在《失控》这本书的中文版前言里,他说:换一种方式思考,他知道大型任务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方法,借助最少的规则来完成。

就像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是一群业余爱好者,通过网络协作迅速完成。这本身就是网络时代,人与人连接合作的进化和创新,是在看似失控的体系里,通过信任和互助,从而实现罕见的协同控制。

 

二、新生物文明预示了什么进化和创新趋势?

0x1:机器和生物如何进化形成“新生物文明”?

要理清楚规律和趋势,我们需要先来看这种新生物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和生物变得更加趋同。

  • 比如,仿生学和精密制造的机器,越来越生物化
  • 同时,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干预的生物,越来越工程化

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边界在逐步模糊,这对未来企业的创新是机遇,也是挑战。

  • 一方面,人类确实在不断从生物学中提取自然逻辑,并用来制造很多有用的东西。特别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人类可以制造非常复杂的仿生物体。比如和人直接相关的假肢、人造眼球,甚至人造心脏。虽然这些仿生机械还有很多缺陷,但生物体中到底有多少东西,能够被人类不断仿制出来,可以说充满不确定性,也充满无限可能。KK认为,你有充分理由相信,还有很多东西,会被人工合成出来。
  • 另一方面,人类也确实把很多技术逻辑,带到了原本应当是自然演进的生物体身上,制造了越来越多被人为干预的新物种。比如,有千年历史的生物工程,通过人为干预和选择,控制有机体的发育,从而实现品种改良。最典型的,就是驯化和改良动植物。比如把野生母牛进行特定选育,培养成乳房巨大的产奶母牛。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基因工程的巨大进步,人类掌握了更加精确、强大的干预手段,可以控制动植物生长发育。通过定向的人工进化,基因工程师不仅可以随意改造、繁殖动植物,甚至可以改造人类本身。而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议,也越来越激烈。

因此KK提醒,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和生命体之间,会有越来越多的重叠。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就是机械体和生命体的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让人造物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体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原本遮盖在生命有机体和人造机械物之间的那层薄纱,事实上就被撩开了。

KK说,人造物和生命体的本质事实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 你看,微生物和动植物本身就是有机生命体,它们组成的生态系统,无论个头和规模大小,都是一个个“活系统”,有孕育、生长、衰老和新生等生命循环周期。
  • 同样的逻辑,机器人、计算机回路等人造的精密设备或精细元器件,无论个头和规模大小,事实上也在逐步变成一个个“活系统”,它们也有启用、使用、弃用和更新的产品循环的生命周期。再来看公司、经济体甚至国家等人造的经济和政治组织,它们也是一个一个“活系统”,也有创立、发展、衰退和重生的组织生命周期。

所以,生命和机器可以不断融合,正是因为人造的或天然的系统,都可以具备生命一样活的属性,都可以是“活系统”。

你也可以结合所在的公司、团队或个人,看看它是不是一个“活系统”?

0x2:新生物文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好,现在你已经了解了,机器和生物,这种人造物和自然物是怎样融合,形成新生物文明的。

那么,这种文明的底层支撑,究竟是钟表一样精确的机械逻辑,还是永恒变化的生物逻辑?搞清楚了这个,就能帮助我们总结进化和创新的规律,做出趋势预测。

KK认为,这其实要看你建造的,是简单的装置,还是复杂的系统。

  • 简单的装置,适用机械逻辑,也就是可以推断和测算的技术逻辑。比如杠杆起重机和汽车发动机,本质上是一样的技术逻辑,看起来复杂,实际上简单,用机械逻辑就足够了。
  • 复杂的系统,适用于生物逻辑,也就是无法推断和测算的非技术逻辑。比如一片草原,人的大脑,或者一个经济体,都是看起来简单,其实内部构造极为复杂,实际运行完全不可精确控制。

显然,生物逻辑远比机械逻辑更强大,因为它无法穷尽,所以它无法完全复制或批量制造。比如,迄今为止,无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算法已经有多强大,还是无法制造够像人一样思考的机器。

你可能会说,谷歌的“阿尔法狗”,不是已经连续打败了最厉害的围棋高手了吗?没错,在某些特定领域,机器功能越来越强大。但人类最简单的行动和情绪,机器要完全模仿,仍然比登天还难。

机械逻辑之所以严重落后于生物逻辑,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自然生物和人类自己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

比如最新研究证实:人类的大脑,大约由100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么多神经元形成的突触,达到上百亿个,它们再分区、分层、分工,形成人类认知思维、行动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复杂性。

迄今为止,虽然人类可以做出功能简单的人工心脏或人工眼球,但仍然没有办法完全复制拥有复杂系统的人脑。

因此,最新的研究思路和尝试,就是创造合适的人机接口,将生物和机械进行嫁接。而这,恰恰就是KK所说的:生物与机械的融合、与一体化趋同。要实现这样的融合与趋同,一定是不断利用生物逻辑,把原本简单的机械体,向越来越复杂的生物体升级。

等到生物和机械真的实现融合,机械就变成遵循生物逻辑的复杂人造生命体,这就是新生物文明的底层逻辑。

0x3:新生物文明预示了怎样的进化和创新趋势?

好,了解了新生物文明的底层逻辑,那么在人类创造复杂机械,升级接近于生命体的人造装备过程中,会有怎样的进化和创新趋势呢?

KK认为,除了追求越来越精确的技术创新,还势必会不断回归自然,从生命进化和生态演进中寻求指引。

因为我们的自然不仅是储量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也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库”。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物种,也蕴含着揭示生命和生态运行的启示,蕴含着新生物文明的模型。

比如大自然,就是认识天然“活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如果你去内蒙或新疆,一片不起眼的青青草原,它维系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动态平衡,实现天气和地理环境的良性循环,内在逻辑非常复杂。

你可能会说,如今完全复制一片草原系统或海底世界,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市场上就有一些封闭的微型生物箱,不用加水和食物,可以在里面养鱼或养两栖动物,长达数年。

那么能不能再升级,完全人造一个微型的地球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微生物、动植物和山川地貌,也把人放进去,真实地生活呢?

1991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沙漠,还真就建成了一个封闭的“生物圈2号”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其中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4000多个物种,模拟了5个野生生物群落。从1991年到1995年,先后有两批共15名科研人员,在里面工作生活,短的10个月,长的21个月。

虽然他们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但实验还是失败了。因为生物圈2号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比例,无法自行平衡;水泥建筑物影响碳循环;物种多样性也不够,动植物灭绝速度比预期的更快,等等。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地球生态系统,将难以永续生存。或者说,仅靠技术逻辑,搞不定生物逻辑。

如今20多年过去,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相应技术进步更高,应当可以设计比当时水平更高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但毫无意外的是,这个新系统只会是更接近于生物逻辑的复杂自然系统。

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生物和机器不会相互隔绝,而是会空前连接。是新生物文明,不是新技术文明,会成为人类社会进化的大趋势。

0x4:小结

  • 1、技术进步促使机器和生物不断趋同,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边界在模糊,形成“新生物文明”。
  • 2、生命和机器不断融合,因为这些人造或天然系统,都具备生命一样的属性,都是“活系统”,它们的底层支撑是生物逻辑。
  • 3、人类在创造复杂机械过程中,除了追求越来越精确的技术创新,还势必会不断回归自然,从生命进化和生态演进中寻求指引。

  

三、分布式管理实现了哪些进化和创新?

0x1:什么是“分布式管理”?

那什么是“分布式管理”呢?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化整为零,或者是网上一直说的去中心化吗?

其实,在互联网世界里,这个理解其实并不完整。在《失控》这本书里,凯文•凯利用古老而神秘的蜜蜂群体,对分布式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们一起来看

你可能知道,蜂群是雌性主导的生物群体,地位最尊贵的是蜂后。但整个蜂群的集体行动,却不是蜂后集中管理,而是蜂群分工、沟通和协作的结果。

比如,蜂群去哪里采蜜,这个关键的群体决策,首先来自几只工蜂分头探察,然后它们飞回蜂巢附近,以奇特的飞舞,向蜂群陈述各自看到的情况,但此时,没有什么蜂群头领来决策。

生物学家们观察发现,随后会有更多蜂群成员陆续飞出去探察,然后回来加入不同的工蜂飞舞。那些飞舞姿态最夸张的工蜂周围,会聚集越来越大的蜂群,它们逐步成为飞舞的主宰。

然后,整个蜂群轰地一声,飞向最大蜂群选中的地方采蜜。蜜蜂的整个采蜜过程,就是通过分布式管理实现的。

结合蜂群采蜜的过程,KK认为,严格地说,分布式包括三个连贯步骤:

  • 首先确实是刚刚我们提到的化整为零。就是把一个需要巨大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比如蜂群要找到最合适的地方采蜜,不必大家一起到处乱找,而是由几只工蜂分头去找
  • 但光有化整为零,还不够。接着是分布处理。就是把各个小的问题,分配给多个计算机分头进行处理。比如几只工蜂分头找到了候选地方,回来飞舞反馈情况,各自飞舞姿态的夸张程度,反映了不同工蜂侦察到的不同情况。
  • 到这也还没完,最后一步是归零为整,就是把分头处理的结果合起来,得到最终的问题答案。比如蜂群通过对最夸张飞舞姿态的不断确认,选定最终去处。

所以,只强调分布式就是去中心化和化整为零,其实是片面的。回到蜂群的例子,如果只强调开始的分头侦察,然后整个蜂群会分头行动,那必然会无所适从,根本采不到最多的蜜。

所以,分布式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协作,最终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就像蜂群最终的选择,一定要去到可以采集最多蜜的地方,而不是真的一盘散沙、各自乱飞。

0x2:分布式管理让公司创新呈现什么特点?

上章我们以蜜蜂为例,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分布式管理。那它是不是未来社会,或者说你所在的公司,进化和创新的必由之路呢?

结合你所在的公司,如果老板拍脑袋一言堂,那叫独裁集中的商业管理,好创意可能被忽略,错误也可能被放纵。如果老板真甩手不管,那叫各自为政的商业混战,没有协同,溃不成军。

恰当的做法,既不是集中独裁,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形成恰当的任务分解与协作机制,大家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完成最有利于整个公司的大任务。所以,这种分布式管理,其实最有利于公司进化和创新。

结合蜂群如何决策采蜜的方向,KK也阐述了未来公司的进化形态:这种分布式管理将不断演化,直到彻底网络化。

这种网络化的组织,具有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分布式。就是商业不是只在一个地点进行,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发生。

比如一家公司并不集中办公,大家天南海北连接在一起,把事情分工、协作完成。这一点,在新冠疫情期间最明显。

第二,去中心化。就是产品和服务各环节,也就是设计规划、生产制造、营销分销、售后服务等,并不在一家公司内部完成,而是通过全球产业链进行协作。

比如苹果手机,最复杂的生产环节就是外包的。再比如,波音飞机,也是由全球产业链分工完成,舱门和垂直尾翼都在中国生产,最后回到美国组装。

当然,这也有例外。比如马斯克的SpaceX,恰恰就反其道而行,把新型火箭的设计、生产和发射全部在公司内完成。

原因在于,他们完全颠覆了太空产业的惯性,一时找不到更有效率的外包供应商。

而且,火箭不同于手机,设计制造的连贯性,和运输的难度,都增加了外包协作的难度。

不过,从长期来看,随着SpaceX扩大生产和发射规模,不一定所有环节还能在公司内完成。

你看特斯拉就是如此,当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化的产业分工必然产生,去中心化的外包也就是必然选择。

所以,说到底,公司业务是否去中心化,是否外包给外部公司,要看任务分解后,不同公司完成的具体成本,以及相关的运输和协作成本。这其中,网络化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不需要大规模运输的高精尖产品和软件等知识产权产品,去中心化外包显然效率更高。

第三,协作性。既指内部各团队、各部门之间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关系网络化,也指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多样合作

但还有另一种特殊的竞争性协作。在KK看来,在完全网络化的产业和市场,有时公司的某些核心功能,会外包给公司的竞争者。这听起来好像很反常识,但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苹果手机的屏幕,主要来自三星。虽然两家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是竞争对手,但三星显然不想失去苹果这样重要的手机屏幕合作者;而对苹果来说,采用质量最好的三星手机屏幕,有利于确保苹果手机的高质量。

再比如,在欧美国家的信用卡市场,万事达卡、VISA卡和美国运通卡是死对头,但前两家有时也会把收费或交易处理流程,交给后者来做,巨头们既竞争又协作。

这种竞争性协作,也能让双方互惠互利。它们在这个业务上合作,在那个业务上竞争,共同进化发展。

第四,适应性。在网络化时代,一个超级产品并不足以支持一家公司很长时间。因此不断创新产品,增加相关服务,提高公司进化和创新的适应性,对未来所有公司的进化都至关重要。

而要做到这一点,这家公司一定要实现比较彻底的网络化,也就是内部分部式管理,外部去中心化,产业有协作性,创新有适应性。这四点互为表里,共同造就具有进化和创新生命力的未来公司。

0x3:怎样实现这种分布式管理?

好,四个特点你现在已经知道了,那你所在的公司,又该怎么实现这种分布式管理,产生网络化组织呢?

在KK看来,要真正实现分布式管理,关键就是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及时、充分地采集和处理。

因此,一个网络就是一个信息的加工厂。小到一家公司,大到一个产业或市场,如果离开了关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这种分布管理,就会断裂、分散,公司反而会成为一盘散沙。

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网络时代,最大的能力,就是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效率可以空前提高。这可以极大降低沟通协作成本,让原本需要在内部集中完成的事,可以分解为内部和外部分散协作完成。

但要实现高效的分布式管理,就一定要围绕研发、设计、营销和客户等关键环节,基于有效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进行针对性决策。结合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越是分布式管理,越需要谋定而后动,否则效率会更低。

这个分析,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产业分工中的“微笑曲线”模型,也就是研发和市场,处在这条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两端。

比如苹果公司,负责研发设计苹果手机,然后外包生产,最后自己负责营销。虽然外包生产者干的活儿不少,但获得最大收益的,一定是负责生产前和生产后两部分的苹果公司。

原因就在于,对于产品最重要的研发、设计、营销和分销,苹果花了最多精力去采集、处理信息。

所以,对于未来网络时代你所在的公司来说,进化和创新的关键,看起来是分布式、去中心化、有协作性和适应性,实质上是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一定要及时、充分、有效,要成为高效的信息工厂。

0x4:小结

  • 1、通过古老而神秘的蜜蜂群体,可以解释什么叫“分布式管理”:首先是化整为零,然后是分布处理,最后是归零为整。
  • 2、未来公司将不断演化,直到彻底网络化。一个纯粹的网络化公司具有四个鲜明特点:分布式、去中心化、协作性和适应性。
  • 3、无论是蜂群采蜜还是未来公司网络化,要真正实现分布式管理,关键就是要实现对有效信息及时、充分的采集和处理。

 

四、生态环境对进化创新会有多大影响?

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这句话出自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激励了不少创业创新人士。

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说,只要找准了大趋势,进对了行业,哪怕自身条件差一些,也能成功。

但是,也有人说,外部大环境再重要,自身能力不行也不成。雷军这句话,后边其实还有一句:长出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这就说明,风口再重要,也得靠自身内部的能力长出这双关键的小翅膀,才能取得成功。

那么,对于企业的进化与创新而言,到底是外部环境更重要,还是内部发力更重要呢?结合KK的这本《失控》,我们一起来看。

0x1:生态环境与生命进化之间有何关系?

你肯定知道,生态环境对物种的进化变异至关重要。变化的生态环境,是促进物种进化的关键因素。

同样的道理,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进化和创新也非常重要,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处在行业“风口”上,一家企业相对来说,就容易获得快速发展。

比如,你可能会说,之前我们讨论过的苹果、特斯拉和SpaceX,这些公司的进化创新,都受益于当时外部市场环境的竞争刺激,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民营航天当时都在风口上。这种外部有利的环境,确实有助于更多企业成功,或者加速企业的成功。

但是不要忘了,和苹果同时代的诺基亚等品牌,它们甚至比初创期的苹果更有优势,还是迅速走向了衰落。市场上,有很多新能源汽车,但是能像特斯拉一样出圈的企业,只是极少数。能与SpaceX抗衡的私人公司,甚至都没有。

套用前边我们说的理论,同处一个时代风口,能飞起来的猪,几乎寥寥无几。你能说,外部市场环境在起主导作用吗?

在我看来,这只能说,外部环境是创业创新潜能的试金石,越是多变的环境,越能检验出谁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我们要名阿比,外部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变化的,但它也可能是极其稳定、缺乏变化的。比如自然界中几乎静止不动的深海,或者永远阳光灿烂的热带地区。

相关研究和科学考察发现,这些环境特色鲜明但缺乏巨大变化的地区,物种的稳定性也比较高。适应当地环境的物种,几乎不必逼迫自己改变生理机能,原来什么样,接着什么样。

如果我们用这个逻辑,去观察社会的进化与创新,确实情况也差不多。那些过于稳定、缺乏变化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很容易让身处其中的企业和个人,缺乏创新求变的动力,因为不用进化变异,也可以活下去。

听起来,好像也有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这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呢?当然不是。KK在书中就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举了一个试验例证。

早在1983年,就有一位微生物学家对达尔文的结论提出质疑,并做了一项试验。我简要跟你说说。

他把通过提纯而得到的,完全一致的不变性菌群,放入一个特制的恒温器中,也就是给菌群一个非常稳定的生长环境,观察菌群是否会发生新的进化变异。

按理说不会有,它脱离了变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但试验结果显示,经过400代的裂变之后,原来一致的不变性菌群,孕育出和本身基因稍有变异的新菌株。

这个试验曾经震惊了很多人,因为这就意味着,在几乎没有变化的环境里,生命体自发地进化变异,走向了多样性。这个试验例证,说明了当环境没有变化时,生命体也会自己和自己搞进化变异。

这其实也印证了哲学里常说的一句话: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主导。哪怕外因没有变化,内因也会有变化。

所以,KK的核心观点其实很明确:

  • 第一,他认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生物的进化变异
  • 第二,不同生物和机器的内在基因,对自身进化和创新有深刻影响。

0x2:如何突破外部环境对公司进化创新的影响?

那么,KK的观点,如果放在公司创新的环境中,我们又该怎么突破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呢?

KK认为,生命永不停歇,主要和生命是一个“活系统”有关。“活系统”,一般都极其复杂,而且具有生长性。只要“活系统”的复杂性,超过了所有已知破坏力的复杂性,“活系统”就会生生不息。

比如KK在书中提到,据杀毒软件公司说,越是复杂的电脑病毒,越不会彻底灭绝,因为复杂性确保了它的活性。你可以清除它、隔绝它,但几乎做不到彻底消灭它。

再比如人的身体,从头到脚、从内到外,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科学角度来看,其实也是一个又一个极为复杂的小系统。它们各自分布运行、进化,也各司其职,协同完成人的思考和行动。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幸少了一只眼睛,或者切除了部分内脏,比如一个肾脏或一节小肠,可能他没办法跑马拉松,但活下来不是难题。

这说明,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通常不会轻易死亡。因为它们往往更容易实现内部重组,从而推动自我进化。

同样的道理,一家企业,如果能不断在内部实现打破重组,容纳更多的多样性,也会成为更有活力的系统,整个组织也会变得更有生命力。

按照KK的思路,这其实就是营造了有极高复杂性的“活系统”,从而让更多进化的生命在这里栖身,这些不断进化的生命体,就会更加茁壮。也就是说,只有这种活系统,才能促进企业创新。

比如刚刚我们提到的苹果、特斯拉和SpaceX。这些公司一次次在内部打破重组,随着一个又一个技术和产品创新 的成功,人才和团队也不断进化升级,整个公司成为越来越复杂的“活系统”。它们像衔尾蛇一样,一边吞掉自己的尾巴,消费自己;一边脱出自己的肉身,吐出不断变得粗大的尾巴,循环往复,迭代进化。

这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乔布斯去世了,苹果公司仍然可以继续壮大,生命力不断延续。

所以,无论是自然进化还是企业创新,外部生态环境都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你所在企业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死系统”,并不具备进化和创新的基因,即使风口来了也跟你没关系,你依然会被淘汰。只有当你所在的企业成为一个“活系统”,培育并激活了创新基因,当外部风口来临,你所在的企业才能顺势起飞,取得成功。

而且,即使外部环境不那么如意,或者暂时没有风口,如果你所在的企业是一个“活系统”,也依然可以保持活力,不断进化。

所以,无论外部生态环境对进化变异有多大影响,对于企业而言,始终不要忘了如何成为一个“活系统”,这才是企业进化持续的一个关键保证,否则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

0x3:小结

  • 1、不同生物和机器的内在基因,对自身进化和创新有深刻影响;在内生的进化变异驱动下,环境的约束影响是可以突破的。
  • 2、一家企业,如果能不断在内部实现打破重组,容纳更多的多样性,就会成为更有活力的系统,整个组织也会变得更有生命力。
  • 3、只有企业内部成为活系统,才是企业持续进化创新的关键保证。

 

五、如何在控制与失控中逐步走向协同?

0x1:人类的控制意愿有什么变化?

回顾人类进化创新的历史,KK认为,人类一直想通过发明新的机器,控制整个世界。

  • 比如在中国宋代,祖冲之发明的机械指南车,堪称巧夺天工
  • 在西方,有关自动控制设备的探索,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

如果只看过去300多年,人类发明的控制世界的机器,就有三次大的发展。

  • 18世纪,人类为了控制自然世界里的能量,发明了蒸汽机,从那之后,人类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但控制了能量之后,人类又想控制更多。
  • 之后,人类就进入到第二阶段的自动控制,也就是通过发明制造更多种类的机器,加大对人造物质的精确控制。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我理解,KK说的其实就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机器设备。在这一阶段,人类既可以制造巨大的机械,比如飞机、火车;也可制造微小的东西,比如灰尘大小的微型马达,或分子大小的计算机。人类因为对机器设备的制造能力全面提升,机器等人造物质取之不尽。在这个阶段,人类对机器的掌控能力最强,一切机器都是我们的工具,都在人类掌控中。
  • 接下来,就进入到第三阶段的自动控制,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实现对信息的控制,我们现在还处于这个阶段。这些控制设备都有一个共性,它们不是死物件,而是日益成熟完善的“活系统”。比如电子图书馆,你可以视为具有内部活系统的庞大信息机器,这是对人类知识信息的控制。再比如复杂的基因工程研究,则是对人类生命关键信息的征服。但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人们也会担心,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未来更加不可控。

结合这三次控制革命,你会发现,人类想控制越来越复杂的机器。但是,这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如今的机器不仅复杂,还可以自我进化,就像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一样,当人类写好“深度学习”的代码和算法,它会自己迭代下围棋的技术。人类对这种复杂机器的掌控感,实际上在不断减弱。

0x2: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处?

那么,未来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机器之间的控制关系?是要不断加强人类自身的控制能力吗?

KK认为,恰恰相反,人类需要学会放手,尊重演进规律,给机器以自由。因为从趋势上看,人类已经不可能对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仍然采取当初针对机械设备那样的工具掌握度。

为此他特意提到了老子在大约2600多年前写的《道德经》。其中,有关无念、无为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理解控制与失控的辩证关系,至关重要。

他甚至表示: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为21世纪硅谷创业公司的座右铭。因为在一个超智能的时代,最具智慧的控制方式,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请注意,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求。比如算法或者深度学习的机器人,实际上就是机器的自我进化。

KK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怎样测试一个飞机导航软件是不是靠得住呢?一种办法是开发软件的工程师自己试测,然后不断改进;另一种办法,是把这个软件放在一个具有进化功能的测试环境里,让成千上万的专职挑刺者,不断找出软件的漏洞,然后促进软件不断进化。

一位软件开发工程师就说:他宁愿乘坐进化出来的软件驾驶的飞机,也不愿乘坐由他自己编制的软件驾驶的飞机。因为再强的人为控制,都不如一个可以协同互补的测试进化环境。

这就像是栽培植物,你选好地方,选好植物,种下去,浇水、施肥,然后静待植物生长。看似做好了控制,但能不能长好,长成什么样,就要看植物本身的进化和生长。

比如同样是种小麦,如果品种不够好,再怎么浇水、施肥也不管用,最终还得看植物自己的生长。所以人既没有完全控制植物,但也不能失控。

这还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比如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园,人类可以划定区域,设置安全防护网,禁止偷猎。这也做好了控制,但这个动物园里的藻类、湿地和动植物,如何生生灭灭,并不需要人为干预,也没法真的干预。

那么,对于越来越复杂的“活系统”,尤其是日益智能化的机器,以及人和机器的融合,我们能不能真的做好栽培或管理呢?

KK认为,不太可能。所以他最终选用的词是:Co-control,“协同控制”。意思是说,创造者和被创造物之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相互帮助、互为补充的伙伴关系、是人机混合控制,机器和人都得分别发挥必要作用。也就是说:创造者必须和他的创造物一起,共享控制权,而不是相互控制,要同呼吸、共命运。

还以前面提到的飞机导航软件为例,既不能仅靠人工驾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也不能把一切都交给飞机导航和自动驾驶系统,因为在天气状况极为复杂时,自动驾驶出事的概率也很高。

KK认为,此时,不断进化的计算机系统,最终会成为飞机的“智能副驾驶”。也就是说,不断进化的导航软件和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完成许多飞行员不能胜任的工作,成为半个或大半个智能化的机器飞行员。

但真正的人类飞行员,一定要有权对这个“智能副驾驶”进行必要管理,请注意,到这里,已经不是人类飞行员对“智能副驾驶”的完全控制,而是他们相互分工、配合,从而以“协同控制”的方式安全平稳驾驶飞机。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有时看起来似乎是失控的,但最终实际上是可控的。这就好像缉毒警带领缉毒犬工作,人类利用犬的灵敏嗅觉,加以训练,在追踪过程中跟随缉毒犬行动,从而辅助人类完成搜索。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和缉毒犬就是一种“协同控制”的合作方式。

人和机器,和有进化能力的智能平台之间,也是如此,各有自主性,又最终休戚相关,它们是更加智能而且能自我进化的“缉毒犬”。至少在目前,谁离了谁都不成,而谁也不必真的离开谁。

KK也据此认为,未来真正值得投资的方向,是那些具有自我适应能力、向自己的目标进化,不完全受人类监督、自行成长的机器。

人类应当学会放手,给不断进化的智能机器或平台以自由。通过分布式协同的进化模式,超越人为规划,雕琢出超过我们能力的创新产品。这样的产品,最初可能有缺陷,但会逐步趋于完美。

比如一个电商平台,可以杜绝假货吗?传统的人工控制、客户投讨、中央处理模式,会减少假货,但做不到杜绝。这是国内一些电商的现状。

从KK所说的智能机器或平台进化来看,电商平台完全可以建立一个进化平台,通过充分的信息识别、交易投诉、合规手续等有效信息积累、甄别,从而把有关假货的生产者、经营者挡在电商平台之外。

所以,人类的绝对控制是不长久的,让不断智能化的机器自我适应,发挥互动平台的自我进化潜力,人类才可以在看似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实现超预期的大作为。

0x3:小结

  • 1、人类想控制越来越复杂的机器,但是,随着机器的自我进化功能日益强大,人类对这种复杂机器的掌控感,实际上在不断减弱。
  • 2、面对机器智能化趋势不断加强,人类不是要在加强控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是要学会放手,给机器以自由。
  • 3、未来的创造者和被创造物之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协同关系、人机混合控制,也就是“协同控制”。

 

六、怎样构建共生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

0x1:人类与机器共生的五种趋势

共生,其实是一个生物学名词,它指的是一种生态现象。也就是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紧密的互利关系,双方相互为对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如果把双方强行分开,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生存。

请注意,共生不是指同一群体生物的集体生存,而是指不同物种间的互利生存。

  • 比如在自然界,小丑鱼和海葵就是一种共生现象,海葵保护小丑鱼的安全,小丑鱼减少其他鱼类来骚扰海葵
  • 再比如牙签鸟和鳄鱼的共生,牙签鸟捕食鳄鱼身上的寄生虫,鳄鱼让牙签鸟到口中觅食,牙签鸟也免于被天敌捕杀。

KK就是借用这种自然界的共生关系,描述人和机器不断融合的未来趋势。我们把这5种趋势,按照人类对机器的控制程度,从高往低排列,

第一种关系是奴隶模式,人类对机器享有绝对的控制权。

机器完全听命于你,看上去很完美。但你和机器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你不会在情感上亲近它、依赖它。

第二种关系是外星人模式,这一点不太好理解,你可以把这种关系想象成,你对最喜欢的车的态度。

这类机器,能胜任很多人类做不好的事,你也可以完全掌控它。但你会觉得,你和它们的关系,永远隔着一层东西,虽然也有情感寄托,却又是冷冰冰的。

第三种关系是宠物模式。

机器听从你、陪伴你、依赖你。同样的,它也需要你的照顾和养护。你无法控制它的所有行为,但总体上你信任它,认为它可控。你们相伴相生,你对它有情感寄托。

第四种关系是灵魂伴侣模式。

日益智能化的机器,有深度计算能力,还会自我进化学习,甚至具备思考能力。它们能成为你精神交流的伴侣。你和机器之间能形成灵魂上的契合,你们密不可分。但是,你的控制权在逐步减弱,会受到来自机器的情感控制。

第五种关系是主宰模式,也就是人类完全丧失对机器的控制权。

当智能化机器进化到无比强大,具有各种超能力,甚至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就可以反过来控制人类,成为新的地球主宰者。

KK认为,人类完全掌控机器的奴隶模式,不可持续,因为它不是人与机器的双向融合进化,而是一方的绝对控制。机器对人类的主宰模式,基本上也不会出现。因为智能技术水平还差得太远,而且人类绝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出现。

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宠物模式,外星人模式,灵魂伴侣模式,或者是这三种模式的混合。但究竟哪种模式的特色更重,取决于接下来智能技术的进步,更取决于人和机器的共同进化。

总的来说,机器和人类的共生协同,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和人成为伙伴关系,和人协作,这是进行人机协同的重点。

0x2:如何构建人机协同共生的新型伙伴关系?

那么,如何构建这种新型伙伴关系,实现人类和机器的协同控制?

KK认为,这种物种共生所带来的新型伙伴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交互关系中的协同进化,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缩短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试错时间,从而借助各自最重要的优势,加速进化。

比如在各大城市,交通拥堵一直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交管局主要通过城市重要路段里有限的摄像头,监测拥堵情况,交通广播还会鼓励车主给广播站打电话,通报各处的实时路况。看起来各个环节的人都很忙碌,但仍然很难准确反映实时交通拥堵情况。

如今在一些城市,陆续启用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就实现了更好的共生协同。

大量摄像头密布在城市的大小路段,基本实现了无死角实时监控。不过,如此海量的实时影像信息汇集过来,想靠人工来辨识处理和判断,基本上不可能,因此大数据和图像识别技术就派上了用场。

但这些经过海量数据处理的实时交通信息,如何发挥作用,就要靠人的判断和分析了。也就是根据各个城市特定的交通管理需要,调整系统,转化为一系列可视数据、路况信息,不仅作为交管部门的调节依据,也通过导航软件,发送到每个车主和出行人手机上。

交管部门据此不断优化道路交通管理,调整红绿灯和路口,车主和出行者也可以灵活调整出行路线和时点,从而共同缓解城市拥堵。而具有常态性拥堵的路段信息,也成为后续市政建设的决策依据。交管部门对智能交通系统的新要求,也不断通过软硬件升级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依靠算法不断积累、学习、升级,在人们的要求和设计下,变得越来越智能、高效;而人也不只是接受信息,在整个过程中,人主导系统设计,改进任务设置,动态管理交通。

结果就是,智能系统和人的管理,这两方面协同越好的城市,交通效率就越高,人和机器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不断进化的共生协同伙伴关系。

但是到这里还没有完,随着智能系统进一步升级,特别是在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能力上的全面升级,城市智能监控影像系统,也开始承担要求更高的特定人物身份识别重任,在公安、反恐等领域有所应用。

你可能也注意到过这类新闻,有的逃犯在参加偶像演唱会时,被演出场所的智能影像识别系统辨认,因此被公安机关捉拿归案。这在图像识别智能系统足够进化之前,是人类想都不敢想的奇妙应用。

在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为什么很多中国城市能迅速实现密集人群的全面流调,就是有了已经开始应用的城市智能监控系统,以及最新推出的手机动态健康码和行程码系统。

但无论是智能交通系统、城市监控系统,还是健康码和行程码,都还做不到完全智能和精准,这一方面是技术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人机混合共生协同的真实关系体现。

展望人机融合的未来,要构建共生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不是一方依赖于另一方,而是双方共同进化。只有双方都越来越强,才能实现互利和平等。因此在推动机器进化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人的进化。

其实不只是人机之间,借助新的技术和智能化平台,不同主体之间真正实现共生的互利合作关系,也必须靠双方不断进化才能维持。

比如,出版社和线下书店、网上平台、知识付费平台之间,原来各行其是,现在携手合作,共同进化。虽然大家还是各成体系,但围绕图书产品的选题、出版、营销、销售、服务,一种全新的共生协同模式,正在头部机构之间建立,大家相互需要,协同发展。

甚至包括此前我们讲过的三星和苹果的例子。在智能手机产品上,它们是直接竞争关系,但在手机屏幕上,他们长期深度共生协同。

这正是因为他们双方都不断进化,从而形成不断递增的相互依存关系。只有这种在共同进化中巩固的伙伴关系,才具有持续生命力。这对于你和你所在的公司,如何走出创新窘境,或许有新的启示。

0x3:小结

  • 1、机器和人类的共生协同,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和人相伴,和人协作,这是进行人机协同的重点。
  • 2、要构建共生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不是一方依赖于另一方,而是双方共同出现新的进化,形成不断递增的相互依存关系。
  • 3、只有机器依靠算法不断积累、学习、升级,在人们的要求和设计下,变得越来越智能、高效;与此同时,人也主导系统设计,改进任务设置。双方才能越来越强,构建共生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

 

七、思维脑图

 

posted @ 2022-01-21 13:42  郑瀚Andrew  阅读(40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