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钢铁侠》笔记

一、引言

这篇文章,我们分享一本关于马斯克创业创新的传记:《硅谷钢铁侠》,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阿什利·万斯。

马斯克在1971年出生,比乔布斯晚一辈。1995年,马斯克24岁时,从美国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迄今为止的26年里,他先后创办或介入了五个不同的领域:在线出版、电子支付、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太空探测,他的跨界创业创新都取得了成功。

如今,马斯克同时管理三家公司。他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CEO兼首席技术官(CTO),是特斯拉公司CEO,还是太阳城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关键是,他不当甩手掌柜,而是事必躬亲,在一线管理。

那么,马斯克如何能在不同领域持续创业创新,又是怎样把别人看起来像是幻想的事,先后变成了可以实现的创新梦想?对你和你所在的公司如何走出创新窘境,马斯克又能带来什么新启示?

0x1: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不同于《乔布斯传》对乔布斯完整一生的记录,这本《硅谷钢铁侠》在2015年出版时,只写到马斯克44岁,但它仍然完整地反映了马斯克与众不同的创业创新。如果你想了解他的创新思维和商业实践,这本书值得细读。

总体来看,我认为这本书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一,是马斯克这个独特的牛人本身,他20多年来持续地创业创新

从个人偏好上说,我更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埃隆·马斯克:特斯拉,SpaceX,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探索》。中文译名为《硅谷钢铁侠》,显然是想强调他技术和商业创新的超强实力。

这本传记在2015年出版时,马斯克还不像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但作者通过梳理他的创业创新经历,坚定地认为,这个人将是乔布斯之后,美国商业创新的领军人物,也将是最富有、最有权势的牛人之一。

果然,2021年10月底,特斯拉公司的股票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相当于丰田、大众、宝马、通用等十一家传统车企之和,马斯克当时的个人财富也突破3000亿美元。

第二,马斯克带来的这类独特创新,总是在看似无关的领域实现突破和成功

梳理马斯克20多年来的创业创新经历,作者认为,马斯克真正突出的地方在于:他能将复杂的物理概念与商业计划相结合;尤其是如何将科研成果应用并转化为盈利性企业,马斯克具有非凡的才能。

因此在2015年时,作者就分析认为:马斯克所管理的SpaceX、特斯拉和太阳城这三家公司,在接下来10年的发展将非同寻常;马斯克会给人类带来希望,恢复大家对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信仰。

仅仅过了6年你再看,作者的预测正在一一兑现。比如,除了特斯拉在商业创新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还有技术难度最大的SpaceX,在重型火箭发射、火箭回收和载人飞船等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私营太空探测公司。

第三,一种未来图景,人类在地球的可持续生存发展,以及在太空探索、外星移民等方面不断实现的重大突破

作者认为,马斯克做的所有事,不仅是他个人的幻想或梦想;他看似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

从商业实践和市场反馈来看,无论早期的在线出版和电子支付,还是后来的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甚至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太空探测,其实和我们所有人的未来命运息息相关。

所以,读这本《硅谷钢铁侠》,你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与众不同的幻想者和成功者,也可以更了解一类独特的创新和全新的未来。

0x2:本书的几个核心视角

第一个方面,从个人成长来看,如何敢于幻想?

马斯克出生成长于南非,那里并不是一个包容个性发展、鼓励创新思维的乐土。

那么,为什么他从孩童时代起,就充满各种看似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幻想何以延续,对他日后的创业创新,带来了什么重要影响?在个人幻想和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隐秘的内在关联?

第二个方面,从创业之初来看,如何把握商机?

1995年马斯克开始创业以来,先后介入了在线出版和电子支付业务,推动相关技术,转化为成功的商业创新,不仅引发了行业格局之变,也提升了创业项目的估值,连续实现了早期创业成功。

这显然不能用运气好来解释。那么,他究竟如何敏锐地把握了新的商机?在分析技术变革带来的商业创新方面,他的思维方式和执行能力又有何独特性?

第三个方面,从远大目标来看,如何坚定信念?

在马斯克退出早期创业之后,先后把变现赚到的钱,投入到更多更大的技术和商业创新之中。无论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还是太空探索,当时都充满质疑、争议、技术难题和商业陷阱。

那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马斯克不断探求未知领域?他如何将远大目标和短期实践相结合,如何不断坚定自己的创业方向和创新信念?他又是如何超越了作为普通商人的短期逐利心态?

第四个方面,从创新经历来看,如何承受压力?

创业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充满不确定风险。马斯克在2002年投入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三大领域后,虽然各自都取得重大突破,但也分别经历了巨大风险,三家公司都曾多次处于倒闭边缘。

为什么马斯克可以承受住全部压力,并最终纷纷起死回生?在多次实现跨界创新的过程中,他拥有哪些至关重要的个性特征和抗压能力?

第五个方面,从持续发展来看,如何铸造团队?

在他先后涉及的五个创业创新领域,马斯克都不算是顶级专家。但他总能迅速聚拢各领域的顶尖人才,打造让同行羡慕的优秀创业创新团队。也正是这些顶尖人才和团队,确保了他不断实现梦想。

那么,马斯克究竟如何打造团队?如何识人、用人,如何通过恰当的管理、监督、督促和激励,让优秀人才和团队充分发挥创新潜力,最终如何把他个人的幻想,变成了机构可实现的创新梦想?都值得我们一一探讨。

0x3:关于本书作者

这里我也再简要介绍一下本书作者阿什利·万斯,以及这本书的写作经过,这有利于你了解,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你细读。

万斯是欧美国家颇有名气的科技记者,他先后任职于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美国《纽约时报》和《彭博商业周刊》。以硅谷为核心的科技和商业创新,是他多年的报道重点,深受业界重视。

这是马斯克认可由他来写传记的专业原因,但他能把比较难打交道的马斯克搞定,主要还是他作为职业记者的韧性。

由于马斯克一开始拒绝接受深入采访,因此万斯花了十几个月,陆续采访了200多人,包括马斯克的员工、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亲朋好友,采访功课做得非常扎实。

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触动了马斯克。因为他尊敬那些被拒绝之后仍坚持不懈的人。马斯克最终出面,接受万斯的采访,两人约定每个月碰一面,吃顿没有时间长短限制的晚饭。同时,万斯还可以接近马斯克的公司高管、朋友和家人,也就是充分授权他独立采写这本书。

所以这本书能够完成并产生影响,也得益于马斯克及他周边的人给予的配合和支持。据作者披露,马斯克先后接受了30多个小时的采访,与他有关的300多人,和万斯进行过交流。他们都提供了大量未披露的事实,也充分尊重作者采写的独立性,大家各得其所。

在我看来,这是财经媒体记者应当干的一件正事儿。在欧美市场经济体,资深记者独立采写人物传记或重大事件,是一个惯例。

 

二、冒险幻想如何驱动创业创新?

0x1:家庭教育如何激发马斯克的冒险与幻想?

从1995年创业以来,马斯克一直被视为是敢于冒险、充满幻想的楞头青。从凭直觉推动在线出版系统,到放手研发在线支付平台,再到大笔投入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他不断冒险,让幻想成真。

在作者看来,这种“冒险无极限的基因”,主要是和马斯克从孩童时代以来的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紧密相关。

1971年,马斯克出生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一个富裕的白人家庭。他的父母和祖辈家庭也具有无穷无尽的冒险精神。比如驾驶飞机,从加拿大飞到南非定居,或者一家人深入丛林探险。而且他们放任孩子成长,鼓励孩子靠直觉做判断,然后放手去做,即使做错了事,也绝不体罚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成长,马斯克拥有明显超越常人的优势:

  • 第一,他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没有什么是他不敢想,或者不愿去了解的。正是那些未知和幻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使得他在后来的创业中,总是更敏锐地注意到正在发生的技术和商业巨变。
  • 第二,他学东西很快,学习能力出众。只要他特别喜欢一样东西或发现了新机会,无论有多陌生,他都会迅速投入学习。比如在他10岁那年,父亲给他买了第一台计算机,他三天三夜不睡觉,把原本需要6个月才学完的编程内容,先全部通读,从而尽快入门。
  • 第三,他的求知欲强,对读书如饥似渴。这在天性好动的小男孩身上,尤其难得。书中记载,他每天可以花10个小时读书,周末一天可以读完两本书;当全家人外出购物,他会自己跑到附近的书店里看书。
  • 第四,他学会了如何抵挡外界干扰: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心无旁骛。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马斯克从小就形成并拥有充分的思考和求知自由,可以天马行空地幻想那些最吸引他的问题,比如光线明暗、宇宙大小、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等等。

这种可贵的好奇心、学习能力和做事方法,为他后来的创业创新打下了基础,让他可以不断跨越行业、领域限制,迅速缩短与行业专家的认知差距。

马斯克8岁前的生活还算正常,之后随着父母离异,马斯克决定和父亲一起生活。他开始越来越独立、专注,也更加冷漠,成了大人眼里的书呆子。但只有和他年纪相仿的表兄弟们知道,马斯克是他们的主心骨,可以带他们高价倒卖复活节彩蛋,或者在家自制炸yao和火箭。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最大胆的冒险,就是在马斯克带领下,从比勒陀利亚出发,搭火车去几十公里外的约翰内斯堡。他们一路见识了很多野蛮行为,还参与了一个名叫“龙与地下城”的角色扮演游戏。

幸运的是,孩子们一路平安。正是这些不知危险为何物的冒险行为,极大锻炼了马斯克敢于进行判断,敢于做出决定,并善于落地执行的能力。他们的冒险没出意外,也极大鼓励了他的自信。这也驱动着他在后来的创业创新中,碰到困难时敢于负责,也不怕折腾。

0x2:学校生活如何影响马斯克的冒险幻想与创业创新?

说完了马斯克的家庭教育氛围对他冒险和幻想的影响,我们再看看他在学校的生活和成长过程,如何促成了他形成超前的观念和幻想,这对未来的创新又有何影响。

在南非的几所中学里,马斯克的少年时代过得并不顺心。尤其是在上初中时,他曾遭遇校园霸凌,长达三四年时间。直到他转入情况更好的一所男子高中,他的奇思妙想和特立独行才不断被释放。

当时,他把自制的火箭模型带到学校,并在课间休息时点火发射。这是非常出格的行为,如果学校管教严格,马斯克早就被开除了。

在学校的一场辩论会上,他明确反对使用矿物燃料,并表示支持太阳能。这在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因为南非采矿业发达,当地人习惯于发掘并使用自然矿产,没人关心能源资源是否可再生。

马斯克还和同学讨论:有了计算机,银行业还需要有营业网点吗?银行能不能无纸化运营呢?多数同学的第一反应是:这些想法太荒谬,但马斯克却说:“这个想法好极了。”

而且,他对计算机学习兴趣强烈,投入大量时间学习编程。他和同学一起读科幻小说,学计算机语言,写新的故事,活在幻想世界里。

他曾在12岁那年,也就是1983年,设计过一款游戏,名字叫“炸弹”。这段167行的源代码,当时被一家南非出版的计算机刊物发布。据说,设计灵感来源于科幻小说中的太空场景。

从专业水准上看,这款幻想太空和正邪之战的游戏,不算非常出色。但这个12岁的孩子,还是靠这些源代码赚到500美元。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像科幻作家的名字:E·R·马斯克(E.R.Musk)。

之后,马斯克对技术的偏好开始升温。在高中时,他开发的计算机游戏越来越好,让某些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感到震惊。同时他数学成绩优秀,记忆力超强,对他感兴趣的学科,学习非常投入。这是他兴趣和学习能力相结合的必然结果,鼓舞了他敢于向高精尖领域进军。这种出众的学习能力,也是他之后进行跨界创新的关键保证。

可以说,在中学时期,马斯克的独立、专注、敢于冒险和异想天开,逐步成为他最鲜明的特性。正是这些超前的观念和冒险精神,为他后来引领各种创业创新埋下了种子。之后他通过不断尝试,慢慢找到方法,把“幻想”逐步落地执行,从而站在拯救人类的高度,思考技术和商业的结合,成为有冒险精神的一代实业家。

0x3:社会经历如何促使马斯克的冒险和创新落地?

度过高中时期,马斯克在17岁那年离开南非前往加拿大,那是他外祖母和母亲的祖国。在这个不同于南非的国家增长了见识,也增强了独立性。

他原本去投靠远房表舅,但表舅搬家去了美国。他只好花100美元买了一张全国通用车票,游荡1900英里,寻找另一位远房表兄。

之后一年,他在加拿大各地打零工。要么在农场种菜,要么清理木材厂的锅炉房,直到他的弟弟、妹妹和妈妈也回到加拿大。

1989年,马斯克选择进入加拿大的皇后大学,因为那里美女更多。他也确实有本事和各种美女搭讪,比如美女同学贾斯汀·威尔逊,就架不住他的各种主动追求,被他征服,最终成了他第一任妻子。

这些个人闯荡经历和情感生活,在当时看起来都没什么,但在后来的创业创新中,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的个性,都成了优点。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并不是按部就班的大学生,而是为了明确的目的主动出击,积极聚拢重要资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他也会和弟弟一起读报,从上面找出他认为重要而有趣的人,然后打电话约对方吃午餐。一位叫尼克尔森的银行高管,就接到了大学生马斯克的电话。虽然他不习惯这种贸然邀请,但还是被哥俩说服。

6个月后,马斯克和弟弟坐3小时火车,跑去和尼克尔森见面。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得体的举止,让对方印象深刻。之后,马斯克获得了在这家银行的暑期实习机会。

除了异想天开地结识牛人,马斯克也积极学习商业课程,参加演讲比赛,不断提升竞争力。两年后他获得奖学金,进入美国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到宾大沃顿商学院学经济学,兼修物理学课程。他还和一些更加优秀、也非常特立独行的同学建立友谊,一起尝试有趣也有钱的校外创业。

青年马斯克,就这样经历着复杂的社会历练,带着无数幻想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也具备了不拘一格的务实行动能力,敢于主动出击,结识牛人,不怕失败,也促使他之后开启让人眼花缭乱的创业创新生涯。

0x4:总结

  • 马斯克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冒险精神、好奇心、学习能力和做事方法,为他后来的创业创新打下了基础。 
  • 马斯克在中学时期通过不断尝试,慢慢找到方法,把冒险与幻想逐步落地执行,助力他后来将技术和商业结合进行创新。
  • 复杂的社会历练,让马斯克具备了不拘一格的务实行动能力,敢于主动出击,开启创业创新生涯。

 

三、如何敏锐抓住全新商机?

马斯克异想天开、敢于冒险的个性,如何驱动创业创新。

他最初的商业敏感和创业尝试,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开始的。他不仅和同学挣到了足够的生活费,还认真做了多个深入的专题研究,后来都成了他创业创新的主战场。

我们结合这段经历一起看看,他在大学如何尝试创业并做好认知准备?他又如何在7年里,完成两个公司的创业创新和变现退出?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有助于把握商机的能力?

0x1:敏锐抓住商机需要做好什么准备?

1993年,马斯克转学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和另一位名叫雷西的转学生,都认为分给他们的学生宿舍都不怎样,于是商量去校外租房。

他们找到一套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由于这种房子并不太好出租,因此他们用不高的租金租了下来。即使如此,两个人也用不了这么多房间,他们要干吗呢?

你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空房间转租出去,但是马斯克和雷西不走寻常路。

平时,他们用功学习;周末就把房子重新布置,备上酒水饮料,打开超重低音音响,门票5美元,邀请学生们来玩。这家无照经营的地下俱乐部可是厉害,一晚上就能赚回一个月的房租,这个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商业思维了。

马斯克的妈妈梅耶,有一次还来帮忙,在门口负责保管衣物,帮助收门票钱。鞋盒里很快堆满了钞票,梅耶还找了把剪刀防身。

后来估计生意太好,马斯克和两名同学租了个更大的房子,有14间客房,接着干无照经营的周末地下俱乐部。

你不要以为,马斯克是个喜欢吃吃喝喝的人。实际上他有超强的自制力。他不喜欢酒的味道,酒量也不大,偶尔喝伏特加会兑健怡可乐,从来不会把自己灌醉。他们运营地下俱乐部,就是看到了学生们聚会的刚需,而他们可以赚到足够的生活费。

不过,这样的小生意肯定不会让马斯克沉迷。很快,他就通过三篇课程作业,勾画了他未来要从事的几个主要创业创新方向。

  • 第一篇作业,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关。1994年12月,他在上的一门课要写商业计划书,他选的题目是:“太阳能的重要性”。在计划书里,马斯克详细分析了太阳能技术为何会蓬勃发展,解释了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利用,他还设计了几千米长的太阳能电池板和接收能量用的超长天线。这篇有研究、有见解的商业计划书,获得了教授的好评,给了他98分的高分。不过,教授当时应该很难想到,这个有想法的学生,其实已经在为十年后的创业储备知识和资源。
  • 第二篇作业,和他后来的第一次创业有关,在线出版:他分析了文献和书籍的电子扫描方法,讲述了如何进行光学数据识别,如何把信息存入单一的数据库。这后来成为行业共识,就像是谷歌图书馆和谷歌学术的结合体。
  • 第三篇作业,他讨论了更前沿的技术和商业话题:如何创建新型的能源存储方式,如何把这些技术用于新能源汽车、飞机或火箭上。他还专门提到,他去过硅谷一家实验室实习,他们正在研究超级电容器。这很可能是电池和燃料电池问世以来,一种全新的存储大量电能的新方法,传送电能和充电速度都会非常快。同样,教授看完论文大为满意,给了他97分,认为分析透彻,并且具有出色的财务知识。

很多人说马斯克的商业敏感,他的成功创业,是运气好,赶上了大时代。没错,大时代和风口确实重要,但是伟大的企业或者创始人,他们把握商机,并不是在时代风口里盲目乱闯乱试,而是快速学习,深入研究,透彻分析,有备而来。正是有了这种专业度,才能形成对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的敏锐洞察和快速行动

0x2:抓住商机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经历1994年夏天的硅谷实习之后,马斯克下决心投身创业。他喜欢硅谷的人才汇集和创业创新文化,而且遍地都是机会。于是他放弃了去斯坦福读材料学博士的机会,到硅谷寻找互联网创业机会。

1995年马斯克开始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帮企业上网,把传统的黄页内容,转化为企业网页和网站信息。这也是两年后马云在中国开始的第一个创业项目。

马斯克和弟弟联手,给这个创业项目起名Global Link,意思是全球连接。这就是后来在美国非常有名的Zip2。它有点像今天的大众点评加上高德地图,主要就是方便用户通过网络查找餐厅等商户的信息。

这个项目,来自于马斯克实习时受到的启发:一个黄页推销员,上门推销网络信息分类的点子,说这是厚厚一大本黄页的信息补充。

马斯克听完后立马来劲了。他认为真正的价值,应当是把大家常用的所有商业服务信息搬到网上,做成方便易用的网络信息服务。

后来他们真的就这样做了,把餐馆、服装店、理发店等小企业的服务信息在网上展示,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还能生成相应的地图,很快就成了受商户和用户都欢迎的好项目。

这也迅速引起硅谷风险投资公司的注意。1996年初,也就是他们创业刚刚半年时间,一家公司看准了马斯克兄弟想做大互联网黄页的野心,于是投资300万美元,让马斯克转任首席技术官CTO,另外聘请了更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做CEO,负责运营这家新公司,业务迅速发展。

三年后,当时风头正健的康柏电脑公司,斥资3.07亿美元收购了Zip2,马斯克不愿委身新东家,于是拿了2200万美元现金退出。虽然他没有全程掌控这家创业公司,但他对全新商机的捕捉能力,得到了一次真实的验证,他也获得了至关重要的,继续创业的自有资金。

很快,他又找到了可以创业的另一个重大商机,在线支付。而这个天大的商机,也源于他上大学时在一家银行实习时的偶然发现。

这家银行手上有一批巴西等国发行的债券,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出现问题,这批债券的实际交易价格跌到25美分。但他注意到,这些债券发行时,得到了美国政府担保。于是他重新测算,发现这些债券的实际价值可能被低估了一倍,合理价格是50美分。

作为实习大学生,他兴奋地向主管报告了这个发现,主管让他写个分析报告。他写了,报告也层层上交到了银行CEO手上。但出乎马斯克意料,这位银行家认为,之前已经被巴西等国的债券折腾得不轻,不想再掺和这个事了。这令马斯克对银行家的保守大失所望。

但他没有忽略这个重要发现,在随后几年里,一直在想能不能开设网络银行。1995年,他就在一个场合公开演讲说,传统金融业向互联网金融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当场有人反驳说:网络安全问题不解决,消费者是不会把互联网金融当回事的。但马斯克认为,金融业一定可以实现巨大的升级改造,而且并不需要做很大的投资,就可以对银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个提供全程服务的网络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储蓄业务和支票业务,以及经纪服务和保险业务。

虽然很多人认为,他的计划过于宏大,而且涉及交易安全,这可比黄页上网难多了。但在1999年3月,马斯克拿到卖掉Zip2之后分得的2200万美元现金后,他注册了新的金融初创公司,X.com。

他通过延揽人才、打造明星团队,全力推进技术研发在金融交易上的创造性应用;他也及时申请银行和基金牌照,并和有远见的巴克莱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合规地架构起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

他还推动新公司大胆尝试金融业务创新。比如,输入对方邮箱地址,你就可以在网上转账或支付。这些有革命意义的新业务,在新公司成立第一个月,就吸引来20万注册用户,一年后达到100万。

这就是2001年更名为PayPal的公司创业史,是全世界网络支付交易系统的鼻祖。2002年7月,创业仅三年的PayPal被美国在线拍卖交易网站eBay(易贝)以15亿美元收购。

作为创始人,马斯克分到2.5亿美元,交税后1.8亿美元。这是很大一笔钱,足以让他继续新的商业冒险,追逐更多的狂野梦想。

从马斯克的两次创业中,你会发现,创业也好,寻找新的商机也好,并不是一定要无中生有开创一个全新的行业,而是靠敏锐的洞察寻找现有行业痛点作为切入口进行颠覆。那么,这份洞察来自于哪呢?昨天我们也讲到了,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0x3:总结

  • 马斯克具备行业专业度,才能形成对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的敏锐洞察和快速行动。
  • 抓住商机,并不是在时代风口里盲目乱闯乱试,而是快速学习,深入研究,透彻分析,有备而来。
  • 抓住商机,不是一定要无中生有开创一个全新的行业,而是靠敏锐的洞察寻找现有行业痛点作为切入口进行颠覆。

 

四、远大目标需要什么信念支撑?

马斯克通过敏锐的洞察力,瞅准时机,抓住商机,连续两次创业成功。

但是,从PayPal退出之后,马斯克为什么没有寻找下一个赚钱风口,而是一头扎进充满不确定性的太空探索、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

是什么力量,在驱动马斯克不断探求未知领域?他如何将远大目标和短期实践相结合,又如何超越了普通商人的短期逐利性?

我们以他2001年开始酝酿的太空探索项目为例,一起看看,他在怎样的强大信念支撑下,把梦想和远大目标逐步拉近。

0x1:马斯克如何开启太空探索项目?

为了更接近他向往的太空行业,马斯克在而立之年淡出PayPal公司,脱离了收入丰厚但竞争激烈的旧金山硅谷。2001年,他举家搬到更加热闹、大气,也离太空行业更近的城市,洛杉矶。

提到洛杉矶,你可能会想到,著名的美国电影产业大本营好莱坞;但你可能不太了解,洛杉矶也是美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重镇。这里气候温和、稳定,因此备受航空业青睐。

早在20世纪20年代,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就在好莱坞设立了制造车间。之后的好几十年里,这家公司在好莱坞完成了一系列发动机、战斗机和轰炸机的设计、生产。

之后,休斯公司、美国空军、美国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等,都在洛杉矶周边组织生产制造,或进行航空航天的尖端试验。直到今天,洛杉矶还是美国的军事航空和商业活动中心。

当时马斯克只是想投身太空行业,他并不确定,具体要投入什么太空项目。但他坚信,只要留在洛杉矶,就会接触更多顶尖航空业人士,帮他完善想法,找到可行的策略和行动,找对方向、人群和关键资源,帮助他一起创业。

当时,有一个名叫“火星学会”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火星探索和火星定居,这很快吸引了马斯克的注意。2001年的年中,这个学会要组织一场内部筹款活动,按惯例向一些名人发出了邀请。

据说,马斯克并不在最初的邀请之列,但他主动回函要求参加。他的财富实力被证实后,随即受邀出席了这个筹款活动。他结识了不少航空业界人士,也捐款10万美元,并受邀参与学会的董事会。

但很快,马斯克就发现这个火星学会格局太小,并不能容纳他越来越天马行空的太空梦想。于是他果断退出火星学会董事会,迅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火星生命基金会”。

马斯克说,他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他对太空思考得越多,就越是意识到探索太空的重要性。当时很多人觉得,探索太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马斯克说,这是大众丧失了对未来的雄心和希望。 

为此,他非常真诚地思考了星际之旅这件事,决定投入其中。他希望能重新激发大众对科学、对征服未知、以及对技术创新的热情。

这是不是过于狂妄了呢?一点也不。2001年的某一天,马斯克登录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网站,希望找到一些关于火星探索的详细计划,结果他什么都没找到。这令他大失所望。

他很担忧人类失去了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他说,美国人的骨子里,原本有着深入人性的探索精神,以探索太空新领域为使命的NASA,却对火星探索这样的事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是不对的。

因此马斯克希望自己能做一件大事,重振美国精神,也为全人类带来新的希望。他说,希望这件事能够触动全人类,能令世界瞩目,可以让人们再次想起火星,思考人类的潜能。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他将不计成本,为实现远大目标而搞一个社会公益项目呢?当然不是。他拥有可以把技术创新和商业开发结合起来的商业才能,所以他用创业创新思路,落实远大目标。

首先,他做了一个有限的初始项目预算,请高人做好规划。为此,他决定拿出2000万美元,邀请太空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权威人士,构思一种技术上可行的方案:如何把几只老鼠送上火星。

很快,一个牛人云集的讨论会召开了。一个名为“火星绿洲”的新奇项目计划成型了。马斯克将购买一枚火箭,把一个装有植物和活体动物的机械温室,发射到火星上去,以便展开各项科学实验。

不过,他准备投入的2000万美元看起来不少,但在太空探索领域却是杯水车薪,因为当时可用于商业发射的火箭非常昂贵。

为此,马斯克专门跑了一趟俄罗斯,连喝大酒带谈判,验证了专家们的说法不虚。那怎么办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学习和专家讨论,马斯克最终决定:自行设计制造新型低成本火箭。

这不是他舍不得投入更多钱,而是他看到了太空产业的全新机会。

当时,像波音、洛克希德公司以及俄罗斯发射的主要是大型火箭,搭载大型卫星。马斯克认为,从商业上看,有更大需求的反而是低端卫星市场。而借助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完全有可能开发出效率更高的新型商业发射火箭,可以满足更多的小型发射。

这个判断分析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突破了太空产业的一个关键空白,如何能够大幅降低每次发射的成本,并且能定期发射,商用发射和科研发射都会有巨大的需求。

于是在2002年6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洛杉矶郊区一间7000平米的旧仓库里成立了。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SpaceX。

0x2:马斯克靠什么信念支撑远大目标?

从太空探索项目的案例中,相信你已经深刻体会到了,马斯克确实不是一个普通商人或创业者。他有极高的商业才能,同时又眼光长远、目标远大,是罕见的创新者和伟大的企业家。

那么,他到底靠着什么样的信念来支撑着这些远大目标的实现呢?根据作者的分析,并结合其他素材,我认为有两点可以借鉴学习。

第一,马斯克更加关注他能给世界带来多大影响

这是很高的人生站位和很大的做事格局。而这首先就体现在他大学后的工作选择上。之前我们谈到,他很喜欢游戏开发,也算比较擅长。按理说,做自己喜欢、相对擅长、也有“钱途”的工作,不是很好吗?但马斯克反复思考后认为,游戏开发做得再好,对世界影响也不大。

他当时就看到的更大未来是: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和太空探索,这三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变。因此他1995年离开大学前,就决定之后要同时进军这些领域。请注意,是同时进军,而不是有所涉及,或只选一个领域干干就行。马斯克是认真的。

书中写道,2001年他在PayPal公司受到排挤时,马斯克反思后发现,自己小时候关于火箭飞船和太空旅行那些梦想,显然是比设计互联网服务更加伟大的使命。

于是在PayPal公司被收购后,他立即分钱走人,毫不留恋,转身扎进他更大的人生梦想之中。

第二,马斯克并不以跟风投机和创业发财为人生目标

他认为,自己和其他创业者不一样。别人跟风、投机、求财,而他是在追求一个整体计划。因为他最喜欢的,是把那些对未来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技术,以某种方式变成现实。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干的。他真的陆续启动了SpaceX、特斯拉和太阳城项目,而且都在其中承担具体管理职责。这显然不是通常的跟风投机或创业求财,其中不一样的野心和信念,值得深究。

不过我也想要提醒你,光有信念还不足以完全支撑远大目标,从马斯克的经历看,他还具备非常罕见的关键商业才能。他拥有可以把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商业计划相结合的能力;他还具有将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盈利企业的非凡才能。

你看他早期创业成功的Zip2和PayPal,都发生在互联网技术和商业应用刚刚开始的时候。多数人还在观望争论,但他已经先行一步,在信息发布和金融创新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应用突破。

他从24岁开始创业,到31岁时,就已经连续两次证明了他的商业创新才能。这成为他后来继续创业创新的底气所在,也是他不断获得顶级人才、巨额资金和核心资源支持的原因所在。

0x3:总结

  • 马斯克投身太空行业初期并不确定,具体要投入什么太空项目。但他坚信,只要留在洛杉矶,就能找到可行的策略和行动,找对方向、人群和关键资源。
  • 马斯克投入火星探索,成立SpaceX公司,既是要激发人类的探索精神,也是研发低成本火箭,打开太空产业新市场。 
  • 整体来看,马斯克更加关注他能给世界带来多大影响,并不以跟风投机和创业发财为人生目标,这也和他的关键商业才能相辅相成,最终让他不同凡响 

 

五、如何在创新中经受压力考验?

马斯克从2001年开始陆续进入太空探索、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三大领域。现在特斯拉已经市值万亿美元,引领电动汽车产业;SpaceX实现火箭发射回收,引领太空探索;太阳城公司也引领新能源产业。马斯克在这三大领域取得很多突破,也登上世界首富宝座。

但创业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充满不确定风险,千万不要忘了这些高光时刻背后,那些令人窒息的暗淡时光。马斯克当时也一再经历巨大挫折,这三家公司也曾多次处于倒闭边缘。

面对难以估量的多重压力,为什么马斯克可以通过更加刻苦的努力,先后起死回生?你可以学习什么?

0x1:马斯克如何应对失败?

之前我们谈到,马斯克管理公司不是当甩手掌柜,而是在一线事必躬亲。在过去近20年里,如果要总结马斯克碰到的最大、最难、也最凶险的创业创新挑战,我认为首推SpaceX惊心动魄的起死回生。

2002年,他低调创立SpaceX,是基于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技术和商业创新分析:在计算机等新技术帮助下,可以设计生产新型低成本火箭,进行频繁的商业和科研发射,既拓展太空探索,也形成新的产业。

这个概念和思路是对的,但一家没有行业积累的私人企业,能不能靠自己和市场资源,把这件通常是国家机构才干的事干成呢?

更何况,即使是美国、俄罗斯这些太空探索实力最强的国家,也经常出现火箭发射失败的严重事故。比如美国,1957年到1966年,共发射400多枚火箭,其中有100多枚坠毁爆炸。

后来的事实表明,火箭发射真的是充满风险。从2006年至2008年,马斯克他们耗时费力费钱设计制造的新型火箭,竟然在前三次发射中全部失败。

马斯克的个人投资、公司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公司500人花了整整6年时间研发、设计、调试、生产的新型火箭,各种努力全都打了水漂。公司上下顿时军心大乱,很多人开始哭泣,所有人都身心疲惫。

面对这样看不到希望的烧钱创新,恐怕很多人都只能投降放弃。但马斯克没有,在压力最大的时候,他做了三件事,重新带领团队准备第四次发射。

一是对员工从精神上进行安慰鼓励

2008年8月2日,眼看着第三次火箭发射失败,马斯克立刻赶过去,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安慰员工,鼓励他们回到岗位继续工作。他说:“看,我们必须得完成它。不要害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公司一位负责人回忆说,马斯克的鼓励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所有人都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分析刚才发射失败的原因,并试图解决问题。公司里死灰复燃,一切从绝望又变回到充满希望。

稳定了内部的军心,马斯克的公开回应也充满正能量。他宣布说:公司计划用另一枚火箭尝试第四次发射,第五次发射也在紧密计划中,还计划建造第六枚火箭,等等。他充满信心,有条不紊。

二是在技术上,不断提升突破

稳定各方人心的同时,SpaceX公司的技术检测和提升改进迅速推进,这是一点都不能含糊的。比如,之前出现过问题的燃料晃动,以及火箭推力等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还有没有预料之外的其他问题。

团队情绪此时已经稳定,专业水准就可以正常发挥。随后,他们只用一个多月,就排查完了所有技术问题,并改进部分设计。同时,为了避免造成委托客户的损失,第四次发射暂不搭载任何实体货物,只搭载了重360磅的虚设货物,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发射成功。

三是整合资源,背水一战

这一点对马斯克最难。从2002年到2008年,6年下来他先后在SpaceX项目上投入1亿美元,占他个人可动用资金的一半以上。而当时,特斯拉也处于研发生产的关键期,也非常需要钱。

所以对马斯克来说,如果第四次火箭发射再失败,公司将拿不到美国政府的委托发射合同,也不可能拿到其他融资,很可能会倒闭。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斯克决定倾其所有,压上了全部资金和资源。

所幸,经过再次充分而紧张的准备,2008年9月28日,世界上第一枚私人建造的火箭,SpaceX的“猎鹰1号”,比原计划晚了4年半,终于发射成功。

0x2:马斯克如何化解财务危机?

但是,马斯克来不及充分享受火箭发射成功的喜悦,不得不面对SpaceX公司当时已经非常严重的财务危机。

两个太空新项目需要启动,涉及上亿美元的生产经费;公司人才增加,薪水开支也大幅提高;租房等运营成本明显增加;而新的商业发射合同,要一年后才能执行;同时媒体报道也很不友好。

马斯克测算后发现,他手上的钱逼迫他要“二选一”:SpaceX和特斯拉这两家都有财务危机的公司,可能只能保一个。这让马斯克痛苦不堪,他在公司里还能撑着,回到家常常满面愁容,半夜里会做噩梦、尖叫,然后惊醒。一切压力山大,怎么办呢?

  • 首先,他进一步倾其所有地四处筹款。他出面向有钱的朋友借钱;他第二任妻子也说服娘家父母,再次抵押房子筹款;马斯克也缩减消费,不再使用私人飞机,改坐廉价航空的班机。
  • 接着,他尽全力争取商业发射合同。当时NASA准备为美国的国际空间站补给物质,正在考虑外包发射。由于SpaceX第四次火箭发射成功,所以马斯克有机会赢得这份10亿美元的政府合约。于是马斯克动用各种关系,和美国政府接触,了解到SpaceX很可能是这份合约的头号候选人。然后他想方设法争取新的投资,让大家相信,公司有足够能力克服困难,完成NASA要求的发射。
  • 最终,SpaceX得到了投资人和NASA内部的支持,赶在2008年12月23日,也就是圣诞和新年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成为美国国际空间站物资补给发射的外包供应商。公司因此收到16亿美元款项,作为给国际空间站发射12次、进行物资运输的费用。
  • 至此,SpaceX持续多时的财务危机彻底解除。NASA的发射需求被陆续完成,新的“猎鹰9号”重型火箭项目,以及把人送入太空的龙飞船项目,也都逐渐恢复推进,SpaceX的辉煌如你所见地来了。

相比之下,在特斯拉汽车的创业创新过程中,马斯克碰到的压力考验,总体难度略小于SpaceX的火箭发射失败,不过也充满了复杂的利益博弈。

马斯克并不是特斯拉创始人。2003年7月1日,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了这家电动车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是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电学先驱,尼古拉·特斯拉。

但是,2004年马斯克进入特斯拉后,不仅主导了至关重要的A轮融资,更推动了特斯拉汽车的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逐步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引领者。马斯克也因此成为真正做大特斯拉的人。

同时,在2008年8、9月间,当SpaceX被第三次发射失败、第四次发射成功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特斯拉也到资金严重短缺的地步。马斯克一边继续说服投资人增资,一边把所有个人资金全投进去。

最难的时候,马斯克甚至想卖掉太阳城公司的股份来筹资。他给投资人打电话,试图晓之以理。但对方只想把马斯克赶走,重组特斯拉,自己当大股东,因为当时特斯拉公司的发展前景已经显现。被逼到这地步,马斯克只能放手一搏。

第一,他改变融资方式,不再谋求股权投资,而是进行债务融资,这样原来的股东和投资者,就无权干涉特斯拉的融资方式。

第二,他虚张声势,告诉投资人,他可以从SpaceX那里借4000万美元救急,这引来其他投资机构的兴趣和信心,融资好谈多了。

最终,大家看到了又一个喜剧收场:也是在2008年圣诞前夕,特斯拉这一轮融资终于成功。马斯克个人,为特斯拉这次融资贡献了1200万美元,几乎把自己的腰包全掏空了。

这也解释了,后来随着特斯拉股价持续上涨,马斯克的个人身家水涨船高。

你会发现,面对这么多的压力和挑战,马斯克还没有被压垮,原因也不复杂:一是他极为刻苦,二是他专注于目标,三是他极为理性,能够做出清晰而有远见的决定。因此,往往是压力越大,他做得就越好,这是一个无比坚毅的人。

0x3:总结

  • 如果总结马斯克过去近20年里碰到的最大、最难、也是最凶险的创业创新挑战,首推SpaceX惊心动魄的起死回生。
  • SpaceX的前三次火箭发射全都失败,但他整顿公司士气、提升突破技术、整合资源,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枚私人建造的火箭。
  • 马斯克的刻苦、专注、理性和坚毅,让他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都能迎难而上、最终化解。

 

六、怎样打造一个持续创新团队?

在感叹他的商业成就时,你有没有注意到:马斯克虽然懂技术,但并不算是顶级专家。为什么他总能聚拢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并且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呢?

如果你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或者你是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人才的选用育留,一定深有体会,知其不易。

结合这本传记,我们一起看看,马斯克是如何识人、用人,如何打造了技术和商业持续创新的“特种部队”。

0x1:马斯克如何搭建创新团队?

马斯克有一些非常独到的识人方法,对于如何聚拢人才,搭建创新团队,非常有参考价值。

我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独具特色的面试安排,这是一套组合拳,从一开始就能激发人才的自我价值感。

我们以SpaceX公司的招聘为例,一起来看。

首先是独特的面试邀请。比如在行业展会和研讨会,他们会将装有面试邀请函的信封,亲手交给候选人,里面写明初试时间和地点。通常是在会场附近的酒吧或餐厅,这会让候选人觉得受到尊重,又充满新鲜和好奇;到地方一看,发现自己是少数被选中的幸运儿,通常还没有开始面试,候选人就High起来了。

接着,就是仔细设计的严格面试和考试。有的面试看似是随意的聊天,其实是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在沟通中识别你的个人特质;有的面试难度极大,工程师通常要写500行甚至更多代码,通过筛选后,每人还要给马斯克写篇文章,说明为什么想来SpaceX。

最后,通过层层面试筛选的人,尤其是工程师,有机会和马斯克进行15秒至15分钟左右的面谈。在这场面谈里,马斯克着重考察的是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他可能问你一个或多个问题,但每次必问的是:你站在地球表面,往南走1英里,往西走1英里,再往北走1英里,刚好回到原点,请问你在哪里?

正确答案是北极,大部分工程师能答对。马斯克接着问:还有可能在哪里?大部分人答不出来。马斯克也不介意,会愉快地引用公式给你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他看重的,是描述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好,了解完马斯克这套招聘流程,你可能会问了,什么样的人有机会收到这份邀请函呢?

在我看来,有一个共同点——专业知识过硬。

马斯克要么招顶尖院校尖子生;要么通过搜索学术论文,寻找具有特定技能的工程师。

你肯定还记得,马斯克在大学时就把兴趣和研究相结合,后来他创业要干的事,多数在大学时写成了论文。因此,他认为那些真正在某些方面进行开创性研究的人,也会有研究成果。

定位了这些专业人才,马斯克还会在此基础上,辨析他们的人格特质。他倾向于招收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高材生,也就是充满热情,动手能力强,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

比如对于SpaceX来说,他们要么是机器人比赛中的优胜者,要么能制造非同寻常的汽车参与赛车。即使你是只写代码的人,也要懂得机械的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不会闭门搞创新,也不会搞不好团队合作。

如果招来了性格特质非常契合的人才,马斯克会非常信任,给予人才自主发展的空间。

比如在马斯克执掌特斯拉之后,引入了技术创新的核心人物,斯特劳贝尔。这是一位大神,专注于汽车环保技术创新,精通能源系统和工程设计。早在2002年前后,斯特劳贝尔就提出,可以把用于电子产品的锂电池,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用于制造电动汽车。但当时即使在硅谷,也没人相信他这个疯狂的研发思路,除了马斯克。

斯特劳贝尔加入特斯拉后,在他的主导下,更多有才华的斯坦福校友陆续加入特斯拉,形成了强大的工程师研发团队,他们自主创新,研发生产。

有了这样一群充满激情的技术精英,特斯拉的锂电池研发很快实现突破,从而研发出锂电池样车。之后,以斯特劳贝尔为主导的研发团队,在特斯拉技术和产品创新中发挥核心作用。 

0x2:马斯克如何保障团队持续创新?

好,现在你已经知道马斯克是如何聚集各路精英的。那怎么才能让这些高精尖的人才发挥潜能,持续创新呢?基本的优厚待遇自然不必多说,这里我着重以特斯拉和SpaceX营造的创新文化基因和企业愿景展开讲讲。

我们知道,特斯拉并不是马斯克创办的,而是艾伯哈德和塔彭宁这两名工程师,在2003年7月联合创立的。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至少要融资700万美元,才有可能启动样车研发。

此时,手握现金的马斯克,恰好在寻找电动汽车项目。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马斯克投资650万美元,成为特斯拉最大持股人和董事长。他不像硅谷其他投资人那样,只给钱不管事,而是马上履行职责。

因为他发现,特斯拉的两名创始人,对公司盈利模式思考不深,对电动汽车的研发思路也不够新。而马斯克有两家公司的创业创新经验,更适合做创新管理者。

对两位创始人来说,马斯克也是理想的人选。他愿意投资,可以让研发真正起步;他还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想法,有两次成功的创业经验,这都是他们不具备的。

所以,对于特斯拉而言,马斯克不仅是投资人,更是整合者,主导了公司的创新管理。这就离不开前边我们讲到的人格特质,招聘如此,投资也是一样,互相契合之后才能从上到下对齐,共同打造一个多元包容的创新环境。

能够让特斯拉的创始人心服口服,并且顺利进行资源整合,看起来马斯克的管理才能已经彰显,但是这还没完。

在作者看来,马斯克真正厉害的团队组建和管理才能,还是在SpaceX公司的发展中体现得最充分。

马斯克不是太空研究的顶级专家,在创立SpaceX之前也没有从事太空产业的管理经验。那他为什么能把一个技术前沿、风险巨大的创新型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呢?

  • 一是马斯克事必躬亲,对细节要求严格,深度参与SpaceX的每一次尝试,赢得了公司人员的信任。
  • 二是他超凡脱俗的企业愿景,也就是他远超太空产业同行、站在人类巅峰的远大目标,让SpaceX公司内部把马斯克神化了,员工们崇拜他。即使马斯克工作非常严苛,员工畏惧他,也不影响这份崇拜。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马斯克之前,航空领域的研发重点,还是如何将更大、更多的卫星或空间站送入太空。这非常重要,否则太空探索无从谈起。

但马斯克不是要简单重复这些研发工作。他关注的是如何把火箭和飞船安全快捷送入太空,而且更关注如何回收火箭和宇宙飞船,重复使用。

马斯克说,这样的创造性研发和应用突破,才是真正属于21世纪的人类太空探索。他建立SpaceX公司,投入那么多时间、精力和钱财,就是要唤醒并激发人类对未知、对太空探索新的热情。

因此他招募人才来SpaceX,就是为了不断完善太空技术,不断革新航天产业。他们不仅要降低卫星和空间站的供给成本,还要降低发射成本,从而让人类更经济实惠地向火星运送补给,直到在那里定居。

马斯克不仅描绘愿景,还带领大家一起实现愿景。他的一位合作伙伴曾感叹说:他的愿景那么清晰,他几乎可以催眠你,赋予你同样疯狂的愿景,会让你感到痛并快乐着。

本书作者采访过很多SpaceX员工,他们对超长工作时间、马斯克粗鲁的沟通风格、以及他有时荒谬的工作期望,多少有不满。但几乎所有人,包括离职的员工,都崇拜马斯克,视他为超级英雄。

所以在SpaceX第三次发射火箭失败时,马斯克可以几句话就让大家冷静下来,重新燃起工作热情,这也不足为奇。

正是靠着这些识人方法和企业愿景,马斯克为SpaceX组建了一支技术研发和商业创新的特种部队。他们敢于挑战各种异想天开,也在发挥自己潜能和创造力的过程中,成就了马斯克的冒险和幻想。

0x3:总结

  • 马斯克通过考察专业才能、人格特质、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识别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人才。
  • 对于特斯拉而言,马斯克不仅是投资人,更是整合者,他主导了公司的创新管理,也和创始人一起共同打造了一个多元包容的创新文化环境。
  • 马斯克以超凡脱俗的企业愿景吸引人才,通过严苛管理持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七、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2-14 08:37  郑瀚Andrew  阅读(53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