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笔记

一、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哥伦布究竟发现了一个怎样的物种新世界?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无论你是否去过美洲大陆旅行,在你的认知里,从地理、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来看,今天的美洲大陆,和我们生活的欧亚大陆,有什么重大区别吗?

0x1:各大洲的植物物种发生了哪些大交换?

先说植物。美洲大陆有些植物和欧亚大陆是一样的,但也有一些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北美地区和处于亚洲的日本,完全相同的原生植物,就有456种。但更进一步具体比较,你就会发现,比如盛产于墨西哥的仙人掌,就是北美独有的植物,而仅仅一个仙人掌,在北美地区就有好几百个不同的品种。

我们再看看,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各种可食用植物,美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半个多世纪,一名叫德莱里的法国殖民者曾记录称,他在南美里约热内卢一带辨认了好长时间,只勉强认识三种在欧洲可以见到的食用植物,分别是马齿苋、罗勒和一种蕨类野菜。

至于当地人食用的其他几十、上百种植物,欧洲人闻所未闻。且不说长出来看得见的玉米、西红杮和辣椒,单单是生长在地下的薯类,就让人眼花缭乱,比如树薯(也叫木薯)、甘薯(就是红薯,在我的老家四川等地,叫红苕),还有马铃薯(就是土豆),等等。不过在那个时候,这位法国殖民者显然还没有意识到,不久之后,这些原产于美洲的食用植物,将会如何漂洋过海,在欧洲大陆和非洲野蛮生长。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人习以为常的很多可食用植物,比如可以酿酒的葡萄,作为主粮的小麦、大麦、稻谷,作为油料的橄榄,作为糖料的甘蔗,作为水果的香蕉、橘子、石榴、无花果,以及生菜、萝卜、花椰菜、包心菜等各种蔬菜,美洲大陆通通没有。

这种巨大的反差,既让哥伦布等欧洲殖民者好奇,更引发了后来山呼海啸一般的新旧世界植物物种大交换。

除了可食用植物,在其他的植物领域里边,美洲的生命力还是非常强的。比如一直到今天,在美国东北部和邻近的加拿大地区,大部分植物还是美洲原生的,来自美洲以外的植物物种大约只占18%。这表明美洲的植物多样性和全球化,也还是有一个限度的。原因也很简单,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时,那里的原生植物物种实在太丰富了。

0x2:各大洲的动物物种发生了哪些大交换?

如果说植物还是相对静态的物种反差,那么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在动物方面的反差就更大,引发的对比和物种交换就更多,影响也更大。

书中引述了哥伦布本人的一段记录,今天读来很有意思。刚刚踏上美洲大陆,哥伦布就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上“不见绵羊,也不见山羊,更不见其他任何野兽”,终于他发现,“这里有狗,可是一声都不吠”,一句话,他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物种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你可能还记得,在分享《枪炮、病菌与钢铁》那本书时,我们曾专门梳理过人类祖先们真正驯化的大型陆地食草类哺乳动物,一共有9类,其中包括绵羊、山羊、马、牛等在内的7种家畜,都是在欧亚大陆被驯化的,另外还有1种家畜,驴,也是在和欧亚大陆相连的北非地区驯化的,真正在美洲大陆驯化成家畜的大型野生食草类哺乳动物只有一种,就是南美驼,也就是羊驼。

除了家畜的极大差异,真正让哥伦布等欧洲殖民者大开眼界的,是美洲大陆上种类繁多的各种特产动物,比如一种体型巨大且长相丑陋的绿鬣蜥,体型巨大的食草动物貘,大喙犀鸟、安第斯兀鹰、森蚺巨蟒、响尾蛇,以及亚马逊河里会放电的鳗鱼和凶猛食人鱼,等等。

这都让初来乍到的欧洲人感到新鲜、好奇,他们陆续采集标本,分类研究,顺便对美洲独特的地理、气候以及动植物等环境生态进行实地调研,从而催生了一个全新概念的传播,这就是“新世界”。

根据学者们考证,“新世界”这个说法,应当就来自于之前我们提到的,只认出三种食用植物的法国殖民者德莱里。他后来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记录:美洲与欧亚非三洲确实很不一样,“从住民的生活习俗、动物形态,一直到土地产出,如此大异其趣,真可以称之为新世界”。

0x3:区分新旧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其实你看新旧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大,而且在咱们中文的语境里,可能觉得新世界好,新代表着希望和光明,旧代表着落后和不好。但是你知道,新世界和旧世界,新大陆和旧大陆,在欧美语境里,这其实是充满了“欧洲中心论”的词语。旧的反而更好,优势在旧的一方,要以旧带新。

在财经世界里,还有个类似的说法,就是“老钱”和“新钱”。老钱,old money,也可以叫“旧钱”,是有世家传承的老富豪或贵族。这是一般的新钱,也就是新富起来的暴发户所没法比的。

所以,区分新旧,对于我们从环境生态学角度,重新看待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值得你注意。当时,在明显占优势的“欧洲中心论”思想主导下,《圣经》有关天地万物的创世记载里,欧亚非的环境生态是可以解释的,但谁也无法想象出美洲竟然是这样一个环境生态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这一度让基督教对宇宙起源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

所以,正是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在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刚刚进入美洲时,一方面,教皇在1493年明确授予西班牙,拥有在大西洋上所有已发现、未发现或将被发现的岛屿和大陆。另一方面,西班牙征服者还以1512年他们的君主颁布的一份管辖令为依据,要求所有美洲印第安人恭听从命,可以随意把他们杀掉或变成奴隶

可以说,巨大的物种差异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思想理念问题,更是此后旧世界与新世界高频互动的底层原因。随着这些有关美洲新大陆动植物的新奇记录传回欧洲,自然引发了更多人的好奇心。再加上各种财富掠夺的暴利吸引,更多欧洲殖民者成群结队而来,美洲的历史性劫难由此开始。

在1492年这个重大历史触点上,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在生物物种上差异巨大。在利益的驱使下,欧洲人对美洲进行了政治与军事征服,掠夺美洲的经济和财富,客观上推动了两个大陆间的物种交换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物种大交换和生物多样性趋同,既是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全球化的结果

0x4:总结

  • 哥伦布发现的美洲新大陆,与欧亚大陆在地理、气候、植物、动物和人种上,差异巨大。
  • 美洲大陆有很多植物和欧亚大陆相同,但更多的还是不同。巨大的反差令欧洲人好奇,更引发了新旧世界植物物种的大交换。
  • 在新大陆动植物的新奇记录和各种财富暴利吸引下,更多欧洲殖民者成群结队而来,美洲的历史性劫难由此开始。

 

二、不同的人种又是如何对全球化进行重新分布的?

前边我们讲到,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两个互不关联的世界开始连接。很多人把地理大发现作为世界近代化的标志之一,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和变化是什么?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一些极其宏观的东西。

  • 比如军事战争,欧洲人从此开启了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杀戮,催生了非洲的黑奴贩卖
  • 可能还有文化,从此欧洲的文化开始席卷全球
  • 或者是宗教,基督教从此开始扩张等等

这些因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的格局。

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克罗斯比提出了一个更加犀利的观点, 他认为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改变,不是两个陌生大陆在政治、历史、宗教、军事或文化上的碰撞与征服,而是新旧世界之间,“一场生物式的改变”

这个看法内容丰富,涉及病菌、动植物、人类生活方式,以及地球生物多样性等各个维度。作者认为正是这种生物式的改变,才最大程度上塑造了全球现在的面貌。

0x1:为什么从生物性实体看待人?

我们先来说说人。关于人,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性的实体,然后才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资本家,或其他任何身份。”

“生物性实体”这个词你可能比较陌生,听起来也有点奇怪。我先给你解释一下,“生物性实体”主要是两大类,

  • 一类是非细胞的实体,比如病毒
  • 另一类是由细胞组成的实体,比如各类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没错,人也是生物性实体之一。

听到这,你可能奇怪,人是社会性动物,以往都是从社会性来看待人。全球化更是社会性的活动,为什么非得去强调,从生物性实体的角度来了解人呢?

我告诉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等视角。之所以说,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是因为人必须依存于地球上其他的生命实体,才能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同时,地球上的很多生物也依存于人类,比如我们驯化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所有这些生命实体,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

因此要真正了解人类自己,要还原人类在全世界如何跨过高山大海,频繁交流互动的过程,第一步,就是回归到地球这个大生态环境,放弃物种优越感,把我们视为和其他生物一样平等的“生物性实体”。

只有把人首先看作“生物性实体”,才能更平和完整地重新审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人类作为“生物性实体”,在全球的流动和分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为什么1492年会成为不同人种在全球重新分布的全新起点?这些重新分布又如何改变了全球化?

你看,如果踏进人类历史长河,从整个地球生态圈的演进来看,虽然人类已经有数十万年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进化最充分的生物性实体,但人类的生存优势并不明显,在繁殖力和适应力方面,甚至弱于某些陆地生哺乳动物。

所以无论是非洲、欧亚大陆,还是美洲,人类祖先都曾经在饥寒交迫中生活了数十万年。直到一部分人类祖先终于弄清楚,如何进行原始农业生产。

至于我们今天生活中熟知的一切,反而大部分是最近一两百年的文明成果。从人类历史上看,是非常晚的时候才出现的。

0x2:为什么1492年会成为人口再分布的全新起点?

所以,即使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人类的生活也是非常艰难的。反映在一个指标上,就是人类的总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增长非常缓慢。

根据克罗斯比在书中的总结,全球性的人口快速增长,历史上可能一共只出现过两次,相隔有数千年之久。

  • 第一次是距今大约近万年前,在原始人类开始发明工具、发展农业之后。那些率先从事农业的原始部落,人口快速增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人口数量竟然十倍、百倍于那些仍然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但由于史前记录缺失,当时全球人口没法统计,只能根据考古推测。
  • 第二次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尤其是17世纪以来,更多高产农作物被广泛种植,医学水平也有所提高,再加上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人口数量才有了明显上升。

克罗斯比在书中引用了一组数据:

  • 1650年全世界人口也不过5.45亿,其中亚洲3.27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60%,而同时期,欧洲1.03亿人,非洲1亿人,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和北美洲,一个200万人,一个只有100万人。
  • 之后又过了200年,到1850年,全世界人口才翻了一倍,达到11.7亿。此时,亚洲人口7.5亿,大洋洲人口仍然是200万;北美洲人口已经从100万增长到2600万;最悲惨的是非洲,人口反而在下降,从1亿人减少到只有9500万。

为什么人口数量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有些原因听起来非常罪恶,伴随着欧洲人的金戈铁马踏进美洲,也带来了天花病毒,印第安人遭受灭顶之灾,导致土著居民数量锐减。在进入非洲之后,欧洲人展开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把大量的非洲黑人运到美洲,开垦庄园和农场,导致非洲黑人数量锐减。

当然,全球人口的再分布,除了人口总数的变化之外,还体现在全球不同地区的交流融合

比如说,欧洲发现了美洲新世界后,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也让欧洲殖民者大规模移民,在此开垦、培育种植特定的经济作物。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回到人类首先是生物性实体这个基本认知上来,我们会发现:人类主宰地球、对全世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时间,远比很多人想象得要晚。其中关键一点就是,人类对自然界动植物食物的开发利用,比我们想象得要艰难得多

0x3:人类的再分布如何改变了全球化?

同样根据考古发现,今天人类仍在食用的所有基本食物,应当都是距今约1万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们筛选、种植、繁衍的那些农作物。

而在640种最重要的人类种植作物中,大约有500种属于欧亚非等旧世界,只有100种来自美洲、澳洲等新世界。

但要论对人类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却是来自美洲的五种高产、高热量作物:玉米、土豆、甘薯、豆类和树薯。

这既是人类作为智慧类生物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人类必须依靠地球上其他生物,才能存活下去、获得发展的最好证明。

所以人类作为生物性实体,是我们生存发展的起点,也是认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个坚实基础。如果没有1492年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没有之后新旧世界之间的物种大交换,人类这个族群的规模和分布,一定会大受影响

当然,把人类看成生物性实体,也可以重新审视美洲原住民的消失,欧洲殖民者和新移民的迁入,以及非洲青壮力黑奴被强行掠夺和贩卖的复杂历史进程,哪些是因为环境变化而带动的人种分布变化,而哪些是由于强势族群的贪欲和暴力干预,被迫发生的人种扭曲分布。

0x4:总结

  • 只有把人首先看作“生物性实体”,才能更平和完整地重新审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
  • 全球性的人口快速增长,历史上可能一共只出现过两次,一个是农业带来的变化,一个是新旧大陆之间生物大交换的结果。
  • 人类作为生物性实体,是我们生存发展的起点。人类生生不息,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生态环境的供养。

 

三、“细菌战争”怎样改变了全球各族群的命运? 

我先带你复习一下:1492年之后,美洲数以千万计的印第安人、玛雅人、印加人,为什么会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消失?戴蒙德的答案是,欧洲人带去了烈性传染病。

那这些传染病,又是如何在美洲横扫一切的?是不是只有欧洲病菌伤害美洲人,有没有美洲病菌反攻欧洲呢?

你看,这些具体讨论,就更契合《哥伦布大交换》这本书的名字:交换,那就是双向互动。我带去旧的病菌,也带回新的病菌,相互伤害。

0x1:为什么说欧洲的传染病是杀死美洲人的头号原因?

其实,把美洲原住民消失主要归因于欧洲人带来了病菌,并不讨好。因为同情美洲原住民遭遇的人会不喜欢,认为这是替殖民者开脱罪责;欧洲人的后代也不喜欢,认为这是说先辈们残忍、肮脏、恶毒。

所以在上世纪60年代末,克罗斯比写完《哥伦布大交换》后,一度难以出版,因为出版社觉得他的结论太荒谬。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不是胡扯,克罗斯比举例说,面对亚洲、非洲等人数众多的地区,欧洲的征服更加复杂,并不轻松。

比如看起来落后的非洲,虽然很早就被欧洲殖民者入侵,但一直到19世纪,多数非洲地区才真正被征服,因为他们之前的抵抗非常激烈。

于是克罗斯比假设,之前有关欧洲如何征服美洲的各种解释,比如钢铁优于石头,火药打败弓箭,骑兵战胜步兵,等等,都没有充分的说服力。这还不如墨西哥犹卡坦半岛,一位印第安人的回忆靠谱。

这位印第安人记录了欧洲人到来前,印第安族人的幸福时光: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没有发烧,没有天花,没有胸疼和腹痛,没有肺结核和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一到,一切全然改变

克罗斯比说:之前人们只把这段话看成印第安人的怀旧情绪,但后来考证表明,记录中的说法可能是真的,病菌杀死了更多美洲人。

这里我也想提醒你注意,有一个基本常识,人类迁徙外地,也会把种种疾病带过去。如果当地人对某些疾病没有抵抗力,很可能就会引发某些疾病的大流行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杀死人类数量最多的几大烈性传染病,比如天花、疟疾、肺结核等,没有一个是原生于南北美洲的,基本上都源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因此在1492年之后,这些传染病突然大量出现在美洲,唯一的解释就是欧洲人带过去的。

但这还不足以说明,来自欧洲的传染病,是杀死大部分美洲人的头号原因。实际上,在1492年之后一段时间里,欧洲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来自文明更先进的地区,有教皇许可,因此有特殊的震慑力。

比如在1699年,一名欧洲日耳曼的传教士,这样记载他在美洲看到的征服:印第安人这么轻易就会死去,似乎只需要见到、嗅到一名西班牙人,就足以令他们失魂丧命。

这段内容看起来似乎很夸张,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西班牙人没有自带神圣光环,相反他们携带着致命细菌和疾病。这也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和欧洲、非洲人刚开始接触那两三百年里,他们病死规模最为惊人。

那么,究竟是哪些细菌和传染病重创了美洲,有没有杀伤力最突出的罪魁祸首呢?我们来看克罗斯比进一步的考证。

0x2:源自欧洲的传染病如何改变美洲的社会结构?

根据作者的梳理,天花可能是造成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比如从1558年到1560年,阿根廷、乌拉圭一带暴发了严重天花,数千名印第安人病死,但带去天花的西班牙人无一死亡,因为他们出过天花,有了抗体;之后,1562-1563年,巴西暴发天花,数万名印第安人死亡,带去天花的葡萄牙人也毫发无损。这样的悲剧很快也蔓延到墨西哥等地,天花就像死神的镰刀,横扫整个美洲。

进一步的证据也表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很快发现了细菌和疾病的杀人秘密。于是,利用烈性传染病的病菌扩散,放纵疾病一村一村地消灭印第安人,成了一些殖民者心照不宣的恶行。

所以作者感叹说,20世纪的读者,往往会低估天花疫病对阿兹特克人以及印加两大帝国造成的重创。有关史料记载也表明,墨西哥地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死于天花

根据两名美国学者估算,在1492年之后大约十年,墨西哥中部地区的人口,就从被征服前的2500万,骤降为1680万,超过800万的人口减少,主要原因不是征服者的刀枪杀戮,而是他们带来的传染病,天花只是其中比较凶猛的疾病。此外还有像英国人带去的斑疹伤寒,以及对儿童有致命杀伤的麻疹等等,这些疾病都成为悄然而凶猛的杀手。

面对烈性传染病,普通美洲人毫无抵抗力,权贵阶层也难以幸免。这就导致美洲原来的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权力交接也被破坏。

比如当时在南美的印加帝国,皇帝被视为是半人半神的太阳之子,民众号召力极强。但一位印加皇帝突然染病而死,后继乏人,结果国内抵抗力量迅速瓦解。这就给美洲上上下下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侥幸活下来的人,也没有勇气和殖民者一战。

在这些幸存者看来,自己的族人染病就死,西班牙人却挥舞着铁剑、火枪,开着巨大战船,疾病奈何不了他们,就像传说中的超人。所以克罗斯比感叹,我们只能想象,天花等传染病,对印加人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冲击。原住民绝望的呐喊,就像印加帝国的命运。

0x3:除了特产,欧洲人还从美洲带回了什么?

不过,很多历史事实也表明,美洲新大陆并非只是挨打受难,欧洲很快就遭到另一种致命病菌的冲击。

根据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伊拉斯谟的记录,就是在1493年左右,当哥伦布带领探险者从美洲满载而归,一种在欧洲人看来“最污秽、最悲惨的恶疾”,开始在众人中散播了,这就是要人命的梅毒

当时一位名叫迪亚斯的西班牙医生说,1493年也可以命名为 “梅毒元年”。他认为这种性病的原生之地,就是被哥伦布命名为“埃斯帕诺拉”的岛屿,也就是现在的海地。这位医生写道:哥伦布把它带了回来,连同玉米等其他美洲新奇事物的样本。

不过,梅毒是不是真的来自美洲,一直争论不休,书中也没有最终定论。但无论如何,在15世纪末,这种要人命的性病突然出现在欧亚大陆,让不少人猜测,它要么与新世界有关,要么和自己的敌国有关。

比如,意大利人叫它法国佬病,这也是梅毒流传最广的外号;法兰西人叫它那不勒斯症;英国人干脆叫它法国佬病或西班牙佬病;波兰人叫它日耳曼症,俄国人叫它波兰佬症,中东人叫它欧洲脓疱,等等。

对此,作者在书中提醒,梅毒通常通过性接触传递,通常和婚姻忠贞度下降有关。因此只有在社会秩序混乱、性道德陷入崩溃之际,性病型梅毒才会像瘟疫一样扩散。这种可悲状态,往往是战争造成的结果。

比如1494年法兰西和意大利激战,战火烧到哪里,梅毒就暴发到哪里。于是有人看到商机,把一种据说可以治疗梅毒的愈疮木,炒成了天价,负责进口愈疮木的日耳曼银行家族,因此大发横财。

从这个层面来说,病菌不仅带来了灾难,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商机和财富,参与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0x4:总结

  • 几大烈性传染病,没有一个确定是原生于美洲。1492年之后这些传染病在美洲暴发,只能是欧洲人带过去的。
  • 对美洲原住民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可能是天花。很多权贵也染病而死,美洲原有的权力结构因此而崩溃。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带来的新旧世界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欧洲人不仅从美洲带走大量特产,也可能把梅毒带回了欧洲。

 

四、新旧大陆之间的动植物大交换如何刺激了全球的人口增长大爆发?

前边的章节中我们讲到,全球性的人口快速增长,历史上可能一共只出现过两次。最近的一次就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全球人口在300年里增长了4倍。

为什么全世界的人口,在这几百年里可以大量增加呢?人口学家们给出了各种解释,比如战争更少了,医药卫生进步了,更稳定的政府和交通改善,食品供给状况改变等等。

但是作者克罗斯比认为,这些原因不重要,最重要的原因,是物种大交换。物种大交换最引人注目的一面,就是来自美洲的高产经济作物,玉米、土豆、甘薯、豆类和树薯,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广泛传播。

作者从促进人口增长的角度,提出了一观点:新世界是“旧世界的农场”。

0x1:美洲如何成为欧洲的“农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玉米起源于墨西哥,野生品种个头小,玉米秆只有铅笔粗细。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野生植物,在美洲印第安人驯化培育下,成为令人惊叹的高产农作物,不仅养活了数千万的印第安人,在传播到欧亚大陆后,更成为数以亿计的农民口粮和上好的牲畜饲料。

在作者看来,经过印第安人驯化的玉米品种,似乎在各种极端气候下都可以有好收成。在它传入中国后,恰好填补了北方小麦产区和南方稻米产区之间的空白地带,这些地方种稻谷的话,土地偏干了,但如果种小麦,土地又偏湿了。但就是这种不干不湿的土地,玉米不仅疯长,而且单位产量差不多是小麦的两倍。

进一步考察玉米从美洲传入欧亚大陆、进而传入中国的过程,也有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恰好在明朝嘉靖之后,中国人口开始出现快速增长

根据各方面的史料交叉印证,玉米首先在1492年之后从美洲被带回欧洲,随即在地中海周边,特别是北非和西亚被广泛种植,然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上半叶,一些从中东麦加朝圣回国的伊斯兰教徒,把玉米种子带入中原,随后在华北地区播种。

今天我们叙述这段历史,已经非常平静。但想想之前人类各大洲之间,相互隔绝成千上万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不得不感叹,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不过短短几十年,一种印第安人驯化的粮食作物,竟然可以迅速穿越万水千山,影响万里之外明朝的人口增长。

类似的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比如原产于南美的土豆,从美洲传入欧洲,迅速适应了西欧很多土地贫瘠的温带地区,它极易种植且产量奇高,很快成为英国、爱尔兰以及欧陆国家贫苦人群的主食,它抵御饥荒和催生人口的双重功德,让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小麦

还有原产于美洲的甘薯,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红薯、红苕,既耐旱又耐贫瘠,成为温暖气候带至关重要的第二农作物,地位仅次于稻米。比如印度尼西亚,1963年收获了1340万吨稻米,还收获了300多万吨红薯

中国如今是全球最大的土豆和红薯生产国,每年产量在2500万吨以上,除了自用还大量出口,可以说这都是托美洲人民的福

0x2:物种大交换为美洲带来了什么?

玉米、土豆和甘薯,是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来的珍贵高产农作物,它们对全球人口快速增长所起到的支撑作用,超过小麦和稻米。但与此同时,新旧世界之间的动植物大交换还有另一个方向,那就是旧世界给美洲带去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又造成什么后果?

首先随同西班牙人前往美洲的有两大种类的物品,

  • 第一种是他们最熟悉、也最实用的生活物资,比如小麦、葡萄酒和橄榄油,以及猪牛羊鸡鸭狗。
  • 第二种是交通运输和作战工具,主要是优良的战马。

先说这些驯化于欧亚大陆的重要农作物,比如小麦,在1493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之前,就在今天的海地新建的殖民开垦区留下了种子,但就在哥伦布走之后,这个开垦区的居民被反扑回来的印第安人杀害,开垦区因此被废弃。所以小麦在美洲真正的种植,是1493年底,哥伦布第二次来到美洲后才开始的。

不过,由于哥伦布选择的这些岛屿气候炎热,并不适合小麦种植,所以他们最初的播种很失败,以至于1494年在殖民开垦区还出现了饥荒。意外的收获是,这些海岛非常适合水果的生长,比如橘子、蜜瓜、石榴、无花果、香蕉,都迅速在新世界大量出产。

更重要的发现,是美洲热带和亚热带的移民开垦区,迅速成为甘蔗、棉花、稻米、靛蓝等特定经济作物的大型种植场,这些市场价值增长很快的产品大量运往欧洲,创造了惊人财富。

同时,小麦作为欧洲人最喜欢的主粮,也随着西班牙等殖民者在美洲的势力扩张,迅速找到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区域。到17世纪初,南美的智利开始收获优质小麦,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山谷里,甚至有三种小麦轮流栽种。也就是说,最晚到1600年左右,小麦已经在美洲扎根,成为殖民者和新移民最熟悉的主粮。

更巧合的是,特别适应欧洲、西亚和北非的地中海式气候的两种重要经济作物,葡萄藤和橄榄树,竟然先后在南美西海岸的智利,以及北美西海岸的加州等地,找到了和地中海式气候完全一致的新产区。大量优质葡萄用于酿酒,优质橄榄用于榨油,欧洲人等于在遥远的新世界,完全复刻了他们在欧亚非地区熟悉的生活。

再说动物,美洲虽然有野马野牛,但都没有被原住民所驯化。因此当西班牙人骑着高头大马,拿着铁剑火枪,出现在美洲印地安人部落和印加帝国的时候,对于美洲原住民的震撼,可能是你难以想象的。而随着欧洲殖民者和新移民的大量到来,马也就在南北美洲找到了最适合它们生长、奔驰的草原和平原,成为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从食物供应来看,最先在美洲扎下根来的旧世界动物,首推猪,它们似乎特别适应加勒比海这一带的环境。所以历史记载,1514年3月,征服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奎利亚尔,专门写信给西班牙国王,报告说他带到古巴的猪,已经繁殖到3万头了。这足以保证肉食供应。

以至于后来西班牙人写征服美洲的历史,说有三种生物贡献巨大:分别是西班牙贵族、猪和马。贵族大人功劳排第一,但后面两位谁更重要,争论非常激烈。最后,一位西班牙历史学家下了定论,如果说马在大征服中占有重要意义,那么猪的重要性就更大。我理解,这是说猪能提供肉食,在为移民增加营养,推动人口增长方面,贡献更大

此外,从旧世界引进的牛和羊,也很快在美洲各地繁衍,不仅保证了殖民者和新移民生活生产所需,也改写了美洲缺乏大型陆生食草哺乳动物的生物缺陷,缩小了新旧世界在动植物上的巨大差异。

0x3:总结

  • 1492年后,全球人口大量增加,最重要的原因是物种大交换。
  • 来自美洲的高产经济作物,玉米、土豆、甘薯、豆类和树薯,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广泛传播,使新世界成为“旧世界的农场”。
  • 物种大交换为美洲带来了食品供给,这不仅保证了殖民者和新移民生活生产所需,也缩小了新旧世界在动植物主要物种上的巨大差异。

 

五、1492年之后的物种大交换催生了什么样的全球性大产业?

所谓大产业,一定是大钱或暴利。但时代不同,我们对大钱和暴利的理解不一样。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产业是如何从起点,一步步变得庞大,并嵌入到当今很多人的生活中的。

  • 比如,在不考虑长胖等问题的前提下,美味可口的甜食,如今是男女通吃、老少皆宜的东西,价格也不贵,甚至糖尿病也因此成为全球公认的威胁健康的杀手。
  • 再比如,烟草已成为很多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男士在社交场合的重要物品之一。
  • 还有葡萄酒,如今也成了一种高雅生活的象征,特殊年份和产地的葡萄酒更是重金难求。

这些食用品,现在已经完全融合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但是如果我们穿越到历史周期中,这一切的起点都是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那时糖还是奢侈品,美洲也没有葡萄酒。那么这些产业的幼苗,是怎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影响到如今的全球产业格局的呢?

今天我们继续沿着新旧大陆物种大交换的路线,结合《哥伦布大交换》及相关著作里的重要历史事实,看看新旧大陆连接在一起后,探险家的好奇,如何迅速转化为哥伦布本人,以及赞助他的西班牙王室挣大钱的大生意。

0x1:糖类作物如何成为美洲新大陆经济作物的起点?

昨天谈到,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开拓垦殖区,主要是种植有价值的经济作物,运往欧洲谋利。因此从哥伦布开始,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地和播种各种经济作物,有一种执着的狂热。北美弗吉尼亚的烟草地,南美巴西的咖啡田,都是这种狂热最典型的体现。

而在作者看来,这些在美洲新大陆围绕经济作物的分布、种植和商业,一切都始于西印度群岛上的糖类作物种植。

实际上,哥伦布早在1478年,也就是他发现美洲大陆前14年,就从大西洋上的马德拉岛,把糖运往意大利热那亚。1493年,哥伦布随船将甘蔗带到加勒比的海岛上,结果长势喜人。但受生产限制,糖业发展缓慢。

很快,不仅哥伦布对此很不满意,连坐等分红的西班牙君主查理五世也变得不耐烦。眼看着新大陆甘蔗长势良好,但制糖速度太慢,这位在欧洲建立了巨大权威的帝国君王,竟然亲自干预美洲大陆糖产业的生产和运营。

比如,他下令要求所有的制糖大师和作坊技术人员,都必须从非洲西北部的加那利群岛聘请。因为那里是西班牙控制的,多年经营着甘蔗种植和制糖基地,技术成熟。同时,查理五世还批准贷款,在西班牙占领的一个海岛上,建造新的制糖工坊。

从1493年到16世纪30年代,不到40年的时间里,这个海岛先后建造了34座制糖厂房,制糖业因此成为海岛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西班牙人最赚钱的时代。

由于抢占先机,有土地,有原料,有技术,有市场,西班牙控制的这个美洲海岛上的制糖业,一直火热到16世纪下半叶,才由于产能过剩,慢慢开始衰落。

此时,葡萄牙人也看到了制糖的暴利,迅速采取行动。实际上,葡萄牙人之前就控制着非洲外海的两个适合产糖的海岛,所以早在16世纪初,葡萄牙就是世界头号产糖大国。随后他们占领了南美的巴西等地,迅速做大制糖业。从1526年开始,整整一个世纪,都是巴西蔗糖主导市场的时代,葡萄牙人完胜。

发展到1610年,最高峰时,巴西竟然有400座糖厂,年产蔗糖5万多吨。有人说,这是葡萄牙人夸张的数据,但另外的说法也表明,巴西当时至少有230座糖厂,年产糖1.4万吨。

无论多少,总之就是西班牙在美洲生产糖的先发优势,被葡萄牙人取代。大量的美洲糖,拉低了价格,让甜食不再是奢侈品,全球性糖产业就此成形。

0x2:烟草行业如何发展成为全球大产业?

除了糖,还有很多并非生活必需品的经济作物,比如烟草、咖啡、可可等,也在殖民者推动下,从美洲向全球蔓延,先后形成了令人吃惊的大产业,其中混杂的利益争夺和血腥暴力,真是一言难尽。

关于咖啡和可可的全球贸易简史,之前在分享《贸易打造的世界》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两本书时,我已经重点分享过。这里,我再多讲讲原产于南美洲的烟草,如何在1492年之后,经欧洲殖民者之手,变成了全球蔓延的巨大致瘾性产业。

有关烟草全球产业化的内容,在《哥伦布大交换》这本书里并不多。不过,正是受《哥伦布大交换》这本书启发,后来有很多人继续研究新旧世界物种大交换的详细历史。所以,我从另外一本书里借一些历史事实,一起看看烟草产业如何在美洲做大。

我借助的这本书名叫《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作者是美国作家查尔斯·曼恩。他基于《哥伦布大交换》,对美洲大陆的开发历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这本《1493》的第二章《烟草海岸》里,他记述了西班牙人如何从加勒比地区,把一种黄花烟草运到北美弗吉尼亚,英国人罗尔夫在1616年将一船烟草运回英格兰的过程。

这种具有异国情调、令人沉醉、使人上瘾的吸食植物,很快在欧洲贵族阶层流行,随后在社会上风行,仅伦敦就有7000多间烟馆。巨大的消费需求,迅速抬高了烟草价格,而当时烟草在美洲的生产主要受西班牙人控制。直到英国人在自己控制的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亚,试种烟草成功,英国的烟草消费才有了可控货源和合理价格。

结果就是,弗吉尼亚很快成为美洲新的烟草标准生产地,以弗吉尼亚命名的一种黄花烟叶,就是直到今天仍然盛行全球的“烤烟”。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烤烟种植与生产国。

烟草行业的规模有多大呢?你可能想不到,2019年中国烟草上缴利税1.2万亿元人民币。至于全球烟草行业的规模,2019年大约是8000亿美元。

这一切,都源于1492年之后,欧洲征服者对美洲烟草的产业全球化。

0x3:葡萄酒产业如何在美洲扎根?

再回到西班牙人刚刚开始征服美洲的时代,殖民者发现,有了丰富的吃的,新大陆还缺少很重要的喝的,那就是他们在欧洲已经习以为常的葡萄酒。

由于当时大西洋上交通并不便捷,从欧洲带葡萄酒到美洲,显然不是最经济的方法。既然那么多的农作物都可以在美洲长势喜人,那有没有可能也在美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呢?

为此,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各征服地进行了试种,先是在安第列斯群岛试种葡萄,结果当地气候湿热,地势低洼,非常不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然后他们又在墨西哥试种,这里气候温和,但种出来的葡萄,用来酿酒不仅产量低,而且很难喝,原因是葡萄在墨西哥无法完全成熟。

直到西班牙征服者后来抵达南美西部靠太平洋山地之国秘鲁,总算找到了一处最适合葡萄生长的区域,产出优质葡萄,酿出好喝的葡萄酒。1551年,因此成为秘鲁的葡萄酒元年,也是新大陆规模化酿造优质葡萄酒的开端。大约过了100年之后,在17世纪中期,秘鲁产的葡萄酒除了供应本地消费,还开始出口外销。

比秘鲁稍晚一些,在它南侧的智利,也很快成为新的葡萄种植区,到1614年,仅智利圣地亚哥主教区一处,就可以年产葡萄酒20万缸。一直到今天,秘鲁和智利所在的南美沿海山谷区域,仍然是美洲出产优质葡萄酒的核心产区之一,在美洲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居上的美国加州纳帕谷葡萄酒产区。

0x4:总结

  • 欧洲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并形成了垄断全球的大产业,积累大量财富,也因此成为早期崛起的国家。
  • 新大陆围绕经济作物的分布、种植和商业,始于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上种植糖类作物。随着大量糖厂在美洲大陆建立,葡萄牙人后来居上,取代了西班牙在糖产业上的市场优势。
  • 很多并非生活必需品的经济作物,比如烟草、咖啡、可可和葡萄等,纷纷在美洲找到最合适的生长区域,然后向全球不断蔓延,形成巨大产业,混杂着利益争夺和血腥暴力。
  • 隔绝上千年的大洲之间,偶然再次发生连接,双方的资源互补和物种交换,竟然会产生历史性的巨大影响,结果超乎预期。

 

六、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1-25 07:42  郑瀚Andrew  阅读(462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