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金融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一》

1、为什么说货币形式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是必然的规律?

0x1: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微观的层面上看,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人都要通过支付货币来实现生存与发展,如购买食物和缴纳学费等;从宏观层面上看,每个国家都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完成经济的调控,如199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美国的四轮QE政策和中国政府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等。

要想准确把握货币的内涵,首先要把握货币的历史逻辑,即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1、货币的产生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恒存在。它起源于商品交换,伴随着商品交易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商品交换的低级阶段是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如神农氏时出现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低级的物物交换有极大的局限性,也不需要交换媒介来服务,因此这个阶段不存在货币。

为克服商品交换的局限性,人们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尝试用一种或几种特定商品来充当交换媒介,这些商品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 人们都愿意接受
  • 可以较长时间保存
  • 数量足够多
  • 较为贵重等

人们先用自己的产品交换成这类商品,然后在需要的时候用这类商品区交换其他产品,商品交易由此进入高级阶段。

有了交换媒介的商品交换不需要物物交换的严格成立条件,从而克服了局限性,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生产力的发展。当交换媒介固定在某几种商品上时,这几种商品就成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2、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自产生以后,自身经历了多种形式。其发展过程遵循一个规律:货币形式要适应经济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1)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

不管是秤量制还是铸币制,贵金属在历史上流通时间都较长,作用也非常重要,所以马克思才总结:“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但最终贵金属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原因很多很复杂,比较主要的包括: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造成币材的日益匮乏;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作为金属货币流通根基的三大自由即自由铸造、自有输入和银行券自由兑换黄金;在金银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人们也普遍接受了银行券等信用货币;经济危机和战争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使金属货币的流通尤其是国际流通受到阻碍。总之,根本原因仍然是金属货币已经不适应经济形似了,生产力的发展选择了新的货币形式,即信用货币

3)信用货币

金属货币退出流通后,取而代之的就是信用货币了。信用货币是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的价值符号,是一种负债货币,一般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信用货币也经历了传统信用货币到现代信用货币的过程,前者也称票劵货币,后者即存款货币。

传统信用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银行券,二是纸币。纸币和不可兑换银行券都是不可兑换信用货币,它们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现代信用货币。现代信用货币就是存款货币。它是一种以支票或信用卡为支付工具、依靠商业银行转账结算业务进行支付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实质上是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上的数字余额,完全由商业银行的信誉做支撑,永远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上。从货币供给体系看,存款货币的发行是受中央银行调控的,但其直接的发行者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过程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存款货币。因此,存款货币突破了实物货币在数量上的局限性和票券货币在发行机构上的局限性,具备无限可创造能力,这也是存款货币时代常常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都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 其一,作为 价值符号,被用来表示和象征价值,其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这里的名义价值是指货币面额所标注的价值,即其象征的价值;实际价值即其内在价值,是指生产货币本身所凝聚的价值。
  • 其二,都是负债货币,是发行者对持有者的负债,在发行者的资产负债表上记入借方。
  • 其三,具有强制性。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强制发行,强制流通,无限法偿。

4)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网络技术发展条件下信用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货币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是既有的实体货币(现金或存款)为基础而存在的,与实体货币之间以1:1比率交换,具备价值尺度和价值保存职能,只是作为支付手段时,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电子化的传递和转移,因此实际上是存款货币的网络延伸并附加了一些特定功能。

3、货币的本质

不管货币的形式如何发展,作为一般等价物,它们都具备一些基本特征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 第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两个特点:体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
  • 第二,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即货币形式唯一性和计价方式统一。货币形式统一可以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计价方式统一则可以防止价值尺度多重化带来的不便。
  • 第三,货币的一般使用价值突出而特殊使用价值弱化,现代信用货币尤其如此。
  • 第四,货币是价值的外在尺度。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内在尺度,虽然能体现和衡量价值量,但其自身却无法具体直接表达,必须有一个具体物作为劳动时间的外化,所以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 第五,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现代信用货币有相对独立的发行渠道和流通渠道。可以相对独立于商品流通,尤其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和贮藏手段职能的扩大,使货币独立流通的能力更强,因而具有货币危机性,即货币与商品脱节引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货币作为“社会的选票”,能够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特定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因此货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 

 

2、货币五大职能中的基本职能是哪两个?其他职能是如何在基本职能上演化出来的?

0x1: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本质所决定的内在的功能,它不因人们使用与否而变化。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们都认为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的职能,即交易的媒介和计算的单位。而这两种基本职能在逻辑上的一种自然而言的延伸就是价值的存储职能。 

卡尔马克思在货币职能方面的论述远远多于其他经济学家。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更详细地讨论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三种职能,还特别地提出了支付手段职能和国际货币职能。后两种职能虽然都是前两种基本职能的延伸,但又各自具备不同的特点,且在流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 第一,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 第二,必须是十足的货币。对于金属货币来说就是金属含量必须十足,对于信用货币来说就是名义价值量相对稳定 
  • 第三,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即货币形式的唯一性和计价方式的统一性
  • 第四,要通过价格标准来完成

2、流通手段职能

流通手段职能将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有媒介的交换,从而使商品交换在规模上、地域上、品种上、速度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具有以下特点:

  • 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第二,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因而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
  • 第三,具有一定的货币危机性。货币危机性是指货币与商品脱节引起两者数量失衡,从而使物价波动不定的可能性。危机性源于两方面:一是由于流通手段将商品交换分割成两个环节,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也就是说货币流通渠道和商品流通渠道相对独立;二是因为人们愿意接受不足值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价值符号取代足值金属货币就具备了现实条件。而当货币发行当局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也具备了垄断发行信用货币的条件时,货币发行也就成了相对独立的环节,成了货币供求中的主观因素,更有可能与商品流通脱节了。

关于未必危机性这里笔者想额外讨论一下,货币的发明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商品交换经济,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是在发明了货币之后,手段被异化成了目的,人们交易货币的目的可能不在是为了交换商品,而是为了进一步地交换其他货币,形成了所谓的“金融系统空转”。 

3、贮藏手段职能

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为了防备不测之需或为了以后生活更好而必须进行当前剩余产品的贮藏,也就是价值或财富的贮藏。商品是不易保存的,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就成了贮藏的首选。

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具有以下特点:

  • 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在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强的条件下,货币的贮藏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进行价值贮藏时更加注重价值的增值而不是保值,因此除使用固定资产如房产、汽车进行价值贮藏之外,更多的是选择生息性的金融资产,如债券和股票而不是现金和活期存款进行价值贮藏
  • 第二,必须是十足的货币。货币的贮藏实质上是价值的贮藏,为保证货币退出贮藏时的购买力与进入时等同,金属货币必须足值,信用货币必须币值相对稳定。
  • 第三,质上的无限性和量上的有限性。贮藏货币在可购买的商品数量上是有限的,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同任何商品相交换的,所以贮藏状态下的货币何时出笼和购买何种商品都有一种无限性。

4、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的支付手段有两种类型:

  • 一种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如预付、赊销、大宗商品交易的付款方式等,这实际上是流通手段的延长
  • 一种与商品交换脱钩,如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费用收支、捐赠与赔款等。

综上所述,不管是哪种支付手段类型,都不是真正地独立于商品和商品交换,货币并没有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 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第二,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 第三,出现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大

5、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具备了世界货币职能后,其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

  • 第一,作为支付手段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 第二,作为购买手段进行国际贸易
  • 第三,作为一般性财富转移到他国

金属货币因其含有充足的实质价值,所以可以自动取得国际货币职能。而信用货币因其名义价值都是发行国强制赋予的,越出国境后,其强制力量不再有效,所以世界上只有少数几种货币具有此职能,如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这些货币在国际汇率体系中充当关键货币,并广泛地被其他国家用作国际储备和国际购买支付手段。

信用货币取得国际货币职能的一般性条件包括:

  • 第一,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且国际贸易足够发达
  • 第二,是自由兑换货币,并且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需求量
  • 第三,币值相对稳定,发行国原因承担维护和调节该货币币值的相应义务

0x2:货币的作用

货币的作用是指货币职能在社会经济中的具体用途。

从微观的角度看,货币作为价值的衡量器,成为计价、统计、核算、预测等经济管理工作的工具。诸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预算、利润、工资收入等各类经济指标的统计核算预测都是以货币为工具的。同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因而使社会总供给迅速扩大。

由此可见,货币在微观层面的作用是直接与货币的基本职能相关的

从宏观角度看,货币是社会分配的工具,服务于工资分配、利息分配、财政分配等,并且作为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货币的这种宏观作用更为重要。

 

3、为何要进行货币层次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0x1:货币数量的界定

要了解货币的范围,不妨从现实经济中我们使用货币的具体方式来获得感性认识。

  • 现金(包括钞票和硬币)
  • 银行卡(包括可透支的信用卡和无透支的储蓄卡)可通过POS终端和网络平台进行购买和支付
  • 支票
  • 汇票
  • 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自动转账凭证
  • 商业票据、国库券

如果从货币职能的角度来界定,那么所有上述金融工具都可以纳入货币的范围。但显然这个范围太广,不利于理论上的分析和政策上的管理,所以需要进行货币层次的划分。首先可以进行一个粗层次的划分,即将货币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大的层次。

1、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量

狭义货币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这类存款不能直接用于购买和支付。

广义货币通常包括现金、全部存款和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

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划分标准

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划分的一般性标准应该是金融工具能够作为直接购买力。

0x2:货币层次的划分 

对货币进行了广义和狭义划分,还不足以描述不同形式货币的特性差异,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清晰的划分。 

1、货币层次基本模式 

  • M1 = C + Dd:M1表示第一层次,C表示现金,Dd表示活期存款
  • M2 = M1 + Ds + Dl:Ds表示储蓄存款,Dl表示定期存款
  • M3 = M2 + Dn:Dn表示其他所有存款
  • M4 = M3 + L:L表示出存款以外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

2、货币层次划分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流动性。流动性的概念在金融活动中非常重要,因为流动性和风险是相关的。这个概念包括以下三重要求。

  • 第一,不受损失。这是指规避各种风险,本息双保的能力。风险是指因各种原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来自多方面,有系统性风险,也有非系统性风险;有原发性风险,也有偶然性风险。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也叫违约风险,是指由信用工具债务人道德风险引发的逃债废债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也叫投机风险,是指由市场供求对比发生变化市场价格变动引起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是指由制度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 第二,及时转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需不需要转化,二是转化的速度快不快。绝大多数信用工具可以作为支付手段,不能直接作为流通手段,需要转化成现金或活期存款后才能表现为现实购买力。需要转化的工具流动性差。
  • 第三,现实购买力。现实购买力即交换商品的能力。有时我们从转化的直接过程来看,将流动性解释为不受损失转化成现金的能力,这种解释更容易理解。

总体来说,流动性的强弱可从转化效率与转化速度之间的关系来判别。因为提高转化的速度往往可以增加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即转化速度与住转化效率总是相矛盾的,所以两者协调得好,就是流动性强,反之就是流动性弱。

3、货币层次控制重点的确定原则有哪些?

  • 相关性:指货币的某个层次与其他经济量的相关程度,即货币量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物价、市场供求、投资规模等经济变量。影响力越大,则相关性越大。
  • 可控性:指中央银行等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总量或某个货币层次的变化,以及货币引起的经济量的变化,是否有直接、迅速的控制力度和精确的控制效果,从而使货币量和经济量始终处于政策意志轨道上。
  • 可测性:指中央银行等货币管理当局是否拥有系统化的、科学化的信息反馈、整理、分析能力,能否建立科学的数学统计分析模型体系,是否有精确的预测能力,等等。可测性是可控性的前提保证。

依照上述确定原则,在基本模式划分中,一般确定M3为控制重点。相对应的,根据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特殊性,中国人民银行将M2定为监控重点。

 

4、货币制度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0x1: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的宗旨是加强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维护货币的信誉,管理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 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
  • 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
  • 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
  • 黄金准备制度。现代的黄金制度只是形成国家储备中的黄金储备,作为国际支付的最后手段,用于国际购买、国际支付和国际转移等。

0x2:货币制度的演变

 

0x3:金本位制下的三大自由和一大功能是什么?

这里重点说一下金本位制,它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金本位制具有三大自由

  • 首先是金币和金条可以自由铸造或融化,从而可以保证主币的足值;
  • 其次是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并自动取得国际货币职能,促进国际贸易
  • 最后是银行券按面额可以自由兑换金币,不受时间和数量的限制

金本位制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物价和国际收支的能力。自由铸造使货币贮藏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可以自发调节货币量,进而调节物价。自由输出入则可以自动调节汇率,使汇率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维持在黄金输送点之内,而稳定的汇率又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是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自由主义经济完成自动均衡的基础。可以说,金本位制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无可估量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激化,其稳定性因素逐渐被削弱,再加上信用制度发展、战争、财政赤字等原因使银行券和纸币开始大量流通,金本位制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请你思考:

货币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货币是在什么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之间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支付手段职能导致货币危机性的原因何在?它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

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为什么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而信用货币不能?

货币作为生产的推动力起怎样的作用?为何说货币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对货币层次及货币范围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思考

2013年3月我国广义货币余额(M2)突破100万亿大关,达到103.6万亿,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高达46.7%;狭义货币余额(M1)达到31.1万亿;流通中现金为5.5万亿。2012年M2余额为97.4万亿,同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万亿。这样,2012年我国的货币化指数(M2/GDP)就达到188%,远高于美国的67%,也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80%左右。

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最大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的通货膨胀。针对“流动性过剩”讨论下面的问题:

1、流动性是什么?它对经济有何影响?

2、人民银行对流动性的控制是强还是弱?为什么?

3、人民银行控制流动性使应注意什么?其他金融机构又应如何配合?

posted @ 2021-07-12 20:31  郑瀚Andrew  阅读(111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