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十》

1、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干预?

0x1: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

按照“看不见的手”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通过市场机制对生产资料的重新组合,调整福利分配,可以实现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其实,依据“看不见的手”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是以具备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然而不幸的是,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即使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也仅仅存在于教科书中,例如,信息是不完全的、外部性普遍存在等。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更是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受体制等因素额制约,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的扭曲。当市场是不完全的时,市场失灵现象就很难避免。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第一,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在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场合,就存在所谓的外部性问题。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从而也就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得到纠正。因为市场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只计算对自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成本和收益,对与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影响的成本与收益则视而不见,这就会出现从社会角度看的资源错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的活动就是污染行为,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为就是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但是却不用付费。
  • 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在垄断条件下,垄断者可以通过操纵产量和价格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使垄断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均衡。具体来说,在垄断均衡条件下,垄断行业边际产品的货币价值高于非垄断行业边际产品的货币价值,其产品的价格高于一般均衡价格。
  • 市场不完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寻找交易机会是需要时间的,交易者在交易过程中是需要花费交易成本的,这些都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机制的运行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上述因素所导致的市场不完全会更加明显,所以市场失灵就难以避免。
  • 分配不公平所导致的市场失灵。
  • 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0x2: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是有限的

“计划失灵”使东西方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注意进行深刻的反思。国家干预主义受到人们怀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第一,政府按全社会利益进行决策是值得怀疑的。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府作为代理人可能无法作出对全社会都有益的事情;二是由社会成员投票决定公共政策。由于存在所谓的“投票悖论”,同时容易催生民粹主义
  • 第二,依靠政府干预来匡正市场机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 第三,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0x3: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合理界定

无论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干预,它们能否有效地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它们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市场非常完善,竞争非常充分,市场信号有充分弹性,那么市场机制就比政府干预更有效
  • 如果市场不完全,市场失灵,或者市场调节引起的波动很大、周期很长,那么只要措施和力度适当,在某些场合政府干预就比市场调节更有效。

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是因为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度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优势。政府的干预优势主要表现在:

  • 第一,征税权。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 第二,禁止权。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 第三,处罚权。政府可以借助于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
  • 第四,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2、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还需要在以下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

  • 第一,政府在制度层面的作用
  • 第二,政府在改革层面的作用
  • 第三,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 第四,政府在中观层面的作用
  • 第五,政府在微观层面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政府职能作必要的分解后,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

  • 第一,提供公共服务
  • 第二,维护市场秩序。
  • 第三,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 第四,进行制度创新
  • 第五,影响收入分配
  • 第六,影响对资源的利用
  • 第七,政府通过职能结构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第八,必要的行政控制

 

3、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是指干预主体运用干预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干预对象,以达到预期的干预目标。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传导机制因干预手段的不同而不同。政府干预若要收到预期效果,除了要有完善的政府体制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微观基础。由于微观基础总是与一定的体制条件相联系,所以讨论政府干预的微观基础,实际上是考察体制条件对政府干预效果的制约作用

  • 与行政手段相适应的传导机制是纵向隶属的行政机制
  • 与法律手段相适应的传导机制是经济立法和司法系统
  • 与经济手段相适应的传导机制是市场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政府必然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行间接控制,这就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微观基础的再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基础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双向刺激反馈系统。一方面,宏观调控主体根据对当时总需求或总供给水平的价值判断及对总需求、总供给的微观形成机制的分析,选择反映一定宏观管理目标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通过一定的经济参数调节市场环境,进而影响微观单位的经济行为,达到刺激或抑制总需求或总供给水平的目标。

可见,离开了微观基础,宏观经济政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府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是,单向依赖市场的微观主体能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作出适应性反应,并依照政府的预期控制目标行动

要满足以上要求,就必须通过微观基础的重新构造,完善市场机制。

  • 第一,具有敏感边际行为的市场主体。
  • 第二,消除导致信号扭曲的非经济因素,鼓励正当竞争,限制区域封锁和各种垄断,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 第三,市场体系的完善。 

在以上条件下,经济手段通过市场中介与市场主体产生关系,这种体系表现为一个双向反馈系统。 

 

 

4、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内容是什么?

经济政策目标是一个系统,一般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 基本目标:又被称为最终目标,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效率、增长、公正是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额派生性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实现基本目标的条件。
    • 经济增长
    • 物价稳定
    • 充分就业
    • 产业结构高级化
    • 国际收支平衡

 

5、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

  • 第一,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 第二,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 第三,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 第四,国内均衡与国外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 第五,物价稳定目标与满足公共需要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
  • 第六,经济增长目标域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
  • 第七,资源合理配置目标与地区、部门平衡发展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

 

6、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7、如何评估经济政策手段的效率及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

同一政策目标常常可以采取几个不同的政策手段来实现。这时,决策者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即选择什么政策手段对于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最为有利,实际上这时一个估计政策手段的效率问题。通过估计政策手段的效率,可得出若干政策手段选择的一般原则。

  • 第一,对政策手段反应的大小
  • 第二,政策手段显效的速度和结果
  • 第三,政策手段克服不合理经济现象所起作用的大小
  • 第四,资源成本
  • 第五,选择性和变动性
  • 第六,间接经济效应
  • 第七,社会政治效应

 

8、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从效率角度出发,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主要注意哪些问题?

经济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运用并不是对市场机制的排斥,而是在更多的场合下通过市场机制传输政策变量。因此,在既定资源下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既体现为市场效率,有是政府调控经济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应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经济政策赖以存在的基本依据。这里的经济效率是广义的,它包含三个层次:

  • 第一,静态效率。静态效率存在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给定的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条件下,使产量最大化;二是产品的组合不仅符合技术可能性,也满足社会全体人员的愿望
  • 第二,分配效率。如果收入的分配在原则上具有公平性,则存在分配效率
  • 第三,动态效率 。如果避免了通货膨胀,实现了收支平衡,则存在长期的动态效率。这时,如果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是社会可接受的,那么,经济就沿着一条反映适合增长率的增长轨迹运行。短期动态效率则表明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了平衡,生产潜力得到了挖掘

当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史能否提高经济效率,涉及的因素很多。根据上述三个效率标准,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一个功能齐全的市场机制更容易实现静态效率
  • 第二,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责任
  • 第三,如果要实现静态效率,政府就应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消除垄断的负效应及解除对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各种限制因素,避免市场机制在调节配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
  • 第四,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尽管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但可能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如果政府通过干预经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社会成本小于所获得的社会收益,则表明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干预是有效的
  • 第五,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一般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稳定应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政府应通过经济政策选择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 第六,市场机制似乎难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动态效率,或者说为了实现这种长期的动态效率需付出高昂的代价,政府的适当干预则有助于实现长期的动态效率
  • 第七,政府与微观主体活动之间的理想平衡将随时间推移而变动,这就需要进行跟踪调节,以便更好地协调这种关系,从而为政府有效地运用经济政策调控经济活动创造适宜的体制环境 

 

9、试论述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

  • 世界经济再平衡和国内经济再平衡的交互作用带来的重构我国宏观经济框架的要求
    • 宏观经济短期稳定性的重要性相对上升,增加和就业目标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 通货紧缩及其影响不断加剧,凸显了物价稳定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意义
    • 经济增长模式的均衡化,要求强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消费导向和短期导向
  • 在各种内生和外生的金融冲击下,我国的金融脆弱性显著提高,宏观经济框架中应该纳入金融稳定目标
  • 国际收支的新变化预示着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模式将会发生深刻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成为宏观经济政策主动调控和管理的对象

 

posted @ 2021-07-09 08:20  郑瀚Andrew  阅读(32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