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一》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总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所谓理论是指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毛主席曾经说过,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论创新并不是指那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粹思辨逻辑,而是指那种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最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结晶。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资源配置以及存在于这种资源配置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它一旦离开经济改革经济发展的实践,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进而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二十多年具有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作为源动力,理论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化与生产,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我国的时代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市场化,即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男方讲话后,我国明确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化程度的步伐明显加快,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位于产权规则
  • 第二,工业化,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过渡。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我国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演进的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加快这个进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后,数字化、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知识经济也初露端倪,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部分城市例如上海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些变化导致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 第三,国际化,即从封闭型国家走向开放型国家。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后,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并逐步进入国际经济发展的轨道,开始了解和学会运用国际惯例。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按照自由市场的原则来指导对外开放,从而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家化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市场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 第一阶段: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态。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导致的低效率使大家逐渐认识到改革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体制的必要性,但在改革之初,主流观点仍然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但可以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选择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再由地方政府把微观决策权下放到国有企业,从而把市场机制引入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机制
  • 第二阶段:以计划于市场的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直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私有制的产物,把计划经济看成是公有制的产物,从而在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划等号,即所谓的姓资还是姓社问题上争论不休。1984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确立资源配置的产权规则,解决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模糊问题就成为关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试图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探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
  • 第四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经济学的研究要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包括生产关系,甚至被简化为阶级斗争学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以及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更加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从而使经济学从一门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逐渐演变成离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很近的致用之学。
  •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花齐放。过去,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范式一统天下,经济学研究盛行大棍子、扣帽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需要经济学来解释,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恰恰无能为力。于是,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演化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之与时俱进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来改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其中包括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增长理论、结构主义经济学、累积的社会结构学派、分析学派。
  •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条化是过去长期形成的学风,研究者遵循的是从书本都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方法,只关注研究的结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过的化是否一致,从而导致理论的僵化。只要现实状况和马克思经典文献里说的不一致,例如出现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手段,就认为是现实错了,偏离了马克思的初心等论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学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面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增长方式的转换、收入分配的调节、国有企业的改革、经济紧缩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财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经济学界不仅对这些重大问题给予实事求是的解释,而且提出各种对策性思考,供政府决策参考。
  • 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过去,政治经济学通行的是整体主义的阶级利益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很有用,但在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如何得到最优配置时就显得单调一些。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的分析领域,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在微观经济的分析领域,案例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得到广泛运用。社会主义经济几轮分析方法的创新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学研究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上的异同

实践证明,单纯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单纯的传统西方经济学,都无法完美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它们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造与融合,基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统一。

但是在讨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之前,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先了解对立事物的不同方面,然后才有可能实现对立统一。

传统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由于这种范式既没有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也无法应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感到了原有范式存在严重的缺陷,特别是在方法论上的缺陷。其实,建立在不同方法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它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差异

 

西方主流经济学 --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假设的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该方法假定每个参与交易的行为人都是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如果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未来具有确定性和不存在外部性,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的个人选择最终将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

这种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包含以下内容:

  • 第一,只有个人才有目标和利益
  • 第二,社会及其变迁产生于个人的行为
  • 第三,所有大规模的社会学现象最终都应该根据有关经济人的气质、信念、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加以解释

与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相适应,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经济人的选择行为,即当行为人在做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的决策时都是在效用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经过了个体的成本-收益计算。这里的收益是指来自贸易、分工交换的收益,成本除了转化成本或生产成本外,还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交易成本。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就是运用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需求-供给“框架下采用均衡分析方法展开对资源配置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由社会力量决定,形成社会力量的各种社会整体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但决定个体利益的内容,还决定它的客观形成机制。因此,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具有以下特征:

  • 第一,社会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
  • 第二,社会整体显著地影响和制约其部分的行为或功能
  • 第三,个人的行为应该从自成一体并适用于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的宏观或社会的法律、目的或力量演绎而来。

与整体主义分析方法相适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用利益矛盾分析方法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利益矛盾分析方法实质上就是阶级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整体主义的阶级利益分析方法,从剖析商品开始,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论则指出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一无所有的劳动者除非推翻旧制度,否则是不可能实现个体收益最大化的,劳动者的个体利益只有在整个工人阶级获得整体解放时才能实现最大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揭示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揭示出对生产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经济规律,并由此论证一定的社会生产方法的产生、发展和被更高水平的生产方式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3、怎么通过方法论的创新重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0x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二元性

改革开放之前,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教科书,通常只研究生产关系,不涉及资源配置。该理论体系的设计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了开始,研究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体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最后探讨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自我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与现实的脱节越来越严重,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仅应研究生产关系,而且应该研究资源配置。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随着研究对象的拓宽,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与有关理论,研究我国在市场机制起作用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但是,当前学术界中,方法论的二元性问题非常明显,从而导致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存在不一致性和在论证上缺乏严格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排斥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遵循传统的思路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这一流派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理论上具有不兼容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采用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这一流派的特征是坚持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生产关系,即使研究资源配置,也是为了揭示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循着这一思路,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并采用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探究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的优越性。这种理论结构在解释生产关系的演变规律时富有说服力,但在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时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它难以逻辑一致地解释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特别是它难以回答市场经济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内生于公有制条件这一问题,即它难以在理论上给出一个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兼容的充分证明。
  • 第二,完全采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这一流派的特点是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定位于资源配置,并在经济人假设下遵循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它基本模仿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经典架构,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等部分。这种体系结构对于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分析消费者、企业的选择行为,揭示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运用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显然难以解释为什么公有制必然代替私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解释这些问题的合适分析方法应是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板块结合。按照上述板块结合的方法论,这一流派在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时,一般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领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当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它一般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生产关系,遵循在社会人假前提下的整体主义的阶级利益分析方法,当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时,它一般把研究对象界定为资源配置,遵循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的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例如,在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时,采用整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方法证明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该方法可以证明,在私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有当全体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时,他们才可分享由其创造的社会财富。因此,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应由以公有制为主的原则体现。然而,我国的改革目标是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为此就必须让企业成为产权独立、决策自主的市场主体。要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市场竞争主体,就应沿着产权明确的思路推进。当遵循产权规则探讨国有企业改革时采用了两种相冲突的分析方法,这就直接影响了理论的逻辑性。在讨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等问题时,我们看到了类似的割裂现象。

0x2: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要走出因方法论的二元性所导致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缺乏逻辑性的困境,就应该及时进行方法论的创新。而方法论的创新依赖于观念的转变,即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体分析方法的教条主义的理解,又防止照搬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而是应从实际出发,遵循*理论的精髓,实现方法论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尽管从总体上说是整体主义的,但马克思并不排斥对个人行为的分析。例如,马克思所预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经济特征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摆脱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从而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并非不关注个人行为,而是集中考察社会力量(制度、社会惯例等)如何制约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技术通过改变物质条件,通过改变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方式、模式、习惯而产生制度后果,从而个人被视为既定规范的接受者。显然,若要解释清楚社会力量如何改变个人的处境和目标,或者改变后的个人理想如何引发社会惯例和法则的变迁,就不能不分析个人的行为。因此,整体主义分析方法也可以分析以自由决策为基础市场经济,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例如,*理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证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必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旧制度经济学均是采用整体主义分析方法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所以,不能说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就不适用了。 

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尽管在分析市场竞争中的个体选择行为上有独到之处,但它并非是无所不能和无懈可击的。尤其是那种把社会理论都归结为个人主义理论的,或主张任何完全充分的社会现象理论只能用个人主义术语来构建或表述额观点是过于武断和站不住脚的。例如,在解释制度变迁时,个体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许多问题的解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些问题包括规则遵循和理性选择的性质与作用,包括个人选择与社会结果方法的确切联系机制,以及制度适应经济效率或社会利益要求的倾向等。

从学术的观点来看,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常常高估个人的力量,而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又常常高估社会存在的能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充分证明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说或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个别结论和观点是有害无益的,同理,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奉为金科玉律是不足取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下,吸取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回答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努力把这些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理论一般化。指出,”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这样一种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研究和揭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运行规律并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学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以下基本原则: 

  • 第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 第二,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但必须从制度上防止两极分化
  •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有三个原则:其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二,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其三,社会主义国家要从宏观层次上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以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要用”看得见的手“引导”看不见的手“
  • 第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 第五,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 第六,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原则。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经济与社会失业应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点上。同时,我们党确立了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主要包括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 第七,改革、发展、稳定三统一原则。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稳定是给改革开与发展提供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环境。改革,发展与稳定是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关系,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要考虑社会可承受的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指导者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全局和长远意义。

0x3: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我们通过方法论的创新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实,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不是玩方法论的游戏。因此,我们主张在完成这一方法论和理论的创新过程中坚持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而不是让现实适应理论。直面现实的研究并非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所隐含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反思理论本身,直至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学的发展总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济学的发展一旦离开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有可能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理论联系实践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为此,

  • 一方面,应反对脱离实际的理论,这会导致”老八股“式的空泛经济学
  • 另一方面,也应排斥完全抛弃理论的经验主义,那会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实用主义经济学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但近来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把西方主流经济学教条化,言必称斯密、凯恩斯、科斯等,当实践与所谓”标准“的经济学不一致时,就断言实践错了,应按照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来设计改革路径。

其实,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教条化,都会导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走入死胡同。

直面现实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分析方法。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我国的经济学的现代化当然离不开国际化。如果把中国经济学看成是与已有的任何经济学流派没有任何血脉关系、完全由自己独创的理论体系,那么这样的中国经济学很难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国际交流。因为任何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的,人们对前人丰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可使后人少走许多弯路,而且可使学术思想具有可交流性。

由于长期的封闭以及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思维惯性,国内经济学研究常常不强调对经济学本身的贡献,认为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更关注自己的观点和对策是否被政府采纳,是否得到社会的赞赏和认可,在研究中强调的是”我怎么认为“,而不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认为“,从而热衷于提观点,而忽视观点的证明。国外的经济学家则遵循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强调学术观点的提出必须有根有据,因此计量分析和实证分析十分流行,这也导致了经济学研究的专业化分工。显然,国际化是走出上述困境的有效途径。

然而,国际化并非是经济学现代化的全部内容,特别是不等于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对于推进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是有意义的,但同时出现的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尤其是有些学者甚至用西方经济学的命题来检验现实,认为凡是出现偏差的都是实践出了问题,是政策实施不符合经济规律等等,甚至用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接的程度来衡量我国经济学的现代化程度。

事实上,受特定制度环境和转轨过程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问题具有复杂性,有时用在严格假定下的西方经济学逻辑来梳理纷繁的经济线索是困难的,甚至会得出远离中国国情的荒谬结论。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学家在揭示问题的实质时,从现象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这种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吸收与消化西方经济学,创立即符合国际的学术规范、又能解决中国问题的经济学的过程,被我们成为经济学的本土化,它也构成了经济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因此,如果把中国经济学界定为在推进经济学的国际化的同时,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拓宽某些假定条件,或通过案例分析、计量分析等来检验该经济学流派的某些结论或基本理论体系,进而使这种经过修正和发展的经济学流派打上鲜明的中国烙印,那么这样的中国经济学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实践为中国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与取之不尽的研究素材,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

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去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

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重视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是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做出价值判断。实证分析则涉及解释和预测。经济学作为一门适用性很强的学科,可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用观察到的事实来检验理论,并用理论来构造模型,进而运用模型来进行对厂商的经营决策和政府公共政策都很重要的预测。所以,实证分析就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二,重视计量分析方法。经济学要回答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问题,这就需要知道人们需要什么,我们有多少资源,什么样的投入产出关系是最有效的,等等。为此,就需要运用经济统计和经济计量方法去收集信息,并利用信息制定个人的决策或制定政府的政策。为了做出更好的预测,就需要建立经济模型,即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使经济预测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
  • 第三,更加重视经济观点的证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经济学家不仅应该博览群书,而且更应深入实际,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重要的不在于是否有”新“观点,而是每一观点的得出是否经过严格的论证,是否经得起时间和时间的考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

  • 第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原则。
  • 第二,共同富裕原则。
  •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 第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
  • 第五,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 第六,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原则。
  • 第七,改革、发展、稳定三统一原则。
posted @ 2021-06-28 20:52  郑瀚Andrew  阅读(36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