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人格百度的解释: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小米2011年发布小米1时,有句话流传比较广“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这可能就是小米那时候没法拿出更多资金去做设计的一个自我安慰吧,设计可以说是一个产品的灵魂,那把角度转换到人身上,人的灵魂的表现可能就是人格。

今年毕业2年了,渐渐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自己的心理状况非常的不稳定,有时候特别想的开、有时候特别抑郁、有时候思维走的特别远、有时候跟个傻子似的、有时候大脑是空白的。太不稳定了,而且很容易收到环境的影响,晴天与阴天、雨天,觉得人格是在跳跃的,是一个乱序状态,其实这种跳跃的状态不一定就不好,当长期处于一种状态岂不是非常枯燥?适当的可控的跳跃,生活会变得丰富起来,但是现在感觉是失控状态,“自己”似乎掌控不了。

现在的AI可以自己去作出学习的动作,只要给出足够多的样本,他就会自己去学习,当未来某个时候AI可以人类90%的行为时我也不会奇怪,他就是个跟与已有条件去不断调整权重的一个过程,这种方法在我成长以来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相似,我也是尝试不断去拟合,拟合出模型,使自己的思路与答案逼近。我现在觉得我甚至在沉迷与这种状态,我需要跳出这种状态,这是一个机械式的,我是人不是机械,人思考的方式必须要与机器不相同。

我觉得人格存在一个 解冻-改变-再冻结    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一直出与“改变”的状态时,可能就出现了我经历的情况,我需要一个“再冻结”的动作,现在存在一个纠结的点,就是我现在是处于什么状态,当我“冻结”之后,是否会觉得不满意,然后轻易的又去“解冻”->"改变",这样的话,还是处于乱序当中。

现在碎片化的内容非常的容易影响人的思维,所以上述的过程,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你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实际上你这时候不太需要这个道理,你根本不能短时间把这个道理去验证,只是认为有用,而且很又可能抛弃了原有的观点,所以,现在需要把主次关系搞清楚,是自己需要知识去查,而不是被“内容”操控了思想。

搭一个金字塔积木,当今天好不容易搭好了第一层,当第二天需要搭上第二层时,发现第一层塌了一部分,这时候认为无关紧要,继续搭第二层,第二层也出现小问题,第三节层亦是,之后,这个金字塔因为质量问题,受到一点外部因数干扰,就变得摇摇欲坠,正是这个“无关紧要”,因为积分原因,问题足够多的时候,自己也觉得这个金字塔没法用了,于是把它拆了,重新做,然后又是重复第一次的问题:“认为无关紧要”。

搭金字塔,需要时刻的保持其结构稳定,当需要重构时,说明出现了最严重的问题,需要设置一个阈值(警戒线),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可以日常的维护,更换,使更健壮。我这个金字塔当作人格的抽象。

食材的味道不能被调料淹没了。

 

posted @ 2020-10-07 10:15  舞梦青云  阅读(53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