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解决方案咨询

梦想有多大路就会有多远:作一颗IT量子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无线互联的三大机会

Posted on 2011-02-09 15:48  互联网粒子  阅读(359)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

以下内容转自王煜全《互联网周刊》专栏文章

最近无线互联的创业者数量迅速增加,但真正创新型的产品却难以见到,于是“微创新”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大家都在纷纷把自己的产品归到了微创新的范畴,似乎这样一来,只要自己能把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好,市场的未来就有了保障。

其实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广告学里有一个理论:市场领导性品牌的广告主要作用是提醒消费者“我是老大”,因此定位模糊一点没有太大影响,而跟随品牌要想做好广告,则必须有清晰、用户易认同的卖点,以及高效的执行。同理,无线互联市场的主导产品只要做做微创新就可以持续控制市场。可以说,微创新是已取得市场领先的应用保持领先的工具,例如360;或者大企业用来阻挡新的不够创新的应用的手段,例如腾讯对UC Web。但是,后来者想只靠微创新打败前者、甚至只是不被前者蚕食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未来的无线互联市场里,为自己的产品找到精准的定位,即,找到需求广泛、竞争对手不擅长而自己擅长的领域,才是企业生存的最好保障。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深入研究那些将会是未来的爆发点、而现在尚未有大竞争者进入的领域。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现有的机会都已经被挖掘出来了,新的大机会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话被说了很多年,但在美国,雅虎之后出了谷歌,之后出了FaceBook,之后有Twitter,又有Groupon等;在中国互联网界,新浪之后有百度,之后有淘宝,之后有京东,之后有凡客等。已知的机会已经不存在了,但新机会一直有,只是大家不认真研究,所以找不到而已。无线互联更是如此,多的是埋头拉车者,几乎不见抬头看路者。

为使大家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大机会,做为示范,根据无线互联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总结出如下三大既有巨大市场前景、又尚未被充分开发、甚至是被开发者遗忘了的业务方向:

一、影响力营销

21世纪将是影响力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市场法则不是20:80的帕累托法则,即,抓住用户中20%的高端用户就可以保证80%的收入,而是1:99的引爆流行法则,即,抓住用户中1%的影响力高端,把他们发展成合作者,他们自然就会把剩下的99%的用户带动起来……

记得在若干年前我就向中国移动的领导建议过,移动用户中最重要的不是以金卡、白金卡为代表的话费高端用户,也不是每月短信上千条、流量费总是花超了的数据业务高端用户,而是交游广阔又时尚的影响力高端用户。这类人的行为特征往往和前两类人截然不同,而他们才是我们应该争取的焦点。

其实,早在NTT DoCoMo的i-Mode模式刚刚开始不久,我们就在一份分析日本电信市场的报告中写到:“谁也没有想到,东京涩谷的女中学生成了日本电信经济的救世主。”

利用人群中的影响力高端做营销,需要做好三件事:一、发现人群中的影响力高端;二、找到影响力高端适合推广的业务;三、给影响力高端提供推广这个业务的充分理由和方便的形式。

例如:一、王朔、于华等小说家,包括慕容雪村、当年明月等网络作家都很受读者追捧,自然是阅读领域的影响力高端;二、这些阅读的影响力高端自然适合推广小说等他们创作的东西,但同时他们也适合推荐别人的作品给读者;三、可以开发一个“推荐书目同步”的小应用,将这些作家每周推荐的书目自动同步到订阅者的手机上,订阅者如果付包月费用,就可以自动下载推荐书目中的电子书籍。

同理,音乐、视频、游戏,甚至新闻、旅游、体育等大量不同领域的应用,都可以包装成这类业务,利用本领域的影响力高端来推广。而且,理论上讲这个平台可以向无数个目录编辑者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杂志、自己的电台、自己的电视台,这才是自媒体时代真正的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叫做微博的富媒体化。

这样,利用各个领域的大量影响力高端来做个性化产品和营销,既开发了更多高效的推广渠道,又使得影响力高端的影响直接转化成收益。

在移动应用大量涌现的今天,营销反而变成了稀缺资源,把营销包装成产品,形成用户粘性,这样的业务,市场肯定巨大。

二、P2P分享和社交网络

由于手机制式差异太大,手机和手机之间转发内容往往很难。更重要的是,运营商传统上是以内容销售为主,为了保护版权,运营商不提供P2P业务,并且禁止用户相互转发内容。

然而,抛开运营商的业务保护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手机用户有着内容和应用共享的天然需求:别人的手机上有一段搞笑的视频,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能不能传到我的手机上”;别人在手机上玩游戏,我们往往也想问:“我能用我的手机和你一起玩吗?”

在现有状态下,碰到这种情况,别人只好告诉我们:“内容传不过来,你只能自己到移动梦网的上万个业务里沙里淘金一样地去找。”等我们到了梦网的应用目录里才会发现,由于手机屏幕的限制,每一屏能介绍的业务数量非常有限,要找到一个业务往往需要翻很多页,在反复的翻页过程中,很多用户就会打消掉继续寻找和购买应用的冲动。

其背后的原因是,由于手机的单次消费金额较小,这种消费往往是冲动型的:如果能方便地实现,很大比例的用户会产生消费;但如果消费很麻烦,用户往往会放弃消费。说得学术点儿,手机应用市场的弹性很大,和应用消费的方便性高度相关,方便性越高,市场越大。

也许很多人会说,从技术的角度是做不到真正的P2P转发的,但关键不是技术而是用户体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是完全能够设计出P2P体验的应用的,即:当我们有好的内容或应用、对方要求共享时,输入对方的手机号,对方就会收到一条短信,点击即可下载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要求接收方先确认付费。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又保护知识产权、又利于内容传播的P2P应用吗?有了这样的应用,剩下的事情就只需要找出好内容扔到某些用户那里,以这些用户为起点,这些内容在网络里自己就会传播开来。

有了P2P分享做支持,基于SNS的应用也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社交网络过滤应用和内容。无线互联的应用呈爆炸性增长,但应用数量越大,用户找到自己喜欢的应用就越象大海捞针。这时,看看好友们都在用什么样的应用是个好办法。因为人以类聚,我们和朋友的需求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朋友间建立分享机制,就能够解决内容或应用提供的针对性问题,我们也就能开发出帮用户找应用、找音乐、找视频、找文章等等的应用。

二是维持和扩大社交。人类是社会化动物,社交是我们的天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社交需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真实社交行为往往是很拘束的。因此社交应用的出现,不管是相互偷菜的社交游戏,还是内容评论和共享的转贴,其实都不过是给了人们一个相互打招呼的理由而已。更好的社交应用,会成为人们在现实社交中的好帮手。但因为现有应用过于偏重游戏性、忽略了社交性,这就给未来的社交应用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例如,如何更好地通过二度好友关系扩大社交,如何增强互动效率等。

三、高度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个性化来源于三个层面的能力:

一是通过许可营销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即,由用户在相对宽泛的选项里选择自己想要的服务,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的选项针对性地提供相关的服务。例如,我们可以先让用户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的种类(例如,房屋销售、汽车、家电等等),再向用户提供对方希望收到的分类商品信息。对于有需求的人而言,广告不是骚扰,而是有价值的信息。

二是以有自学习能力的平台实现需求精准化。这样的应用一开始可能不是最精准的,但会主动收集用户反馈,并不断校正自己给用户的服务,在经过学习曲线式的能力提升后,能够给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三是基于群体智能的深层次需求的挖掘。由于有了社交网络,有了大量的互动数据,人类第一次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大规模持续的定量分析,并能够基于群体智能产生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相关的应用相信也将层出不穷。例如,通过对信息传播轨迹的分析,我们就能对每个人的影响力级别做出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组织更有针对性的影响力营销;通过对好友中强弱连接的分析,对好友转发内容的重复度做出判断,可以产生效率更高、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媒体。

大量新型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将是上述三种能力的综合运用的结果。以手机上的团购为例,以后将会出现这样的新应用:由每个用户提出自己特异的团购需求,由服务提供方基于群体智能分析、需求匹配和基于反馈的需求优化找到最大化的团购需求并组织团购的反向团购应用。或者,由服务提供商基于用户的普遍需求的产品购买邀请,由用户确认购买意愿并发给好友、邀请好友一起拉低团购价格以获取更大实惠的阶梯式团购应用。

除了这三大方向之外,蕴藏着巨大商业前景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基于云存储的数据备份服务、手机应用管理和换机时的应用更新服务、基于扩展现实的混淆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广告服务等等。但要找到这样的大机会,需要创业者们对产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这样一个迅速开放的时代,希望有更多的创业者会潜心钻研,追求颠覆性创新,成为未来市场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