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一:解构”瀑布与敏捷"的百年博弈“

(对应原书第2章 个人技术与团队协作 / 第16章 敏捷开发)
【认知迭代】
书中揭示的瀑布模型与敏捷开发百年缠斗史,本质是软件工程从"确定性思维"向"不确定性应对"的进化。瀑布模型诞生于登月工程时代,将软件开发视作精密制造的延伸;而敏捷宣言的诞生恰逢互联网浪潮,面对需求的不确定性,通过持续交付创造价值。

【案例启示】
微软早期Word开发采用瀑布模型,经历5年封闭开发后竟发现与用户需求严重脱节。这印证了Brooks定律:"往延误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更延误"。反观Slack的持续部署实践:每天部署50次以上,每个功能都像科学实验般进行A/B测试。

【现实映射】
在AI时代,传统敏捷正在经历新变革。我们团队将持续交付与MLOps结合,建立特征工程的AB测试流水线。当需求文档被动态数据管道取代,敏捷宣言的"响应变化"原则正在被重新定义——不仅是响应人的需求变化,更要响应数据分布的变化。

posted @ 2025-02-03 19:38  最后的沙丘  阅读(2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