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形式逻辑读书笔记

逻辑学的研究范畴

形式逻辑,研究数学语言的逻辑论证,研究的是蕴含式的关系。

非形式逻辑研究的是自然语言的逻辑推导和论证。

非形式逻辑关于论证研究的5大问题域

  1. 论证的辨识

    研究论证和因果说明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因为”“因而”这种逻辑指示词究竟用于说明因果关系或逻辑论证。

  2. 论证分析

    分析论证中是否有冗余部分,或者缺少的部分。

  3. 论证评估

    评估一个给定的论证是否成立,有无谬误。

  4. 论证批评

    研究批评的形式,以下的原则是经过逻辑论证的批评原则

    1. 可攻击性原则,即一个合法的论证必须是可被批评的
    2. 中立性原则,批评者能且仅能做出逻辑批评而不能做出实质屁评
    3. 平等原则,任何人或团体都能使用别的实体合法使用的推理或论证路线
    4. 区别原则,一个论证的批评应当是有建设性的
  5. 论证构建

    研究如何构建一个好的论证。

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

具有批判性思维需要拥有较强的逻辑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预设:

  1. 任何思想都没有被质疑的豁免权,它们都可以且应该受到批判和质疑
  2. 任何思想都拥有在批判和质疑面前使用论证为自身辩护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包括6种基本能力:

  1. 解释
  2. 分析
  3. 评估
  4. 推论
  5. 说明
  6. 自校准

论证的术语及它们的性质

概念

一个“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是“内涵”和“外延”

自然语言中的概念具有不明确性,这通常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1. 歧义,在自然语言中,一种表达可能会对应多个解释或意义

  2. 含混,在自然语言中,一种表达可能会拥有不清晰的边界条件,如:

    “一堆米”到底有多少米,一粒米不算一堆米,两粒也不算,依此类推,到底多少粒米才能算一堆米?

有关概念的逻辑错误

  • 偷换概念,论证者会偷偷改变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使之成为了另一个概念。

  • 混淆概念,论证者会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也就是混用“是”表示“定义”与“包含”或“属于”的两个用法。

    例如著名的“白马非马”佯谬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论证人故意混用了“是”,白马确实不能定义为马,但是白马包含于马,因此白马当然是马。

  • 利用含义相近的词来混淆相同的概念

  • 将两个不同的概念以某种表面上的或单一的联系混淆在一起。

概念间的关系

  1. 相容关系,指概念间互有重叠的状态 \(A\cap B\not=\varnothing\),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全同,两个概念完全相同 \(A=B\)
    2. 从属,一个概念被另一个外延完全包含 \(A\in B\)
    3. 交叉,两个概念之间互有重叠,但有且仅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A\cup B)\cap(\overline{A\cap B})\not=\varnothing\)
  2. 不相容关系\(A\cap B=\varnothing\)

    1. 矛盾或对立 \(A\cup B=\Omega\)
    2. 反对或互斥 \(A\cup B\not=\Omega\)

概念的划分

  1. 划分的定义

    将概念或实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若干个子概念或实体的行为,叫做划分。被划分的概念或实体叫做母项,划分出的概念或实体叫做子项。划分的规则如下:

    1. 各子项之间是不相容的
    2. 所有子项的合并等于母项
    3. 每次划分依据的规则相同
    4. 不能越级划分
  2. 划分的种类

    划分由三个种类构成,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复分。

    一次划分是依据一个标准,把母项划分为若干子项。

    复分是一次划分的复合,是依照不同的标准,将母项划分为若干子项。

    连续划分是指对母项进行一次划分或复分后,对每一子项再次进行一次划分或复分。

定义

定义是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行为。

定义的方法

定义的一般结构是“被定义项\(X\)等同于已有定义项\(Y\)

例如,圆形是平面上到定点距离为定长的所有点构成的集合。

也可以使用“被定义项\(X\)等同于具有性质\(Z\)的已有定义项\(Y\)”的结构

例如,正方形是有两条邻边相等的矩形。

定义的规则与评价方法

书中说的定义有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和定义项三个部分,其实定义联项是不必要的,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XX者,YY也”是经典的定义式,但也有省略定义联项的写法“XX,YY”这种写法在介绍人时尤其多见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必须是全同关系,定义项必须体现被定义项的特殊性,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

定义项中不应当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递归定义的错误。当然,在一些情况下,循环定义是可以接受的。例如“GNU”表示“GNU is Not Unix”,“YAML”表示“YAML Ain't Markup Language”。

定义的用语不能含混,不能使用比喻。

定义不能使用否定句。

预设

预设就是前提或先验。如果不承认共同的的预设,则讨论毫无意义,但是在讨论时,预设都是隐含的,被显示提出的实体就不能称为预设了。

在进行交流和讨论时,提及的所有未当场显式定义的概念都是预设。

利用预设进行引导或传达信息的行为,在生活中常见于选择疑问句和完成时态语句中。

例如在点餐时,服务员直接问“您要喝酒还是饮料?”就隐含了你要点饮品的预设。选择疑问句中如果不设置一个“其他”或“前者皆否”的选项,就是将回答者的选择限制在了所列的选项中。

“他成绩很好”和“他现在成绩很好了”的差别就在于后者提示了我们“他成绩很好这个状态”开始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不是一个常态。

论证过程的分析

论证三要素

  1. 主张、论点、结论
  2. 理由、论据、前提
  3. 支持、论证方式

推理与论证

推理与论证的联系和区别

推理和论证都是证明一个逻辑蕴涵式 \(p\rightarrow q\) 为真的过程,但推理不保证蕴含式的前件为真。

当逻辑蕴涵式的前件为假时,整个逻辑蕴涵式一定为真,例如,如果1+1=3,那么明天会下雨,这个蕴涵式是真的,不管明天会不会下雨,这个命题作为推理是正确的。而论证一定要保证前件和后件都是真的,所以这个命题作为论证来说就是错误的了。

判断论证是否应该被采纳

  1. 论证的可靠性

    一个可靠的论证必须首先是正确的推理,其次论证的前提(逻辑蕴涵式的前件)必须是真的。

    因此,如果一个论证不可靠,那么论证的前提或推理的有效性必然有一个为假。

  2. 对于归纳得出的论证,例如“柠檬都是酸的”“辣椒都是辣的”,虽然它们是不可靠的,但它们有些是可信的,它们可信意味着:

    1. 不曾或不太会出现反例
    2. 论证的前提都是真的

    不可信的论证会违反上述的情形之一,也就是说反例是普遍存在的,或者论证的前提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辨识论证

自然语言中的论证与起其他作用的语句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一个语段中,一些陈述用来支持另一些陈述的可接受性。指示这种支持关系的外在标志是论证指示词。

常见的论证指示词有两种,前提指示词和结论指示词。

  • 前提指示词:如果,若,要是,理由是
  • 结论提示词:那么,则,那么,很可能,显然,简而言之,这证明

论证的结构

  • 线性结构,即一推一的链式推导。
  • 组合式结构,多个前提组合在一起得到结论。
  • 收敛式结构,由多个前提得到结论,而且每个前提都能得到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前提到结论的论证通常是不太可信的。
  • 发散式结构,由一个前提同时得到多个结论。

论证的重构

posted @ 2024-04-15 23:06  Kengroo  阅读(75)  评论(0)    收藏  举报

本人发布的博客,文章等,如无特别说明,皆使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许可证 发布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