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损益表(利润表)(四)
介绍
公式是:收入 - 成本 = 利润
上面小王的故事还没结束,假设他找到月份10000月薪的工作,然后每月的开销能够控制在5000-6000,加上年终奖和每年的加薪,收入开始远远大于开支,那么他在接下来的3年里面,小王最需要的是一张损益表。也就是三张表里的最后一张。
实际上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
举例
这里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假如你今年1月份的时候花了12000买了一部笔记本电脑,假如这台电脑可以用4年就是48个月,那么就会涉及到一个会计学的概念叫作折旧,简单来说就是这笔买电脑的花销应该被摊分到它整个生命周期里慢慢算,而不是在第一个月就把他算完,折旧的计算方法有很多,我们按照最简单的平均年限折旧法,就是把12000块钱在48个月里平均折旧(12000/48=250),算下来每个月是250,这就意味着这台笔记本在1月份能被算进成本的只有250块钱。
但是从现金流的角度,1月份我们就花出去了12000块实打实的现金。这就是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最直观的差别。

再比如,小王的朋友张三在1月份的时候找他借1万块钱,说半年之后还给他,那么在1月份的损益表上没有看见任何的变动,因为别人对小王的负债并不是小王的成本。
但是1月份的现金流量表就会看到小王是净流出1万块钱的,那么到了6月份,张三突然说他要跑路咯不还钱了,那么看小王6月份的现金流量表它是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变化,因为这笔钱1月份就已经支出了,但是它损益表是必须变化的,因为这笔钱收不回来了,所以小王必须在6月份的时候把这笔钱确认成成本,而这个成本就影响了损益表。
那如果之后张三半年后突然良心发现了在12月份又跑回来还了这1万块钱,这时候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这1万块钱本来是小王应得的,但是他之前已经确认了成本,现在人家再还钱这笔钱就变成了他的新的收入,而且同时这也是一笔现金流入,这就意味着在12月份的时候小王的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会同时出现一笔1万块钱的进账。

相信这两个例子可以让大家明白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差别,在会计学里损益表是长如下这样的,里面第一项是营业总收入,第二项是营业总成本,这两项相减就得出了第三项营业利润。



总结
到这里还是非常好理解对吧,但接下来就复杂了,营业利润还要再加上营业外的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然后再减所得税,才会得到我们常识理解的那个净利润。
而净利润又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加减调整,它才会变成第七项的综合收益总额,这个总额再除以公司的总股份数,最后会得出第八项每股收益,这种专业的财务报表,一般人其实用不上,就当开个窍。
上面已经粗略的讲完会计学三张表,可以说这三张表就是整个会计学的地基,对企业来说这三张表就能够说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不管是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还是对外部投资人而言,它都是判断公司经营状况的依据。
所以对股票进行投资的时候,如果能深入地去读一下,不同公司的年报,研究一下它的三张表,通过财务数据去判断这个公司的经营情况。
就会比只看K线图和行业大趋势的投资人拥有更大的投资优势。
当然不管是股票投资,其实对于个人理财而言,这三张表同样帮助很大。
前面讲过,现金流量表对于搬迁城市,更换行业,开创项目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