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邀请 民科吧 网友 来 反相吧 数学探讨 和 数学辩论

我邀请 民科吧 网友 来 反相吧 数学探讨 和 数学辩论      。

 

本文 发到了 反相吧  《我邀请 民科吧 网友 来 反相吧 数学探讨 和 数学辩论》   https://tieba.baidu.com/p/6407504187   ,

 

记录一下 帖 里 的 一些 内容  。

 

14 楼

K 歌之王  :

 

证明 傅里叶级数 不一定 从 周期函数 入手,    可以从 相干性 入手  。

 

证明了 相干性,  就 证明了 傅里叶级数  。

 

相干性  指  两个 或 多个 正弦函数 相加 可以 产生  额外 或 任意 的 极值点 和 拐点  。   这一性质 可以带来 形状多样化 ,  函数曲线 的 形状多样化  。

 

傅里叶级数  的 正弦函数 们 是  倍频 的 关系,   即 频率 是 基频 的 整数倍,   实际上,   任意 的 两个 或 多个 不同 频率 的 正弦函数  都 有 相干性  。   

 

试了一下,   两个 相同频率 但有 相位差 的 正弦函数 相加 还是 一个 同频率 的 波形 像 正弦函数 的 函数,   不会产生额外 的 极值点 ,   嘿嘿嘿  。

 

两个 相同频率 但有 相位差 的 正弦函数 相加 可以 写成

 

y  =  sin ( ω t )  +  sin ( ω t + ψ )       ,       t 为 变量,   ω 、ψ  为 常量

 

因为 频率相同,  也就是  ω  相同,   可以把   ω t   写成  α  ,

 

y  =  sin α  +  sin ( α + ψ )

根据 三角和角公式 ,

=    sin α  +   sin α  cos ψ  +  cos α  sin ψ

=    ( 1 +  cos ψ ) sin α  +  cos α  sin ψ      ,      α 为 变量 ,  ψ 为 常量

 

可以写成 

 

y  =   A sin α   +   B cos α       ,       A 、B 为 常量

 

这一看,  有点傻眼,     A sin α   +   B cos α  是 什么 鬼 ?   既不是 正弦函数,  又不是 余弦函数,  用  《一个 周期信号 分解为 若干个 正弦信号》 https://tieba.baidu.com/p/6698544745   文章结尾 的 演示程序 演示了一下,    sin α  +  sin ( α + ψ )   的 波形 类似 正弦函数,  没有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频率(周期) 和   sin α   一样  。

 

那 问题来了,   要怎么证明      A sin α   +   B cos α     的  波形 类似 正弦函数,  没有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频率(周期) 和   sin α   一样  ?

 

有点 困难  。

 

简单一点,   粗略的,     我们 来 寻找     A sin α   +   B cos α    上 相距最近 的 2 个 极值点  。

 

对  A sin α   +   B cos α  求导

( A sin α   +   B cos α )  ′

=   A cos α   -   B sin α

 

让   导数  =  0

A cos α   -   B sin α  =  0

A cos α  =  B sin α

sin α  / cos α  =  A / B

tan α  =  A / B

 

A / B   是 常量,    tan α  的 周期 是  π  ,   也就是,   α  每隔  π , tan α 等于一次 A / B  ,   也就是  α  每隔  π  ,   ( A sin α   +   B cos α )  ′  =  0  ,   也就是    α  每隔  π ,   A sin α   +   B cos α   出现一次 极值点,    也就是,    A sin α   +   B cos α   相距最近 的 2 个 极值点 之间 相距  π  。

 

波峰之后 要 经过 波谷 才会 再 出现 波峰,   波峰 和 波谷 之间 相距  π ,    波峰 和 波峰 之间 相距  2 π  ,   所以  A sin α   +   B cos α  周期 和  sin α  一样,  都是  2 π  ,   也没有 额外 的 极值点,   大致 可认为 波形 和  sin α  相似  。

 

这是 周期一样 的  两个 正弦函数,   相加 不会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和 拐点) ,   但是,   如果 周期 不一样,   两个 正弦函数 相加 是 会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的,  这个 我也用 演示程序 演示过了  。

 

由此,   将 一个 信号 分解 为 正弦分量,  不一定 要 按照 傅里叶级数 的 倍频关系,   而是 可以 根据 需要 选择 适当 的  频率,   也就是说,  可以 用 任意 的 频率 相位 振幅 的 任意 个 正弦函数 相加 来 表示 一个 信号,  这些 正弦函数 都是 信号 的 正弦分量  。    换句话说,  一个 信号 可以 分解 为 任意 频率 相位 振幅 的 任意 个 正弦函数  。  简单的说,    一个 信号 可以 分解为 任意 的 一些 正弦函数  。

 

这样 就 比 傅里叶级数 灵活,   正弦分量 本身 就 可以 接近  信号 的 特征分量,   也可以说 这种做法 融合了  傅里叶级数 和 特征分量 两种 方法  。

 

 

顺带引出一个 问题 :

 

众所周知,    三角函数 可以 展开 为 泰勒级数,    泰勒级数 是 高次多项式,    多个 正弦函数 相加 可以 表示为 多个 泰勒级数 相加,

 

正弦函数 相加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和 拐点,   多项式 相加 不会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和 拐点,

 

那么,  把 多个 正弦函数 表示 为 多个 泰勒级数,   一个 正弦函数  对应 一个 泰勒级数,     这些 正弦函数 相加 会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和 拐点,

 

那么,  按理,   这些  泰勒级数 相加  也会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和 拐点,    但 另一方面,  泰勒级数 是 多项式,  多项式 相加 不会 产生 额外 的 极值点 和 拐点,

 

这就 矛盾了,    这是 为什么  ?

 

posted on 2019-12-23 16:55  凯特琳  阅读(24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