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发起了一项调研:内容大致是2030年的学校与教室。

其中得出了一些结论。

结论一:谁提供知识?由传统学校转向在线课程。

结论二:什么能力最受认可。个人能力大于实践能力,大于学术知识。

结论三:职业文凭的重要性将大于学校文凭。

结论四:学习将成为终身追求。40%是正规的短期教育。50%是正规的长期教育。

结论五:教师的身份发生转变。教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结论六:学习内容将更具个性化。包括学习内容的个性化与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结论七:教育将统一使用一种语言。

结论八:大数据分析将发挥更多的作用。有学者提倡建立一个统一的,多元的教育社区。使用大数据分析,对教育社区中参与的学生进行分析。

结论九: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发生转变。家长和企业提供的教育经费将大于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

有研究者认为,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线上学习将成为学习互动以及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传统学习和成为保证和监督学习者学习的方式,并引导学习者进行学习;有研究者认为,在未来会建立地方或全球性学习网络。将学习者,教师,知识源,学校员工联系起来;有研究者认为,学习的架构将成为网络架构。实体教室将成为学习网络中的节点,同时在线学习与小组学习并不存在矛盾,网络小组学习将成为主要形式。

信息技术在快速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推动,是缓慢的。但是我们也能看到,高等教育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高等教育的老三中心转向新三中心。老三中心包括教材(内容载体)、教师(教师讲授)、课堂(课堂教学);主要是基于洛克的白板说,或中国传统的水桶说,认为知识可以直接灌输;而新三中心包括学生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表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

洛克明确地表述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这就是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把经验分为两种,即感觉与反省,它们构成了我们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是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它构成了我们大部分观念的来源;是一种外在经验,它以外物为对象,得到的观念在先。反省则是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注意,我们由此而获得了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观念。反省是一种内在经验,它以心灵为对象,得到的观念在后,因为心灵必须在对外物进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反观自身。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6560393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掌握同样的学习材料,需要的时间不一样,接受的方式也不一样。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特点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注意学生智力特性的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的大脑不仅仅只有一种智能维度(即传统观念中的智力);如果我们使用计算机来作比喻,那么,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一台计算机,而是很多台计算机的组合,并且每一台计算机都有其特定的职能。

与传统观念中的单一智能不同,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的定义拓宽了,人类的智能被分为以下8个种类:

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对音乐的识别和表达的能力

肢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对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

数学逻辑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对逻辑思维的运用能力

语言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交际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与他人相处与协作的能力

内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与自我相处、感知自我的能力

自然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探索感知自然的能力

Gardner认为,人在每一个智能领域里,都有着相应的问题处理能力,或强或弱。虽然智能可被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语言智能可以解决与语言学习相关的问题),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同的智能并不是孤立运行的(operate in isolation),它们也常常相互协作(work in concert)。并且,Gardner认为,每一项智能都有生物学上的链接(biological link),即基因链接。

因此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以促使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因此现在的教育方向由一刀切逐渐转向个性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个性化教学带来了可能以及条件;同时也提出了问题:如何营造适当的学习环境,如何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posted @ 2023-03-01 11:59  孤独熬夜家  阅读(8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