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部分的十八个偶发》
展览是给谁看的?这可能是一个充满争议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甚至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菁英主义与庸俗的辩论中。尤其在法国大革命后,随着博物馆的成立,原本由贵族、教会赞助的艺术转而进入公众的视野,这也使得审美的民主化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狄德罗(Dini Diderot, 1713-1784)、波特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1867)的多篇〈沙龙评论〉所开启的艺评典范,到如今各种微信公众号,艺术成为人人都可以说得一口好鸡汤的玩意儿了。同时,我们对展览的评价也不免连结上一些量化指标,比如观展人次或「流量」。
然而对展览来说,这种量化指标真的是「有效」的吗?正如作家文笔是挑读者的,艺术家的创作也有其预设的观众。本文以美国艺术家艾伦.卡布罗(Allan Kaprow)在1959年的成名作《六个部分的十八个偶发》(18 Happenings in 6 Parts )[图1]为例,试图指出某种小众的、菁英的发表管道及其艺术策略。
《六个部分的十八个偶发》是一件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 / total art work或译为完全艺术)作品,如同它的标题所示,它以类似于剧场表演的方式,包括了三个隔间与六幕共十八个事件发生。[图2]由于十八个事件是在特定时间进行的,因此它有固定的演出时段,分别在1959年10月4日、6至10日每晚8:30起,一共在纽约卢本画廊(Reuben Gallery)三楼的阁楼演出了六场。
演出期间并没有偶然路过的「一般」观众,相反的,观众多是受邀的纽约艺坛名人。根据卡布罗传记作者杰夫.凯利(Jeff Kelley)的叙述,卡布罗提早制作了邀请函,邀请函「以桂皮、他自己的拼贴碎片,以及一些有触感的小东西塞满半透明的信封。」【1】同时也让观众为演出自由捐款,从捐款名单中可以看到,观众至少包括了以下艺坛人士,包括了卡布罗的艺术史老师梅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他在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的老师约翰.凯吉(John Cage),艺术家乔治.布莱希特(George Brecht)、曾与卡布罗一同分租工作室的艺术家西格尔夫妇(George and Helen Segal),以及音乐家大卫.图多尔(David Tudor)、艺术家克莱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erg)、吉姆.戴恩(Jim Dine)、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丹.弗来文(Dan Flavin)、费尔菲尔德.波特(Fairfield Porter)、艺术品商人伊万.卡尔普(Ivan Karp)、里欧.卡斯特里(Leo Castelli)、理查.贝拉米(Richard Bellamy)等人。【2】[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