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网络基础知识与协议体系详解
一、网络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网络核心概念
- 定义: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和网络协议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 核心功能:资源共享(硬件、软件、数据)、数据通信、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
2. 网络分类(按覆盖范围)
| 类型 | 覆盖范围 | 典型场景 | 核心技术 | 
|---|---|---|---|
| 局域网(LAN) | 几米到几公里 | 家庭、办公室、校园 | 以太网(Ethernet)、Wi-Fi | 
| 城域网(MAN) | 几十到几百公里 | 城市内通信(如政务网) | 光纤传输、SDH/SONET | 
| 广域网(WAN) | 几百到几千公里 | 跨城市/国家通信 | 路由器、TCP/IP协议 | 
| 互联网(Internet) | 全球范围 | 全球信息互联 | TCP/IP协议栈、域名系统 | 
3. 网络拓扑结构
- 总线型:所有设备连接到单条通信线路(总线),结构简单但故障影响整体。
- 星型:所有设备通过交换机/集线器连接到中心节点,故障隔离性好(核心节点除外)。
- 环型:设备首尾相连形成闭环,数据单向传输,某节点故障可能中断全网。
- 树型:星型结构的扩展(层级化),适用于大型网络(如企业分部门网络)。
- 网状型:节点间多路径连接,可靠性高(如互联网骨干网),但成本高。
4. 关键网络术语
- IP地址:网络中设备的唯一标识(IPv4为32位二进制,如192.168.1.1;IPv6为128位,解决地址枯竭问题)。
- MAC地址:网络设备的物理地址(固化在网卡中,6字节,如00:1A:2B:3C:4D:5E),用于局域网内设备识别。
- 子网掩码:划分网络位和主机位(如255.255.255.0表示前24位为网络位),实现子网划分。
- 网关:连接不同网络的设备(通常是路由器),用于跨网段通信(如家庭网络中192.168.1.1常为网关)。
- DNS:域名解析系统,将域名(如www.baidu.com)转换为IP地址,方便用户访问。
5. 数据传输基础
- 
传输方式: - 串行传输(数据逐位传输,适用于长距离,如网线)vs 并行传输(多位同时传输,适用于短距离,如主板内部)。
- 单工(单向传输,如广播)、半双工(双向交替,如对讲机)、全双工(双向同时,如电话)。
 
- 
性能指标: - 带宽: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最大数据量(如100Mbps)。
- 吞吐量:实际传输的数据量(受带宽、拥塞等影响)。
- 时延:数据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包括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二、深入理解OSI七层模型
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网络通信分层模型,通过分层实现“高内聚、低耦合”,每层专注于特定功能。
1. OSI模型核心作用
- 明确各层职责,简化协议设计。
- 实现跨厂商设备兼容(遵循统一标准)。
- 故障排查时可定位到具体层级(如物理层故障、网络层故障)。
2. 各层详细解析(从下到上)
| 层级 | 核心功能 | 数据单位 | 核心协议/标准 | 典型设备 | 
|---|---|---|---|---|
| 物理层 | 实现比特流(0/1)的物理传输 | 比特(Bit) | 网线标准(如Cat5e)、无线信号(如802.11) | 集线器、网线、光纤、网卡 | 
| 数据链路层 | 负责相邻设备间的帧传输,处理差错校验 | 帧(Frame) | 以太网(Ethernet)、MAC地址、ARP协议 | 交换机、网桥 | 
| 网络层 | 实现跨网段的路由选择和数据包转发 | 数据包(Packet) | IP协议、ICMP、路由协议(RIP、OSPF) | 路由器 | 
| 传输层 |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高效数据传输 | 段(Segment,TCP)/ 数据报(Datagram,UDP) | TCP、UDP协议 | 防火墙(部分功能) | 
| 会话层 | 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连接 | 数据 | RPC(远程过程调用)、NetBIOS | 会话管理软件 | 
| 表示层 | 处理数据格式转换(加密、压缩、编码) | 数据 | JPEG、ASCII、SSL/TLS(部分功能) | 格式转换软件 | 
| 应用层 | 直接为用户应用提供服务 | 数据 | HTTP、FTP、DNS、SMTP | 浏览器、邮件客户端 | 
3. 关键层深入说明
- 
物理层:定义硬件接口规范(如电压、接口类型、信号频率),不关心数据含义,仅负责“比特流传输”。 
- 
数据链路层: - 通过MAC地址识别设备(局域网内唯一)。
- 以太网协议规定帧结构(包含源/目的MAC、数据、校验位)。
- ARP协议:通过IP地址查询MAC地址(“IP→MAC映射”)。
 
- 
网络层: - IP协议:给数据包分配源/目的IP,实现跨网段路由。
- ICMP协议:用于网络诊断(如ping命令基于ICMP Echo请求/应答)。
- 路由协议:路由器通过算法(如OSPF)计算最优路径。
 
- 
传输层: - TCP:面向连接、可靠传输(通过确认、重传、序列号实现),适用于文件传输、网页加载等。
- UDP:无连接、高效传输(无确认机制),适用于视频直播、游戏等实时场景。
 
- 
高层(会话/表示/应用层) : - 会话层:控制会话的开始/结束(如登录状态维持)。
- 表示层:处理数据格式(如HTTPS的加密、图片压缩)。
- 应用层:直接对接用户需求(如HTTP用于网页传输,DNS用于域名解析)。
 
4. 数据传输流程(分层封装与解封装)
- 封装:发送端从应用层到物理层,每层添加本层头部信息(如应用层→传输层添加TCP头部→网络层添加IP头部→数据链路层添加MAC头部)。
- 解封装:接收端从物理层到应用层,每层剥离本层头部,最终还原原始数据。
三、TCP/IP协议体系
TCP/IP是实际互联网中广泛使用的协议体系(非严格分层),通常分为四层模型(与OSI对应),是OSI模型的简化实践版本。
1. TCP/IP四层模型结构
| 四层模型 | 对应OSI层级 | 核心功能 | 
|---|---|---|
| 网络接口层 |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 实现比特流传输和帧处理 | 
| 网络层 | 网络层 | 跨网段路由和IP寻址 | 
| 传输层 | 传输层 | 端到端数据传输控制 | 
| 应用层 | 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直接提供用户应用服务 | 
2. 各层核心协议解析
(1)网络接口层
- 无统一协议,依赖底层物理和数据链路层标准(如以太网、Wi-Fi),负责将IP数据包封装为帧并传输。
(2)网络层核心协议
- 
IP协议: - 核心功能:给数据包分配源/目的IP地址,定义数据包格式。
- IPv4与IPv6:IPv4地址枯竭推动IPv6普及(IPv6地址数量达2¹²⁸,支持自动配置)。
 
- 
ICMP协议:网络控制消息协议,用于诊断网络故障(如 ping检测连通性、traceroute追踪路由)。
-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通过IP地址查询MAC地址(局域网内)。 
- 
路由协议: - 静态路由:手动配置路由表(适用于小型网络)。
- 动态路由:路由器自动学习路径(如RIP基于距离向量,OSPF基于链路状态)。
 
(3)传输层核心协议
| 协议 | 特点 | 适用场景 | 可靠性机制 | 
|---|---|---|---|
| TCP | 面向连接、可靠、有序、慢启动 | 网页加载、文件传输(FTP)、邮件 |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确认重传、序列号、拥塞控制 | 
| UDP | 无连接、不可靠、高效、低时延 | 视频直播、游戏、DNS查询 | 无确认机制,仅校验和简单差错检测 | 
- 
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 - 客户端发送SYN(同步)报文,请求建立连接。
- 服务器回复SYN+ACK(同步+确认)报文,同意连接。
- 客户端发送ACK(确认)报文,连接建立。
 作用:确保双方收发能力正常,避免无效连接。
 
- 客户端发送
- 
TCP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 - 客户端发送FIN(结束)报文,请求断开。
- 服务器回复ACK,确认收到请求(此时服务器可能仍有数据发送)。
- 服务器发送FIN报文,告知数据已发送完毕。
- 客户端回复ACK,连接彻底断开。
 作用:确保双方数据完全传输完毕。
 
- 客户端发送
- 
TCP可靠性保障: - 序列号:保证数据有序接收。
- 确认机制: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回复ACK,未收到则重传。
- 拥塞控制:通过慢启动、拥塞避免算法减少网络拥塞(如TCP Reno算法)。
 
(4)应用层核心协议
- HTTP/HTTPS: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网页传输。HTTPS是HTTP+SSL/TLS加密(端口443,比HTTP更安全)。
- FTP/SFTP:文件传输协议,用于文件上传/下载(FTP明文,SFTP加密)。
- DNS:域名系统,将域名(如www.google.com)解析为IP地址(UDP端口53)。
- SMTP/POP3/IMAP:邮件协议(SMTP发件,POP3/IMAP收件)。
-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为设备分配IP地址、网关等网络参数。
3. TCP/IP与OSI模型的区别
| 维度 | OSI模型 | TCP/IP模型 | 
|---|---|---|
| 分层数量 | 7层 | 4层(或5层) | 
| 实用性 | 理论模型,未完全落地 | 实际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栈 | 
| 面向连接 | 传输层明确区分TCP(连接)和UDP(无连接) | 传输层同样支持,但更早实践 | 
| 高层整合 | 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独立 | 三层整合为应用层 | 
四、总结与延伸
- 网络基础知识是理解协议体系的前提,OSI模型提供理论框架,TCP/IP是实际应用的核心。
- 故障排查思路:先检查物理层(网线、设备通电)→ 数据链路层(MAC地址冲突、交换机配置)→ 网络层(IP地址/路由问题,用ping测试)→ 应用层(协议端口是否开放,如telnet测试80端口)。
- 进阶方向:深入TCP拥塞控制算法、IPv6过渡技术、SDN(软件定义网络)等。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雾里看浮光(南知意)},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JaseLee}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