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中招,愚蠢之巅。
前面分享过,达克效应: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它是一个人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之一。这样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做出一系列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达克效应依次分为愚昧之巅、绝望之谷和开悟之坡三部分。 这次主要分享愚昧之巅。 愚昧之巅,顾名思义,就是指愚昧到了顶点。 那什么样的人容易登上愚昧之巅呢?或者说登上愚昧之巅的要素是什么呢? 答案是:懂点低阶知识。 相信你或多或少都碰见过这样的人,当你们正在谈某个话题时,这个人一下子就接过去,大谈特谈。当你们转向另一个话题时,这个人又很快的插上嘴,分享他/她的见解。 常常会出现这样我知道,那样我也知道的情况。 例如,一个人抓住一切机会滔滔不绝地分享心得,而无视他人的存在;喜欢对别人指点江山;总想在人前表现自己,而不分场合。 对于这样的人,首先有一点特别值得点赞的是,敢说,敢表达自己。 从古到今,能说会道,都是一种本事。像苏秦、张仪,蔺相如,李斯等都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建功立业。 但是,还不够。 敢于说,这才是第一步。
但接下来要思考怎样说,才能说好。更重要的是,言语间要有自己的思考。 而如果敢说,想说,却没有真正的思想,只是想在人前表现自己,那这样就极容易登上愚昧之巅。 前面已经谈到,登上愚昧之巅的要素是懂点低阶知识。 那什么是低阶知识呢? 所谓的低阶知识,指的就是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或听说,有较少的知识量、理论或者经验。他们对于这些的获得往往不是经过认真的学习,冷静的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和判断,而往往是通过网上某些零碎的资讯媒体了解到。 例如,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一句经典名言:“股市从短期看是投票机,从长期来看,则是称重机。”很多人都会讲,而且和别人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你真正问一些专业一点的问题,这些人的回答往往是漏洞百出。 再如现在的自媒体创作,很多人自以为很简答,在网上找一点资源听几节课,就自以为知道该如何做了。如标题要有吸引力,文章开头要有震撼或者给人悬念,有冲突,中间要用例子支撑,结尾还要引导读者点赞、转发等。 对呀,自媒体写作就这么简单。但是真正有多少人能够长期做好呢? 不是你想的那样,也没有那么简单。文字是有生命的,它就像你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能体现出背后作者的思考。这样的文章,即使结构上不是很强,但至少能长时间入读者的心,读者也能感受到背后作者的一份真诚。 相反地,你会发现一些自媒体人的文章通篇看下来很爽,觉得很入人心。但其实都是这里一段那里一句复制粘贴过来的。
鸡汤虽好喝,但时间长了容易缺钙,进而导致佝偻病。 因为没有骨头。 高考填志愿时我就犯了一个认知上的错误,认为像历史、社会学这些没啥内容可学的,于是就全部报了理工科的专业。 但当我后来去旁听文科生的一些课程时,我才逐渐知道关于文理分科,我的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理科生逻辑性都好吗?错。文科生都能言善辩吗?错。文科都没啥大用吗?错。 踏进文学的殿堂,你会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它们之所以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它们孕育了理工科。 如历史,如政治,很多人听了一些知识付费音频,看了一些资讯,就认为那就是事实,就认为自己都懂 了。 殊不知,自己正是愚昧之巅上跳舞的一员。 但是,我们愚昧之巅还分为轻灾区和重灾区。 轻灾区是指那些有技术壁垒的,不仅仅用“知识”衡量,各种阶段技能都有断崖式界限。就像金庸笔下的那些练功武侠一样,段位是几层就是几层,糊弄不得。例如在IT行业,有的人只是码农,他只会按照要求写出相应的代码。而有的人就会做架构,他就是架构师,两个人的能力高下立判。 但重灾区就不一样了, 几乎仅以“知识”衡量能力,各阶段的学问是渐进的。 这样的例子比较多,如先前提到的人文学科,大家普遍认为这些知识没有必要专门学习,也很难区分两个人的能力。
因为在重灾区学习门槛不高,认知成本不大,获取信息也比较容易。 导致重灾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反馈。 还是拿历史来说,大多数人零星了解一点,又不考试,又不常用。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自己已经知道了的错觉。 究其本质,愚昧之巅不是自己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的圈子有限;因为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个信息的回音壁;因为这样的话题无关乎对错,人们往往不会给予反馈;因为很少得到精准的反馈,找不到根源所在。 对策是什么呢?广泛地汲取,包容地吸收;寻求专业人士的反馈;永远保持谦卑;跳出圈子,放大视角。 与愚昧之巅相反的是绝望之谷——知道自己不知道。 从这里开始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逐渐到达开悟之坡——知道自己知道。 很多人只要肯用心努力,都能到这一步。 最后,请注意这句话,查尔斯·达尔文说,“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因此,我们需要避免这样一种无知的乐观,因为这样除了更容易导致自己的损失加大外,毫无益处。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