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分类 -  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一千零一问系列的第三篇。(在这里提问,之一,之二,之三,问题总目录)也是般若敏捷系列第十二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之十一,之十二)共振共振是以无我、无住精神推广敏捷时的具体做法。很容易被简单理解为循序渐进,但这样理解不全面,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共振”这个奇怪的词汇。之前的无我、无住,也都很难找到完整替代的又没有歧义的词汇或语句。循序渐进很多人都梦想有一家企业,高层领导支持,企业文化适合,队员个人能力超强,团队合作顺畅,就只差自己这个项目经理去推广敏捷。但睁开眼一看,自己的企业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实际企业不适合推广敏捷”。很多时候组织架构、产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1-10 10:38 Java EE 阅读(176)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一千零一问系列的第二篇。(在这里提问,之一,之二,之三,问题总目录)也是般若敏捷系列第十一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之十一,之十二)无住在般若敏捷系列中已经提过,包括不住于法,不住于空。不住于法就是不停留在一种固定的方法上。如果把“敏捷”理解成一个名词,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敏捷?又会扩展成Scrum是敏捷,还是XP是敏捷?RUP是不是敏捷?等等问题。如果把“敏捷”理解成一个形容词,也就是“敏捷的开发方法”,大致能找到敏捷新的定义:敏捷是一种轻量级的开发方法。如果把“敏捷”理解成一个副词,也就是“敏捷地开发”,就会找到一个更新的定义:敏捷就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1-10 10:37 Java EE 阅读(110)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一千零一问系列的第一篇。(在这里提问,之一,之二,之三,问题总目录)也是般若敏捷系列第十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之十一,之十二)做敏捷开发时间长了,就感觉很多事情都理所当然,越发觉得“问题很可贵”,最近做培训的时候收集了一些问题,很多现场来不及解答,逐一发表在这里。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知识多了自然可以解决问题,经历多了自然也可以积累经验,但是在一个只出现10年的领域,还有一堆只工作了10多年的年轻人中间,必然有一天会遇到从来没有人解决过的问题,这时候怎么办呢?掌握解决问题的心法是核心。对这个系列而言,就是要掌握用敏捷开发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心法。掌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1-10 10:36 Java EE 阅读(107)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九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经常听到有人提到敏捷开发与“本能反应”非常近似,比如凡事都需“看着办”,比如“不拘泥于形式”,比如“直击代码,不写无用的文档”等等。那么敏捷开发与本能反应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敏捷开发就是无我状态的本能反应。无我,无人(无我,无人,无众生)按理说,本能反应是最接近最佳路径的,一线人员,工作现场,当下的问题,一定能在事先预定的路径之外找到更好的方法,除非有个“我”字。1. 比如测试人员最近的工作繁忙,需要多调度几个测试人员过来,才能保证测试不延期。如果按照本能反应,开发人员中的一些人极有可能过来帮忙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2-25 11:54 Java EE 阅读(108)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八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正法,像法,末法任何事物,都会经过这三个阶段,有的短至几年,有的长达几千年。正法时代一般是原创者掌握话语权的时期,因此能正确地解释和传播。正法时代传播的是智慧和般若,而不是知识(方法,具体的实践等)。本人先是学习了敏捷开发的方法,之后一年多才有幸读到Ken Schwaber的图书,其中一本大量介绍了以往他推广敏捷开发的案例 http://product.china-pub.com/37172#ml。这本书中介绍Scrum实践的篇幅很小,但后面的案例很多。从案例中可见,并非所有项目都完整彻底地使用了Scru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1-20 15:53 Java EE 阅读(141)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七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 重新认识CMMICMMI其实是一种敏捷开发方法,何以见得?CMMI是由美国军方的甲乙双方密切配合产生的国防部招标标准,在美国国防部招标的时候使用这个标准,既没有多余的让某方别扭的,也没有缺少的让某方担心的。CMMI还是不断改进的,一个涉众如此之广的产品能以这个速度改进,已经很难得了。在招标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时都会提交到变更委员会。所以在CMMI里边,充满了无我之心,无住之法。但是,那里的我和那里的法,不是我们身边的我身边的法。互联网行业、消费电子行业把CMMI当作起点寻找适合自己的终点,就像北京人去天津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1-18 16:36 Java EE 阅读(168)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六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说了这么多,五六七这三篇与如何推广敏捷有什么关系呢?推广CMMI过程中的失误在回答如何推广敏捷敏捷之前,先回顾一下推广CMMI中存在的失误。本人在3家企业内部推广过CMMI,为10多家企业从外部做过咨询和培训,CMMI肯定对企业有帮助,但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试点项目完成后,证书拿到,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其内部完整推广,甚至试点项目都发生了退步。究其原因,莫过如下:1. 各利益单位的目的不同,利益不统一(执着于我,人,众生)一次CMMI认证的主要受益者包括:政府/软件园涨面子,企业/市场/销售部门有证书能拿单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1-18 16:32 Java EE 阅读(116)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五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除了上篇开头中提到的四个问题(“拥抱客户价值,拥抱变化”,开发与测试的融合,团队合作,协作重于流程),其实敏捷开发中还有很多实践,都是从模糊利益和绩效界限的角度出发得到的,比如持续集成和自动化测试,两者甚至模糊了长期和短期利益的边界。依然如前文所说,这里指的不是敏捷开发发明了两者,而是说敏捷开发将两者当作根本大法来对待。无轮回观的享乐主义在无信仰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很容易滋生享乐主义。人们因而很难理解有信仰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人把巨额资产裸捐,而保持过着简朴的生活,以换取“天堂的生活”或“来生的幸福”。这种情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1-18 11:28 Java EE 阅读(73)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四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敏捷开发中有几个地方相当创新,或者说尽管之前的方法中可能也有涉及,但却从来没有像敏捷开发这样提升为“根本大法”来对待。一个是“拥抱客户价值,拥抱变化”,一个是TDD/结对编程/自动化测试为代表的开发与测试的融合,一个是“团队协作/结对编程/共同估算/代码共同所有制等自组织团队实践”,还有一个则是认为协作重于流程,沟通胜于文档。传统开发的困局在敏捷开发之前,尽管没有成文的说法,但客户与开发人员整体是个博弈的关系,双方要小心谨慎相处。比如需求要签字确认才能开发,计划要提前敲定并监督完成;而变更要走严格的变更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1-18 09:44 Java EE 阅读(149)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三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破除法执之后,很容易落入空执,就是认为不存在绝对最好的方法,因此无需追寻,甘于现状。平衡空与有非常困难,这是本篇的内容。法与空法与空的对立统一由来已久。吴伯凡老师举了个例子:“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这句话看似相当辩证,无懈可击,但它本身就“非常绝对”,有一种内在的矛盾。软件界的法与空是否经常听到程序员说这种话:“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软件,我的代码缺陷是多,但是要让我编写没有缺陷的软件,也是不现实的。”“你说你的方法好,但我觉得我的方法也不错的。方法本身没有好坏,我们就别争了。”“世界上没有完美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1-17 12:19 Java EE 阅读(147)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二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所谓无住,包括两个含义:不住于法,不住于空。前者比较好理解,后者会在下篇详述。不住于法,就是不执着于具体方法的意思,就是所使用的方法应该基于实际情况作出判断,而不是认为世界上有最好的方法,必须遵守。法执对法的执着,称为法执。典型的法执,是很多企业使用CMMI的方法。本人曾经做过10多家企业的CMMI培训、咨询,所需工作日从41天~43天不等。你能想象这么多企业,起点不同,终点不同,人员不同,行业不同,能用相同的咨询工作量完成CMMI改进吗?我和我所在的公司都不是不负责任的公司,我们因此而丢失了几乎所有的要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1-17 11:35 Java EE 阅读(127) 评论(0) 推荐(0)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的第一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作为预热,之前的智慧敏捷系列中提到,多数情况下敏捷实践应该如何,都要“看着办”而无有定法,但每次思考又有“避免浪费”等相对确定的思维方向,总是徘徊在虚实之间,难以把握。智慧受到因缘(内因,外缘)所限,所以每次答案都各有不同;而各有不同背后的更高层的相对永恒的东西,则是“大智慧,妙智慧”,就是般若(佛教语,音“波惹”)。缘起本系列将尝试解决几个终极问题:1. 什么是敏捷?2. 怎样知道我是否敏捷了?3. 应该怎样推广敏捷?4. 我是否适合敏捷?5. 敏捷未来会怎样?简单地说,若在解决这些问题前附加上前提条件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11-17 10:49 Java EE 阅读(151) 评论(0)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