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分类 - 敏捷开发团队管理系列
1
摘要:本文是团队管理系列的第五篇,也是“松结对编程”系列的第九篇。(团队管理栏目目录,松结对编程栏目目录)抱歉在这次MPD上不知道中间的20分钟茶歇也在3小时内,所以最后有10分钟左右的内容没有讲,这里补充一下。大型团队的切分如果团队大到一定程度,比如40人,那么怎样切分团队最好呢?答案是纵向切分,就是按产品而非按职能切分,也就是事业部化,而非开发-测试-支持这样划分。原因大致如此:1. 纵向切分的团队之间不会有直接竞争、对抗关系,避免了各种对抗和办公室斗争。2. 纵向切分的团队内部目标清晰,都是为了事业部的盈利,责任分工、利益分配更容易。当然这会带来一些其它问题,比如:资源共用,新产品线和产品的孵
阅读全文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团队管理系列的第四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整体上有两种测试团队的模型,既然都有存在,自然是各有各的道理。城里城外的人倒不必互相羡慕,只是要观察对面的优点,分析自己的缺点,尝试做点事情补偿一下。所以,下面多说一点各自的坏处。独立的测试团队这个就是著名的与程序团队打架的测试团队。好处独立团队,还是能保证一定的“公正性”的,比如在测试的最终,横竖有人能不屈从于程序团队的要求隐瞒产品质量,而是的确会客观地评价质量。坏处当测试团队完全独立于开发团队的时候,常常有几个误区。1. 程序团队是用来开发功能的,测试团队是用来查找缺陷的有了这个认识,要让两者打架就不难了。2. 更多的测试人员=更
阅读全文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团队管理系列的第三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测试团队的价值这样看来,敏捷开发的质量保证问题,都被发开团队解决了,测试团队的价值何在?这个可以从第一个项目组后来的发展来分析。在整个程序团队大力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项目组也一点点显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每个模块的质量都还不错(有些模块甚至有一些原始的自动单元测试脚本,每次都能对模块进行回归测试),但是整个产品最终集成后,是否能如期完成业务要求,却是未知的。因为各个模块的测试都集中在各模块的质量上,对于所有模块凑在一起的工作结果,却无法验证。而且在原来的团队体系下,师徒团队各自负责一个模块,居然没有人为此负责。所以我们很需要一个人来团队里
阅读全文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团队管理系列的第二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几个真实案例这几个团队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团队,从质量的角度来分析敏捷团队的工作方式。第一个是一个较为大型的团队,约有25~30人,研发一个单一产品。这个团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边,从5个人成长为25人,其中有一半人员来自刚毕业不到半年的本科或硕士(在2001年,还很难找到“有10年经验的编程人员”);在这个团队拥有25名成员的时候,只有1~2个测试人员。按一般的常理而言,这个产品应该面临很大的质量问题,因为这些新来者应该编写大量的缺陷,而测试人员又严重不足,不足以发现这些缺陷。但实际情况是,这个产品是我后来经历的所有大型团队中最好的一个
阅读全文
摘要:这是敏捷开发团队管理系列的第二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前的各个系列中,已经涉及了很多团队管理相关的内容,比如松结对编程系列中提到过大型团队分拆为微观开发团队的管理,产品管理系列中提到过Product Owner团队的管理,敏捷开发绩效管理系列中提到过“用中医理论管理团队”,敏捷开发般若敏捷系列中提到过借助“无我、无人、无众生”的概念凝聚不同团队的目标于一处,等等。本系列会专门从团队管理的角度,一方面将曾经提到过的内容加以贯穿,另一方面则会提及之外的一些未提及的内容,比如产品团队与开发团队的互动,测试团队与开发团队的关系与工作方式,等等,以供专门从事团队管理的读者借鉴。出发点:结果导向敏
阅读全文
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