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最佳文件传输分块大小:理论与实践
引言
在设计文件传输系统时,选择合适的分块大小对于确保高效的数据传输至关重要。我尽量影响分块大小的因素,并通过一个具体的测试案例来分析最佳分块大小的选择。此外,我参考了FTP协议如何处理文件传输,并讨论其优点。
1. 影响分块大小的因素
在选择分块大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 网络带宽:了解网络的平均和峰值带宽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分块大小。
- 网络延迟:较高的RTT(Round-Trip Time)意味着较大的分块可能会增加等待时间。
- TCP窗口大小:发送窗口(cwnd)和接收窗口(rwnd)限制了可以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量。
- 内存和处理能力:较大的分块需要更多的内存和CPU资源来处理。
- 重传机制:较大的分块可能导致大量数据重传。
- 协议效率:头部开销随着分块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 应用层需求:文件大小和业务逻辑对分块大小也有影响。
2. 测试案例分析
在本地千兆网络上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使用Ubuntu内核3.2,到FTP服务器的ping时间为0.2毫秒。测试涉及传输2GB的文件,并记录了不同分块大小下的传输速度。以下是测试结果的摘要:
- 64KB分块大小:传输速度约为330Mb/s。
- 256KB分块大小:传输速度高达533Mb/s。
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分块大小从64KB增加到256KB,传输速度显著提升。为了确保这一现象不是由读取文件的时间造成的,我还对storebinary函数的子组件进行了计时。
思考
在这样的传输速率下用户的体验其实基本足够,那此时主要考虑的应该是网络带宽和重传效率
- 较小的分片需要携带的头部信息(非TCP头部,自定义协议头部)较多占用较多的网络带宽
- 较大的分片不利于重传,那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设计,主要应该考虑:发生重传的频率
重传频率较大时应该考虑减小分片,反之可以增大
3. FTP协议的处理方式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使用TCP作为其传输层协议,支持两种数据传输模式:主动模式(Active Mode)和被动模式(Passive Mode)。FTP中的数据传输是通过单独的数据连接进行的,而控制命令则是通过控制连接传输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FTP使用了一个称为“结束分隔符”的机制来指示文件传输的结束。通常情况下,FTP使用1024字节作为分块大小的一个合理默认值。
个人认为使用1k使用的网络带宽太大,不利于整体的效率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